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体系的立论依据究竟是什么?

解读中医科学 创新中医理论李振宽一场要求废除中医的闹剧正在渐渐平息,但它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却远远没有平息。自从一百年前有人对中医提出质疑后,要求废除中医的呼声,曾经在上个世纪上半叶甚嚣尘上,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尖灭。然而时至今日,又有人挑起中医存废的纷争,这其中原因何在?不得不令人深思。看来寻找它的症结所在,给出正确的回答势在必行。为了这个目的,就不能仅仅从感性出发,只是诉诸个人观点就事论事。应该从这次纷争中所暴露出来的那些有代表性的倾向出发,进行必要的理性探讨。这次关于中医存废的纷争,从形式上看,是人们对中医有不同的看法,而本质的问题是对科学概念的错误理解。由于概念的模糊,观念的糊涂,相关知识的贫乏,存废双方各执一词,从自我定式的偏见出发,只会指责,乃至中伤之能事,表现着焦躁的非理性的冲动。那些废除中医派,他们混淆科学与技术,把部分科学方法论当作科学本质;他们偷换科学概念的内涵,把科学的个别特征作为科学的特有属性,以此来说明中医是伪科学,置中医于死地而后快。可悲的是,有些力挺中医的人士,他们对科学耳熟却不能详,还不求甚解,不辨真伪,听任假“科学主义者”的忽悠,盲目认同被偷换了概念的科学定义。于是乎,有人急忙宣称中医是与西医性质不同的另类形态的科学,说西医是还原性科学,中医则是复杂性科学,就是最典型的一例;更有甚者,干脆与科学划清界限,宣称中医是诸如“玄学”之类的哲学社会学。这些表现了个别人对科学概念无知的怯懦,他们不明白中医能够传承几千年,是由于它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科学知识体系,而如今的衰落,又是因为中医在科技方面落后于西医。总而言之,无论在废除派还是在力挺派中的个别人,有些无聊的争吵,其根源是他们忘记了概念是事物特有属性的抽象,在不清楚科学概念的前提下,没有摆正中医与科学的关系。那么,如何解读中医与科学呢?为了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对中医产生与发展的特点作一个大概的陈述,对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和假说成分进行一些分析,同时,还要对科学概念和科技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一、中医产生与发展的特点[中医从巫医脱胎后,从人的自然性出发,与人的社会性相结合,致力于生理病因的探讨,致力于医疗技术和中药的研发,运用“阴阳五行”进行理论阐述,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哲理,同时含有假说成分。]中医学大约形成于先秦到西汉这一时期。和其它事物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又有它自身的特点。1、中医的产生在我国远古时代,医术和巫术是混杂在一起的。从事医疗活动的是巫医,在驱病过程中,医术和巫术不分。表现出人类社会那种原始愚昧的宗教迷信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到春秋时期,医术与巫术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医疗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名医不断涌现,他们身怀精湛的医术,在为民治病的同时,研讨病因,解说生理,著书立说,为中医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名医医和,第一个把五行说运用于中医理论的阐述,“天有六气,将生五味,发为五色,微为五声,淫生六疾”,将气味声色与病患联系起来;并说六气“分为四时,序为五节”,人的生理和病因在于五行生克。开辟了“阴阳五行”解说中医理论的先河。名医扁鹊,著有《难经》。在病症病因的诊断上,对切脉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中医脉学的基础,“望色”、“听声”、“写形”,初步形成了中医诊断学的“望”、“闻”、“问”、“切”。战国时期,中医已具备解剖学基本常识,认为人有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对人体组织器官的基本功能有了初步了解。各器官的协调运营,经脉通,气血流,是人身健康和防病治病的根本途径。并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形象说明运动对生命的意义。这一时期,一些生理病因的探索发现,医疗技术的发明和进步,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是否是科学
批评方舟子的《批评中医》2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绪论
不要屡以科学诘问中医!——中医是什么?
一个没有理论支持的医术
中西医都能治病、就没有可比性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