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辨太阳病脉证治方

   太阳经证者,乃足太阳膀胱经络,其流注之气在申时。太阳病尚包含肺和胃,其数2/7,胃是腑,肺是脏,其流注之气在寅时,肺主皮毛,肺主卫气,肺属上焦,寸口脉以候肺经之气。

    足太阳膀胱经,为风寒所伤,则有头项强痛等证,证乃证据之意,一定不易。此经之脉络,起自两目之内眥,上头顶往后,落颈项,循腰夹脊,至手足骨节,盖遍周身。凡风寒之邪侵人,其经必先受病,因此经所到之部位独多之故。

   若此经受病,则有恶畏风寒,周身发热,心腹烦躁,头颅疼痛,颈项强硬,四肢骨节疼痛,气粗,鼻鸣,气喘,干呕等证见之。然有中风和伤寒之别,伤于风则名中风,伤于寒则名伤寒,以上等证,太阳中风有之,太阳伤寒亦有之,所辨者,切其寸口脉浮缓,身有汗出,手足热,是为太阳中风。

   若切其寸口脉浮紧,身无汗出,手足乍冷,是为太阳伤寒。但此经以有汗无汗为辨证关键,不可不察。

   然太阳中风何以脉浮缓而有汗?太阳伤寒何以脉浮紧而无汗?此中有阴阳之分,风属阳邪,肺卫亦属阳,风之阳邪,入于卫之阳分,故皮肤腠理为阳邪所蒸,因致疏泄而汗出,且风性柔缓,脉亦因之而缓,治之法,宜以桂枝汤,取其驱逐卫分之风邪,实肌表之腠理而止汗。寒邪属阴,营血亦属阴,寒邪入于营之阴分,玄府闭密,汗故不得出,寒性紧急,脉亦因之而紧急,治之法,宜以麻黄汤,取其勇悍,以开密闭之肌肤,而使汗出。

   但何以恶风寒?如伤食则恶食,伤酒则恶酒,有所伤则有所恶,阳气虚则恶风寒。

  何以发热?因经脉受风寒所伤,阴虚则变为热,热蒸肌肉,故发热。

  何以头痛项强,腰脊骨节,四肢筯骨皆见疼痛?因太阳经脉盖遍周身,此经脉既伤则所到之处都痛。

    何以手足乍冷?因邪热雍闭中州,脾胃之气不能达于四肢,故乍冷。若邪热既达于四肢则又见发热。

    何以烦躁喘呕?因太阳肺主皮毛,风寒之邪能入皮毛,即能入于肺部,故有气粗气喘,胸为气雍,邪入气分则胸中烦躁,胃不和则烦躁,而作呕恶之证,因太阳2/7故也。

   以上等证是太阳经皆有之证,或全见或不全见,但见一症便是,如头痛发热即是太阳证矣。

    凡风寒伤人,必先此经而入,不拘四季,皆同一律,所异者,冬天人的皮肤密闭,伤寒独多,春夏秋三季,皮肤疏泄,中风独多。冬天伤寒无汗,非麻黄汤则不能发汗。春夏秋季中风有汗,非桂枝汤亦不能止汗。

一.太阳中风有汗宜桂枝汤

二.太阳中风若夹肺热,则宜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

三.太阳中风若夹胃热,则宜桂枝加葛根汤。

四.太阳伤寒无汗宜麻黄汤

五.太阳伤寒夹胃热,宜麻杏石甘汤。

六.太阳风寒两感,夹胃热,无汗,身痛烦躁,脉浮紧,宜大青龙汤。如见有汗,寸口脉微缓则禁用。

七.太阳风寒两感,胃寒夹风水,宜小青龙汤,小便利是其证。

八.太阳风寒如疟,日二三度发,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九.太阳风多寒少,有微汗出,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十.太阳胃中停饮发渴,小便不利,寸口脉浮,身热,宜五苓散。

十一.太阳合少阳,宜桂枝合柴胡汤,若见呕恶往来便是。

十二.太阳合阳明,宜桂枝合白虎汤,或葛根汤,或桂枝合葛根汤。

十三.太阳合少阴,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太溪脉沉细,发热但欲寐便是。此证少阴病亦有之,因太阳的来路是少阴故也。

十四.太阳传入阳明胃府者,宜大承气汤,谵语,便硬,大渴便是其证。

太阳病兼夹之证甚多,方证俱在条文之中,详读条文则可,在此省略不举。

此次进入冬季的口罩(敏感)就按伤寒治之可也,外寒而内兼湿热是其常,表里双解,太少二经同治,何惧之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日积9】发现一个高手解的麻黄汤-良医愚人Dr张的日志-网易博客
《仲景心法探源》之《伤寒论》脉学:太阳病脉学
【《伤寒瘟疫条辨》《寒温条辨》清 杨栗山】卷一 2
​​谈《伤寒论》“六经皆有表证”
万友生,论平脉辨证。
《伤寒论》扶阳学说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