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荐读】一劍倚天寒

    中國武術的兵器,品類紛雜……而劍,在這兵器大家族中,獨占了好幾個暢銷第一名:

        劍最蒙練武的人士所愛習,排行第一!
        劍也受到並不練武的各界人士所寵愛,排行第一!
        劍的技術,在諸多兵器之中,最罕傳,最失真;奇談最多,誤解最大,也是排行第一!
            ★             ★             ★             ★

    敢請一思:
        武術在今日,並不熱門。為什麼劍,獨能流行於社會各階層?
        續請再思:
        兵器在一百年前,就被火器打敗了。冷兵器遂因不能殺敵,而全面淘汰。為什麼劍,卻能屹立於時代大潮之中流,一「枝」獨秀?
        還請三思: 
        今日所見武術表演中的劍,武術比賽中的劍,美則美矣,也頒了金、銀、銅質的獎牌。然而、有多少算得上是「舞」劍?有多少其實是<劍舞>?
            ★             ★             ★             ★
        歷史,是既成的事實。無法否認,改寫,和屈解。
        根據史實,劍、早從漢朝以來,就不是戰場上的主要兵器了——主兵一直是刀、是槍。
        保家衛國的大戰也好,報仇爭勝的私鬥也罷。白刃相交,性命相博的拼殺,是認真的、慘烈的。而不是浪漫的、兒戲的。
        沒有人敢挺著一具技術不足,威力難伸的劍,去臨陣求敗,助敵殺我。
            ★             ★             ★             ★
        劍是以殺人為目的的工具,也就是凶器。千百年來,為什麼那麼普遍地廣受不練武不殺人的各行各業所恩寵?實在是一個謎……
        劍、一直流行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是鐵一般的事實。
        但是,劍的興旺,並不等於劍術——武術的一種——的普及。
        劍術,是武術;而「劍文化」,則繽繽紛紛地出現在舞蹈、戲劇、圖案、繪畫、塑雕、飾品、儀仗、法器、章回小說、連環卡通、功夫電影片、武俠連續劇、仿古收藏物、地方特產品,以及晚近的電腦遊戲機等等各方面。劍、真的是活生生地存活在今日的生活中。
            ★             ★             ★             ★
        這自然是一項可喜,而且可以自豪的成就。「劍文化」不但點綴生活,帶來美感,還多少傳導了些武勇的氣息,有益身心。
        不過,其同時,也從反面映照、襯見了「武術之劍」的沉淪,與沒落;以及武術家們並不知悉,且不介意的寂寞、與無奈……
            ★             ★             ★             ★
        如果還需要從一點——最佳的觀察點——切入,而剖析全面的話,則就是今日的「武術劍」,其「劍鍔」,竟然上下顛倒,是裝反了的!
        耐人尋味的是:國畫中的劍,為美人,為名將,為歌妓,為雅士……其「劍鍔」、是對的。戲臺上的劍,昆劇、京劇、歌仔戲、布袋戲……其「劍鍔」、也是對的。美術的劍,工藝的劍,為門神、為天王、為案上擺飾、為小孩玩具……其「劍鍔」、還是對的。
        似乎只有武術名家,劍術大師手中的劍,其「劍鍔」、才是十之八九不對的。毫不擔心「劍鍔」方向的正誤,可以導致決鬥的勝負,性命的生死。
        當然囉,今日已經不再用劍上戰場,也不可以用劍作私鬥了。而劍術比賽是只比套路,不比對擊的個人「秀」。則劍術的用法既然不講,「劍鍔」的正反呢?哎喲也就一樣啦! 
            ★             ★             ★             ★
        也曾有收藏家,捧出古董劍,讓實證實物說實話。
        這些歷朝諸代之所留存下來,各色各樣的古劍中,究其「劍鍔」,絕大多數是對的;而,的確也有少數是反的。
        令人絕倒的是,這些「劍鍔」不正的古劍,絕大部份是珍品。想當年,一定是懸掛在不必上陣、只作指揮的帝王將相之腰下。難怪它們都裝具華麗、飾以金玉,價值連城。無論古人今人,非常人之所能擁有。
        像這種劍,是權貴的象徵,儀式的需求。到今日,則是收藏的拱珍,好古的玩賞。與武術,不相干;與作戰,沒關連。「劍鍔」的顛倒反正,是看那些龍、鳳、獅、虎、與蝙蝠、燕子們如何扭妮作態的美術設計為思考而作決定的。
            ★             ★             ★             ★
        「劍文化」自自然然地存活於今日,雖非顯學,而流傳浸廣……是只應讚美,不宜揠苗的一種自然而然之現象。
        「武術劍」本來應該是「文化劍」的依憑之所在。時至今日,怎麼反而有意無意地去混同「劍文化」?以其實並不相干的流行形象來壯膽、自欺;以期不勞而獲,不求長進。
        而、如果與「文化劍」劃清界線,「武術劍」單薄的身影,竟已是一脈如縷,雖尚倖存,亦甚可危了。劍術沒有聯合國的科教文委員會的人類文化遺產的認證;沒有國際環保組織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來請命;也沒有愛護動物協會認養、繁殖、訓練與野放的一貫作業。劍術的孱弱之軀,近年來更還在經受著「商業劍」如苦雨淒風的惡劣影響……
        這些品牌越來越眾多,競爭越來越惡質的「劍商業」,挾經營理財之強勢,以賺錢發家為天職,藉宣傳廣告為手段,更拿出劍的宗主國、發源地為權威。諸子百家,互競神奇;國際市場,一片混亂。
        其實,能將古代的劍轉形成為現代的商品,養活數以萬計之民人,確實有大本事,是好事情。
        只不知,依賴著「劍商業」為生命的個人與公司,是否能夠為劍、也做一點賺錢以外,卻是本份以內的工作?
        例如:探討文化,而非創造神話;推廣「舞」劍,而也提倡<劍舞>;發揚武術,而不只是利用武術。
        劍是什麼東西呢?劍者、器也。本來就是待價而沽的。能把劍給賣到全世界,「劍商業」怎麼能說不成功?只是、是不是也能夠對商品的源頭——武術,給予一些既為武術,也為自己的尊重?而對所生產的商品——劍,再作一些研究與發展呢?
        至低限度,有沒有那位肯鑄一把合情合理的劍呢?也好讓武者劍家,一雪至少半個世紀之奇恥,不要再「劍在手中,羞在臉上」呵!
            ★             ★             ★             ★
 
        茍自過去世觀之,武術本是文化之一部。武術中的劍術,焉能沒有文化?既使遠古工具與兵器不分的時代,劍的出現,也仍然記載了人類文化雖蹣跚、卻自然的腳步…
        是故,「武術劍」從不可能與「文化劍」絕對區隔。事實是「武術劍」的自救自強之道,除了直接地提倡劍術之外,切莫忘記了文化的營養。如果沒有如此如此的文化,那來這般這般的劍術?
        古時鑄劍,必有劍匠。雖然工藝的技術,難比現代。但是,虔誠、認真,就非今日的「劍商業」可比。
        那時,自然是全憑手工。歲歲、年年……就這麼在敲敲打打中逝去。一批批手工打造,漫無標準的產品中,偶而、亦有出眾的傑作,就叫做「寶劍」——因為是必受武林、軍將、高官、顯宦所「寶」愛的難得之「劍」,青史留名。
        只是,從來沒有巨匠名師,能把每一把劍打造成同樣的品質。這固然是手工業的無奈,卻也是師匠的自尊。
        現代神州大陸「商業劍」的產銷,絕不拒接國外的訂單,敢簽合約,必收訂金;然後、再作內部人手之組合,產品品質之調整。只要如期交貨,而貨不一定要對辦;只有「銀貨兩訖」,沒有「售後服務」。反正海天遙阻,其奈我何?
        這種新式生產,一鄉一縣、一家老小、全民投入,半人工打造的劍,僥天之倖,祖宗之靈,也不可否認,偶然就真出了一把「寶劍」——也很可能就出於婆婆媽媽掙零花,不理廠商叮囑,不受幹部催促的慢工細活之捶鍊。只是、沒有可能每一把都維持一定的水準。究其原因?則一是沒有技術之把握;一則更是不求品質,只圖利潤、殺雞取卵的心態。 
            ★             ★             ★             ★
        至於武術界,則除了一二特例,曾經設法鑄劍,藉以自珍自豪之外,從未鑄造過一把既有文化背景淵源,又有商業產銷潛力的劍。
  深深以為:當代武林所最最需要的,就是一把依據文化史實,符合商業時潮,能夠大量生產,又能品質如一,真真實實,而又老老實實的——時代之劍。
  如此這般的一把現代劍,汲古之神,有器之用,必須嚴守三個最最基本的條件,分別是:功能、美學、與服務。
  先說服務:服務就是要使練武愛劍的小青年們,人人都「買得起」,「用得起」,其至還要「丟得起」!
  年輕人大多沒錢,吃得又多。太貴的劍,姑不論值不值那種天價,也不問是不是稱手好使,反正,都買不起!是故,「武術劍」必須要走低價位的服務路線——以服務代替叫賣。
  什麼叫做「用得起」呢?「武術劍」不是真古董,也不是仿古物。它不是為牆壁買的,掛著好看。年輕人的劍,是要天天刺砍揮劈,一不小心,就蠻可能斫地伐樹的鍛鍊器材。太貴了,捨不得用時,劍術還能復興嗎?
  至於說到「丟得起」,則就是以防萬一了。萬一媽媽來叫,朋友來找,不小心把劍給丟在校園、公園、公車站、火車站了。失物招領,登報尋劍;卻是已被珍藏,難歸故主了。此時,傷心失悔,自所難免;立刻再買,談何容易?然而,三兩個月,節省、打工,就一定能夠另買一把新的,才是考慮週全的服務之心願。
            ★             ★             ★             ★
  其次,再談美學。而所要強調的是:以華夏美學為基礎,固然要緊;作現代美感之發揮,更不可缺。
  今日之劍今日造,取現代的材料,用現代的工藝,而求現代的美感。去此一步,就成了「拷背」。雖為好古人士之嗜痂,卻非一般活人之興趣。
  因之,當代武壇所應運使的這把「武術劍」,生於文化,指向商業,就必須以碳鋼鍛造「劍身」,以玻璃纖維精製「劍鞘」,堂堂無愧地代表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人、與劍。
  至於打造的過程,則人力與機械力相摻揉;追求最高可能的產製效率,呈現自我尊貴的現代美感。
  那怕是千百年後,考古隊挖劍出土,收藏家購劍競價之時,只要一落眼,就應該要能辨識這柄國曆歲在戊子、公元二○○八年的——劍。
            ★             ★             ★             ★
  最後,討論功能:而功能實在是最最緊切重要的處所。也可以說無功能,就無「武術劍」;功能不足,「武術劍」就一定不好。
  這項要求,全面關係到「劍身」、「劍鍔」、與「劍把」等三個部份。而檢討的標準,其實只有一個,就是:實用。
  先說「劍身」,也就是鋒刃,是一把劍的主體,致實用的依憑。大致,可分「劍鋒」形制、「劍脊」或「劍槽」、與重心配置等等三事。
  「劍鋒」雖利,形制無殊,一般都是狹長尖細,一鋒兩刃,頭小尾大,前輕後沈的構造,少有例外。講究的是:如何使得一片頑鐵,在再三捶煉之下,作怎樣的漸尖、漸薄、漸輕、與漸窄?此中辛苦,不但難度甚大,掌控非易;而且同一目標,各人所得的結果,每致差異。
  而這,也正就是一把劍的價值之所在。是佳作與劣品的區分。對於仿冒者,意圖低價作競銷者而言,則是最大的難題與挑戰。
  「武術劍」是兵器,不是表演的道具,儀式的法器。它既以刺擊為目的,「劍身」上就需要有「劍脊」,一線隆起,通貫首尾。有逐漸隆升的,也有兀然凸起的。
  而如果不起「劍脊」,就必開「劍槽」。可以是中間一線而下的單槽,也可以是平排並列的雙槽,抑或是前一後二的三槽等形式。
  無論「劍脊」與「劍槽」,其目的均在供敵血流瀉……才能在一擊必中之後,不被敵人的體腔吸牢,立即拔劍,迎向群敵。
  否則,劍入敵身,而敵血不瀉,我劍難拔……那麼,一擊之後,竟成徒手!後果,還能問嗎? 
  新鑄「武術劍」的「劍脊」,分寸拿捏在漸隆與兀起之間。弧度優美,卻是研磨非易。它與整個「劍身」一體,摒棄了打磨——顯微鏡下,看似平滑的「劍身」平面,實呈銳刺叢林之狀的一般技術;而採用刨光,「劍身」平面隱隱然作起伏山丘之狀,光可鑑人。
  最後,也是最常引人爭議的,乃是重心。有人認為稱手即可,不必講究;也有人認為用久成習,慣了就行。但是,也頗有人斤斤計較,百般挑剔;以示內行,以示高明。
  其實,個人的習慣,確應尊重。只是,買劍也像買時裝,除非量身訂做,否則大致合身就好。要緊的仍然是在先天的麗質,後天的氣質,不在錙銖必較的名牌穿著與舞臺裝扮。
  劍的重心,只有一前、一後,兩個位置而已。重心在後,大約「劍鍔」之前三四寸的,為步戰用劍;「武術劍」即採此式。另一重心在前,約離「劍尖」三四寸的,則是騎兵馬戰之器。
  若問為什麼老說三四寸?不能明確標示幾寸幾分幾釐嗎?則其原因有二:一是劍,一是人。
  劍的輕重,有頭有尾,其重心之設定,關係到全劍——包含「劍鍔」、「劍把」、「劍鼻」等等的用材,及其粗細厚薄之比例。每一批劍,確可標明精準之重心,然卻不能以之權衡另一批,或某一枝劍的是非正誤。
  至於練武習劍的人,只要劍技在身,就應有能力,去調節自己用劍的分寸,也就是人去合劍。如果嬌慣自己,不作此求,那麼,平時得劍,尚可漸作熟習;戰時急切抓劍,那管我劍敵劍,立即爭鋒當先,如何能講究以劍合人?
                ★              ★             ★             ★
  劍把的常見錯誤,就是太胖。圓乎乎的,猶如刀把。似不了解刀握滿把,劍把在活;而活是靈活。但、靈活又絕對不是花式的耍弄,那就成了<劍舞>,而不是「舞」劍了。
  武術中所謂的「活把劍」,是指擊刺中敵時的手感,凌空揮殺時的稱心,沾黏敵械時的知覺……也就是用手轉動「劍把」,指揮「劍身」,以掌握攻防的一種感覺。
  「劍把」之所以纏索,目的有三:一、增加磨擦,擊刺得力。二、換招變式,加強操控。以及三、敵械的企圖,更易感知。至於繩索品質的講究,花色的選擇,根本不是大事,只要喜歡,只在方便而已。
  從前,無論「劍把」、「劍鞘」,常以鯊魚皮貼裹。「劍鞘」在呈其裝飾之美、與保護之固。「劍把」,就有助抓拿,增強手感了——尤其是顆粒凸起的魚皮。當然,也有在魚皮之上,再纏索繩的。
  否則,就是在「劍把」上刻劃條紋,其目的與作用,一如纏索。其優點不在環保意識,不在節省耗材。而是繩索無論貴賤,久用必然鬆動、損耗。時常需要準備材料,重新纏結。也因而,漂亮的絲縧,多見於尊貴的「文化劍」上,「武術劍」就不如從簡了。
            ★              ★             ★             ★
  前曾述及的「劍鍔」,在「文化劍」中,大多正確。大約是去古未遠,代代傳承的緣故。令人敬佩,不必多講。
  現代小工坊特鑄的「商業劍」,常常喜歡在「劍鍔」上做文章,形狀競取俗艷,再取個武俠小說式的劍名,配上一段故事之後,再訂個嚇唬人的超高價來作最最有力的裝飾,就可以上市,擇人而售了。
        不過,本是買賣,手法在人。只要雙方滿意,各取所需,自然皆大歡喜,無可厚非。 
        真正出奇的仍然是「武術劍」的「劍鍔」,不知始自民國某年,竟然一聲口令,就一同「向後轉」了!?而、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武師劍客,持之用之,至於今日,「凡四十年」,並未扼腕!?絕不堵心!?只怕這並不是相安無事的好現象,而是因為劍術始終不昌盛,無法以實踐來檢驗真理的緣故吧?
        明末吳殳的<手臂錄>中,明明白白地批評當時的武者用劍,己經是「斫砍如刀法」,「此技世已久絕」的了。
        專精槍法,而兼及諸種兵器的吳殳,在書中自承:「余擅梨花三十年,五十衰遲遇劍仙」……而所謂「劍仙」,也只知道其名號是漁陽老人。生平?傳承?一概不述。就連他傳給吳殳的劍法,也要求保密,曰:「君得之,慎勿輕傳於人」。吳殳也是一位詩人,一方面「恐此技終致不傳」;一方面「顧念老人之語」……便用一長、一短兩首詩,欲隱還晦地留下了一些:會的人讀之「會」心,不會的人讀亦不「會」的、可貴亦復可憐的吉光羽片。
        傳統如此,風氣如斯:劍術也好,武術也罷,怎麼能夠不失傳呢?
        這麼看來,「劍鍔」的倒置,不但只是一椿小事;根本,就是勢所當然的正理了!
            ★             ★             ★             ★
  引文致此,理所當然地,應該介紹流傳不替,尚可尋覓的「武術劍」。希望有心之士,同來習練、繼承:而提倡、光大。
  因為見聞不廣,亦憾機緣有限,在此,只能勉強將己身之所曾經,整理出了一個體系。
  可以大膽地說:循此以求,去古不遠,復古不難,劍術或能倖獲一線之生機。
  但是,絕對不敢以有限的經歷,就魯莾地評述全局。深信,除了此處所述之外,必有更多,更好,更具偉大價值的劍術,與劍術家,不但普遍存在,而且是在默默耕耘的……
            ★             ★             ★             ★
  「三才劍」——韓慶堂老師傳授。有「基本劍訣」、「三才劍」,與「三才對劍」等三部份。
  人盡週知,「武術劍」必須要講求用法;而「三才劍」的用法,主要在推敲一個「漏」字。亦即是「找漏」、與「補漏」;兩個相反相背,而又互為誘因,互尋戰果的關係法則。
  「三才」,當然就是天、地、人。而其實,也就是武術中劃分目標區的上盤、中盤、及下盤。日常用語,就叫它高、中、低即可。
  這趟名劍的歷史欠詳,十分遺憾。因為曾在「中央國術館」中列為教材,會練的人多,流行得就廣。只是,似乎並未蒙受愛劍者的青睞,罪名居然是:「不好看」。
  「三才劍」謹守「武術劍」的分寸,不改原貌,不求花妙。而、証之以少數雖然又練又教「三才劍」,卻是努力耍花招者的舞弄作態,用法全失之下場,可以充分說明:好看未必好用;而好用的不在好看不好看! 
  學習此劍,必須先練「劍訣」,也就是用劍的技巧。比如:刺、劈、點、崩等等……至於有人練十個「劍訣」,有人則練十二個用法,出入無多,不必計較。真要計較的是熟練成功,確切地掌握這三尺寒泉,一尖兩刃的攻防技術,才是一切劍的不二法門。
  然後,則練套路。而「三才劍」的套路是將「劍訣」融入了步法,配合上身法,以習「找漏」、「補漏」之攻防的一長串連續動作……三盤互變則高矮速動、三門互換則左右急變……與假想敵搏命拼殺,不斷地用招、變招;再變招、再用招地操演,務使劍招純熟,心意明確,而為「三才對劍」之基礎。
  值得特別介紹的是:所謂「三才對劍」,就是把「三才劍」的套路,從中間一半之處折開,使成上下兩趟,就可以與同學劍士,一攻就一防,一防則一攻地「對劍」合練;而且嚴然合縫,若合符契。不必另學新的「對劍」套路,便可以將「找漏」、「補漏」的原理與實技,實地檢驗,而發現缺點,尋求進步了。
  還需要指出的重要技巧是:「三才劍」的實用,講究要劍劍到肉,截腕刺心;而絕不以劍格劍,叮叮噹噹……如武俠電影中火星交迸,傻氣十足,在銀幕上大開鐵匠鋪的荒唐之劍。
  武諺有云:「劍是等勁」。又說「後發而先至」。其體現在「三才劍」一系列鍛鍊中的,就是先去人手,以殘甚劍;而後從容生擒,或逕予刺殺的一貫要求!
            ★             ★             ★             ★
  「昆吾劍」——劉雲樵老師傳授。有「基本劍訣」、「昆吾劍」、與「昆吾對劍」等三部份。
  這一系列劍法的訓練要求,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個「黏」字。而其精義在:「黏」住敵方兵刃、「黏」開敵人門戶,兩大訴求。
        「昆吾」兩字,一說是古代諸侯的名字,一說是諸侯「寶劍」的名字;又有說是國名,也有說是山名,莫知孰是?只知即使挖出之竹簡,連繫上了諸侯;甚或掘得了「寶劍」,鑄有劍名。仍與今日流傳的數種大同小異的「昆吾劍」,沒有任何關連。
托古改制,依附權貴,乃是文化,不出人性;是好是惡,只得由他。而「昆吾劍」則是大名鼎鼎的滄州——「武術之鄉」——之名產
        劉老師的「昆吾劍」,得之於師兄弟第五路總指揮張驤伍將軍。而張將軍與其兄弟行——河北省督辦李景林將軍,同其傳承。再向上找?就是掌故、傳奇,不能詳矣。
        李將軍有「天下第一劍」之譽,曾任「中央國術館」副館長。支持過民初年代許多的武術表演與比賽。而他本人每次表演,一定是劍術的示範。
        今世盛傳,以崇尚實用負譽的「武當劍」,據說就是李將軍所提倡的。若問此劍由來?則竟是神仙所授了!真有傳述「武當劍」的專文、與專書,張皇此說。而、也有一說認為:乃是李將軍之所編造;原因竟然是不肯將生平秘技「昆吾劍」,公開傳授——信不信由人!
        李將軍之劍,能活用就能自編。今傳「楊式太極拳」中三套由來不同的「太極劍」,有一套,即出李將軍手。
        「劍訣」自然是入門之階,其技術內容,也仍然是刺也、劈也、點也、崩也……與任何「劍訣」,並無多大的不同;不同的是在執行這些「劍訣」時,對於這「囊中三尺練」的認知;那就是劍雖一體,前、中、後段各有職守,相互為用。夫然後,「黏」字字訣,及其吸納敵械,開啟契機之功能,斯能實踐。
        這也就是說,最好是在這一劍三用的知能俱備之後,斯可以習練「昆吾劍」的套路。
        「昆吾劍」的支系雖多,套路的出入不大。其真正的差別,不在多一招、少一式;次序顛倒,同名異技等等的枝節,而要問是否真正已具「劍訣」的營養?
        不問某招某式「向哪裡去」?只問該招該式「應怎麼去」?「有形刴形,無形刴影」。手中劍、心上人;務求劍也、人也、步也、身也,結為一體,週身靈動。而這、也正是學習「昆吾對劍」的條件。
        「昆吾對劍」的雙人套路,是必須另外新學的。其中的攻防招式,雖然是往「昆吾劍」中擷取,但有些次序不一,銜接有異;也有些動作的本身,也不盡全同了。
        「昆吾對劍」的雙練,不但授人以一劍三節,一招三意的實操經驗,而且,極其注重步法。因為腳底下的進退、高低、與角度,才是手心上的攻防、吞吐、與虛實的依據與保証。
        不能夠進退如風,焉能夠運劍成風呢?
            ★             ★             ★             ★
  「八極劍」——劉雲樵老師傳授。有「基本劍訣」、「八極劍」,「八極對劍」等三部份。
  前人用劍,必求實效。私鬥,則一劍穿心,劍起頭落!身手力道,已非容易。公戰,更有盔甲護體,苟無勁力,如何能斬強敵?致戰果?
  所以,「劍訣」的追求,就主要傾注在如何運全身之力,聚於一擊;必期能力透重鎧,致果殺敵這一個課題上頭。
        「八極拳」各門各家的兵器中,想必也有劍術。是否就叫「八極劍」?尚待確認。有些系統中,也採用有別的門派的劍,很不一致。
        這裡望能一敍的這趟「八極劍」,來源特殊。應視之為極有意義的美談呢?還是蠻有意思的奇蹟?這就端頼沈醉在傳奇風尚之下的個別武者來品評擇取了。
        時間,是民國二十二年的春天。地點,是山東黃縣(今龍口縣,黃城區。)第五路軍指揮部。人物,是劉雲樵老師每天跟他「八極拳」、「劈掛掌」,以及「八卦掌」(宮寶田老先生門下。)的師兄——張驤伍將軍,勤習「昆吾劍」,而師尊李書文老先生,望而鄙之,譏為無用。
        李老先生隨命張將軍試劍:則將軍之劍不但無法進招,還根本無法握固:不是拔擲在地,就是震飛上天!
        於是,李老先生為說「劍勁」之重要;無「劍勁」而有「劍招」,徒成畫餅,不能充饑!因為二徒正練「昆吾劍」,便藉「昆吾劍」的套路,一手一式,析解劍中陰柔的纏勁,與剛猛的斫勁……日復一日,不知不覺地,就在這麼不改套路之順序,也不另加新動作的情況下,誕生了後來才錫之以嘉名的:「八極劍」。
        所以,「八極劍」的套路,與「昆吾劍」全同。「劍譜」,一樣。劉老師在民國七十九年冬天出版的〈昆吾劍〉,常被習慣性地叫做「昆吾劍」一路。而民國八十二年冬天出版的〈昆吾劍〉續集,其內容就是此處介紹的「八極劍」;也習慣性地被叫做「昆吾劍」二路。
        整理定名的考慮,有名、與實兩個方面:究其實質內容,權衡輕重,稱「八極劍」,更覺名實相符。而從名的角度來看,滄州有若干「昆吾劍」的系統,傳承流佈;更有好幾種〈昆吾劍〉的書,從來沒有二路,更沒有三路。
        倚多為勝,已經有不武之譏了。更何況,雖不明說,仍似是在誤導同道:我有「昆吾劍」一、二、三路,因完整而必高明。別人只有一路,一定是假的。這種事情,壯夫不為,能避免就避免了吧!
        而況,那套「八極對劍」——習慣性地被叫做「昆吾劍」三路的——完全不是兩人對舞的什麼套路;而是雙方對擊的散劍。無約定、守規矩、維安全……帶領著學習者,逐漸踏上實戰用劍的途路。
        分析其技,首先是「劍術三門左右中,右虎中蛇左曰龍」的入手法門。
        復次,則是「虎躍不入龍,龍翻不入虎,龍翻虎躍皆蛇行」的步劍合參。也就是劉老師述而不授的「一步一劍、一步兩劍、一步三劍」之秘技。
        最後,則萬法歸宗,從「直行當胸不可阻」,而悟出了「直行直用是幽玄」。劉老師所謂的劍去不回,連發至再,甚至於左右換把,而仍只此一劍衝陣的劍法,神乎其技,莫可名狀矣!
            ★             ★             ★             ★
  劍、原只是一件兵器,全世界各國各族,無不皆有。
  而、只有中國,竟然形成了「劍文化」,舉世獨尊。
  然而,不知始於何時,逐漸地,劍已只是「劍文化」中的象徵。而幻化無窮,無孔不入……千百年來,引領著人們的情感,隨順其「劍鋒」所指,走入了文化。而不知已遠離了劍,這件兵器;及劍術,一項武技。
  這種文化的走向,是自然而然的,是無罪無私的。有罪的,是武術自己;是武術自己的弛怠,輕忽,所以才疎離了武術。更因為自己的僥倖、自欺,所以也斫傷了文化。
  文化,總是像母親一般的慈愛寬容……如今,是要看劍術,這名遍體鱗傷的壯士如何來下決心、作選擇了。
  如果情願暝目於母親溫暖的懷中,那麼,就請安息……
  如果仍想奮興、再起,則韓慶堂老師,劉雲樵老師的神劍猶在,無論國內、國外;武術界只怕無心,如果有意,必可逐步整建中國劍術有人有馬的龐大陣容。
  雄劍無言,絕學善默,真正愛劍練劍諸君子,是不難起願發心,尋師訪友,共耕同修,以期必成的。
  那麼,劍、幸甚;「劍文化」、也幸甚了……

 

    我要练拳!去找大武术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卦掌中的絕掌-開掌/吳國正
古代武將使用的兵器,究竟什麼樣?
关于太极拳文化基因的几个问题(翟金录)
陳式太極拳八法
赵堡太极拳内劲
《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拳》11月新書發表座談會紀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