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横秋及其拳法是安徽歙县绩溪等地最好的名片 崔虎刚(胡刚)

张横秋曹焕斗故乡传人考

崔虎刚(胡刚 六合红学)

清代民国时期民间抄本拳谱收集到一定数量,玄机和尚拳法三传弟子张横秋的弟子,及其后来的历代传人的许多历史画面,便重新浮现出来。为外面开展实地考察调研,提供线索和依据。需要考察的张横秋先生的六十来位传人,传人的信息如前文。如张孔昭(横秋)先生及其弟子胡道生(胡我弘)、传人寿州僧人、张滚、侄(住)、宾、仆(朴)、歙南胡义俊的恩师-胡义俊、胡灶根、姚氏、姚国祥发、良轮、吴昌翰、汪凤京、光绪王某、吴先生、江云浦等,以及另外的众多传人等等。

然而但由于缺乏具体地点信息,包括张孔昭先生的具体村镇家乡,无法下手。

关于曹焕斗先生的考察,由于之前,已经联系到其后人,得到了家谱,因此具备条件。

此外,六十余本抄本中,宠张本地位特别。此谱,内容不多,此谱未含其他张横秋传谱。拳法记录了所学的袖里金不换的实用手法。但历史价值极高!

是唯一比较完整交代了此拳的来历,与方以德等抄本关于张鸣锷与张孔昭关系德记载吻合。

能交代清楚张孔昭(张横秋)学艺经过及其师弟姨表亲曹贡斗。还交待了武学界所见其拳谱中醉八仙拳与玄机和尚拳法的关系及其出处。

“若夫一十八般武艺……是故大红拳、小红拳、猴拳、狝拳四大种,传于后世,教以生徒。宋代隆盛,其间犹有周侗先生,兼文教武,无所不精。自此以先知教后知,以先觉教后觉。

继以福建少林寺玄机禅师出马,得其拳法之巧,技艺之精,其中奥妙粗细贯通,号之曰“玄武泒”,所以陈澄泉先师由此受业。(陈澄泉)小负侠气,重携全资遨遊海内,徧访名家,描写摹成,以授张鸣

鸣鹗先师,已撰有序。而授张孔昭、曹贡斗二位先师。……喜得鸣鹗先师遨遊嶶地知遇,敦请以至绩北,即小乔曹氏家中,传授有年,二人俱悉详细。曹家拳南北驰名;张氏返里,重复加功,更察其妙,尤有仙授八仙拳之说”,未省真假,姑且勿论”

于是张孔昭先师自励,考究功深,诞子甚晚,惟传于歙南之溪南吴氏亦政。永决之际,嘱政复告伊子三昧,当此时也,三昧尚幼。

……故吴氏与张姓共受于吴亦政夫子门,俱有拳书之秘。历传数世,犹尚张家拳之授教耳。

嗣续,北岸又有老柏昆仲,重新考究,徧览苏杭,遵师访友,继此复与为是。

吴老柏先师,苏郡,名“显”,号为 “宋代晏清(燕青)” ,遭讼返里,特授宠君观重。观重老师,再授于余。……

清光绪元年,岁次乙亥春,王月,歙南大洲源周家村敦厚居主人张大呈订。

“……以故先君子……曾得北岸吴师传教。师父老柏,祖遗向习张家拳,秘有拳书之法,……是故敛,复流隐居白石。

先君访识其子,再三敦请降舍设馆受业……惟我先君,所沾时雨之化……若非武艺之高强,谁敢于斯而出?

为此隐匿,淳安交兄弟为十友,教弟子有千余,……嶶浙两省,传授生徒,不记其数,然得拳法之奥,棍棒之精者,三十余人,皆可以为人师。……

光绪二十七年岁在辛丑冬葭月,张敦厚居小主人,友伯撰、汇生书”(详见笔者与瀚海文化校注《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二辑,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

宠张本与其他抄本,如《玄机和尚走盘步式》跌打内容基本相同。说明确实是一脉相承。其七言绝“费钱费力费精神,非日非月学得成。会者须要守本分,切莫轻传无义人”又与笔者重金购入的另两个拳谱中的说法吻合。显示出其某种关联真实性。另从其文字记载“鸣鹗先师,已撰有序”,当知其另有拳谱,不在此本之内。

山西科技出版社《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二辑。宠张本

尤其为我们提了一些相关人物及其具体地理位置。查歙南大洲源周家村周边地区另有其他抄本拳谱中吴越富川钱正顺、一些拳谱中所见的方氏、胡氏等等,这些都在安徽省歙县和绩溪县及其周边。

于是,我们将所收集到的相关传人地理汇总基础上,先前的曹焕斗先生之外,将此拳谱在涉及的相关吴氏、张氏等其列为一个考察重点,查询其村真实性,及其村镇负责人联系电话,建立联系,为考察做准备。

经过多年的准备后,恰逢山东刘毅先生代笔者考察河北深州倚山短打取得重要成果后,刘毅先生提出可代为前去安徽玄机传人,于是一拍即合。将所准备的各方面信息提供给刘毅先生。

刘毅先生果然军人出身,雷厉风行,展开了武学界首次对玄机和尚安徽传人的实地考察,并取得大量重要成果

1、对歙南大洲源周家村敦厚居主人张大呈、张敦厚居小主人张友伯、张涯生张骏当年居住地的考察

张大呈故居(刘毅先生提供)

“于2015年10月4日,踏上了安徽的考证之旅。时值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上,车流鱼贯穿梭,70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整整走了一天。进入徽境,天公沥沥降着细雨,空濛的山色并未提起我们的情致,紧迫的行程,要求我们不得不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的效率。一路上反复梳理的采访行程,犹如过电影一般,在脑海中一幕幕地浮现。

10月5日,我们按照即定计划,首先考察了徽州古城,尔后向岔口镇进发。然而鬼使神差,虽有导航的提示,却让我们在第一个路口便偏离了航向,最先到达了北岸镇。歙县的地理环境,并非想象中的轻松,进入大洲源的腹地,才让我们领略到了山路的崎岖,虽然是风景圣地,却让我们凭添了几分焦虑,等修正好方向,奔至岔口镇时,已是日头偏西。为节省时间,一路上不停地与张庄秋先生电话联系,直至西坠的斜阳,收起了最后一缕光辉,我们终于到达了周家庄。时不我待,采访工作按部就班地开展着,在昏暗的雨幕中,相机的快门真实地记录下了张大呈故居的全貌。围绕在凌荣玉1老人的旧居内,张氏族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勾勒着对张大呈模糊的印象,凌荣玉老人不顾88岁的高龄,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表演了“罗门六下”、“三角步”、“玄字步”等珍贵的武术形式,更让我们惊喜地了解到,“醉八仙拳”里还有“里七外八”和“里外裹”的别称,……”(刘毅先生考察总结文)

传人凌荣玉老人88岁高龄演示张家拳

此图,可以看出张横秋先生家乡歙县,姨表师弟曹贡斗家乡绩北,以及托孤弟子吴亦政家乡北岸,吴氏后人的弟子张氏家乡周家村所在地岔口镇的相互位置。

图中红圈为周家村

众所周知,张横秋先生传谱中有罗家短打六下张家拳:他本作“乐家短打”“免家短打”等,内容也略有不同。考察中幸运第发现了张拳拳继承人,即《家传秘要》原抄本作者张大呈的重外甥女,现年88岁的凌荣玉女士,演示有“罗家短打六下”。凌荣玉曾跟张大呈的儿子学习“张氏短打拳”。刘先生录有像。

实际上,1952年,歙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在县城胜利台举行武术表演,周家村代表张积和表演八仙掌,许村区代表蒋森茂表演猴拳等。同年,张积和还在中共徽州地委党校作拳术表演。

1957年,芜湖专区武术选拔赛在屯溪举行,歙县农民张水珠参加选拔赛,获少林拳第三名,决赛获少林拳冠军。只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武术运动一度被当作“四旧”禁止。到了后来的1977年春,王村区富礼大队承办徽州地区群众体育骨干太极拳训练班,普及太极拳活动。1978年,县业余体校在县城开办“小武术班”。21世纪初,县城开设有暑假跆拳道训练班,训练青少年学生。歙县老年大学开设有太极拳剑、太极拳气功班,学员80多人,又派人去合肥参加八段锦、五禽戏拳术培训,返回传授。2005年,毕业于河南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的王辉,在县城开办武术馆,教练刀、枪、剑、棍、拳等传统武术,有青少年学员40人。都是外来拳法了。

2、张横秋托孤弟子北岸吴亦政

歙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面积2122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人口49万。徽州六县之一,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徽班)之乡”、“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牌坊之乡”荣誉称号。歙县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歙县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素有“东南邹鲁“、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礼仪之邦“等美称……

安徽黄山市歙县东南部的北岸镇,地处歙南。距北岸镇政府所在地大阜不到一公里,距歙县县城仅十八公里。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南溪村吴亦政先生家乡屯溪区溪南村

据介绍,北岸吴氏宗祠,五凤楼气宇轩昂,砖雕八字墙,祠前开阔,平铺石板,分立旗杆,五凤楼相映照。北岸吴氏宗祠栏板石雕《百鹿图》、《西湖图》,大阜潘氏宗祠梁枋木雕《百马图》,皆徽州雕刻精品。

刘先生考察了北岸吴亦政、吴老柏、吴荣佩、吴泰如、吴永燧、张三昧、方勉之、方以德、方仪、宠君观重、北岸、方村白石等信息。

此外,刘先生还考察了方腊、土坝桥、锦庭、七贤村、华溪、棉溪、梓里等人文

伫立北岸的吴氏宗祠

“兴奋早已掩盖了饥饿,当我们回到歙县宾馆的时候,已快到夜间十点。小酌过后,便是紧张的整理工作。一天的调研,让我们厘清了新都、祁门、休宁、寿州(寿春)、歙南、大洲源、周家村、敦厚居、张大呈、张友柏、张汇生等诸多人文、地理信息,对全面研究《张氏短打拳谱》和《拳经拳法备要》等一批古拳谱,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站的考证,圆满地划上了句点。

10月6日一大早,我们就向北岸挺进,轻车熟路,很快就来到了北岸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吴氏宗祠”,其恢宏的气势让我们为之一震,十一条屋椽的延伸,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家族显赫的过去。贮立在古老的锦庭,仿佛瞬间回到了张横秋的私塾年代,脚下的青石板,斗拱交错的古民居,静谧的棉溪河,让一切都在朦胧的雨气中凝结。忽然传来的几声犬吠,再次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

当相视的村民听说,我们为考证曾经让北岸声名远播的“张氏短打”而来时,一个个唏嘘不已。一方面,他们感叹,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地保护,造成武术传承的断层;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想到,会有外人来到一隅小镇,第一次深入研究自家的武术。骚动的人群,很快将我们簇拥到了村委会,稍息片刻,一位健硕的老人出现在我们面前。老人名叫吴铁君,78岁,是吴氏家族的族长,负责祠堂看护和家谱的管理。

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步入祠堂那尘封的大门,厚重的历史,在老人娓娓道来的妙语中徐徐展开。在纷杂的历史脉络中,让我们惊奇地发现,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竟然也是北岸的原住居民。吴姓、方姓、张姓在北岸古村落中,早已融洽地生活了几个世纪。虽然,吴铁君老人未能让我们获得张横秋的直接信息,但调研过程中涉及的吴亦政、吴老柏、吴荣佩、吴泰如、吴永燧、张三昧、方勉之、方一德、方仪、方腊、方友长、宠君观重、北岸、方村、土坝桥、锦庭、七贤村、华溪、棉溪、白石、梓里等人文、地理信息,让我们勾勒出了“张氏短打拳”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和整体传承脉络。这对于把握《张氏短打拳谱》的宏观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临近中午,我们二进岔口镇。可惜,寻求村委会帮助未果;但热情的居民,将我们引领到吴观生老人的家中。当我们脱口提到吴亦政时,老人马上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的先人,虽然时过久远,但仍然能帮助我们厘清一些具体细节。一番交流之后,老人说他还有一位更加年长的堂兄,可以提供家谱等文字材料,并执意要亲自带我们到堂兄吴纪根的家中。吴纪根老人,现年85岁,比吴观生先生年长6岁。通过老人家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吴亦政,在族谱中记载为吴荣寿,是“吴氏岔口占公祠德善堂”第八世,精通“张氏短打拳”,曾创立吴氏“积善堂”堂号。经过一番细致的采访,我们厘清了吴亦政教授“张氏短打拳”的时代背景和年代定位,并精准地推断出,吴老柏是在从事何种职业过程中惹官司上身,以及如何成功躲避追捕的历史事实。这对于考证张横秋的生卒年和张三昧的生平,提供了可靠的标的依据。”(刘毅先生考察总结文)

家谱中也有永字辈的,与拳谱中吴记永燧吉办,或为相关。

3、富川传人钱氏钱正顺,方氏方勉之等考察

关于富川,黃山歙县原里方村志(2013年3月)新春版之五(村名溯源)

村名溯源:歙县霞坑镇里方村(裡方村 注①),村始建于公元1400年间[洪武年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与和溪、霞坑、溪上、绩溪县瀛州接壤,伏源河自北向南折西环流,村东有千丈山上岭延伸脉。是县内集多姓氏、多古居、多祠堂、多亭、庙、多塘(汭)、多山场(含花岗石料等)等非文物于一体。(自然村落俗称方村又里方村)。富川、鲤山两自然村旗形脉;鲤山隐伏建居在盆地鱼腹中,旗形分别是进坞旗和出坞旗等自然景观生态,相映荟萃成趣,更为丰富文化底蕴遗产的徽州古村落之一栗。多彩绘画,多猜谜底古落村名溯源也。

里方村名溯源在何方,古村落歙州里方村之得名。走进歙州古村落——里方村。寻村名来历诸多来源说法。在村民的访问中,得出村内鲤山自然村中,确有一处罕见古“双池”,古迹更为神奇,徽州无双。目目“双池”如同两枚双钱眼,常年各向中街、南街流水入曲至村末。流传古人道:曾见山“龙”游过石条头,直弄出口在双池喝水、洗澡 。“双池”如钱眼,眼里常流泪,外圆里又方,里方始创名,此乃之首解也……。

因此,曾里方村是三个自然村(鲤山、祖武、富川)组合而成。村名来历而各借吉祥之物“宝山宝地”。巧妙地利用“来龙山”压住奇特钱形双串“铜钱眼”,为防止钱流失;开发建筑石条头东门和西门水井,在鲤山村后街中(存隐伏铜钱眼口)。后有下段间〔菜园地块〕单铜钱眼,开发南、北方水井之故!?传今故有双串铜钱眼,村坦地皮浅,解不开历史之谜?此以村中大路街之举,从村东五洞古石桥牵住直通大路街中段(即下门间闸)横折三丈街道又向西、北分二路,方向西路大路街不变延伸至村末、方向北小道路至西门井口串住铜钱眼。(解:大街渴五洞古石桥,西北方有〈象形山〉象鼻伸嘴守桥头、桥南方前山脚下河湾是狮嘴型,张开狮嘴口舞狮球,仿有两个“卫士”守护桥头之说)。其目标性保佑铜钱误流失及融合村名的含混不清说法。又其一,传创建村名时,以村外围近似圆地形〔即外圆内方型称方村〕看上象铜钱模样称裏方村;再其二,传说借方仙翁庙[方]字及来龙山脚前一方广场,若从高空俯视,广场如铜钱眼,整个村落即是枚硕大的铜钱群流传方村至今。形家云:“象狮把水口,村旺呕歌盛”。村民以此形象,表达对宗族祖先的崇拜和对富裕的向往。愿徽州古文明展灿烂,祝里方村传承更美名。

三个自然村名各自同以 “宝山宝地”,保存徽文化瑰宝为村名:

鲤山村始祖胡氏,开始迁入村水口的“鲤鱼茬”石头山坡边,山坡边上还有一个水塘。当时,看到水塘外小沟里有二条鲤鱼,便称鲤鱼茬塘、把鲤鱼茬石头山坡叫鲤鱼茬山场(今残存)。就在山场边“半盘街”暂建茅屋二十余间为舍,住居在“半盘街”桂花树一带。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与生态完善结合,后故以鲤鱼茬塘、石头山场吉祥水口风景宝地,别具一格历史文化底蕴,未人知神秘的村落名之源头。而后在宣德丁未1428年间续进居始建隐伏在盆地鱼腹中,现在的村址而称鲤山村(即乎鲤山安定),村有东门碑坊,西至原仙翁庙(今至西门古井),南门之巷口,北部南龙山之别。始祖是明经世家(婺源考水起源),胡氏丙派二十三世祖胡祖保(在鲸川今洪琴村),首先在鲤山创基后,由次子胡 蕴继承始建,始祖胡 蕴为鲤山胡氏一世祖传承至今。后汪、朱氏等入居。

富川村钱氏(始祖武肃王“吴越王钱”钱氏,溯源临安县相传多代,始祖十二世大年公迁居汝溪、太平源口等),至二十世进字,名士先由汝溪(今新安江街口巨川)迁居富川为支祖。开始,建居在伏源河北岸墓林前地带,(注:曾传有一个真实故事,家中养鸡不见“蛋”,母鸡“飞”在河对面生蛋孵小鸡。以为吉地。故看好河对面能创“富裕”生存分水宝地)后迁至今村址。建宗祠《友宸堂》,祠前上有(丰英业家庙 )之匾,祠内尚有《钱氏宗祠》《树德流光》《太 史》《吴越世家》《古歙洲牧》《五子同科 》《 父子淌林》《兄弟候家》《三世五王》等多匾在友宸祠内。参天作证,“蓝天、青山、流水、人家之美而赞叹”,人们把村前—条河流称“川”,把“富裕”富字和“川”眸合,心愿长流不息,故称富川村〔称过富子干又辅鸡干及佛子干〕。〔在富川二十六世中钱福梓一支(字子荣,号仰山)生六子中三兄弟由富川迁居祖武〕。在当时另二十六世一支中衍派也迁入富川。(之后也有两支钱氏环返富川与祖武等来回居住)。富川钱氏溯源直称(吴越王钱)为吴越汝溪钱氏文穆王峃公惠显侯派。

武村由富川村钱氏二十六世中钱福梓,字子荣,号仰山,生六子中有三子由富川迁入(三兄弟均各都为祖武村一世祖)。当时迁建居在鲤山村中胡姓及朱祠西边的“菜基地”块,(注:传一俗称克绳祖武又叫下菜园,传二仅曾有胡氏之女嫁在富川,亲戚关系密切之因,子女看想菜基地块,向娘家恳求,娘家认定给外甥建房为何不可,让出菜园地块;〔相传后来尚有外甥与娘舅打过菜园地案官司……〕。传三借始祖富川村定居已至迁入“武”代了,即三兄弟三支,故上祖已传五代使世人“怀念”遗风之源泉地,而吉祥如意……,故称祖武村村名至今。后来三兄弟共建宗祠《永和堂》,但始终追认富川始祖《友宸堂》为总祠。在当时另二十六世一支衍派中也迁入祖武。(之后也有钱氏环返富川等来回居住)。祖武直称吴越郡方村祖武,钱氏溯源为吴越富川钱氏。

里方村曾在宋天圣十年间(1023)即有人定居(待考)。今里方村由三个小村(鲤山、祖武和富川)组合。曾也分别乎方村〈开始只有鲤山和富川组合〉。

里方村唐末至清属长乐乡,明清并属三十四都二图、三图……。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划属歙县第三区(北岸区)伏源乡(今洪琴村)。曾设裏五保,外七保,保甲制。《裏五保含今鲤山〈含伏溪〉、祖武〈含富川〉、溪上、和溪、金山;外七保是含今洪琴、鸿飞等一片》;保下设甲(一般十户为一甲,一个村也可二保多甲制,乡有乡长,每村有保长,村中二个或多个甲长)。民国33年属德源乡。1949年5月属三阳区伏源乡。在1950年7月属笫九区苏村区公所,属村始有鲤山村、祖武村之名,官府仍无里方村名。1952年6月苏村区始有里方村乡之名。1955年12月里方村乡包括(里方村、庄川村等)两个老乡。1956年里方村乡并入鸿飞乡。1958年属霞坑人民公社,1959年属里方管理区。1961年公社划小后始有里方村大队(含今鲤山、祖武、富川三个自然村)。1983年以后公社改乡、镇皆隶至今。2005年里方行政村辖内鲤山、祖武、富川三个自然村,15村个民组,457户,1485人

“午饭过后,我们驱车向霞坑镇进发,在乡民的指引下,沿着幽僻的山路,辗转来到里方村。深山村落出奇地沉寂,俨然的屋舍,静静地让我们清数着那一把把久违的门锁,空巢的老人们,聚集在村中的一所老房子内,虽有沉闷的喧嚣,也已失去清脆的朝气。一股莫名的伤感油然而升,文化的传承,难道也要在经济的狂飙 中,被冲击的支离破碎吗?

我们与一位位老人耐心地交流着,每有难懂方言,只能借助里方村计委主任钱雪红的翻译,但很快我们就摸清了里方村的社会结构。胡姓、钱姓构成了村落社会的主体,依山而建的鲤山和祖武是一个外圆内方的古钱形状的古村落,而富川则独处山口的要冲位置,从而给我们揭示了“方村圆”的含义。80岁高龄的胡适光老人,更是细致地为我们梳理了胡姓一族的前世今生。当我们回溯富川村口的时候,无意中碰到了钱正顺的后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番交谈,终于解开了“富川吴越郡钱正顺办用记”、“富川方村园钱正顺”的标识是商号还是人名的困扰。原来,钱氏一族是由苏郡杭州转迁而来,每每有出外或劳作的族人,在器物或书面文字的落款中,总要写上“富川吴越”或“吴越富川”以示不忘祖德,而“富川方村园”则是指钱正顺生活的鲤山与祖武的具体村落。村民为证明自己所说的真实性,还将民国期间的数个标有“吴越富川”的背缕取出,以供我们拍照。

刘毅先生采访吴纪根、吴观生老人

告别这些空巢的老人,我们继续前行在奔往绩溪的雨幕中……。”(刘毅先生考察总结文)

4、绩溪曹氏的考察

嘉庆绩溪县志中的曹有光

对绩溪曹氏的考察同样具有很大成果。拜会了曹氏后人,家谱收藏者惠赠笔者的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旺川村曹焕斗后裔曹健老人。

“绩北上庄镇的旺川村,已横陈眼前,村委会紧闭的大门,让我们激动的心瞬间跌入了冰谷,无助和失望弥漫了整个头脑。但冥冥之中似乎照映着命运的安排,我们打听的第一位村民,竟然就是曹氏族老曹健老人的儿子,当听说我们的来意后,爽快地将我们引领到老人的故居内。在漆黑的雨夜中,我们仍然不忘拍摄一张“曹氏宗祠”的照片。虽然宗祠已被改建的小学所代替,但占地的规模和位置,仍然能看出曹氏先人选址的谨慎和良苦用心。

曹健先生,现年88岁高龄,原系旌德中学的老师,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曹氏族谱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曹老很健谈,从曹氏家族的渊源到旺川的人文地理,以渊博的知识和清晰的思路,在纵横绵亘的纷乱信息中,为我们梳理着跨越时空的历史脉络。据《曹氏宗谱》中记载,曹焕斗原名曹衍球,乳名唤斗,曹氏第二十九世,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卒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兄弟四人,排行第三,其长兄曹衍瑃、二哥曹衍琳、四弟曹衍珙。曹健先生是曹焕斗二哥曹衍琳的第八世孙。曹焕斗所著《拳经拳法备要》一书中提到的“壶口县任中”的高伯祖,谱中记载为光汤公,学名曹有光,字暉吉,号鄰石,生于天启二年(1622年),卒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是康熙年间的甲辰(1664年)科进士,在山西壶关任上去世。曹雨亭即曹雨初,谱中记载为甸服公,学名曹云跃,字雨初,号信南,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卒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是一位岁贡。另外,《拳经拳法备要》中关于“处凌弱暴寡之乡,常恐受侮,甚好武技”的记载,在曹氏《应星日记》中也得到合理的解释。尤其是《应星日记》的发现,为我们深刻认识当时徽州一带的社情、民情对武术活动的影响,重新解读《拳经拳法备要》中那句语义不通,指向含糊的“得孔昭先生从余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所撰拳经”之记载,以及考证曹贡斗、曹有光、张横秋和曹焕斗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与曹焕斗后人的合影

当夜无语,大家带着一颗舒缓的心,甜甜地进入了梦乡。10月7日,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踏上了归乡之路。

此次田野调查,是自《张氏短打拳谱》、《拳经拳法备要》等古拳谱问世以来,第一次有相关研究人员深入到张横秋和曹焕斗的故乡,进行的直面调查。通过艰苦、紧张、有序、高效地工作,圆满地完成了调查任务。前后共历时4天,横跨三省(山东、江苏、安徽),行程约2000公里,探访自然村镇12个,采访村民24人次,调查历史人物34位,确认地理文化信息29条,拍摄照片266张,录像资料2.34G,音频资料89.46分钟,口录笔记一册,收集家谱资料4种。(刘毅先生考察总结文)

上庄镇旺川村

可惜张横秋本人的考察,因缺乏信息而未能如愿。

其苏州的弟子也是如此。

据介绍,安徽溪南村当地曾投资两千万建金瓶梅遗址公园受到各方评说。其实,张孔昭及其拳法,是安徽相关当地最好的名片。犹如河南陈家沟的太极拳!可惜!可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拳理拳法】太极拳拳谱
23式观音拳拳谱
地术拳“活拳谱”吴太端:在晋安西园村免费授拳50年
棠樾牌坊群【转载】
【司马狂说徽州133】明末洪承畴帐下歙县人曹登寅,自创了“戗拳”
少林寺最真实的拳法--玄而又玄,抄本诠,崔虎刚(胡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