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骨扭力—摘自朱利尧先生著《练拳》

       从运动的普遍性原理看,一个人的运动水平,最重要的一项,实际上就是代表了这个人的协调性水平,说白了就是肌肉的重新组织能力水平。太极拳就是一项非常讲究肢体协调的武术运动。


       古人创造太极拳,发展太极拳,不一定是为了追求运动水平,在刀剑属于朝廷管制器具的年代,最有可能的是,太极拳或为杀死、杀伤对手,或为逃脱对手的打击目的而创设和发展的肢体技能。其套路实际上包含了三个要素,一个是基本功的训练,第二个是技击训练,第三个是拳理的理解方法。套路的设计是精心组织的,没有任何一招式属于废招,就连一个起式,也已包含了太极拳技击的内涵。


       每一种运动每一种拳法,其肢体运动方向和技法结构的不同,产生了对肌肉、对骨架的要求不同,所以采用固定的一个站桩姿式去强化武术的运动,递增功力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并没达到运动动力的定型,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各拳种的动力定型是代表功夫上身的一种体现。人体肌肉的发力部位、发力次序、发力路径、发力大小、发力方向,发力速度、松紧程度以及发力准确度,都需要有一个重新组织的过程,而且只有一种组织方式是正确的,这就是要符合太极拳招式的外在特征,又同时要符合太极拳内涵劲力要求的组织方式。


       初学太极拳,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体的自身肌肉需要有一个重新组织和学习训练过程,这也就是我反对站死桩的原因。我们学习太极拳,我想就是要体会和找到这种最准确的肌肉重新组织方式。关节、韧带、副韧带没有按太极拳的要求去组织正确的肌肉运动方式,是无法达到太极拳的招式标准的,我们经常所说的标准件就无从谈起。


       下图是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测前臂旋内、旋外测试数据:




       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我们练太极拳的,在小臂的旋内、旋外力矩上是占优势的,虽然是在单向用力上, 说明与平时的顺逆缠训练有关系。


       太极拳的发力方式,实际上是从肌肉发力转变为骨架传力的过程,我暂且使用“骨扭力”这个名词吧。在螺旋对拉拔长的训练过程中,副韧带是螺旋拧长的,这时候一部分肌肉是为了控制拉开拧紧主动用力,一部分暂时不用的肌肉纤维是被拉长的,这个棚拉动作的出现,达到了拉开拉长所有肌肉纤维和韧带、副韧带。此时的弓是满弓的,是满负荷的,当瞬间向某一点发力时,通过节节贯穿,此时骨头的两端关节就会在体内产生一个加速度,只要你的动作完全正确,那么这个加速度通过这根骨头的关节传向下一节骨头,继续做加速度运动,力穿越多少根骨头,就会被加速N次,请注意,这里的每一次传力,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产生的。因此,即使太极拳高手是贴着对手的身体发力的,他的加速度打击力是经过体内骨架的加速度方式传递到打击点上,即使外部没有加速空间,体内已经完成了多次的加速。


       这就是太极拳特有的浑圆劲,也就是缠丝劲。这个劲别,也是符合了中国的太极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什么是抻筋拔骨?为什么要抻筋拔骨?
太极拳的内劲是怎么练出来的
日常所说的“筋”,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
O型腿你好,O型腿再见!!一起矫正那可恶的O型腿吧!
浅论太极拳运动的“松而不懈”
戈金刚:杨氏太极拳缓慢均匀的动作是对人体健康的伟大举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