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推手与西方拳击之比较(李恩久)



太极推手与西方拳击之比较

——兼论太极推手的发展方向


太极推手和拳击是两种风格不同的击技运动。太极推手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征,而拳击则以西方文化为背景。虽然太极推手和拳击在技击中都主张斗智斗力, 智力结合,然而拳击在强调斗智的同时,尤为明显地强调斗力;太极推手在强调力的同时,更注重智的研究。 在攻防中,拳击攻防分明,主要打撞击力,太极推手则沾连粘随,循环无穷,强调化发合一,主要是打渗透力。拳击以凶猛有效之点数胜,推手则以对方失衡次数的多寡判输赢。 太极推手和拳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二者对立互补。因而,继承和发扬太极推手的 沾连粘随、化发合一、自然圆和的长处,大胆而谨慎地引进、消化、吸收西洋拳击的训练手段和方式,实现太极推手运动的科学化,是太极推手创造性发展的新方向。

  一、太极拳推手与拳击的文化特征

  太极推手和西洋拳击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前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后者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一个源于东土,一个源于西洋。

  拳击运动同西方文明一样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许多拳击运动的生动记载。可以说拳击是西方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体现和反映了西方文化的特征。

  许多研究者指出,西方文化是科学形态的文化,它力图使人类的一切研究领域都科学化、理智化,拳击亦不例外。西方人认为,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是不相容的对立,是一种征服被征服、改造被改造的关系;在思维趋向方面,西方人概念明晰,逻辑分析精当,推理严密,一直贯穿着一条理性主义的传统。 在上述观念的支配下, 形成了西方高度的物质文明和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产生了现代数学、几何学、人体解剖学等。西方人享受到了科学的赐福,因而试图使人类的一切研究领域乃至实用领域全部科学化, 即用科学来统帅一切。他们也用科学的眼光、方法来看待和研究拳击这项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 这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力图用运动力学、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心理学、营养学等科学知识贯注于拳击运动之中, 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视拳击运动为一科学研究的对象,即对人体各种运动参数如力量、速度、忍耐力、爆发力等利用现代科学的手段进行量的分析和质的比较。应该说, 他们使拳击科学化的过程,提高了拳击运动的竞技水平, 促进了拳击运动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各门学科分际不明、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它使抽象的形而上之天道,直贯于具体的形而下之人事之中,直贯于太极推手这种具体的竞技活动之中。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强调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分离和对立, 相反,它强调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不太强调理智和逻辑推理,而是强调直觉体验的顿悟。 中国文化的这些特征给太极推手以直接的影响,亦可以说中国武术尤其是太极推手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在天人对立思想的支配下,西洋拳击是在双方激烈的对抗、对立中以求战胜对手;在天人合一观念的作用下,太极推手要求双方“沾连粘随” , 在双方力量的互渗中、统一中以求战胜对手。 从王宗岳《太极拳论》到《十三势歌》 , 都是将抽象的形而上之道直贯于太极推手之中的典型。像无极、太极、阴阳、动静、虚实等都是中国传统哲学范畴, 都是哲学范畴直接运用于太极拳理之中。 像“ 太极者, 无极而生。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 静之则合”“ 虽变化万端, 而理唯一贯”,像“ 静中触动动犹静”等等, 都是宋明哲学语言的直接转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语言离开了具体语境完全是哲学语言。所谓“ 拳(太极拳)虽小技, 皆本太极正理”。 太极拳虽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陈鑫《太极拳论》)。 所以太极推手不仅借助了中国哲学的范畴来解说拳理,而且还直接运用了中国哲学的抽象之道。

  由于拳击与太极推手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直接决定了太极推手和拳击训练方式的差别。拳击以科学规范训练, 强调理智的作用;而太极推手则以哲理指导训练, 注重直觉体验和顿悟,故王宗岳说:“ 然非用力之久, 不能豁然贯通焉”。 所谓“ 拳打万遍, 神理自现”。这种用力既久,豁然贯通,就是由渐修达到顿悟的过程。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拳击所体现出的文化形态整个是一方形,而太极推手所体现的文化形态整个是一圆形。从竞技场上看, 拳击台一般为正方形,而太极推手场地一般为圆形。 拳击无论其直拳、钩拳还是摆拳,从发力到击中对方所体现出的过程是点线结合,讲究简捷、快速、有力, 大极推手则要求“ 无心成化成珠圆” “一气旋转自无停”,讲究自然、圆和。 拳击造乎其极为“方以智”,即方中见智, 太极推手造乎其极则“ 圆而神” , 即圆和之中见神妙。

 

 

  二、太极推手与拳击的技击要求

  无论是拳击,还是太极推手,都是力量和智慧的竞争。不难想象,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根本不可能从拳击或太极推手技击场上获胜;也不难想象,一个痴呆根本不可能成为优秀拳击手或太极推手名家。在这两种竞技活动中,离开了力谈智只是妄谈,而离开了智谈力亦只是拙力。

  所谓力实际上是人体在运动中呈现出的生理指数的总和,即力量、速度、耐力的总称。中国传统武术术语又称之为“ 劲”。实际上是气与力的合一。 气与力同时并存, 有气则有力,无气则无力,气壮则力大,气弱则力小。

  所谓智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所呈现的各种心理指数的总和,即智谋、勇气、技巧等各项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的总称。用中国武术的术语就是心、意、神。

  诚然,拳击运动和太极推手运动都既强调力, 又强调智,然而它们在强调智、力结合的同时,各自又有所侧重。 我们认为,拳击在注重智的同时,更注重力;而太极推手在强调力或劲时,更注重心、意、神。

  拳击和太极推手的这种区别实际上是由各自的技击要求所决定的。大家知道,拳击的步法和拳法都比较简单,攻防形态和招法亦不甚复杂。 就拳法言,无非是直拳、钩拳、摆拳的不同组合,就步法言,亦不过是前后、左右滑步及绕步的结合,这些招法简单清楚,易学难练。当然拳击运动十分重视战术的研究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即它亦要求运动员对不同的对手应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然而在拳击比赛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运动员出拳的力量、速度及运动中的耐力。对拳击运动员来说,最理想制胜方式莫过于出一重拳将对方击倒甚至击昏, 使对方丧失比赛能力,其次是在比赛中以足够的出拳力量获取较多的有效点数。所以西方对拳击的研究主要是对其如何发力、用力的研究, 而其运动中战术的转换主要是怎样用力,用何种力才能制胜的转换。

  太极推手与此大不相同, 它的招法远比拳击复杂。就静态讲,有眼、身、步、手四法, 又分上、中、下三盘;就动态言, 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 实际上其技击过程更是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以变应变,循环无穷。因而太极推手决非一教就会,点到就行的。它既需要名师的准确示范和精心指教,更需要自身的揣摩和体味。太极推手力量固然重要,但仅靠力量决不能克敌制胜。这就是历代拳师精心研究技击技巧的原因。他们认为太极推手这种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拳术,如果自身的力量运用不好, 不但无损于对手,反而有害于自身。正因如此, 所以他们主张用巧力,反对用拙力,故有“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之说。细推敲这些说法,并非是他们反对用力,而是要人们注意发力、用力的技巧,以收克敌制胜之效。由此他们就进一步转向了心、意、气、神的研究。李亦畬的太极拳论认为, 要“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王宗岳要求人们做到“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 要求人们对太极拳“默识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李亦畬还认为:“欲要引进落空, 四两拨千斤, 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彼知己, 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无缺陷, 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 先要提起精神, 神不外散。”陈鑫则认为打拳以心为主, “运化全在一心中” , 要以意运气,“意之所向, 全神贯注”。太极推手十分重视心、意、知、神在运动中的作用,认为它们是克敌制胜的重要保证。这是太极推手有别于拳击的重要方面。

     

三、太极拳推手与拳击处理攻防胜负的方式

  在实战中,拳击和太极推手都必须处理好攻防、胜负这些矛盾,但处理矛盾的方式不尽相同。拳击表现为激烈的力量对抗和外部冲突,具有猛、凶、狠的特征, 而太极推手则外显柔顺,而内含刚劲。从搏击的形式上看, 拳击点线结合,攻防分明,主要是打撞击力。而太极推手不丢不顶,沾连粘随,主要是打对方的渗透力。

  拳击比赛主要是以有效点数取胜,而要获得有效的点数,除避开对方的阻挡和挡格外,还要有足够的撞击力。而足够撞击力的形成又取决于拳击手出拳的力量及速度。 力量的有效发挥及速度的实现都必须在适当的空间内完成。所以双方保持一定的距离是拳击比赛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这种空间距离从而使拳击运动攻防分明。 且不说搂抱在拳击比赛中是犯规动作, 即使对搂抱不加以限制,双方搂抱在一起, 其直拳、摆拳、钩拳亦难以发挥作用。在拳击比赛中, 出拳的速度愈快, 力量愈大,形成的撞击力就愈大,效果就愈好。如能以一凶猛的重拳将对方击倒,使其丧失比赛能力, 可谓“ 不战而屈人之兵” , 是最理想的结果。正因拳击竞赛的获胜需要有强大的撞击力,才使这一运动显得异常凶猛剽悍,残酷激烈。这或许是人们自古将它称之为“勇敢者运动”的因由。

  太极推手则与之大不相同,它的基本要求就是“不顶不丢”“沾连粘随”“ 以柔克刚” 。 沾连在拳击中作为犯规动作, 在这里成了克敌制胜的前提条件和必循规则。 沾连即“不即不离, 不沾不脱” , 它使对方欲攻不成,欲逃不能,从而战胜对手。 在沾连粘随中,太极推手不允许也不可能打对方的撞击力,而只能打渗透力。与拳击点线结合、攻防分明的击法不同,太极推手化发合一, 处处是“拳” , 处处可击。 拳击拳之直来直往是最有力的进攻方式, 而太极推手之“ 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陈鑫语)。拳击之拳是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进攻手段和武器,推手则手、肘、肩等皆可为“ 拳”,皆是进攻的手段和武器。所谓“遭着何处何处击, 我亦不知玄又玄”(陈鑫语)。可以说拳击是以点打点,推手则是以圆打圆。与拳击以击中对方的有效点数或迫使对方失去竞赛能力决定胜负不同,太极推手则以使对方失去重心,移动步子甚至将对方摔倒或跌出场外判输赢。推手归根到底是迫使对方失去平衡。 迫使对方倒地或移动步子是使其身体失衡,使对方踩线或出场则是使对方空间失衡;在推手中要使对方失衡,不仅需要足够的力量,更需要高超的技巧, 使眼、身、手、足配合得当,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运用自如。做到“ 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 ,“ 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 我先动”,因敌变化,奇正相生,以克敌制胜。

  总之,从外部特征上看,太极推手不像拳击那样粗犷剽悍,惊心动魄,然而它亦决非柔术,它外显圆和、柔顺,而内含刚劲,在其文雅、含蓄的表象背后同样充满了尖锐、激烈的力量对抗和智慧较量,充满了扣人心弦的竞争。

 

 

四、太极推手的优势、不足与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对太极推手和拳击所做的粗浅比较,可以发现拳击与太极推手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各有其长,亦互见其短。 这主要表现在:

(一)太极拳推手的优势

太极推手有一套较为严密的辩证思想作指导。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辩证思维的传统,而这个传统正是太极推手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整个太极拳理论就是辩证思维的光辉结晶和具体体现。王宗岳《太极拳论》可以说充满了辩证法,如“ 动之则分, 静之则合”的动静观,“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的阴阳观,“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平衡观等。 而陈鑫的太极拳论则把太极拳的辩证观念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他认为身法有正有斜, 有直有曲, 有顺有逆, 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 这就是说明矛盾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的。如他讲开合虚实就十分辩证,他说:“ 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又说:“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就是说开合、虚实是同时并存、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这些辩证观念正是太极拳自问世以来经久不衰、不断发展的原因, 是其奥妙无穷、具有巨大吸引力和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就理论层次言,拳击至今未能达到太极推手的理论深度。

太极推手的动作及其组合方式较拳击远为复杂。它不仅有十三势, 而且十三势中每一势又可分为若干式, 而式与式之间又是千变万化、随机而应的。 尤其是它突出强调手、眼、身、步各个动作的协调统一、上下贯通,呵成一气, 拳击的技击动作与推手相比就显得简单。这说明太极推手是一项高明、精深的体育活动。

突出强调和透彻论述心、意、知、神等心理因素在太极拳手中的作用, 是其又一优势。

(二)太极推手的不足

当然,太极推手亦存在着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它虽有一套抽象的辩证观念作理论指导, 但缺乏具体科学的严密论证,因而它对一些技法的说明都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不精确性。 我们今天知道 , 太极推手的发、化、拨、随乃至四两拨千斤等都符合科学,然而以往的拳师们则未能将其落实到科学的层面加以分析。这方面它不如拳击。 其二,太极推手强调直觉体验和顿悟,但轻视理智分析。 它讲了许多用力之久豁然贯通的道理,但对理智分析则论述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其三,它有重意轻力的倾向, 在技击中重意、重技巧无可厚非, 但以重意压轻对力量的重视,甚至无条件地讲“以柔克刚”,我们认为就不完全正确。

(三)太极推手未来的发展方向

可见,发扬太极推手的长处和优势, 吸收和借鉴西方拳击的有益成分,以补其不足,实现推手的科学化, 是太极推手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一发展如欲顺利实现, 必须处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保持和发扬太极推手运动的固有特色与风格。事实证明,越是民族性的东西,就越富有普遍性、世界性,愈具有生命力。 太极推手只有具有独特风格和面貌,才能自豪地立于技击运动之林。当然, 独特的风格不仅仅体现在它有一套独立的技击方式和行为系统, 而且还包括特有的计分标准、评判方式乃至运动员的服饰等等。

辩证地理解“以柔克刚”。“以柔克刚” 可以说是太极推手的一条基本原则,然而以柔克刚是否意味着不要加强力量的训练呢? 是否意味着只柔而不刚呢?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太极推手所说的“ 以柔克刚”是指“ 运柔成刚”“ 刚柔相济”“ 欲刚先柔”之意。 著名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对此有精辟的说明。他说 :“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自然自用功以来, 千锤百炼(百炼此身成铁汉),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 就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 而岂其然哉?” 他认为太极拳并非是柔术, 亦非是刚术,它既用刚, 又用柔。 它超越了刚柔这些具体的规定,使刚柔运用自然,无迹可见。故而陈鑫说:“ 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泻于无迹之谓也。”又说:“ 坤至柔而动也刚。此拳外面似柔,其实至刚。” 陈氏的这段文字,可以说透彻地论述了太极拳尤其是太极推手的刚柔辩证关系,“ 似柔而至刚” 一语道出了太极拳的精蕴。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才可以说太极拳是“绵里藏针”的拳术。 那种一味强调、无条件地讲“ 以柔克刚” 是不正确的。所以大胆地引进力量、耐力的训练既符合太极拳之拳理, 亦是太极推手发展的进一步要求。

   引进科学方法,实现太极推手的科学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向。我们知道,太极推手一直重体悟而轻理智分析,更没有用科学的手段将太极推手的技击原理加以科学的研究。这是太极推手的一大不足。因而将运动力学、生物力学、解剖学、心理学等知识引入太极推手领域,分析探讨其技击的科学道理,是太极推手科学化的关键,也是其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推手与西方拳击之比较-兼论太极推手的发展方向
无题-日志-xinyi916-我恋太极-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便查...
第840期:太极拳:一种典型的水文化
太极推手该咋办——太极拳技击实践若干现象的思考
论太极拳盘架
谈太极拳推手运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