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着熟·懂劲·神明


《和美太极》中国太极微刊

在太极拳的传统理论中,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各家各派无不奉为圭皋。在这篇经典文章中,有一句关于太极拳进阶的语言,为历来太极拳家所尊崇。其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本文就着熟、懂劲、神明的内涵及三者的关系予以探讨并根据自身的练拳体会予以阐释,管窥之见,还希冀各位方家不吝斧正。

一、着熟

何谓着熟?着者,招也。即拳架中的一招一式,不难理解。熟者,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有众多解释:熟练、熟识、熟悉、熟习、熟知等。

熟练,是形容词,指对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

熟识,是动词,指对某人认识的比较久或对某种事物认识的比较透彻;

熟悉,是动词,谓知道得清楚;

熟习,是动词,指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的很深刻;

熟知,是动词,即清楚地知道;

综上所述,熟,就指的是我们对某一事物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后,能够深刻认识它们的本来面目并对其予以准确无误的掌握。回到太极拳的实践中,就是对太极拳的动作(着)和练法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后,达到对太极拳的准确掌握和应用。那么掌握太极拳的“着”的关键在哪里呢?我在练拳的实践中,感觉冯志强先生曾给出过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是最佳捷径,即太极拳的练法、用法、研究法。练法讲的是怎么练,用法讲的是怎么使用,研究法讲的是如何正确地选择领悟太极拳的研究途径。

练法不对,肯定达不到“着熟”。那怎么样练才对呢?我的体会有以下四点:

1、“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就是说要明白拳理,这是因为,拳理是无数太极拳前辈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他们通过自己多年的习拳经验,对理论一代代地予以阐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精炼出一两句经典或一两篇精要,这是非常宝贵的间接经验。当然,从拳理的外延上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武术技击之理,一个是道功养生之理。

2、“拳打万遍,其理自现”。就是说要多实践、勤于实践。其中要多请教明师(而不是名师,注意明师与名师之间无必然联系)讲解、阐释,这就是“投明师,访高友”的意义。明师会指导你尽快掌握拳法和用法、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和错误练法,高友则会与你相互切磋砥砺、相互促进。此外在练拳中要掺入打手,没有打手的实践,拳术就是半边空,因为打手既是实践、又是实践之实践,具有双重实践的意义,因此更为重要。凡练拳中的弊病,均会在打手中显露出来。打手一要有明师指导,二要有高友相陪,这里的高友除了他要有一定的功力和技巧外,还要包括人品之“高”。可以与比自己强、与自己差不多、比自己差的人相互切磋,以求达到多种实践的体验。

3、“默识揣摩,精益求精”,要体会一个“悟”字。默识,是要自己用心去体悟,一招一式,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扪心自问:“我做的是否合规距?”前辈拳师曾云:“入规距而出规距,脱规距而合规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人生七十岁时的境界,在太极拳这里可以提前实现。可以说这一境界完全是依靠个人的内在修养修炼而得的,绝不是一蹴而就或一暴十寒或投机取巧而可得到的。默识,须做到行、住、坐、卧皆练拳方为至诚。

揣摩,就是琢磨、思考,体现一个“勤”字。揣摩的实践就是拳打万遍。为什么拳要打万遍?就是打一遍揣摩一遍,打一遍矫正一次,打一遍上一个台阶。除此之外,别无它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精益求精,古代和当代的大多数真正的武学宗师或武术家,走的都是这样一条路子。

第四,“阴阳互济,太极太和”。世间万物,无不具阴阳之理而存在。只有阴阳互济,才能太极太和。在练拳中,对太极之理的把握一定要体现出阴阳互济,因为只有拳术上阴阳互济,才能在处事、做人、修养上太极太和,也就会使自己的功夫达于上乘。如对拳法的掌握、动作的开合、步法的虚实、身法的快慢等方面,须要非常用心地在盘架子、推手中体会阴阳互济之理,要把阴阳互济既看成是手段、又看成是目的。从阴阳学说来理解太极拳的太极太和,就是达到一种顺乎自然、物我相忘、天人合一、无欲无求的境界,古今多少圣贤大师,在自己的生命中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无论是追求“养浩然正气、正诚格致、修齐治平”的孔孟大儒,还是追求“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学宗师;抑或是追求“道法自然”的老庄道家大宗师,无不追求着自己的太和之道,但无一人不是通过阴阳之理参悟其道的。

以上就是我对“着熟”过程的一些理解和体会。可见,该阶段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就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云:“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说的就是阴阳互济的问题,只不过他主要指的是推手中的问题。

二、懂劲

此处的懂劲要注意:是针对打手过程的“双重之病未悟”而言的,宗岳先生认为:双重之病是因为不懂劲,“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现在经过大多数人的实践,觉得也可用来指拳架。懂劲一词,极易理解,“懂”就是明白,“劲”则是理解懂劲的枢纽和关键。因此,懂劲就是明白拳之劲力的来龙去脉。有些人练了若干年拳架,也经常推手,有时也能把对手推出三米开外,以为就是懂劲了,其实不见得是“懂劲”了。我理解的“懂劲”应该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懂拳架之劲。即懂劲必须建立在“着熟”的基础上。否则,王宗岳先生也不会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了。

第二层:要“渐悟”,而不是“顿悟”。不可以想象:某个晚上拿到一本什么“秘籍”,就可以得到什么“乾坤大挪移”的功夫。“渐悟”是个无止境的境界,不过这里的懂劲是指打手过程而言的。该过程如同儒家所说的“格物”。朱子曾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指的是由于日积月累而达到对某事物的本质认识上的“贯通”,而贯通确是须由逐步积累而成。其实“懂劲”就是指所格“打手”这一“物事”的。我认为:懂劲之所以难,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懂劲不仅取决于自己,而且取决于对方。打手时,对方比拟的劲力大、技巧高、功夫深,你原来的懂劲就可能成为“不懂”了,因为,你始终受制于人。当对方比你差时,你就成为“懂劲”的了,即使不太懂,但也似乎比他“懂”一些,这是客观原因。但也不尽然。因为,若你真正做到了“懂劲”,虽然在功力、技巧上不如对方,但对对方的劲力、技巧、功力了如指掌,也可以说是懂劲了。在这个基础上,双方打手时,你也可以应付自如,虽不能胜,但绝不致败。因为,懂劲可以使得你知进退,而退却防守却不一定是败,也可能是“佯输诈败”,一旦时机成熟,在运动中仍可掌握部分主动权。所以,“懂劲”和核心就是对“劲”的把握,而“劲”的研究,不外乎三个方面:即劲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劲的大小、方向都是可以测出来的,也可以凭触觉感觉出来,包括内劲的变化也可以感觉。劲的作用点也可以通过触觉感受出来。而唯一难以确定的就是在运动中的劲力的变化,包括变化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尤其是作用点,千变万化,非常难以掌握。功夫差者往往在高于自己的对手面前无所适从,就是因为对变化的感受度较差,

【2】懂劲不仅取决于着法的烂熟,而且取决于对劲力感觉的烂熟。对劲力的感觉,取决于很多因素:个人第六感官的敏感程度、对手对劲力的熟悉程度、对劲力判断的时机和来路的准确性、对方变化的速度和自己对其变化的适应程度、对对方功力和技巧的把握程度等等。这就需要多推手,与多种类型的对手推手,从而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感悟、把握这种技术和感觉。所以,宗岳先生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他强调了“用功之久”,就是要我们长久去实践、揣摩。“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三、神明

神明之境,仅就字面意思看来似乎有点“玄”的感觉。何谓“神明”?仅就“神明”的字面看,在中国古代典籍上对“神明”的阐述比比皆是,有文学的、绘画的、音乐的、诗词的、工艺的、人生的、宗教的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不能一一理解并阐述,此处仅从太极拳的学术角度来理解“神明”。

《现代汉语词典》对“神明”的解释是:对神的总称。这个解释显然于我们理解太极拳格格不入。拆解之:神,做形容词之用谓之“特别高超或出奇,令人惊异。”做名词用之则谓之:“神气”;明,做形容词用之则谓之:“明白,清楚,明察秋毫”,做动词用之则谓之“懂得,了解,明了”,书面用语则有“表明,显示,明鉴、明察”之义;综上简言之,“神明”就是,对某事物具有特别高超的明察秋毫之感觉。太极拳到此境界处,宗岳先生也有描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可以看出:做到太极拳的“神明”,就是要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程度。在打手时,从一见对方的面就可以据其身高、体态、言语、动作对其把握四、五分;然后就开始搭手,一接触听劲,感受对方的劲力后又可把握一分;再打几圈轮,在判定其手法、劲力、技巧后,又可把握其一二分;在对其基础部分稍加掌握后,即可以自己的技巧和劲力佯攻试探对方,看其反应及应对如何,此又可得其一分;如此七八分,基本上可以说比较全面地把握了对方的技巧和劲力,知道了我之于对方的胜算程度,一旦自己得机得势,即可引进落空对方,看对方对我的进攻的反应速度和反击程度,就可以在运动中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或乘彼之短、避彼之长,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程度。

有时,“神明”确如有些拳师所说,有一种“神来之笔”的感觉,用语言很难说清楚,如同拳谱所言:“我也不知玄又玄”。这是因为,他已经在自己的长期练拳实践中,达到了一种对拳术感觉的“了然于胸”的境界,他完全可以根据你运动前的瞬间状态做出判断,这就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道理。前一句好理解,二人均处于静止状态,但对“彼微动,己先动”的说法,曾有人颇有微词:认为“微动”已经是先动了,怎么其后会再出现一个先动呢?

其实,“彼微动”从词语上看确是对已经在“动”的描述,但在我们的实践中,“彼微动”可以有几种情况:或是彼之微动速度较缓、或是微动方式存在问题、或是微动未能得机得势、或是微动之意识不足等等;这样的“微动”都可以为人所乘,能为人所乘者,必不为能。故可认为“此处一动”必导致对方之“先动”。另一种情况则是:“微动”者的势已经被“破”掉,已无“微动”之优势,故仍可认为是后动者“先动”。

当然,能够“先动”者,绝非等闲之辈,那种人就是达到了“神明”的人物。古往今来,武林中这样的人是存在的,如陈发科老先生当年就达到了“哼哈”一声,将对手摔出丈外的程度。包括当年的董海川、杨露禅、戴龙邦、马学礼、买壮图等人与人交手时,都是顶尖级的“彼微动,己先动”的高手。

以上所论,不揣浅陋,仅为抛砖引玉之用,以求与诸多太极拳爱好者共同切磋研究,以提高太极拳之技艺,提高太极拳之境界追求。真正发扬光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同我师冯志强先生所言:让太极拳造福于全人类。所论不当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是为幸甚。

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下面这个号带你去听最经典的音乐歌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阳相济论
阴阳相济论——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十大关系
谈太极拳的意念、双重和呼吸——名家讲堂赵幼斌
【问道太极】“引化拿发”的意义与方法
论太极拳的技击智慧
太 极 拳 运 动 的 基 本 原 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