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鉴、解读潘天寿《鹰石图》(下)



品鉴会现场

       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这次品鉴会的内容,记者将会议录音加以整理,撮其要摘录于此,题目是———

从潘天寿艺术到尊重艺术市场规律、营造良好学术风气

  魏辉(上海嘉禾董事长兼总经理):今天邀请专家学者、媒体朋友们相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参加潘天寿大师的精品巨制《鹰石图》品鉴会,意义深远,一方面体现出我们拍卖行和收藏家对艺术大家、优秀艺术作品的尊重和敬仰;另一方面,对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之前没有看到原作,这次在杭州看到潘先生这幅好作品以及一些多次发表过的作品,感到非常亲切。关于潘先生的各方面成就,应该说在全国范围内研究得还不够。这次在杭州,在潘先生学习工作过并留下众多作品的这个城市来研究潘先生的现象,我觉得非常难得。以后《中国美术报》、国家画院在研究方面如果牵涉到潘先生,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各方面的支持。反之,如果对潘先生的研究需要国家画院做些事情,那么请大家要提出来,我们也会尽力,共同把潘天寿的艺术继承下去,把潘天寿的学问研究透彻,使得他的艺术主张、艺术成果以及他的教学成果对中国美术未来的发展发挥更大的启示作用。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这件成交上亿元的作品,在刚刚拍后就在《中国美术报》进行了报道。报道之后,我们觉得还不够,还应该增加一些深度的解读,所以有了这样一个品鉴会。潘天寿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中国画的图像和格局,这一点是很难的。
  朱仁民(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潘天寿外孙):每次举办的潘老的纪念活动,我都非常感动。作为潘老的外孙,我觉得他很了不起,也很伟大。他是在用生命作画,包括这次品鉴的这张画,有生命的价值在里面。
  张加勇(浙江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书画收藏家、潘天寿《鹰石图》买家):往这幅作品前一站,精神便为之一振。潘天寿大师的作品一味霸悍、气势磅礴、格调高远,深深打动了我。这件《鹰石图》作为民间稀有的潘天寿的巨制精品,能以1.15亿元的价格被我收藏,这既是缘分也是天意。在我心里,它远不止这个价格。
  吴永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基金会理事):我看了此画,确实非常好。像潘老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经历了悲惨遭遇,虽然已经故去,但其作品是永恒的。这件中国画放在中国画史上也应有一席之地。本来我身体不太好,但每次看到潘老的作品,精神都会为之一振。这次品鉴会的意义是巨大的,它将艺术和市场连接到了一起。
  卢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原馆长):潘老是主张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特色派”的领头羊,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画画坛举大旗的人物。此幅巨制乃潘老罕见精品,说明张加勇先生是具有独到眼光的。潘老是一位境界高、格调高,是思想家式的画家,他既保持中国特色,又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金鉴才(西泠印社出版社总编辑):潘老是我的恩师,我从心里感激他。他是中国新文化历史条件下的第一个文人画家,他对中国绘画是从传统文化上去理解的,对我们今天有榜样的作用。
  叶尚青(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秘书、入室弟子):我觉得这张画很好,画的题款仅有“雷婆头峰寿者”几个字,但我们可从余任天刻的“一味霸悍”的图章来考证此画的年代。这方图章刻于1961年夏天,可见这张画的创作时间应在1961年后。在表现技法方面,潘老的风格最大的特点是皴用得很少,他画石头用铁点代表皴。张加勇敢于在流言蜚语中选择此画,也显示出他的魄力,为中国传统艺术、为潘老的艺术流传做出了贡献。当我看到此画时,断定它为潘画晚期精品真迹。
  郑竹三(著名评论家、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画院副院长):潘天寿的艺术特色之一是“知白守黑”,此图中的鱼鹰和留白就是“大黑大白”,可见,潘先生是“豪壮派”,唱的是“高腔”,堪为一位空前绝后的大师。
  朱颖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基金会常务理事):此画非常动人,观后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潘老此作构图、力度是高标准的,不失民族精神。他曾告诉我不要忘记自己的传统,也不能固步自封、延续那些守旧的艺术程式。不能忘掉传统笔墨的同时,更不要忘记推陈出新。
  赵幼强(浙江省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在内行人眼里,这张画本身是会说话的。它的画风很稳健,我看到此画时一点没有产生疑问。这块石头画得非常空灵,完全是潘老风格形成以后的精品,看到此画一股金石味扑面而来。在绘画的变革上,潘老画近古意,就算拟古,笔墨也追随时代。今天召开此次品鉴会很有意义,我们就是要弘扬好画真画,要发挥正能量。
  毛建波(美术史论家、美术批评家、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潘老把传统带入了新文人画,他是天分极高的奇才。这次品鉴会非常有益,因为这幅《鹰石图》不是一般人平时能看到的普通作品。这次活动也看得出上海嘉禾的文化使命感与责任感。
  任道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潘老从1930年至1966年期间,画了36年的鱼鹰。我看到此画时,精神也是很振奋的。潘老用画表现了民族的自强精神。
  斯舜威:(浙江美术馆馆长):潘老的作品里是有一股气的,我一进门就看到这幅画里有一股气扑面而来。潘老作品的这股气是其他人的作品达不到的。
  陈永怡(潘天寿纪念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教授):在这些年的学习研究中,一直被潘老文化自信的精神所感动。另外,创新比融合要难,潘老孤独又坚定地坚持民族文化精神。当我在研究潘老作品的时候,发现潘老作品中黑乎乎的墨里也是层次分明的,体现了潘老的高超技巧,整体的气息和笔墨是最难作伪的,特别是大画。潘公凯先生说过:“一个好的画家,要看他的笔墨难度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潘老的这件《鹰石图》,是殿堂级、博物馆级的作品。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我与潘天寿研究有一定的渊源,因为我一直跟随潘公凯老师,读博士、博士后,十多年的时间,对潘天寿先生的研究以及整个20世纪中国画研究也很喜欢。这次活动有三个意义:(1)传统派的意义。(2)个案研究的重要性,今天的主题定位在“品鉴”上,很难得。(3)潘先生人格的魅力。
  刘海勇(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在教学中有很多涉及到潘老的作品,今天看到这幅画,作品将一味霸悍的气势和强其骨的精神融入到笔墨中,而且一以贯之,我们应该研究。画如其人,从老师那里知道潘老的高尚人格,这些在笔墨中得到充分体现。
  曹工化(文艺评论家):潘先生具有文化伟人的地位,我们都在讲中国画的转型,其实我认为潘老是在沿着中国画的正确道路前行,中国画的资源在中国文化里是源远流长的。
  萧平(著名书画鉴定家):此画拍出后有许多的流言蜚语,有传此为仿作的,也有传此作并非真实成交的。但是,艺术市场和书画鉴定方面必须明辨是非。今天张加勇先生亲自到场进行交接,让传言不攻自破。我每看到潘老的作品都会热血沸腾,心跳加快。八大山人和潘天寿的作品都体现出了简和奇。我们看到画里体现出的天惊地怪,从章法上,构图奇而险,这在中国写意花鸟画家中是独一无二的。虽奇险而找不到毛病,稳定而周详,他用雄强的笔墨体现出了奇峰。他每一笔都很慢,每一笔都不能出错。60年代是潘天寿作品的成熟期,此幅作品是潘天寿最好时期最好的作品之一。在50到60年代,潘老是中国绘画中的一面大旗,他坚持拉开中国和西洋绘画的距离,在那个时代是不多的,潘天寿的精神是值得倡导的。他坚持中国绘画的创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潘老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管慧勇(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此幅潘老巨作没有争议,张加勇先生买下此幅作品是值得的,如同收藏了一段历史。虽然很多人说潘老的作品不能以金钱来评价,但是对于过世的艺术家来说,价值就是市场,所有在市场上作品价格高者,在艺术史上都是有一定地位的。潘老是一位具有历史感、世界格局眼光的大家,他已经超越了时代。

  这次品鉴会,与会专家学者对潘天寿的书画艺术进行认真梳理,众口一词地对此幅《鹰石图》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上海嘉禾举办这次活动不仅希望品美、鉴真,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提倡在尊重艺术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让更多收藏家与艺术爱好者深入了解已为市场认可的绘画大师的艺术作品及其文化内涵,向社会传播大家力作的艺术价值、文化意义。潘天寿的《鹰石图》只是一个由头,借此告诉大家:艺术市场必须和学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才是魏辉下这盘品鉴艺术大棋的真正目的。
  这次品鉴会由《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王平主持。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潘天寿:雷婆头峰一寿者
潘天寿《山鹰虬松图》(《松鹰图》)
《禾风》夜场惊现潘画之王
潘天寿书画拍卖价格多少?作品《鹰石图》赏析
名人名画 | 潘天寿绘画欣赏
【潘韵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