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庆其: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一)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句高度概括了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言其阴守持于内,为阳之基;阳在外而为阴之役使。

正如吴崑所说:“阴静,故为阳之镇守;阳动,故为阴之役使,见阴阳相为内外,不可相离也。'

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而阴阳学说又概括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故本篇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
也。”

说明天位于上为阳,地位于下为阴,天覆地载而万物化生其间,故天地为万物之上下;阴与阳在人则为血与气、男与女;左右是阴阳升降的通路;水火是阴阳最明显的征象:阴阳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动力。

所以说阴阳既是对立制约的,又是互根互用、相辅相成的。上述经文诚与《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互相发明。

1.阳气亏虚,失固于外

若思虑劳倦,久病失调,大病失治,致人体受损,阳气亏虚则卫外功能失守,阴失阳敛,可见自汗气短,少气懒言,面色觥白,极易感冒,脉虚无力,甚则汗液大泄,气随汗脱而阴阳俱亡。

治当温阳益气,可用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黄芪、白术、防风)或参附汤(《世医得效方》:人参、附子)。

案例1:

肾气素亏,于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冒风寒而病。身热恶寒,头疼体痛,沉迷嗜卧,兼见渴但饮不多,脉沉细而兼紧象,舌苔白滑,舌质夹青紫色。

辨证:
风寒乘虚直入少阴,阻塞真阳运行之机。

治法:
温经解表,扶正祛邪。

处方:
熟附片30g(先煎2~3小时),麻黄10g(先煮数沸去沫),北细辛6g,桂尖13g。

次日服上方1剂即汗,身热已退,唯觉头晕咳嗽,神怯。

邪虽解,肺寒尚未清,阳气尚虚。以四逆合二陈加细辛、五味子,扶阳温寒主之。

处方:
黑附片50g(先煎2~3小时),干姜26g,甘草10g,广陈皮10g,法半夏13g,茯苓13g,北细辛4g,五味子2g。

1剂尽,咳嗽立止,食量增加,精神恢复,病遂痊愈。(《吴佩衡医案》)

按:
此案肾气先虚于内,卫外不固,阳失于守,致使风寒乘虚而入,内外失和,阴阳失调,故发为里虚外实的太少两感证。

治疗用麻附细辛汤加味温阳散寒,扶正祛邪,使内外功能正常,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而告愈。

案例2:

程某,男,68岁。1970年4月4日就诊。
近1年多来,喜出汗,面浮,下肢微肿。查体:体胖,体质素弱。脉浮大,舌淡苔白。

辨证:
阳虚卫表不固。
治法:
益气养阳,固表止汗。

处方:
生黄芪10g,黑附子10g,油肉桂5g,白芍10g,麻黄根10g,五味子10g,炙干草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白术10g,生姜3片,大枣5枚。

经过2个月的治疗,连续服药30剂,汗止,面浮消失,体力恢复而痊愈。(索延昌《虚证论》)

按:
自汗临床由阳虚所致并不少见,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虚卫外不固,而汗液自出,动尤甚。故本案以黄芪建中汤合牡蛎散化裁加减,而获效。

2.阴液内虚,阳失所养

若素体虚弱,阴液不足,或大病久病失于调治,致阴液大虚,症见形体消瘦,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心悸失眠等。

治宜滋阴养液,可用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当归、黄芪、生熟地、黄连、黄柏、黄芩)加减。若阴液内虚进一步发展,可致卫
外之阳气失养,发为气阴俱虚,或亡阴亡阳证,又见气短懒言,汗出不止,或畏寒肢冷,脉细欲绝等。

治当益气滋阴或益气固脱,方用生脉饮(《备急千金要方》:人参、麦冬、五味子)或参附龙牡汤(验方:人参、炮附子、龙骨、牡蛎)。

案例:

肖某,女,28岁。
起病时,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一身疼痛,已服用过量发表剂,大汗如浴,面赤,恶风,手足麻木、拘急,心痛彻背,不能左侧而睡,痛甚则昏冒不语。

诊得脉象濡缓,舌淡苔白。因思与“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症状相同,此必心阴不足,汗出表虚。可见亡阳是阴虚脱汗的突变,势必导致心阳孤危的后果。

治法:
甘辛以护心阳,少佐酸咸以敛阴。

处方:
当归身、杭白芍(酒炒)、茯神(辰砂拌)、煅牡蛎各9g,川桂枝 4.5g,炙远志3g,熟附子、炙甘草各6g,淡生姜3片,大红枣3枚。

连服2剂,汗止痛减,脉缓眠安。原方去牡蛎,加潞党参9g。服后,面赤恶风均解。

半月后,因“劳复”又觉昏眩,腰冷肢麻,宜建心阳。炙黄民、潞党参、当归身、朱伏神、炒枣仁各9g,巴戟大6g,熟附子4.5g,炙远志、广陈皮、炙甘草各3g。服之而安。(《李聪甫医案》)

按:
本案系发汗太过,致阴液亏虚,阳气失养,表气因而不固,遂致阴虚脱汗而亡阳。李聪甫根据阴阳内外固护之理,故用“甘辛以护心阳,少佐酸咸以敛阴”的治法而收效。(王琦)

(二)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此句说明了阴以阳为基、阳以阴为用的相互依存关系。

阴阳互为根据,彼此促进。阴精主内,阳气主外;阴精为阳气固守提供物质基础,阳气为阴精生成给予功能保证。

阳和谐,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运行有序,形肉血气相称,则人体保持健康状态。

《素问·生气通天论》也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藏于内,是靠阳气在外守卫;阳卫于外,是靠阴精在内支持。阴精藏于内,随时供应阳气的需要;阳保卫于外而固护阴精。

人体阴精和阳气必须相互支持、相互作用,才能维持生命活动规律。

清代黄元御在《素灵微蕴》中云:“阴阳互根,五脏阴也,而神藏之,非五脏之藏,则阳神飞也;六腑阳也,而阴精化焉,非六腑之
气,则阴精竭也。盖阴以吸阳,故神不上脱;阳以煦阴,故精不下流”

“阴能守而阳秘于内,阳能卫则阴固于外”。

阴阳的互根互用揭示了阴阳双方的统一性,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立的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每一方均以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
条件。

阴阳互根互用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体现极为普遍,在疾病治疗方面也如此。

如气虚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阳则阴无以生”,导致“阳损及阴”。

案例:急性肾炎案

封某,14岁,女。
患者因反复下肢、颜面浮肿10个月,加重1周就诊。

回顾10个月前突然出现腿痛,下肢、颜面浮肿,就诊于西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给予青霉素等对症治疗,未用激素疗法,出院时检查尿蛋白(++),病情反复,时好时坏,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刻下:下肢、颜面浮肿,扁桃体肿大伴咽痛,腰膝酸软,自汗出,饮食尚可,大便稀,小便黄,舌红,苔白略干,脉细数。

实验室检查:尿蛋白(+++),隐血(+++),红细胞计数升高。

中医诊断:水肿。
辨证:肾阴不足,脾虚湿聚。
治法: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利水渗湿。

处方:
黄芪 30g,太子参 20g,石莲子20g,地骨皮20g,柴胡15g,山茱萸20g,山药20g,土茯苓 30g,薏苡仁20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金樱子20g,生地黄 20g,玄参20g,金荞麦20g,金银花30g,连翘20g,小蓟30g,藕节20g,侧柏叶20g,三七10g,芡实20g,白术20g,甘草15g。服用14剂。

二诊:
晨起眼睑浮肿,傍晚时下肢轻度浮肿,咽痛消失,咽干,腰膝酸软好转,自汗,饮食尚可,大便稀,小便黄,舌红苔白,脉细数。继续服用初诊方60剂。

三诊:
浮肿消失,偶有咽干,腰膝酸软消失,饮食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细。予初诊方继续服用14剂。门诊随诊主诉无不适。辅助检查:尿蛋白(-),尿隐血(-)。嘱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不适随诊。[客蕊,王秋琳.张琪从脾肾论治儿科疾病验案3则[J].江苏中医药,2016 48(8):43-44]

按:
对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初起阶段多属气虚、阳虚,日久则演变转化为气阴两虚,此乃本病常见之规律。

其原因,一则本病开始大多水肿迁延不消,多属脾肾阳虚气虚,日久演变为气虚阴虚。

此因阴阳互根,阳伤日久必损及阴,正所谓“阳损及阴”。

因而治疗一方面要顾及气虚,一方面又要顾及阴虚,以补气养阴为治疗大法。(倪红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阳虚自汗“大全中医治疗分析
中医:汗为心之液,自汗、盗汗、宋代的一个方子帮助有效缓解
[转载]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及其相
汗证诊治精粹
阳虚三多三少
流汗,就是流阳气!解一张方子,补阳气,治爱出汗,值得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