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氏太极拳之:杨露禅与武禹襄,传说中的是是非非

文/李通国

名人,岁月久,传说多。

杨露禅偷拳学艺的故事经过宫白羽在小说中一番艺术化的改造,故事活灵活现,老百姓情愿把它当做真实的人和事了。今日的陈家沟顺水推舟,在恢复修建的陈珊瑚老宅上竖起一块牌子“杨露禅窥拳处”,俨然木已成舟!真真假假谁也不愿去深究它,图个热闹。

杨露禅与武禹襄的关系也是这样。

杨露禅塑像

一、李亦畲说武杨

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畲于光绪辛巳仲秋二十六日(1881年10月18日),李亦畲写的《太极拳小序》有一句话,“我郡南关杨君,受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1】

这里的“杨君”就是杨露禅。按照李亦畲的说法,武禹襄仅仅从杨露禅哪里学习拳术学习个“大概”,因为杨露禅“不肯轻以授人”,这么说,武禹襄真正的功夫并非杨露禅传授的。这为后面所述埋下了铺垫。

“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萍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1】

至此,明白了!李亦畲是说武禹襄学拳是从原产地学习的,而且用了“月余”就“精妙始得,神乎技矣”,原来人家是为了褒扬自家舅舅。

如果只是从表面的文字上看杨露禅与武禹襄的关系,二人之间好像很淡漠,不存在师徒名分也没有教练与运动员关系,历史真的会是这样吗?

1880年武禹襄去世,李亦畲于舅舅武禹襄辞世的次年写下《太极拳小序》更是为了怀念。李亦畲的记忆里是否对事实的真相有扭曲或歪曲的嫌疑呢?

李亦畲对太极拳的理解就是“套路思维”方式。

到1880年,太极拳在武禹襄和杨露禅的手中,已经经过40余年发展变化,从太极拳套路着手训练然后是太极推手练习,这种稳定的训练太极拳方式也就成熟而稳定下来,人们已经把太极推手作为武术较技的一种技击形式。李亦畲所能够理解就是他接受的太极拳教育形式。

李亦畲的言语之间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反映。错误地把太极套路及推手中的小技巧当做神秘诀窍,才写出了“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的话。

“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这样写,从骨子里就甚不了解技击能力的形成过程。技能,只能在长期训练中成为能力,而不是靠短暂的“传授”而得。如果真是武禹襄“月余”就能悟到精妙,此前一定经过了长期的训练。

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知道,在李亦畲作序的时代,太极拳架势完成了初步定型,武杨两家已经各自形成了技术体系。

李亦畲是赞扬自己舅舅,言语夸张一点,也能理解,可是有一个大师记述的故事总是颠三倒四。

武禹襄塑像

二、吴图南说武杨

吴图南在《太极拳概论》讲述了一个逻辑混乱的故事:

武禹襄曾练过弓马刀石,准备考武进士,因为没有练成去请教杨露禅,杨露禅因为教了些人都不成才,很灰心,让二儿子杨班侯教武禹襄。武禹襄自恃他的财富对老师很傲慢,杨班侯也不乐意教他。武禹襄对杨氏父子很不满意说:老露先生和他儿子杨班侯,对太极拳很缜密,不肯轻易示人。【2】

这个故事不知道是道听途说或是自己杜撰,因为吴图南先生确实很善于杜撰故事,一些常识性的东西都不加以考证就连缀成篇。

先说说武进士,有资格考“武进士”,之前一定是通过了“武秀才”和“武举人”考试。武举的学习和考试的内容与民间武术没有多少关系。吴图南文中“武禹襄曾练过弓马刀石,准备考武进士,因为没有练成去请教杨露禅”这句跳跃度极大的话,是因为根本就不了解“武举”考试的程序,及武举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的缘故。没有考过武举的杨露禅是根本无法指导别人考武举的。

看看年龄。

1837年杨班侯出生时,杨露禅38岁,此时的武禹襄已经25岁。也许自幼练习武术的杨班侯能教人练武的时候,武禹襄已经是将近五十岁了。1812年出生的武禹襄1862年才开始学习太极拳,与武禹襄向陈清萍学习的年龄倒是很吻合。不过,技艺倘若能够像秘诀一样传授,何必经过日复一日的苦练呢!

此二人都不是真正的历史研究者,看历史,还是历史学家的话更靠谱。

杨露禅画像

三、徐震说武杨

太极拳历史的研究者徐震全然不同他们的说法。

“露禅归自陈家沟,虽身怀绝技,以单门寒族,不为乡里所重。武氏兄弟慕其技之精妙,皆折节与交,露禅以武氏为永年望族,亦倾心结纳”。【3】

徐震离开了“武侠”思维模式,把武术大师回归到人本身。

武术大师是世人对德高望重的武术高手的尊称,但是大师在没有成为大师之前,也是普普通通的俗世间的人。练武功成归来可不是考中了文状元或是武状元,金榜题名荣归故里就可以光宗耀祖,朝廷的官职也在虚位以待,回到故乡除了几个亲朋好友知道出外多年回归故里,在偌大个永年城里不会留下一丝的回响。

这也是他“自陈家沟归,虽身怀绝技,以单门寒族,不为乡里所重”的原因所在。他要生活也要编织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甚至许多大师比普通人更善于利用人际关系网,也正是这张关系网为大师的脱颖而出铺平了道路。

在一个熟人社会的中国,在一个还没有互联网的世界里,出身草根的大师纵使有盖世之才、身怀绝技又能依靠什么样的路径展露自己的才干呢?我们耳熟能详的国画大师张大千、齐白石等等,哪一个不是通过人际关系成就了自己的盛名。功夫藏在自己的身上,暂时不能当吃也不能当喝,至于能在什么地方派上用场恐怕自己心里也没有个谱。

当身怀绝技的杨露禅遇到“慕其技之精妙,皆折节与交”的武氏兄弟是会是怎样的反应呢?“倾心结纳”大约是他最好的选择。况且,杨露禅年长武汝清五岁本就是同龄人。也许他们在“太和堂”药店习武时候就熟识,永年一个巴掌大的小城,乡里乡亲谁弄出点声响全城人都知道了。“太和堂”人会功夫杨露禅知道武氏兄弟自然也知道,武家大院距离“太和堂咫尺之地,抬脚的功夫。

而且他一定是“倾心结纳”,否则的话,哪有后来武家老二武汝清推荐他到京城发展的事情。

大清没有武侠,杨露禅也是不断找关系寻求发展的人。

四、结语

杨露禅与武禹襄,因为推广太极拳而成为一代名人。后世传记者,都在试图记述最有利于自己家族的传奇故事。二人的关系便留给后人无尽的话题。

注释:

【1】李亦畲著,二水居士校注.王宗岳太极拳论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2】吴图南.太极拳概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3】徐震.太极拳谱笺·太极拳发微·太极拳新论.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探究
湛江太极网-太极历史-太极流派-陈杨武吴孙和
解读“用意不用力”(杨志英)
武式太极拳始源
一个人和一座城:太极拳大师杨露禅和广府城
“偷拳”偷出来的一代武术宗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