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收复长安之后的唐皇父子
于赓哲
一切有根有缘,一切堂皇都是表面文章。平叛过程中的父子斗争微妙而残酷。
香积寺战役后,当唐军浩浩荡荡开入这座沦陷一年多的长安,数十万老百姓夹道欢迎,人人喜极而泣,说没想到今日还能复见官军!唐朝终于取得了平叛战争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在凤翔的唐肃宗得知消息,群臣纷纷道贺,肃宗潸然泪下。他在马嵬驿兵变后与父亲分道扬镳,又在父亲不知情情况下登基称帝,直到今日自己这个皇帝总算可以说是名正言顺了,合法性靠战绩得以巩固。这也是他放弃李泌等人两翼进攻、徐图长安、以彻底颠覆敌人老巢为目标的建议的主要原因——他需要战绩巩固自己的合法化,所以长安是首要目标,具有极强的政治意义。
唐肃宗一面派使者前往成都向太上皇告捷。一方面又派遣宰相裴冕先期入京,为二圣入京做准备。
据说在唐肃宗给太上皇的奏疏中,唐肃宗提出:请太上皇返京,我将退位,重新当太子。而他的谋臣李泌则说:万万不可,如此则太上皇必然不来。唐肃宗惊问原因,李泌回答说:“理势自然。”(《资治通鉴》)意思是当然会如此。其实背后的意思是:你越这样说,太上皇越是觉得你心里还有以前的阴影,在试探他,所以他一定不会回到长安。
唐肃宗问:那我该怎么说呢?李泌说:“今请更为群臣贺表,言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之意,则可矣。”(《资治通鉴》)该怎么说就正常说,不要矫情。唐肃宗听从了建议,派了第二位使者前往成都。
随后唐肃宗动身前往长安。
李泌这个人,事迹非常奇特,他出身名门,自小饱读诗书。唐玄宗时期曾经担任过翰林待诏,但是遭到杨国忠的谗构,不得不隐居。唐肃宗即位之后,他又出山,投奔肃宗,获得了很大的信赖,但是不担任任何官职,始终一身白衣,他给唐肃宗提出过很多战略性建议,但是肃宗急于求成,很多时候不能遵照执行。不过在父子关系方面,他倒是听从了李泌很多建议。例如肃宗每每想起李林甫惑乱朝纲的往事就恨得牙痒痒,尤其是想起他屡次三番要害自己,更是愤怒地不得了。于是提出,要将李林甫掘坟鞭尸。
按理说,安史之乱爆发后全天下都认为李林甫和杨国忠难辞其咎。如果真的掘了李林甫的坟,恐怕也没什么反对意见。但是李泌建议不要这样做,他指出,李林甫是太上皇信赖的人,虽然李林甫死后已经被贬为庶人,但毕竟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太上皇准许之下进行的,你挖李林甫的坟,就等于打了太上皇的脸,父子关系就不好相处了。唐肃宗这才按捺住了自己的怒火。
李泌对唐玄宗和唐肃宗的父子关系如此上心,那是因为这一对父子的关系真的非常微妙,表面的和谐之下暗流涌动,之所以有暗流,一则是出于安史之乱前玄宗对太子的压制与束缚,二则是出于安史之乱后的父子博弈,尤其是永王璘事件,更是对父子关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
永王璘,唐玄宗第十六子,母亲是郭顺仪,换句话说他是唐肃宗异母弟。但是兄弟关系原本非常好,永王璘母亲早逝,太子年长,所以太子还曾经亲自抚养永王璘。晚上甚至抱着他睡觉。
但是,安史之乱后,这种亲密关系很快被权力斗争所取代,永王璘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了太上皇与皇帝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唐玄宗经历了马嵬坡惊魂之后,动身前往成都。走到汉中他委任诸多皇子出镇各个交通要道,以图形成对安禄山的包围态势。其中,永王璘被封为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也就是说将长江中游以及华南委托给永王璘。有人说唐玄宗任命永王璘就是为了跟唐肃宗搞对抗。这是冤枉唐玄宗了。起码在最初任命的时候,唐玄宗绝对没有这个想法。因为此时他还不知道太子已经在灵武即位登基。所以与此同时他还任命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与永王璘等共同平叛。此时的江南地区,安禄山尚未染指,局势还算稳定,而且有张巡正在淮河流域与敌对抗,敌人一时半会到不了这里。这里经济发达,赋税众多,可以为平叛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李白传》提供给我们一个信息,那就是在这次委任永王璘之后,极有可能还有一次新的委任,给他加了新的职务,《旧唐书·李白传》:“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这段话据考证出自唐代《国史·文苑传》,可信度很高。请注意,在原有的永王璘职务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扬州节度大使。这个职务影响非同寻常,正是这个任命,为后来所谓“永王璘之乱”埋下了伏笔。
这一年的七月十二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一个月以后唐玄宗才得知消息。他接受了既成事实,派房琯等前往灵武正式册封唐肃宗,但是他对于权力的失去不是完全心甘情愿的,所以留有后手,诏书:“皇帝未至长安已来,其有与此便近、去皇帝路远、奏报难通之处,朕且以诰旨随事处置,仍令所司奏报皇帝。”(《唐大诏令集》)也就是说,唐玄宗诏告天下,大权交给新皇帝了,但是由于新皇帝地处偏远,所以在收复长安之前,凡是有距离新皇帝远、距离我近的地方,仍由我说了算。
唐玄宗已经当了近半个世纪的天子,权力场上摸爬滚打许多年了,坦白地说,他是比较恋权的,不愿意轻易放弃,所以在承认既成事实的同时,又试图给自己留下一些权力。可是问题在于,他的这个诏书属于一厢情愿,此时天下局势混乱,不仅有安禄山叛党的问题,两位皇帝之间关系也非常微妙,唐肃宗绝对不会在即位之初就与自己的父亲公开决裂,毕竟他一直对外展现的是自己如何迫不得已顺从民意即位、平定天下之后要还政于父亲、自己对父亲十分孝顺,假如突然与父亲决裂,恐怕会引发大家对自己皇位合法性的质疑,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所以他即便心中有所不快,也绝对不会公开表露出来。但是,多年的深宫生涯和前半生所遭受的屈辱惊险塑造了肃宗的性格,那就是有心机,有城府,甚至有些“阴”,他公开不好反对父亲,但背后的手脚不会少。
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混乱和矛盾,这些矛盾最后以永王璘事件的形式来了一个总爆发。
永王璘完全是唐玄宗十王宅的产物,他从小没吃过苦,生活条件优越,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却不接地气,既不懂政坛之险恶,也没有军旅生活的经验,所以派他出镇一方原本就是唐玄宗的昏招。当然了,这也是唐玄宗多年来控制儿孙们政策的产物,他的儿孙们普遍能力不足。求仁得仁,唐玄宗马上就会看到后果了。
永王璘接受任命之初欣喜若狂。他不知道自己能力有限,相反,他还很想在这个乱世里有所作为。所以立即动身赴任,七月至襄阳,九月至江陵,沿途召募将士数万人,而且《旧唐书》形容他“恣情补署”,也就是随意任命官员幕僚。李白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他征召前来担任幕僚的。江淮地区租赋都囤积于江陵,所以永王璘十分有钱。李白盛赞他秋毫无犯,这一点我相信,他犯不着对老百姓横征暴敛。
唐玄宗刚开始委任他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但是后来又加上了一个扬州节度使,这是个微妙的变化,后一个任命其实扩大了永王璘的职责范围。那么扩大永王璘职责范围意欲何为?其实唐玄宗对永王璘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扬州为出发点,率领水军沿海而上,进入渤海,直扑敌人大本营河北。其实,颠覆敌人河北老巢是唐朝方面一直以来的战略目标,潼关失守前,郭子仪、李光弼就是这么做的,最后功亏一篑。唐肃宗即位后,李泌给他出谋划策时也曾提出分兵直取敌人河北老巢。而唐玄宗则极有可能设想让永王璘从水路出发直取河北。唐军以前在朝鲜半岛作战时已经有了泛海登陆作战的丰富经验,从武则天时期开始,一直有一条沿着海岸线由南方向渤海沿岸运输军粮的海上交通线,所以唐玄宗这样想也不算是异想天开,永王璘的主要任务大概就是这个,所以李白在给他当幕僚时候写了《永王东巡歌》,已经将目的说得比较清楚了:“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扬州是当时长江下游最富裕的城市,同时又是唐朝四大港口之一,而且从唐太宗时代开始,这里就是造船基地,以此为出发点是很合适的。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永王璘的所作所为,唐肃宗同意吗?
永王璘在南方的一切行动,法理基础就是自己的父皇的任命,但是唐肃宗是绝对不会同意的,不为别的,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既然自己已经登基,太上皇已经承认既成事实,那么肃宗自然不愿意再由父亲发号施令。肃宗一生都生活在父亲阴影里,可谓谨小慎微,现在岂能再让大权旁落?唐玄宗的那个近处之事听他处分的诏书,唐肃宗看来是绝对不承认的。所以也就绝对不会承认永王璘行动合法性。
最初,永王璘打着太上皇的旗号,无人怀疑其合法性,甚至很多人都对他寄予厚望,比如当时正在雍丘与叛军苦战的张巡就曾经在一封书信里说:“蜀汉之兵,吴楚骁勇,循江而下。永王﹑盛王部统已到申﹑息之南门。窃料胡虏游魂,终不腊矣。”(《张中丞传》)可见他非常欣喜,认为永王的到来能迅速肃清江淮地区敌军势力。从他这里提到盛王,我们就知道他的消息来源一定是唐玄宗最初在汉中的那次任命,当时委任了多位皇子,盛王就是唐玄宗第二十一子,当时唐玄宗的确任命他为广陵大都督,江南东路、淮南、河南等路节度支度采访等使,但是他后来没去赴任。从这点上来看,张巡这封信写作的时候他还不知道情况的变化,因此这封信可以代表最初人们的心态。
可是事情往下发展就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了,在这个大敌当前的时刻,唐朝政府内部竟然兄弟阋墙,永王璘在江陵的时候就以太上皇委任为旗号,招兵买马,而且很可能不把唐肃宗放在眼里。也就是说,在父亲与兄长之间,他最后选择了父亲。唐肃宗当时已经非常恼怒。“以薛缪、李台卿、蔡垧为谋主,因有异志。肃宗闻之,诏令归觐于蜀,璘不从命。”(《旧唐书》)也就是说,当时唐肃宗已经下令要他立即放弃兵权,回到成都赡养父皇,但是很明显,永王璘压根没打算听他的。甚至有史料说,永王璘一开始就打算割据江南,“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资治通鉴》)我不相信这则史料,这极有可能是永王璘失败后,唐肃宗一方为了强调自己镇压永王璘的正当性编造出来的谎言。从永王的幕僚李白所写的诗中可以看到,永王璘一直是想以扬州为出发地,直取河北,所谓打算割据一方的说法是一面之词,他不想听兄长的话倒是真的。
此时,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李白曾经的好友高适。高适以前曾经和李白、杜甫一起宴乐云游,吟诗作赋。但是此时两人已经站到不同的阵营里了。唐玄宗逃往成都的时候,高适作为谏议大夫跟随左右,委任永王璘的时候他就表示反对,但是唐玄宗没有听他的。等到永王璘逐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唐肃宗急召高适前来商讨。恰在此时,江陵长史李岘从永王璘那里称病跑了回来,他预感到永王璘与皇帝之间不对付,所以前来投奔皇帝,于是唐肃宗、高适、李岘就在一起商讨怎么对付永王璘。
至德元年十二月,永王璘率领水军战舰和五千士兵顺江而下,他的目的地当然就是扬州。几乎与此同时,唐肃宗委任高适为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以来瑱为淮南西道节度使,领汝南等五郡,这个委任等于是将永王璘的地盘全部剥夺,与太上皇的委任完全矛盾,双方的矛盾算是走到明面上了。
当时,吴郡太守兼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希言用牒询问永王璘:您前往扬州意欲何为?永王勃然大怒,认为李不逊,不把我这个堂堂皇子、亲王放在眼里,于是他恼了,竟然发兵要攻打李希言。
此事反映出两个问题:
证明永王璘并未打算谋反
假如如《资治通鉴》所说,早在江陵时候他就已经打算谋反,那么此时他怎么会因为地方官不够尊敬他而发火呢?已经是敌对关系了要什么尊敬呢?可见此时永王璘还是以上皇钦差自居,所以受不了地方官的傲慢。
证明永王璘成不了大器
古语云“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唐肃宗已经有怀疑,那么就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授人以柄,很小的一件事,却惹得他勃然大怒,可见不是帅才。即便你认定李希言的问话不怀好意,是敌人,那能不能虚情假意麻痹住他,然后再动手呢?把一切都摆在脸上的人,最好不要打兵打仗。
永王璘兵分两路,一路攻打吴郡,也就是苏州,一路攻打广陵,也就是扬州。苏州和扬州方面的政府军一时招架不住。就在此时,高适、来瑱、韦陟三位唐肃宗派遣的大员在湖北安陆会师,举行誓师大会,讨伐永王璘。永王璘毫无军事斗争经验,看到政府军实力强大,竟然不战而怯,甚至一度主动弃城而走,看到敌人没来又返回。他这种惊慌失措的举动证明他不堪重用。
永王璘最后的结局非常悲惨,他被政府军击溃,后来逃到了今江西、广东交界处的大庾岭,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俘虏,然后遭到杀害。李白等幕僚被俘,后来遭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永王璘与唐肃宗的公开对抗演变为武装冲突,估计除了安禄山叛军谁都不愿意看到这一幕。最尴尬的是唐玄宗。是他的任命导致了今天的局面,当永王璘真的陷于危机的时候,他却毫无能力帮助这个儿子,也就是说,永王璘事件恐怕才让他意识到——自己真的大势已去。在永王璘失败之前,他发了一道诰文:“永王璘谓能堪事,令镇江陵,庶其克保维城,有裨王室。而乃弃分符之任,专用钺之威,擅越淮海,公行暴乱。……可悉除爵土,降为庶人。仍于房陵郡安置。”(《降永王璘为庶人诰》)这道诰一开始仍然是为自己当初委任永王璘进行辩解,最后指责永王璘暴乱,将其废为庶人。
皇甫侁杀害了永王璘,又把永王璘家属送到成都,唐肃宗听说了之后极为不满:“侁既生得吾弟,何不送之于蜀而擅杀之邪!”(《资治通鉴》)从此以后再也不用皇甫侁。
永王璘事件前后,正是唐朝紧锣密鼓筹划收复长安的时候。这是一段插曲,并没有对战局产生根本性影响。但是却对唐玄宗个人命运产生巨大影响——他与唐肃宗的矛盾算是走向了公开,唐肃宗长期生活在他的阴影下,父子关系本就紧张,现在经过永王璘事件的催化,只怕没有任何回转的余地了。
至德二载冬十月,唐肃宗回到了长安,老百姓夹道欢迎的队伍绵延二十余里,欢呼雀跃,山呼万岁,人人泪流满面。当天皇帝入住大明宫。那些曾经投降叛军的官员们被迫脱掉头巾,光着脚站立在含元殿前请罪,唐肃宗下令百官前去围观,对他们加以羞辱。太庙已经毁于战火,唐肃宗穿上孝服,哭庙三日乃止。
当长安收复消息传来的时候,唐玄宗亦忧亦喜,喜的是长安收复,平叛有了转机。忧的是唐肃宗派来的使者说长安收复后皇帝将退居东宫,唐玄宗听罢让使者回复皇帝,自己不再回长安,只求一个剑南道用来养老。唐玄宗何出此言呢?我推测他可能从中感受到了唐肃宗仍然对他不放心,觉得他仍有权力欲,所以才有此试探之言,因此自己干脆表示再也不回长安,消除皇帝这份疑心。
但是紧跟着第二位使者又来了,这位使者带来的是经过李泌劝说后皇帝修正的书信,这份书信里皇帝收回了自己将退居东宫的话,而是以群臣的奏言为根据力劝太上皇返回长安。唐玄宗这才转忧为喜,踏上了返程。
但是此事并不意味着父子两人关系的和睦。相反,唐玄宗人生的最后时刻始终处于胆战心惊之中。父子两人关系已经不可弥和。要问为什么的话,主要原因有三点:
唐肃宗有报复心理
唐肃宗前半生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里,太子当得也是惊险连连,李林甫、杨国忠不止一次试图谋害太子,太子甚至为此熬白了头发。唐玄宗一味坚持他的平衡策略,不会真的杀害或者废黜这位太子,但却默许李林甫、杨国忠一次次攻击太子,到了最后自己再来个刹车,目的就是敲打太子,让太子安分。太子前半生非常憋屈,如履薄冰,所以自己当皇帝之后难免有报复心理。
权力斗争的结果
要说报复心理来自于历史问题的话,权力斗争则是父子二人产生分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唐玄宗不肯彻底放权,唐肃宗则时刻警惕父亲卷土重来。这种矛盾最终在永王璘事件上得以展现。虽然在永王璘还未彻底失败之前,唐玄宗已经通过废其为庶人的方式来了一个划清界限,但是唐肃宗的心结算是结下了。
李辅国的怂恿
他是马嵬驿兵变后肃宗功臣,劝说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然后一直在唐肃宗身边出谋划策,甚至在肃宗死后发展到飞扬跋扈不把唐代宗放在眼里的地步。这个人在玄宗和肃宗之间起到了很坏的作用,他这样做的目的一则是投肃宗所好,替肃宗做一些自己不好出面办的事情,二则是为了自己的上位,他心中有个效仿的目标,那就是高力士。自己的权势一定要压过当年高力士才可以,所以他就放手欺压玄宗和高力士。
唐玄宗一行离开寄寓一年多的成都,踏上了归途。这一路可谓感慨良多。路过马嵬坡,唐玄宗特地让人挖开杨贵妃坟墓,一年多的时间,贵妃肉体已经朽坏,只剩下白骨,还有一个香囊完好,一个随从将其献给玄宗,玄宗潸然泪下。回到长安之后,他特地让人画了一幅贵妃画像,挂在屋子里随时仰望思念。
此时的长安一草一木都变成了唐玄宗的伤心地。不仅睹物思人,不仅看到山河破碎,更重要的是唐玄宗从回到长安开始就不断遭受挤兑。李辅国仗着自己有功,甚至获取了掌管机要的重任,而且还想当宰相。内官要当外廷的宰相,简直是闻所未闻。但是李辅国当时掌握着特务机关,把持生杀大权,权倾朝野,大家都十分畏惧,连唐肃宗都碍于情面,不得不让他三分。这次要当宰相,他还要求大臣裴晃等给皇帝上表推荐自己。唐肃宗打心眼里不愿意给,但是又碍于情面,于是叫来自己信赖的大臣萧华,让他提前跟裴晃说说,不要上这个表。萧华找到裴晃一说,裴晃还算正直,张嘴就说:“初无此事,臂可截也,而表不为也。”(《大唐新语》)唐肃宗这才稍微放心。
虽然有这样的嫌隙,但是唐肃宗还是需要李辅国帮助他做事的,李辅国也需要挤兑唐玄宗和高力士,这一点上他们两人是一致的。
表面上看起来,唐肃宗对唐玄宗十分恭敬。唐玄宗回到长安之后一直居住在兴庆宫,唐肃宗时常由大明宫沿着夹道来看望父亲。而且唐玄宗身边的旧人高力士、陈玄礼、王承恩、玉真公主以及梨园子弟们都留在了太上皇身边。太上皇有时候登上长庆楼,过往百姓看到常常欢呼拜舞,太上皇往往给他们赏赐酒食,看起来和以往差不多,但是实际上暗流涌动。
按照正式史料的说法,唐肃宗之所以和唐玄宗之间出现裂痕,主要是李辅国的撺掇。李辅国原本出身寒微,一夜之间平步青云,因此很多人瞧不起他,包括太上皇身边这些人。所以李辅国想报复,在唐肃宗面前进馋言说:太上皇居住在兴庆宫,总是与外人交通,他身边的陈玄礼、高力士以及六军将士都对您不满,将不利于您,臣不敢不报。
唐肃宗说:圣皇仁慈,这不可能吧?
李辅国说:圣皇固然仁慈,但是架不住身边小人撺掇,兴庆宫紧邻着闹市,人来人往,十分复杂。不如把太上皇迁居到太极宫,太极宫宫墙高大,门禁森严,可以杜绝外来小人蛊惑。
据说唐肃宗当时没答应,但是李辅国已经有了动作,他把兴庆宫三百匹马牵走了二百九十匹,就留下十匹,唐玄宗对高力士说:“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资治通鉴》)也就是说,唐玄宗虽然把罪过都归结到李辅国头上,但是也很清楚,要是没有唐肃宗的默许,李辅国不至于此。的确是这样,从目前的史料来看,似乎李辅国是迫害唐玄宗的罪魁祸首,实际上这些史料应该是来自唐代宗时期,是李辅国死后官方用来掩饰玄宗、肃宗父子矛盾的说辞,李辅国没有唐肃宗的支持是不可能主动去迫害玄宗的,他没那个实力,更何况他的手段是削减给唐玄宗的待遇,假如唐肃宗不知情,事后一定会恢复原状并且惩戒李辅国,但是没有,唐肃宗在用这种默默的慢性折磨报复自己的父亲,巩固自己的权力。
很快,又有一件事情发生。有一天,李辅国称奉皇帝旨意,请太上皇来太极宫。唐玄宗不以为备,在高力士陪同下施施然走出了兴庆宫睿武门,忽然听到马蹄声汹涌而来,抬头一看,只见李辅国率领着五百名骑兵,手持利刃围了上来,李辅国对太上皇说:兴庆宫低洼潮湿,皇上特地请太上皇移居太极宫。唐玄宗看着这个阵势吓得差点从马上掉下来,高力士挺身而出,遮在太上皇马前,大喊:李辅国不得无礼!唐玄宗这才镇定下来,对将士们说:诸位各好在!意思是大家好。将士们面对着这位数十年天子,敬畏之心还是有的,于是收起利刃,山呼万岁。但是,太上皇一行还是不得不迁居到了太极宫。一路上,高力士和李辅国两个死对头共同为唐玄宗牵马,将唐玄宗送入甘露殿。
紧跟着,李辅国对高力士等人下手了。唐玄宗身边宦官宫女都被赶走,连卫兵也只留下了老弱数十人。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王承恩被流放到播州,陈玄礼被勒令退休,玉真公主从宫中被赶走,住到了玉真观。
但是表面上唐肃宗还要对父亲“孝敬”,他重新为太上皇选择了后宫百余人,又让自己的姐妹万安、咸宜二公主照料父亲饮食起居,地方上有进贡,也先呈送给太上皇。但是李隆基心里明白,这不过是表面文章,自己已经是被束缚住手脚的高级囚徒罢了。一切都已经雨打风吹去。
人生最后阶段的李隆基显得十分惆怅。根据《明皇杂录》的记载,有一天,唐玄宗前往华清宫。沿途老百姓听说唐玄宗来了,纷纷出来欢迎,唐玄宗此时已经是百病缠身,垂垂老矣,乘坐着步辇而行,有百姓问:太上皇,以前您来这里的时候,骑着马风驰电掣。甚至能赶上天空中飞翔的猎鹰,现在这是怎么了呢?唐玄宗苦笑着说:我老了,再也骑不动马了。老百姓们听了无不唏嘘。当地有一个著名舞女谢阿蛮,善跳凌波曲,当年曾经被召入宫中,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表演舞蹈,这次她再次为唐玄宗表演,演完了谢阿蛮走上前来,出示了一个金臂环,说:这是当年贵妃赐给我的。唐玄宗拿着臂环大哭,周围人无不哭泣。这就是帝国悲歌,这就是唐玄宗的悲歌。
时间到了762年春夏之交,李隆基病倒了。与此同时,唐肃宗也病倒了。两人还互派使者问候。病情一天天恶化,这一年四月五日,李隆基撒手人寰,享年七十八岁。最后葬于泰陵。过不了多久,唐肃宗也去世了。
就在此时,被流放到巫州的高力士接到了赦令,走到朗州的时候,偶遇新到此地的京城人士,惊闻唐玄宗已经去世,高力士无比震惊伤心,嚎啕痛哭,一口血喷了出来,随旧主而去。唐代宗听说后十分感慨,赠他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节选改编自《平衡的失败——唐玄宗的得与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永王东巡:唐玄宗和唐肃宗的争霸之路
唐玄宗-唐肃宗:李隆基早年逼父亲做太上皇,晚年被儿子逼宫成为太上皇
76岁的唐玄宗,让儿子送他100位美女,两年后父子共同离世
唐玄宗返回长安之后,唐肃宗是怎样对他的?
唐肃宗为什么一定要迎回玄宗,而不是留玄宗在蜀中养老?
唐肃宗迎父回京,玄宗惧道:我若回京,必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