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948期:《道德经》与浑圆养生的源流关系(下)


作者/王安平 ⊙ 编辑/张宏婉


导读:近日小编确有些事情,误了几天的文章,会尽快补上!兑现每天至少一篇文章的承诺!



《道德经》与浑圆养生的源流关系(下) 

 

从特殊功夫看两者的关系?

 

浑圆养生的深层次发展,便是出高级功夫、特异功能。但是我坚持王芗斋先生的“五要”(恭、慎、意、切、和),对人恭敬、处事谨慎、广释善意,不说硬话,不做软事;主张有功夫不炫耀、不滥用,切实践行“大智若愚、大隐若常、大勇若怯”的古训。这正是圣人的气度和教导。

 

《道德经·第十章》指出:“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说做到了这“三不”,必然成就了自我。“生之蓄之”是讲修为人满足了“抱圆守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六个条件,必然会出现多种特功、奇异现象,这时候应当积蓄守养起来。

 

通往特功的途径之一是“生而不有”,亦即像天地一样,虽能生长万有,但不据为己有。

 

通往特功的途径之二是“为而不恃”,虽然因为自己的德业作为而有此成功,却不自恃为己功。在这种胸襟下,乐于扶危济困、救死扶伤,遇见义勇为之时而为之,既不求回报,亦不可常用。万不可恃强凌弱、争强好胜,这是修为的大忌。

 

通往特功的途径之三是“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虽然雄长万方,但却不愿永久自居于主宰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气功”热潮到今天30多年过去了,不少“大师”死的死,逃的逃,未死未逃的也平平常常,有的甚至落下一身残疾。而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圣人就殷勤教诲大家:“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对此,笔者有经验更有教训。特殊功夫用多了,有百害而无一利。 

 

有高功不当高功,不用高功,不为高功而自恃者“是谓玄德”。“玄德”是自然之德,是高尚的道德表现。为什么在这里不用“道”字而用“玄”字呢?“道德”一词用得太滥了,这个道德修养、那个道德表现。有了高功而不表现,深藏不露的百不见一。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玄德”是指得道、证道的高人。

 

人的精神出窍,由近至远,由低至高,外出时间由短而逐步延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呢?请看《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不行而知,不见而明”等便是神明的表现。现代科研人员运用科学手段,探测月球、太空等已不是新鲜事。对于人体生命科学精气神心抱一而凝化的精神独存、神而明之,却缺少深入的精细的研究。有的人只会说长道短。二千多年前老圣人提出的“神明出焉”应是可信的,数千年来人类高级生命的求索者前赴后继,不就是为了解答超级生命的究竟么。圣人于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就是健康和谐生命的延续,《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谓之“死而不亡者寿”。

 

善摄生者的命题,非常广泛。神明之说只是证道。体道、得道、证道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常道常识需要知之、行之。例如: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迂回曲折运动的。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不是如此吗?如果老是夏季气温升高到30°C、40°C、50°C甚至60°C、70°C、80°C,人和万物岂被烧死、烫死了。夏季到了极限气温开始下降,叫秋凉,进而冬冷,冷到极限开始阳气上升,气温逐步攀高,直至夏季。。。。。。这不是“反者,道之动”吗?人也是如此,胎儿变成婴儿、幼儿、少儿,直到青年、壮年、老年死去。老圣人依据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教导人们根据客观自然规律把握自己,不能老是长!长!长!

 

发育得越快,死亡得越早。他提出“弱者,道之用”来教育后人。在缓慢地发育过程中,人的气质改变了。从有形的精气心过渡重点培养无形的质量。盛神、强神,延长人精神存在的能力。这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结果。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本来父母给子女一个健康的身体,由于心的开关没把握好,经常开到负能量上,结果健康的身体患上了多种疾病。这叫“无病生有”。又由于用心学习、修为正能量增多,原来有多种疾病的身体又逐渐恢复了健康。这就叫“有病生无”。《道德经》通篇讲的都是相对统一论。修为人只要认识清楚了相对(阴阳)统一(抱一)论,便可以逐步登上台阶。

 

从学其当学看两者的关系

 

在接诊、办班、授徒传播浑圆养生理论的过程中,笔者经常看到养生者“病急乱投医”或者不知该学哪家、该学什么,针对这种种盲目现象,于是从“学习是成功的智慧库”的理念出发,反复宣传处理好武德与武功的关系、乱读一气不如读好一两本好书、练功以选择并坚持一种功法、一个体系为好等观点,这也是受到《道德经》学其当学的启发的结果。

 

道德文化是人类的主导文化。道德文化以人的生命作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人类又是其生命文化的主导体。不少人反映《道德经》学不懂,理解不透,这是正常的。老圣人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士、中士、下士之分除了根基、气质、素质之外则在于心。在于一个人的心对学习《道德经》是心开还是心关。具备想学、要学的心,起码是个中士。通过学习《道德经》改变自己的心态、思想、行为,升华人生,即使原本是下士也可以升华为中士,中士升华为上士。心为人生活的开关,命运的先行。《道德经》是人生活、生存、生命运行的指路明灯。心路升华了,脚下路走对了,德行提高了,气质也改善了,道性同时也提升了。

 

《道德经》教育后人常立于阴阳中的阴处以便反阳。如果处阳刚位置,必然走向下坡路。有一位30多岁的小伙子身价20多亿资产,罹患心脑血管病,平时不以 为然,突然走掉了,连抢救的时间都不给他,这都是以生命换财产惹的祸。连命都没有了,财产也是人家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习要抓住主导文化去学,学习正能量的文化。要做到“为学日益”,天天要有观悟、思悟。这就需要有所选择,不可滥学、滥读。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教导我们:“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该学的必须去学,不该学的不去学,不要像许多人那样,没兴趣,没爱好,完全与他的志向、职业、工作没有关系的也去学去读。一些人为电脑、微信着迷,一天到晚低头看手机,打发时间了事。有人盲目地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要问:你的职业是什么?需要读“万卷书”吗?真经只需要读一两本,足可使人生升华,据说当年函谷关令尹喜是学习《道德经》的第一位;老圣人西行后,尹喜在三年内诵读了一万遍。尹喜被后人称为文始真人,著有《关尹子》九篇。

 

不该读的书偏去读去学,既浪费时间,又消耗了精气神,还迷乱了心神。因为心里没有一个主题文化,缺乏认识事物、事理的标准,人云亦云,失去了自我。

 

须重视“为道日损”。为提高对道德文化的认识、体会,就要边学习、边对号,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修去不符合道德思想,损去不符合德的行为。直到损无所损,德行道同善为天下,方可谓尽到职责。把学习《道德经》的理法与自己的生活、为人、做事结合起来、联系起来,检查反思自我,这样理论联系实践都会越学越开心窍。

 

修为人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为到老、学到老。

 

“小车”不倒,只管推。道德文化也是分层次、分维度的。例如《道德经》讲了73个道字,但在不同的地方,道的表现不同,作用不同,用语不同,需要用心神精气体悟;用了44个德字,从玄德、上德、真德直到人生命、生活的层次、维度都分别说到了;还用了51个善字。“德”与“善”有相同处,又有区别不同处。需要读者去体悟、感悟。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为什么不用“德”字?说明有区别处。

 

关于修为人的思想言行表现,《道德经·第十五章》这样写道:“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在这一章中,老圣人对上古尊道贵德修为人得道成真后的行为表现的描述,足以启迪后人,堪为效法的典范。

 

从修为指标看两者的关系

 

在数十年自我锻炼、办班教学和收徒授业过程中,为科学规范浑圆养生的锻炼体系,促进习练者的德、技、理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效提高,笔者积研究所得,不仅把站桩养生分为四个阶段(初步实践、桩功入门、疾病反应和理性认识)和三层功夫(皮下肌肉通、内脏器官通和骨骼节节通),还针对锻炼程序、阶段和层次,总结出浑圆武术的九个段位的评定标准。这些既是对《道德经》的继承,也是对老子养生学的细化。

 

《道德经》第十五章云:“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虽然古代已经得道证道之人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我们仍然可以从圣人在下文中有关修为通达的九项指标的论述看个端倪。

 

一曰“豫兮若冬涉川”。得道之人,行为都很谨慎,凡人怕果,圣人畏因,小心翼翼,好像将要涉过冬天里结有冰层的河川一样,唯恐冰陷而落水。

 

二曰“犹兮若畏四邻”。“居善地,心善渊”,与周边邻亲和谐相处,唯恐失言妄行有所得罪。

 

三曰“俨兮其若容”。与人交际要言行端庄,大方谦卑,自慎自尊。

 

四曰“涣兮若冰之将释”。道德修养到位的人,能经常反省自己,由有为、执着逐渐放下“包袱”,自然而然。当然,自然并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规范自己的行为,自然是规范后的行为。

 

五曰“敦兮其若朴”。修为得道之人,纯朴无华,

 

自然天真、烂漫无邪如同孩童。圣人皆孩子。

 

六曰“旷兮其若谷”。不计名、利、地位,不计较别人对自己是好还是坏,表扬与批评一样对待。“七情”淡泊,“六欲”平平。

 

七曰“混兮其若浊”。挫其锐,下已尊,和其光,同其尘,做平常事,当平常人。

 

八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修为人能做到清静己身,徐徐地净化心灵。

 

九曰“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做到平心守己,安身静命,以待天时。

 

老圣人给我们规划了修为的“九项”指标,这是修为努力前进的方向。果能如此,则自然会得道成真,自然人生。

 

在《道德经·第二十章》中,老圣人又给修为人做出了示范行为:“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 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指尊道为生活。母为道)

 

“绝学无忧”,强调学习道德文化可使人生无忧无虑。“绝学”是指无与伦比的学问、最高尚的文化学识。道学是主宰天地万物的文化,是人类的核心主导文化。在这里老圣人以自白的方式,说明俗人的思想行为追求与道德文化修为得道、证道人的思想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道德经》是人类和平共处的根本经典,是浑圆养生文化的渊源,足以全方位地指导修为人的道德思想行为。由于笔者学习不够,领悟不深,这仅仅能算一块引玉之砖,供学子参考。 

 

说明:

 

1.经反复思考,并与老伴(她学《道德经》比我好)仔细商量,认为正如王老师曾经对我们讲过的,

 

《道德经》和《鬼谷子》是沃土,浑圆桩是在她们上面生长出来的一棵树,后者的根深叶茂有赖于前者,在本文中他是想阐述《道德经》与浑圆养生的源流关系,即便不增加“论”和“的源流关系”这几个字,也是讲《道德经》与浑圆养生是源头与河流的关系。有鉴于此,如果仅对原稿做文字润色,内容与这一论题尚不十分贴切,于是在七个小题目前面均增加了一小段,中心意思是表述一下浑圆养生的主张,然后指出它继承了《道德经》并阐述对后者有关这一问题的理解。这样,是否更妥当一些,请王先生斟酌裁夺。

 

2.第一段有下划线的地方,属于需要再斟酌的地方,一是引文的正误须核实,二是引用到哪里为止更合适。其他引文,也希望再核实一下。比如“第十章”,我手头的版本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画线处与王先生所引不一致。

 

3.“三、从入静标准看两者的关系”中,原稿引用了《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样一大段话,前面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和后面的“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都论述到了,唯独位于中间的“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未谈及,不知有无妨碍?请老师考虑一下。(另外,末尾的“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几句是否可以不引用。)


[本文来自《武当》2017年2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表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太极禅话慧馆   丁酉鸡年四月十一948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德经》第34章:4.“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展现道和圣人为何伟大。
梦密功德
道德经(河上公本)
《道德经》第八章“易性”
从“功成”来看《道德经》之“无为”
庄子《应帝王》笔记之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