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层学校走访手记之十一:学校教育价值观,在哪里?(学生篇)

基层学校走访手记之十一:学校教育价值观,在哪里?

(学生篇)

最近这一阶段,有一个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个词语是“价值观”。不论是在学校走访的过程中,还是在学校发展规划论证中;不论是有关学校建设项目评审过程中,还是在召开的一系列的会议中,“价值观”这个词语屡屡被提及。于是,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价值观问题是一个常识问题,既然是个常识问题,为什么要屡屡被提及呢?

常识,是大家熟知的。正因为熟知,大家对这个常识也就不那么敬畏。当我们一旦不那么敬畏的时候,我们也就没把它当作回事,于是违反常识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事实上,当我们头脑中闪现不那么敬畏的念头时,这就意味着我们打开了反常识的这个“三峡大坝”,随之而来的则是波涛汹涌的浪头淹没了我们。

一旦当我们频频提及价值观的这个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价值观快要失守,或者说已经失守。因为,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就决定着有怎样的行为或行动。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的话,有怎样的行为,就意味着体现怎样的价值观。当把价值观和学校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就成了学校教育价值观。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价值观就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未来社会有怎样的建设者,直接取决于我们现在培养怎样的人。

现在,在学校教育问题上,谈价值观,说明什么?是教育改变了社会?还是社会改变了教育?杜威有一句名言,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基础。在学校教育问题上,我们坚守我们的价值观,这就是学生为本。“为了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这是学校工作的根本与核心,也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学校教育价值观,究竟在哪里呢?

45(周四),是清明“小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一所学校进行听课调研。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一贯坚守我的听课立场――观察学生。上课大约进行到30分钟,我观察到一个细节,当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全班学生回答时,靠在南面窗户的一位男生和其他同学一起回答。这位男生回答问题时,竟然是闭着眼睛。我以为这是他的听课习惯。于是我继续观察这个学生,问题回答结束之后,老师接着往下讲,这个学生依然闭着眼睛。这时,我立刻做出一个判断,该学生是在打瞌睡。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个学生和往常打瞌睡的学生不同,没有伏在课桌上,也没有不停地低着头,和平时上课一样。

当然,上述的事例只是一个个案。况且,学生打瞌睡,本身有多种原因。但如果我们深入地走进我们的校园、教室、食堂、宿舍和学生时,我们注意观察一下学生,学生脸上有没有笑容,眼睛是否很纯洁?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的一个生存状态。说实话,现在学生的生存状态很不理想,这已经不再是高中学生啦,慢慢往下延伸,已经延伸至幼儿园了,不然怎么有“小学化”倾向呢?如果再去上个兴趣班什么的,那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快乐啦!所以,有人戏言,现在最自由、最快乐、最幸福的人群是哪一类?一类是03岁的小朋友,无忧无虑;另一类是已经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安度晚年。那么,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在哪里?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在学生们灿烂无比的笑容里,在天真无暇的眼神中。

学校的生命是质量。关键是,我们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质量?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去追求的这种质量?这是我们付诸行动之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连我们现在的工业都在转型,我们的教育呢?我们的学校呢?如果把教育和其他行业相比,我突然发现,教育的发展始终慢一拍,甚至是慢多拍。现在我们的教育,思想停留在农业时代,教学停留在工业时代,评价停留在标准时代。

不可否认,现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成为了向上晋升的唯一通道,所以,现在的教育不像教育,因为承担更多的是教育本身以外的使命与责任,这就是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应试取向的价值观,分数为主的评价观。基于这样的认识与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捆绑在一起,成为追逐分数的共同体。

当学校的教育,紧紧和分数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学习除了分数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学校的其他活动这个时候,在学生的眼里也没有了育人的功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我们试着问一问,这样的一种学校教育,学生在选拔性很强的考试中,即使获得了较高的分数,但已经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个人的爱好时,这样的分数又有多少的价值和意义。

考试是假性平等,因为考试考不出热忱,考不出责任心,考不出使命感,考不出沟通力,考不出领导力。考试当然,也考不出远见、有企图心、有决策能力的未来领袖。考试,更考不出一个人的品格、品位,至于艺术、文化、教养内涵,更是统统考不出来。很多人误认为分数可以量化,最公平,但爱因斯坦就说过,“许多重要的东西是不能被量化的”,“分数代表的是现在的知识,并不能预测外来的表现。”

如果学生有着一个良好的习惯、兴趣和梦想,学习的能力差一点,考试的分数低一点,即使没有考上优秀的学校,他还有六十年的时间,可以去学习去实践,去创造,依然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兴趣和爱好,让学生更好地成为他自己,对学生而言,这似乎比什么都重要。关于人生的内涵,在中国的词典上大多是这样说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但在美国的教科书上却被表述为:“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特别强调梦想。实际上,美国的教育也非常重视梦想教育。因此,学校教育价值观在哪里?学校教育价值观在学生们的习惯、兴趣和梦想里。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一项针对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75.2%的高三学生对高考志愿中的专业的了解程度为“一小部分”和“全部了解”。这说明什么?这至少说明一点,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帮助学生对自己有个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而只是一位地向学生灌输理想的重要、学习的重要以及分数的重要。殊不知,对与学生而言,他自己最重要,这将远远超过外加于其身上的“负载”。

无独有偶,当中国大学扩招时,西方非常害怕,因为当这么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时,这将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于是,有西方记者,到中国大学进行实地采访,特别关注的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其中采访有一个题目,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答案五花八门,有相当大的比例是这并不是我喜欢的专业而是因为这个专业可以更好地留学深造、可以更好地去找工作、可以更好地觅取高薪,等等。这位记者在西方媒体报道说,中国扩招不可怕,因为这些学生正在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事实上,早期美国社会重视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等人才。有钱、有能力、有权势的精英家族孩子都被鼓励朝这些领域发展。后来,热门行业变成法律、会计、与政治,一堆精英又变成了律师或政治人物。过去十几年,许多美国和台湾的精英家族孩子,纷纷选择念金融。毕业后,都进入投资银行,学习购并、炒作、设计金融商品。这批美国各大名校培育出来的优秀精英,最后都训练成了金融操盘手,比的是如何投机、如何在最年轻时大赚一笔,整个社会也鼓励这样的风气,纷纷报道第一年进入华尔街后,就能拿到多少惊人报酬。台湾学者严长寿在《教育,应该不一样》一书中指出,当时代往前走,从大结构来看,我们应该要从未来的眼光审视现在,而不是用过去的经验来框限未来。

近期,《中国教育报》有一组系列文章,专门讨论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粗略地看了一下,这样几个观点影响非常深刻,“世界各国普遍以18岁为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年龄分界”、“高中与大学的有效衔接”、“高中是全世界公认的办学最为困难的学段”。霍益萍教授认为,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最大的“成长烦恼”莫过于想知道自己是谁、想干什么、可以做什么。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时期到老年时期划分为8个发展阶段,依次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时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其顺序由遗传决定的。其中,青少年时期(1218岁左右)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就是获得自我认同感,确定自我同一性。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高中学生理应获得关于“自我”的一种教育,更好地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从而获得人生更好地发展。评价一所学校,并不是看这所学校现在的办学情况,而是这所学校为这个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出多少力量和智慧。而这项指标的关键是让每个学生获得一种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主选择。所以,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在哪里?学校教育价值观在学生更好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实践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年轻气盛的调研
三年级四班手记之八十六 要老师有什么用
凌宗伟:不得不服
唐江澎校长的教育观让人看到常识的魅力
什么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学生为本,价值导向”新教育理念下如何对品格教育进行评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