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剑术史(下):两汉、魏晋与唐宋时期中国剑术发展的繁荣

秦朝灭亡之后,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随后的中国进入了长达400年的两汉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极尽繁华,中华古剑在汉代的盛世之中自然也得到了极大发展。西汉时期制造钢剑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钢剑逐渐取代了青铜剑成为了中原地区的标准用剑,这一时期的剑身变得更加修长,由之前的50厘米增加到了100厘米左右。

随着剑身的变化,中华剑术的发展也随着改变:由于剑身的长度增加了一倍有余,因此剑术的搏击空间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加;由于剑本身的变化发展,原先青铜剑所使用的简单的“劈、砍、刺”等技术已经无法适应广距离攻击的战斗空间了。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汉代官方史料之中曾经存有《剑道》38篇,可惜现今早已散佚,因此本篇论述之中对于汉代时期的剑术理论少有涉及。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剑在冷兵器使用地位的下降,这一时代的中华剑术出现了一个另一种发展状况,即从实用剑术转为追求华而不实的花哨剑术。究其原因,是因为唐宋时期军队的制式兵器以刀为主要表现形式,剑术逐渐传入民间,成为了民间武术家使用的防身兵器,故而注重实际效用的实用剑术被逐渐遗弃,而文人佩剑或者修习剑术成为了一种高雅身份的象征。

一、从“感而应之”到“空手入白刃”:两汉魏晋时期中华实用剑术的巅峰

(一)西汉刘向的“感而应之”

在两汉以前,中华剑术的精髓只在于一个字:。只要出剑速度够快,那么往往就能够一招制敌,故而先秦时期的很多剑客都以“快”而闻名。到两汉时期,剑体本身经历了从青铜剑向钢剑的转化,西汉的钢剑不仅比青铜剑轻盈,并且还能够充分利用剑锋的刃部攻击对方;另一方面,钢剑的锋利大大减少了体力差距所带来的剑术优势,因此就算是柔弱的女子也能够修习剑术,这也客观上造就了两汉时期中华剑术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实用剑术的发展。

对此,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在《说苑·指武》之中提出了“感而应之”的剑术理论:

“鲁石公剑,迫则能应,感则能动,炫目无穷,变无形像,复柔委从,如影与响。”

这28字的论述可以说是西汉剑术的高度总结,在这篇著作之中,刘向首先提出了剑术的“感应”理论。在中国古代剑术的理论基础之中,“快”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甚至不用剑术大师教导,普通剑客也了然于胸。不过问题在于,如果用“快”的方法进行应对,对方的出剑速度很有可能会比自己更快。

那么如何对付“天下剑术唯快不破”这一理论呢?对此刘向回答说:“迫则能应,感则能动。”也就是不经过大脑思考,仅仅通过直觉察觉到对方即将出剑的杀气就进行反击;而“炫目无穷,变无形象”,指的则是剑术的方式不应拘泥于形式和套路,应该“无招无势”;至于“如影如响”,就是让自己手中的剑如同影子一样纠缠着对方,像是声音一样从四面八方无孔不入,而“如影如响”的具体方法就是“复柔委从”,即舍去自己一身的拙力,以柔劲花去对方的力量为自己所用,从某种理论上来说,刘向所说的剑术理论和今天的太极理论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刘向的《说苑》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的剑术理论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当时恐怕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剑术高手。至于他们是如何达到“感而应之”的境界,又是如何将这种境界总结成书面文字并且流传下来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二)空手入白刃

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邓展的大将,他和当时曹操手下的夏侯惇、典韦等人是同一时期的名将,他精通各项武艺,尤其擅长“空手入白刃”的剑术绝技。

曹丕当皇帝之后,听说邓展武艺非凡,于是就在宴席之上和叫邓展讨论剑术。途中曹丕忽然对邓展说:“我之前对中华剑术的研究也十分高深,并且学到了很多剑术知识,我觉得你刚刚所讲述的一些剑术技巧是不对的。”邓展听说之后非常不服气,君臣两人就用甘蔗作剑进行比试,曹丕三次都击中了邓展的手臂。事后曹丕对邓展说:“我看邓将军的剑术也不过如此,还是重新学习新的剑术使用方法吧!”曹丕的话音刚落,宴席之中就传来哄堂大笑,而君臣之间的气氛也变得异常轻松与和谐。

以上故事出自于曹丕所著的《典论·自叙》,其真实性应该能够保证。在宴席之中,邓展与曹丕之间是不对等的地位,因此曹丕能击败邓展也并不能证明的曹丕的剑术比邓展高,那么从这一故事之中我们能看出哪些关于魏晋时期时期剑术发展的情况呢?总结来说有以下3点:

1.魏晋时期已经有专门教导剑术学习的剑术大师,而曹丕之前就曾经向多位剑术大师请教剑术;

2.首次提出了“空手入白刃”的剑术理念,这项绝技能够手接对方的剑刃而不至于受伤,邓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只不过为了给曹丕面子,没能在宴会上展示出来;

3.曹丕使用甘蔗和邓展比试数次,曹丕曾经3次刺中了对方的手臂。而剑法之中专门用于攻击手臂的剑法有挑、拨、砍、剁等方法,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剑法的发展已经十分丰富。

二、“掷剑法”与道家修行:唐宋时期中华剑术的神秘化

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剑术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随着剑逐渐退出中国古代实用冷兵器的行列,剑转而成为了唐宋时期文人雅士的玩物,他们非常喜欢练习华而不实的剑术,或者干脆写诗赞颂宝剑,或者用剑本身的气势来一语双关的抒发自己的创作情怀,而李白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尽管李白写了很多关于剑的诗词,但是李白本身的剑术并未能达到一个出神入化的水平,所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只是中国古代诗词惯用的夸张手法;

另一方面,唐宋时代的中华剑术逐渐步入了神秘化阶段。尽管唐宋时期关于剑术的传奇记载很多,但是却几乎没有认真讨论剑术的著作出现,这与汉晋时期论剑者注重实用的情况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其中,以“掷剑法”为代表的剑术表现方式屡次出现于唐宋典籍之中,并且逐渐和道家传说融合,形成了中华剑术的诸多传奇故事,它们为唐宋时期的中华剑术披上了一层华而不实、神秘莫测的外衣。

(一)掷剑法

“掷剑法”又被称之为“飞剑”,是剑术之中的一门具有表演性质的技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如《列子·说符》: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 属其胫, 并趋并驰; 弄七剑迭而跃之, 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 立赐金帛。”

这里的兰子为宋元君表演的就是“飞剑”绝技,即将数把剑同时抛向天空,用手或者剑鞘接住,比如说兰子所表演的就是连续投掷7柄短剑,并且始终保持5柄短剑悬在空中。到唐宋时期,这种投掷刀剑的表演技术经过文学家的渲染,形成了很多传奇故事,如唐朝《独异志》记载:

“……(裴旻)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怵。”

这里是关于裴旻“掷剑法”的精准描述。不过问题在于,这种“掷剑法”只能说是融合了杂技、剑术和武道的娱乐性动作,在实战之中没有任何价值,因此裴旻还不能算是唐代的剑术大师。后来的李白跟随裴旻学剑,也受到了这种“华而不实”剑术的影响,终究未能在剑术造诣上更进一步。

无独有偶,在宋代也有着关于“掷剑法”的传奇描述,比如北宋文人何薳(yuǎn)《春渚纪闻》之中记载了当时的著名剑客张乖崖(即张咏)的“飞剑”之术:

“隐居东垣有枣合拱矣,挺直可爱。张忽指枣谓隐居曰:“子丐我勿惜也!”隐居许之。徐探手袖间,飞一短剑寸约平人肩,断枣为二。隐居惊愕,问之。曰:“我住受此术于陈希夷,而未尝为人言也。”

这里的张咏,就是镇压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北宋名臣。他所学习的“飞剑”之术似乎有一定的实战价值,但是当朋友祝隐居问及他是从哪里学到这门剑术的时候,他却说是陈希夷(陈抟老祖)教给他的,可见当时的“掷剑法”和道家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唐宋时期的道家文化对中华剑术发展的深刻影响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剑就成为了道家文化的象征之一,通常作为法器被道士所随身携带。然而实际上,道士配剑并不仅仅是用于驱邪降妖,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自卫或者防身而使用,由于道家修炼向来提倡独行或者深山闭关,道士们很容易遭到深山猛兽的袭击或者蛇蝎等毒物的侵害,因此道家学派的剑术日益精进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

唐宋时期著名的道家剑术高人有陈抟、吕洞宾等等,据《宋史·隐逸传·陈抟》记载:“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步履轻盈,顷刻而百里,世以为神仙。”据史料记载,吕洞宾大约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道人,陈抟曾说他曾经遇到过吕洞宾并且得到了对方的剑法指导,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有可能发生的。

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唐宋时期的道家修炼对中国剑术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道家将“吐纳导引”引入剑术修行之中。尽管道家大师想要以此来实现“御剑飞行”或者“御剑千里之外去敌人首级”等境界,虽然最终并未成功,但是却让自己的剑术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二,中华剑术的风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由于道家剑士喜欢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故而中华剑术从唐宋时期开始就开始如同隐士一样隐居山野,形成了一种不拘一格、轻灵飘逸的神秘剑术风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筵前舞蔗
剑法
武当道家养生剑术 随和大方 柔中寓刚的太和剑法
东汉最厉害的剑师,传说与吕布不相上下,单挑无敌,人称帝师
中国四大剑术高手,有一人能将剑抛入空中,然后用剑鞘瞬间接入
56字口诀,浓缩中华武术剑法功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