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报告丨太极拳哲学刍议

1

该文根据2017年5月13日在永康市太极拳文化研究会讲课的录音和课件整理而成。

一 前 言

大家下午好!在多次互碰时间后,今天终于机缘巧合地有机会陪邱丕相先生来永康,与各位拳友作一次交流。今天交流的主题是朱主席给我的一个命题作文,他让我这个以前练武术、现在做武术教师和武术研究者的人来谈谈太极拳哲学,盛情难却呀!在此也希望我与大家的交流有助于大家理解太极拳,能为大家提高太极拳锻炼效果有所作用。

太极拳影响力很大。在中国,它不单是武术人眼中具有独特技击方式的重要拳种,也是我国全民健身的一个首选的运动方式。在国外,它不仅是世界第一健身品牌,而且也是国外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我将人们对于太极拳的理解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武术人视角看,它是一种“技击的太极拳”;第二,从许多锻炼者的角度看,它是一种“健康的太极拳”;第三,从国外人和研究者的视野来看,它是一种“文化的太极拳”。

根据这三种不同的理解,我们可将太极拳的意义简单地归结为 “一拳三义”。其中,太极拳的技击之拳是体,太极拳的健康之拳是用,太极拳的文化之拳是理。

那么,如何在太极拳的理解,在太极拳独特技击方式的身体锻炼中,增进我们的健康、促进我们的生活,这就不仅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也是在座各位锻炼者提高获得感、增进幸福感的需要。


1

二 太极拳的释义

1

01

太极拳的问与答

怎么理解太极拳?先从一个看似幼稚无聊的问题开始,“什么是太极拳?”之所以今天要以“问与答”的方式来开始,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从教育学看,不论是从古希腊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育还是孔子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问答。所以在《论语》中他说,疑问是学习的主旋律。问答是从怀疑开始,画一个问号,相当于我们小时候看的《十万个为什么》,从这里开始哲学思考,开始对问题的教育。所以,不论是西方的教育还是中国的教育,都是从问题开始,也都是围绕问题建造起来的高楼大厦。教育的形式表现为生问、师答,究其本质是对一个又一个疑问的解答。因此《论语》曰:“无疑不曾学”。

这个教育者的问与答也是研究者的问题。在师父教我们太极拳的时候是教育,我们跟着师父练太极拳既是学习也是研究。所以,我经常讲,学习是什么?学习是问问题!学习的成果是什么、或者研究的成果是什么?是有学问!可见,学习与研究都统一于问答活动。我们的锻炼离不开研究,也离不开对问题的发现和对问题的解答。换言之,只有在锻炼中带着问题意识,我们的锻炼才有成效。

第二,谈完教育和研究的问答后,我们还需回到前面的问题,“什么叫太极拳?”对该问人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太极拳是哲学拳”。这个观点源于近代。民国时候,很多武术家都持该观点。但是当我们按照他们思维套路继续问“是什么哲学”的时候,他们又会回答:“阴阳,刚柔,虚实,动静,开合,攻防等等”。这种回答方式在武术人的话语和太极拳的研究著作已存在很长时间了。

但是,这种思维套路从哲学的角度去看,再去提问的话,就会出现难以解答的问题。譬如说,我们继续问下去,像孔子、苏格拉底一样问下去:“哪一个拳种不是处理阴阳、刚柔、虚实、动静、开合?我们与你一样处理这个问题,为什么只有你拳可以称为哲学拳?”以上的思维套路就很难自圆其说。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用阴阳、刚柔、虚实、动静、开合这种思维套路理解太极拳还需要完善。那么,怎么完善对太极拳哲学拳的理解呢?这就进入了太极拳释义的第二个标题。

02

“一分为三”的太极拳

我国有一个哲学家,是文革以后第一批哲学研究生,其人名为庞朴。他认为,西方哲学思维是“一分为二”,中国是“一分为三”。他的哲学发现,为我们解答“太极拳是哲学拳”,可能会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或者说换了一个新的途径。这样看来,我们如何从“一分为三”来理解太极拳呢?
首先来看“三”是什么?何为太极拳的“三”?武术有刚和柔,有攻和防,有虚和实,太极拳的“三”是在“攻和防、刚和柔、虚和实”中形成了新的东西,这个东西“不刚不柔、亦刚亦柔”,这个东西才是“三”。它怎么形成的,我们后面再说。
其次,从太极拳命名看,什么叫太极拳?太者,大也。金文“太”字下面一点表示大的最高程度。“极”的甲骨文,是在天和地中间站着一个人,表示人的顶天立地,即上天下地的极限。可见,从文字学角度看,太极是最大,是极限。
把以上两点结合起来,再来理解“太极拳为什么叫哲学拳”,结果是太极拳之端是以柔、虚作为开端,从极开始,在克服纯刚纯柔、虚实弊端之后形成了包含着刚柔和虚实两个方面的新的刚柔、新的虚实的这样一种运动方式。所以,从太极拳文化特征看,有一句话叫做“壮欺弱、快欺慢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先天自然之能”,也就是太极拳不是这种“力大胜力小,速快打速慢、年轻胜年老”的运动,也不满这种现状,所以太极拳从柔入手、以虚落脚,也形成了“速度上慢动缓练,力度上轻动柔练,性质上心动意练”的运动方式。

1

三 太极拳的运动特征

01

慢动缓练

太极拳的第一个运动方式是慢动缓练。慢动缓练是在杨露禅将太极拳演练从容不迫的“雅化”、“动作时缓时疾”之后,其子杨健侯将老架改为中架,“将隐微内动之圈放大放缓”,其孙杨澄甫则将“越慢越好”作为盘架子的要求,后在杨家弟子共同努力下以“斯斯文文、慢条斯理”的演练改变了原先“粗犷勇猛、大刀阔斧”的武术风格,逐渐形成“慢动缓练”的演练样式与锻炼要求。

那么,太极拳家们是如何认识慢动的呢,他们的解答:一是慢动有利于内练,有助于练内在的东西,是深化内练的一种手段,另一种解释,慢练是太极拳组合的重要环节,是快练的基础,其它拳种没有慢练只有快拳。

接着的问题是如何缓练,简单地总结太极拳家们的做法:一是慢动是为了练动作的连绵性,太极拳动作不能有间隔,就像电视画面一样,要把这一帧一帧的画面无缝对接。所以我们看到太极拳运动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匀速性。太极拳也有这样的传说,老师和学生之间拉一根绳子,随便学生怎么拉,这个绳子始终是拉直的,这是一种连绵性。二是缓练用意,慢慢的运动,是为了练内在的东西,因为在许多太极拳家看来,用意需要时间,只有缓慢的活动速度,才能保证意念到位。三是缓练六合,用意念保持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心与力的贯通性,需要缓慢的运动速度加以实现。四是缓练动作圆活性,因为与其它运动的直线性不一样,太极拳是走圆走弧,要用缓练出圆趣。

02

轻动柔练

太极拳的第二个运动方式是轻动柔练。太极拳的“轻动柔练”方式也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在杨露禅将太极拳“松化”、享有“绵拳”之称后,他的儿子、孙子以及徒弟们共同努力将太极拳变成一种轻动柔练的运动表象和锻炼要求。下面同样的问和答是:为什么要轻动,如何柔练?为什么要轻动,一些太极拳家眼中轻动的理由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理由,轻柔的动作是健身要求。在老子看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在武术家看来,强努力则伤血,“周身柔软如绵,内脏充实,百病消除”。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柔是生命的真义,硬是衰老象征、死亡的标志。因此,太极拳要从轻柔处入手追求生机勃勃。

第二理由,轻动是武术劲力训练的需要。在武术人看来,轻动松柔可克服拙力之病。只有通过轻柔的动作,才能克服我们身上留下的不合理的笨力、蛮力,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杨澄甫太极拳十要》)

第三理由,轻动松柔是太极拳锻炼路径。在吴式太极拳家吴鉴泉眼中,轻灵松沉是太极拳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轻动松柔是太极拳锻炼路径。太极拳要从轻柔运动开始,也将太极拳的大厦建立其上。

那么是如何柔练呢,这是方法论的问题。太极拳轻柔方法论包括:怎么做轻柔,轻柔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以动作要领来练身体的松与柔。太极拳以“顶头悬”、“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圆裆松胯”、“尾闾中正”等身体规范来练身体的松和柔,身体规范是松柔的基础、条件。

第二,以身体的虚实变化来练柔。比如说,我左脚是实脚,重心在左脚,这个脚就是阴,就是静;而另外一只脚(右脚)是虚,是阳。其柔练是,实脚同侧手为阳为动,虚脚同侧手为阴为静。太极拳虚实的意思是,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虚、阴之上,也以虚与阴来练松柔。

第三,以水中运动来练松柔。我们有个叫郝为真的太极拳家,他曾描述了水中练柔的三个状态。第一个状态是站在水中练太极拳,第二个腰在水中练太极拳,第三个是人在水面上练太极拳。讲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正常状态下,我们运动的阻力是地球吸引力。当我们把臂举起的时候,阻力在哪里?是向下。但是,太极拳练出来的是浑元力,当我们把臂抬起来时,他的阻力是四面八方,不是只有下面,还有右面、左面,也有上面、后面。这种运动感觉怎么获得呢?是什么状态下的运动感觉呢?就是在水中的运动感觉!当你在游泳池中把手举起来的时候,你手臂受到的助力不仅是下面还有前后左右。你在游泳池中举起手臂时,不只有阻力,还有吸引力,两只手像吸,要拉拉不动。太极拳要训练的劲力,这是游泳池中举起手臂的运动状态。与太极拳水练异曲同工的还有八卦掌,八卦掌是练行走的,其步法称之为趟泥步,其用意与太极拳一样,都是要建立水中运动感觉,在松柔情况下练习武术劲力。

第四,以摇晃之感作为松柔的指标。当年练太极拳时,我的师爷王培生要求不能一到草地就练太极拳,必须要进入一种状态,相当于人站在船上因船漂浮而有摇动感,以此作为身体松柔可以练拳的条件。

03

心动意练

太极拳的第三个运动特点,叫心动意练。这个心动意练也是从杨露禅开始,经过祖孙三代以及所有弟子的努力最后形成的。其中,“得乃祖(杨露禅)真传”的杨少侯,“出手甚短,而意则远;势若止,则神欲行”,杨澄甫则讲究“用神、用意、用气”而练“内劲”。
这个“用意不用力”的身体运动,练内在的东西,要将身体外在的运动,与身体内在的运动高度统一。在日常生活话语中,“心”与“意”常常被看成一回事。“心”与“意”真的是一回事吗?“意”是“心”的上面加了一个东西,我们可以简单地从说文解字出发将其看成是心的声音,意是把心有所想的话说出来,说出心语、心思之果就叫意。所以心意,既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一个东西。如果是一个东西,是你将所想说出来了。如何不是一个东西,是你没有说出心思,或者是心意分裂、口是心非。心与意,不完全是一个东西,一个是内在的看不到,一个是外在的可以把握的。正由于它们两者是一样,可以放在一起说;同时也正因为两者是不一样的,所以要作为道德标准(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进入教育领域,成为我们太极拳训练的重要功课。
太极拳就是打拳,是身体运动,为什么要将这个心动起来呢?今天,我们所在地是一个禅寺,我们先说说慧能的智慧。两个小和尚在庙里,因为风来了,铃响了,两个人开始了争论。一个人说“风在动”,一个人说“铃在动”,两人争论不休。结果慧能说:既不是风动,也是铃动,而是你们两个人心动之果。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哲学叫唯心主义,西方有“我思故我在”名言,中国有心学理论之建构。呼应开始讨论的内容可见,发现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或者说问与答,不仅组成了文化传承的底色,也是我们太极拳教学与训练的主旋律。对应刚才对虚实分析,如何在“看不见”处入手用功,恰恰是太极拳对哲学唯心派的扬弃。为什么要心动,太极拳家们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心动是为了确立身体运动的主宰。在太极拳家们看来,身体运动的主宰、司令部在心,没有心,你的肢体动作就杂乱无章。所以,太极拳把“心”作为第一要素。其宗旨是要明确身体运动的核心,确立身体运动的司令官、指挥者,最终训练身心运动的一致性。
第二,心动是为了实现身体运动的和谐状态。许多太极拳家认为,心动是为了强化内三合和外三合的训练,最终实现“周身一家,上下一气,力由内外贯通”这种状态。
第三,心动是为了内练。不满力大胜力小、速快胜速慢的太极拳,不仅从内练设计了自己抵达武术理想的路径,而且也将心动作为内练的路径。
下面另一个问题来了,如何心动,也就是如何用外在的意来练内在的心。对此,我大致地将太极拳家们的做法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以心静练意。练意练什么?练心静!在太极拳看来,只有心静了才能意专,只有意念专注了你的神态才能安逸。所以,太极拳习练的第一要务是通过静来练我的心。
第二,以精细练意。太极拳如何来练心呢,也就是太极拳如何意念呢?我年轻的时候练的是吴式太极拳。吴式推掌,首先是无名指前引,送到位置以后,中指翘起来,以食指为中心外旋而翘大拇指。也就是说,太极拳练意的精细化,最终变成意念点在一个手、两个手等上面的“点的流动”。
第三,以“意神分开”练意。与心相关的不仅有意还有眼神,因此太极拳的要求有二,一是,眼神为阳,应与运动中为静为阴的部位相合;意念为阴,要和运动中为虚为动的部位相合。例如,“右分脚”,眼神应注视属阴的右手、意在属阳的左手。二是,我的意念和我的眼神两分开。当我看的是这里,我的意念就是在那里。也就是说,一般人是当他看这个手的时候,他的意念也在这个手上。而太极拳却是这样的状态,当我看着右手的时候,我的意念在左手。这就是意神两分开。

1

四 太极拳哲理与生活

从太极拳运动方式可知,它由“慢与快,柔与刚,心与身”二元论的一元、一个点出发,从常理忽视的“慢、柔、心”入手,走出了不同于常道的新的和谐之道。例如,其它运动也有慢与柔,也有心动,但其慢与柔多是快动、刚动的过渡与连接,其心动多为动作开始与结束两个点上,其慢、柔、心是为了服务快、刚、身,只有太极拳把这个慢、柔、心从头到尾地贯穿运动的全过程,并以其作为中心。

所以,太极拳其独特运动方式背后是太极拳对身体运动“虚与实”、运动人际关系“人和己”的新理解,它这个新的理解可以归结为三观,第一观是“虚空观”、第二观是“从人观”、第三面是“谨慎观”。这三观既可以深化我们对太极拳观念与文化的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与人生。当然我主要讲我对武术文化的理解。

01

太极拳的虚空观

太极拳的虚与实,不仅有腿部支撑体重的重心虚实(支撑重心的腿为实、另腿为虚),还有用力与否的虚实(用力或者说处于主导地位的运动部位为实,不用力或处于配合地位的运动部位为虚),也有意念有无的虚实(有意则实,无意则虚)。

在常人满眼看到都是“实”时候,太极拳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虚”的意义,并以此作为太极拳运动的理论指导,其理论原创是老子的道德经。在老子看来,没有虚就没有实,正因为它是虚的,它才能盛东西,才有实。其它拳种都把虚作为实与实的过渡,而太极拳将虚作为主体。其他拳种利用对方力量刚发或发后之虚,趁虚而打,而太极拳则以虚对待对方的实。

总之,太极拳从头到尾都有虚,把虚作为运动主体,不仅在身体盘架的时候要体现身体的虚空,而且在推手的时候也要以虚对待对方,用虚让对方落空,这是太极拳虚空观的武术意义。而用太极拳的虚空观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的话,儒家强调的清淡,淡泊明志,可与太极拳虚空观对接。

02

太极拳的从人观

太极拳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武术运动人际关系鲜明地体现在技击方式上。技击者,攻防也。你这样攻,我那样防御,武术一人动作中有着我与对手的攻防动作之设计,所以攻防这个概念是双方的,技击用法的攻与防是我与彼的武术行动的交往。

太极拳运动处理的人际关系,也体现在技击。而太极拳技击练习的手段就是推手。在其它的拳种怎么来处理的?比如,在对方一拳打过来时,他的行动不是避开就是拨开。我们再去看太极拳论,太极拳处理对方打来的这一拳这一脚,与其他拳种不仅在姿态不一样,而且在应对策略上也不一样,太极拳将其概括为“随曲就伸”,你想屈就让你屈,你想伸就让你伸。《太极拳论》的表述是,“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太极拳的这种处理技击运动关系是以对方为中心,而不是以我为中心,按照我们常理的说法就是“欲擒故纵”,哲学化语言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那么,如何将人生目标作为对手在“随曲就伸”中深化人生目标的认识,最终按照规律办事;如何由常人眼中的“无为”处入手,实现“有为”之果;就是太极拳锻炼与人生哲思的契合点。

03

太极拳的谨慎观

有一次,偶遇一位哲学教授我以太极拳哲学与其交流。我说:什么叫哲学?当我们实现目标,其心态是喜悦,心中并无丝毫悲切,这样的人能说他懂哲学吗?不能!他顶多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知晓者,而非“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理解者。太极拳的哲学是什么呢?从技击来看,太极拳要找对方劲,以便“随曲就伸”地制服对方。但是,太极拳的可贵之处在于危机意识,没有摸到对方的劲时他恐慌,摸到对方劲时亦恐慌(是真还是陷阱)。对此,太极拳的说法叫“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该话的意思是提醒我们,要像脚踩薄冰、身旁深渊的危险那样来认识与处理对方的行动。

太极拳锻炼在心理上需要营造的情景,现在被许多旅游景点在高山上面用玻璃为板做成的桥,成为现实。人在悬崖边、高山间玻璃桥上面行走很吓人,不仅会颤抖,而且可能是寸步难行。

太极拳文化因危机认知而有谨慎观的做法,源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谨慎观,在新儒家徐复观看来源于周代。周曾是殷商的小兄弟、小诸侯,不仅见证了商的伟大、强大,目睹其大夏的轰塌,且以弱小推翻了强大的商。所以周做了天子后,他感觉到有哪一天也会被人家灭掉的恐慌,所以他做起事情来十分谨慎、处处小心。徐复观这个哲学家认为,周奠定了中国文化的谨慎。中国文化的谨慎观发展成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谨慎观,外在表现为盘架子动作的“轻盈、精致”。我经常跟学生问这个问题,两个人晚上打会怎么打?如何没有这样的体验,你们也可以想象,两个人都将眼睛闭起来打会怎么打?夜间行走要摸、要探!这种运动方式,就是谨慎观的体现,它能培养我们“谨小慎微”心态,提高我们运动的轻盈度和精致感。太极拳的谨慎感迁移到生活中,可能帮助我们换一视角认识与对待眼前的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


1

五 结 语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太极拳的“慢动缓练、轻动柔练、心动意练”演练风格与锻炼要求,始于明代王宗岳以“力小胜力大、手慢胜手快、年老胜年轻”的武术理想,成于什么时候呢?成于杨露禅祖孙三代以及弟子们的共同努力。太极拳的这个行为,迎合了近代以来中国“病夫”和“强国强种”语境,以及当下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文化中国建设的社会需求。

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国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可服务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医治。“飞快、流动”的现代生活,让人们体验到动、体验到快、体验到强,忘掉了静、忘掉了慢、忘掉了弱。从太极拳反思西方主导的现代性哲学:是不是世界上只有动、只有快、只有强?包括西方在内的哲学家,他们对现代性的刚反思后提出一个软实力概念(柔),也就是说,当现代化早期把国家的发展局限在经济、军事的时候,今天的他们也突然发现不软不硬的东西也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比如文化、国民心态。

再如快与慢的哲思。从饮食看,高压锅快烧出来的鸡好吃,还是用砂锅化了三四个小时慢炖出来的鸡好吃;从教育看,是大器晚成好,还是三年快速成才好;从生长看,是自然生长好还是激素催肥好。问题是,在西方主导的速度观、发展观、人生观下,已经形成了地球村以快、多为意象的生产方式。可喜的是文化自觉的中国,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快之外的状态,开始珍惜对待中国传统的观念与实践。

各位拳友,人的一生不完全是快速的,不完全是走上坡路的,还需要慢下来,需要静下来,需要另外一种姿态。这也是太极拳对现代中国人而言的历史价值、对地球村健康人生的中国创造,希望大家以身体锻炼体验太极拳独特运动方式,进而引发另一种思考,促进更为幸福更为美好的生活。

好了,就报告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练太极拳要慢慢慢
蒋玉堃论太极拳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
悟其道.明其理──论太极拳思想
太极拳盘架子和太极推手的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