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松大软(二)
《太极异言堂》

独持偏见,解读李雅轩传杨氏太极拳。





导读

daodu

   太极拳与其他体育运动的放松,在路径和方法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真正太极拳的松不是“练”出来的,而是 “养”出来的。







 大松大软,稳静安舒。轻虚无为,简单自然。

大松大软

(二)

 

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可能有很多种答案。我认同的答案是:为了放松。

运动是体能的高消耗,运动中的兴奋感调动了人体的潜在能量,让人感到精神焕发。但预支式的高消耗显然是戕害身体的,可能强“肢”但不一定健“身”。

我认为,不是运动的过程使身体健康,而是运动疲倦之后所获得的彻底休息,即身体在放松的状态下,得以重新调整,即让身体因运动而混乱了的“硬盘”格式化,把已经扭曲变形的身体器官组织的功能恢复到原初正常的状态,这才是运动使人健康的原因。换句话说,运动之所以能使人健康,不是因为运动,而是运动之后的休息,即因疲倦而放松后身体能量重新聚发的结果。

就这个意义而言,能够花最小的代价就能让身体获得最极致放松效果的运动,就应该是最好的运动。那么,太极拳就是符合这个标准的最好的放松运动。所以,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机构把太极拳定义为运动处方,活体的医药。也有欧洲专家说:又是有氧运动,又是娱乐运动,又能终生运动,完全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中国的太极拳。而他们理解得并不全面,太极拳最好的运动方式是“动静相兼”,即在运动中能获得休息的效果。这看似相悖的运动方式能够等到圆融统一,留待以后讨论,这里还是谈“松”。

放松有那么重要的作用,可惜“松”并不是太极拳独行其道的特点。

人类的所有活动,不论体育运动也好,生产劳动也好,日常生活行为也好,都要求人们身心放松。所以说“松”并非太极拳的唯一特性。

与其他运动相比较,太极拳的松远不如当代时尚的运动——瑜伽。在速度缓慢和用意静心方面,瑜伽与太极拳几无区别,而在肢体的柔软要求上,瑜伽还远远超过了太极拳,练成了常人不能企及的特殊柔软功夫。另如人人都熟悉的体操、舞蹈、杂技、柔术,以及外功拳和各种搏击术等等,他们都有各具特点的放松要求,其柔软程度远远超过了太极拳的要求。

在传统的农业劳动和日常手工劳作中,例如木匠、石匠等手工技艺,以及锄地挑担等劳动,无一不是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持久工作。另外,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如走路散步、提物用筷,都是非常习惯的放松。如若不信,想想外国人初学使用筷子的情形,那种紧张状态和我们中国人的运用自如相比较,就清楚什么是紧,什么是松了。

松也因人而异,不同体型的人松的状态不同,比如有些人肢体关节天生就松,他们却从不参加运动。当然,有着体育运动习惯的人,相对于常人,其肢体更为放松。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他们的手臂与腿脚的肌肉群,在没有发力的时候,都是非常松弛顺畅的。因为肢体放松时,能把紊乱的筋膜肌腱和肌肉纤维束理顺,使之随时处于便于爆发的状态。老友黄昌泰先生,原是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驾驶员,自学骨伤推拿,成为专家,后被选派担任北京奥运会中国田径队的伤骨推拿医生。他亲口给我讲,刘翔等国家级运动员的腿部肌肉之松,近乎于人们肚皮的松弛状态。

“松”也是所有动物的自然特性,最典型的大型食肉性动物如狮、虎、豹,以及我们最容易观察到的如猫,若你去提弄猫的手爪,你会发现特别的松,甚至于松至于轻无的状态。训练有素的太极拳习练者,基本上也是这种感觉和状况。

松也是人初生时的基本特性,婴儿的自然状态最为松柔。故《道德经》第 10章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以婴儿的松软状态作为标准的。随着年岁的增长,人的肢体慢慢趋向于变硬了,这是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另如植物在欣欣向荣的初期生命状态时,其枝叶也是松软柔韧的,当其老化以至于生命结束,它的枝条叶筋也就僵硬了。

可见,松是生命体的本来属性,是生命体的“先天自然之能”。但“松”并不是太极拳的独有特性。

如果把“松”作为太极拳独有特性,是认识上的第一个误区。

这个弊端相当普遍,许多练拳人都把“松”作为追求的唯一目的,不顾其余而只追求松,殊不知其结果将是“一朝交手,空洞无物”(杨澄甫语)。按常识而言,睡觉是最好的放松,但这种毫无意识的松弛除了能恢复疲倦外,为什么不能积累功夫呢?至于其他功夫如瑜伽、外功拳、舞蹈家、杂技柔术演员、体操运动员等人身体的柔韧度即放松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特别是年迈的太极拳大师,但是,他们的“松软”显然没有形成标准的太极拳功夫。

不能正确理解太极拳的“松”,确实误人不浅,所以有人反对“大松大软”就不奇怪了。

张源侠先生就质疑:“大松大软究竟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还是一种误入歧途的谬论呢? ——以大侠的斜眼来看,大松大软理论实实在在是一剂毒品 ——许多人练一辈子太极,不得其法,十有八九是中了这大松大软的毒。”但张大侠也同意,“真正的大松大软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杨式太极拳的毛病》)

邓文平先生也有记载:“最初的杨式太极拳理论跟陈家沟的理论一样,是讲求五阴五阳,允许用力。但到第四代以后出现分歧,李雅轩的大松大软与郑曼青的松净之说,都不同以往要求完全去除拙力。雅轩师的大松大软在两岸都有市场,但也有人因练不出功夫而连呼上当。”(《太极内功的奥妙——太极拳速成之路》P62)邓文平先生顺便提道:“还是五阴五阳的理论比较好,练不出功夫至少可以练把子力气。”为了追求武术目的,邓先生就轻易地回到“刚柔兼备”的陈氏风格上去了。

张、邓两位先生对大松大软的理解虽然不透彻,不全面,但他们的说法并非毫无意义,至少提醒我们“松”只能是手段、检验标准和结果状态,绝不能成为追求的目标。

第二个是“松”在实践上的误区。

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是通过“外部运动”,如甩手摇腰、踢腿蹬脚、晃身转头等物理运动,或借助体育器材的方式把身体练“松”的。因此,人们普遍以为太极拳也是“练松”的,这种松特别具有令人惊叹的表演效果,很迷惑人,如果没有明师口授身传,这个误区更难理解明白。

通过劳其筋骨、伤其皮肉甚至于突破身体极限来达到周身肌腱关节放“松”的苦练法,的确是最直接最简单的让身体放松最为有效的方法。如果从幼年开始这样训练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太极拳往往是成年人的运动,人的生长发育已经定型,如果再要求这样生拉活扯的训练,可能只是健了“体”,却伤了“身”。北京有个专家戏称这样的体育训练不是健身运动而是“伐身运动”,即戕害自己身体的运动。最典型的病例是“太极膝”,即因用功过度造成膝盖关节损伤。

强制性把身体练“松”的办法,不仅训练过程漫长痛苦,甚至要付出身体伤残的代价。许多运动员,到了晚年就是这种结果。据说,好些太极拳竞赛选手乃至冠军金牌奖获得者,甚至于许多太极拳功夫大师,在中年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膝损伤,举步维艰,柱拐而行,有的年纪轻轻就坐上了轮椅。

太极拳与其他体育运动的放松,在路径和方法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真正太极拳的松不是“练”出来的,而是 “养”出来的。李雅轩晚年发现了这一诀窍:

“养出这种松来,在推手时才能听对方之劲,去手时,对方不知不觉,化对方之手也使对方不知不觉,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全在松软耳。发冷快绝伦之劲,发入里透内之劲皆须一松百松。如对方用大力来攻,硬手来攻,其来必慢。我以松软冷快之手法将其打出,必百发百中也。1975年 11月 27日夜”(注:半年后,1976年 4月李雅轩先生逝世)

那太极拳是如何养“松”的呢?

太极拳抵达养“松”的路径是“静态运动”。

“静态运动”是我提出的概念,它指人体几何结构在不断变动中其稳定性不变。“动”是万物的特性,太极拳也特别强调“动”,拳经上“一动无有不动”之动,是非常苛严的要求,这种“动”必须是在意识观注下的全部身心整体的“灵动”;下一句“一静无有不静”之“静”,则要求“不动”中必须具备无所不动的可能性。只有在这种“动静相兼”状态下的放松,才是太极拳所要求的“松”。具体而言,即通过稳静身心、松弛肌肤、舒展关节的静养方式,不断地把动态中变形的身体各部位,即时恢复到最正常的原有结构状态,这才是太极拳实践中“松”的方式和意义。换句话说,太极拳的放“松”,主要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或遭遇外力时,能够即时调整身体的内部状态,让各关节点迅速恢复到本来的位置,以保证原有的稳定性、完整性和有序性不遭受破坏。这就是传统文化中反复要求的“返朴归真”和“回归自然”在太极拳中的意义。

太极拳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原理的奥秘,李雅轩先生提出了“大松大软,各得其位”,的诀窍,“大松大软”是方法,“各得其位”是标准,这八个字已经透露了太极拳的具体要求和身心状态。

“松”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一为“练”,一为“养”的方法与路径上,更体现在放松的具体要求和衡量标准上。

太极拳放“松”的原理不同,因此对“松”的衡量标准也就不一样。其他体育运动状态下的放松标准,是能把腿脚能提得多高,肢体的扭曲角度能做到多大,其难度以超越常人不可企及的程度为标准。

李雅轩对松的要求和标准,恰恰相反:“太极拳讲柔软,此人所共知也。但所谓柔者,是说周身一致之柔软,而不是局部的柔软。如练他家拳扳个朝天蹬,以为这就是软了,我却以为这是局部大腿上的韧带软,其别处并不软,这不是练太极拳的需要。因为这种局部的软,发不出周身的弹劲来,也就是打不出松沉软弹之劲来。”

可见,太极拳放松的标准,要求在不同的姿势动态中,身体器官是否各得其位,能否形成整体的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拳的松不是肢体的抻筋拔骨、手舞足蹈,甚至于伤筋动骨的“体育运动”;也不是内脏的提心吊胆、摇肝震肺,或者所谓“气沉丹田”的“内脏运动”。而是指在不断修养纠错过程中,身体的结构能及时回归恢复到原初的正常状态,即自然状态。这才是检验“松”的唯一标准。

可见,修炼太极拳,其实是指不断“纠错”的过程。它没有手伸多长、脚踢多高的外在标准,它只是一个不断反省自己身体结构和心神状态的过程。明白了这点,就可以理解我为什么要把“功夫”和“工夫”相区别,不提倡像其他运动那样做压腿弯腰之类的预备活动。只需要安静地站一会,让神经肌肤骨节松弛下来即可开始。李雅轩非常明确地说:“未从出势,先让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这样的放松足矣,不要再东想西想了。

明白了太极拳的“养”就是回归本来即回归自然这个道理,就不必强制或超越自己的身体条件去承受极限的“锻炼”了。而是通过“身稳、体静、心平、气和”的修炼,返道而行,在舒适享受中抵达“致柔”的目标,经典拳论中“得来不觉费功夫”就是这个意思。

太极拳实现松的路径,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运动方式,拥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和独特的衡量标准。因此,它不需要借鉴,更不能习染杂门外道的训练方法,也不必用外功拳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以免影响其纯正性,这是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

 

版权

声明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样练拳几十年,头发不白,身体可好,不去医院。这就是我的福报
李雅轩:练太极拳有五忌
.李雅轩宗师谈习练太极拳如何获取轻灵虚妙的太极功夫的问题(李雅轩宗师练拳精论摘录)
李雅轩太极拳论随笔:练功夫,发劲(真东西)
李雅轩经验谈太极拳:修炼最上层功夫
论太极拳的动静开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