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得院学术讲课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第10期)
传承中医,从点滴开始,与上得院中医学术沙龙探赜索隐的“烧脑”模式相呼应,为了让更多初学中医的同学听得懂,学得会,上得院现推出系列小讲课,采取深入浅出的“快递”模式,以期开门迎客,接引来者,培养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心,为日后深入探索中医医理打下基础。

上得院沙龙与上得院讲课,二者形成高低搭配的布局,内外兼修,道术齐备,为更多中医人提供共同学习的平台,传承中医更进一步。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上得院公众号:

我们接着上一次,上一次学的是茯苓四逆汤,茯苓四逆汤方子里面亦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中黄连量比较大,干姜黄芩黄连人参都是三两,而且这个方子放在厥阴病篇。多数认为是一个类证,不太好理解。他这个症状大概是这样,伤寒本自寒下,如何理解寒下?第二个是寒格,有隔拒的意思,怎么就隔据了?然后是更逆吐下,这肯定有上吐下泻,然后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这个方子好像一半偏补,一半偏泄。方子挺均等的,这个条文给人感觉放在厥阴病篇好像挺重的意思。我们分成几个层面来说这个方子。在《伤寒论》里提到一个寒热并用的问题。寒热并用这些方子里有,五个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芩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这是在太阳病篇出现的。然后是今天这个主角,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厥阴病篇是三个寒热并用方,一个是乌梅丸,一个是麻黄升麻汤,一个是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相似的是黄连汤。相似在哪?这俩黄连都是三两,然后都是有吐下。从寒热并用这个角度来说,肯定有寒的症状有热的症状。从干姜黄连黄芩汤来说,这是寒格,上面是吐,食入口即吐,然后有下利,以寒下为主,以一派寒象为主。舌是那种胖大偏淡,水滑的那种舌象,脉是那种偏无力的。寒格,就是吐,食入口即吐,然后出现这种以寒为主,有这个食入口即吐的,可以用这个方子来治疗,实际上临床应用比较简单一些。如果真正出现食入口即吐,伤寒论出现三个方子。实际上是两个,另一张方子是有争议的,其实都是偏于热,有热的问题,没有热不会出现食入口即吐。一个方子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这是救急的一个方子,还有一个方子是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这是金匮的方子。还有一个是方后注里,食已即吐者,是大半夏汤,这个方子是偏于气阴都不足了又虚热,大半夏汤里是人参半夏和蜂蜜,这个半夏是所有方子里半夏量最大的,今天不展开这个问题了。寒热并用里面,五个泻心汤里,我们最熟的是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其实出现条文是第149 、157 158条,第149是小柴胡变化过来,待会儿再说这个问题。金匮总结下来的半夏泻心汤,倒有意思了,呕而肠鸣,心下痞(从上到下),半夏泻心汤主之。而且生姜泻心汤里有水气的问题,干噫食嗅,腹中雷鸣,下利。甘草泻心汤,相比来说,偏虚了,日下利数十行,谷不化,而且干呕心烦,心下痞硬而满,他不是满,偏硬了。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一个热痞,附子泻心汤是一个很特殊的用法,各用各的问题,然后是大黄黄连用麻沸汤泡开,然后附子煎汤兑到一起。乌梅丸多认为是厥阴病的主方。麻黄升麻汤是最争议的一个方子,其实这三个方子相比,从药物组成来说,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里补的两个药,从六经角度来说,是太阴偏虚了,太阴虚寒,或者按现在角度来说是脾胃虚寒,胃中冷也好,胃中虚寒也好,这是一个道理。然后用黄芩黄连各三两苦降除上热。乌梅丸,大家都知道,寒热错杂,他亦用干姜人参,甚至有大建中汤在里面,但量比较小,这个干姜量是十两,然后里面用了黄连,黄连的量比较大,用的是十六两。麻黄升麻汤里面,上面好像肺痹一样,这个方子最杂了,里面也有干姜和人参,从组成来说,它有黄芩汤在里面,有白虎在里面,有理中在里面,有苓桂术甘在里面,补中益气汤的萌芽在里面。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最接近的是黄连汤,黄连汤也是腹中痛,呕吐的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从组成寒热并用来说。

第二个问题,从伤寒论条文来说,来理解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这个理。厥阴病篇第358条可能不被重视,因为没有方子,但恰恰这条讲了一个整体之理。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这条是个过渡,首先是一个腹中痛,然后下利。再然后就是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我们对应着看这两条,伤寒四五日,这个四五日在哪,在太阴,第四日在太阴阶段了,第五日在少阴阶段了。也就是说在太阴脏寒的基础上,向少阴方向发展了,然后腹中痛,这个腹中痛就是一个脏寒的表现。这种脏寒引起的胃寒,也就是胃中冷,胃肠是寒冷的。若转气下趋少腹者,寒气越来越重,阳气越来越虚,此欲自利也。也就是两个问题,原来腹中痛慢慢发展到自下利,也就是说脏寒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然后紧接着这一条,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这种寒气引起的下利,然后寒格,这个疑问在哪,怎么出现了寒格,格从哪里来?寒格更逆吐下,原来没有吐,因为格引起了吐,而且这个吐还是比较厉害,食入口即吐。也就是说在腹中冷,腹中痛也就是脏寒的基础上,脾气不能升了,阳气被格据,热降不下来,水上不去,引起下面寒上热,寒热格拒,这种寒格更逆吐下。然后食入口即吐,吃不进东西,其实临床上这个病比较重了,这时候治疗要先治标,开化源。怎么开?用黄芩黄连这种苦寒的药来降胃气,把热降下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用干姜把腹中寒去掉,人参补的是元气是太阴津液。这样治疗能不能得到一种向愈的目的,第360条即是个标准。疾病从哪来到哪去,这是个过程,伤寒,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这个脉原来比较偏弱的一个脉,肯定偏沉上面格阳的时候可能浮起来了,一种不稳的一个脉。这个脉弱,邪气去了,正气回来了,脉还是偏弱一点,这个不是那种发热,寒格可能有那个吐,也有可能发热,而本条这种热是一种微热,然后渴,阴阳都不足的时候表现的那种渴,这种情况下虽然还是很虚的一个状态,但邪气去了正气回来了,这就是向愈了。要想理解这个方子,从这个角度更好一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从哪来到哪去。但这个方子确实是一个治标的方子,大量的黄芩黄连把热来降下来,然后用干姜和人参来补益,得到这个效果。怎么理解这个寒格,怎么脾胃就虚了,引起了寒格,引起了上热下寒。其实这个在整个伤寒论里确实是个难点。

第三个问题我们再看第173条,这条也是比较怪的一条,伤寒论里一般都是论症状,而这条论的是病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腹中痛,胃中有邪气是脾胃的意思,是胃肠的问题,这是偏于虚寒的那种冷。胃中有邪气,说明上面阳气降不下来那种冷,然后欲呕吐者是上面有热降不下来,这个可能也有心烦,烦躁这种格阳在外的症状,用黄连汤。这俩方子,从这个条文来说,有点相似。所不同的一点,黄连汤相对来说,用甘草大枣这类药顾护的是中焦的问题。也就是说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这种格拒情况,类似太阳病痞的问题。怎么形成这种痞,上下格拒了。黄连汤组成里面有人参生姜甘草大枣补中气。是太阴不足才出现痞。痞也好,格拒也好道理是一样的。

第四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看看心下痞怎么得来的?这个痞出现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但很多问题已不是太阳病了。病发于阴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痞也。正常情况下,是一个泰的状态,阳在下阴在上,就是阳气能下降,阴气能上乘,就是肾水能上升,心火能下降的时候,这就叫泰。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痞,火降不下来,水上不去。在伤寒论里讲到痞,为什么热入因作痞,是因为脾胃受伤了,痞多多少少都与脾胃功能有关。所以说从第149条开始,一直到第167条,都是讲痞的变化的问题。第167非常重要,这与今天讲的格拒有关系。讲的是少阳病治疗的时候,如果误下可出现三种结局,一种为结胸,心下满而痛者,热和水结在胸膈,而且这个热是一个客热。这种邪热如第134条,客气动膈。下以后心下满,变成一种心下痞,就是半夏泻心汤。假如顺着走,再误治,中气更不足了,可能就是第158条的甘草泻心汤,日下利数十行,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第158条提出一个客气的问题,这种客气也不是正常胃气,也是一种客,这就是热降不下来。这种邪热是一种无形邪热,胃中空虚客气上逆。还有第122条真正提到客热的问题,还有一个是第221条,栀子豉汤证也提到客气的问题。这四条虽然有点相似,都指的是正常的胃气变成一种邪气了,客热不能消谷,正常的阳气能够在人体内温煦流畅,能够降下来,若降不下来,它就郁在局部。什么叫热,气有余便是火。客气也好,客热也好,之所以形成第148条至第167条的一系列问题,是因为是在少阳枢机不利情况下引起的,正常情况下少阳是一个元气之通道,津液之通道,水谷之通道,少阳不通畅了,正常的元气,正常的少火,正常的相火,变成了一种壮火、一种邪火、一种客热。这种客热在局部的情况降不下来,对人体产生一种烧灼。从小柴胡汤变化而成半夏泻心汤,再变成甘草泻心汤,再变变到黄连汤,再虚变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这是一步步过来,胃中虚冷是其肇始。我们都知道少阳是个枢机的问题,其实少阳是阳气升发起来了,少阳升发之气,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问题是少阳之本是厥阴,厥阴是阴尽阳生,阴尽阳生即如果阴尽阳气还没升起来,这是厥阴,阴尽阳气已经升起来了,这是少阳,也就是说少阳这个枢机利否,取决于厥阴。厥阴有本了,少阳才不会出现郁阻,不会出现客气,不会出现郁热降下不来,不会形成寒热格拒。如果厥阴之本出现问题,阴寒比较重,阳气没有升起来,这是个厥阴状态,厥阴处于异常状态时,少阳枢机更不利了,寒热格拒可能更厉害。所以说因为厥阴引起病变,导致少阳病变。因为厥阴病变,引起厥阴本身的病变,也就是乌梅丸,和今天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和麻黄升麻汤,这种寒热错杂就好理解了。

心下痞,几乎都是一开始在脾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149条是半夏泻心汤,第150、151条是讲的痞的问题,第152条是个鉴别讲的十枣汤,第153条是很重要的一条,不是单纯心下痞的问题,中气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引起格拒的状态,也可以向虚劳发展。第154条、第155条是热痞,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第156条是一个鉴别,用五苓散治心下痞,其实五苓散也是脾虚了。157条是生姜泻心汤,第158条是甘草泻心汤,第159条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反复误治下利治疗误。第160条如同第153条很重要示疾病误治伤正而成痿。第161条是旋覆代赭石汤,中气虚噫气不除者。第162条是协热利一个鉴别,第163条是和甘草泻心汤相似,论协热利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这时中气已经不足了,用桂枝人参汤。第164条这条非常重要,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和第154、第155条相鉴别,整个全身阳气不足了,是个热痞,是先用桂枝汤后用泻心汤。第165条心下痞,属少阳郁热重,主以大柴胡汤。第167条是疾病趋于藏结的转归,如果这个痞不治,连在脐旁,痛引少腹。这是整个基于胃中虚冷发现至心下痞的基盘,也就是说在脾虚的基础上可以出现心下痞,在脾虚的基础上可以出现格拒,可以出现上热下寒,可以导致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食已即吐,已接近胃气败了。

最后再回到这个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这个方子为什么说是救命的方子,食已即吐,说明吃东西吃不下去,只有开化源,胃气降下来吃东西。所以说这个方子应用的时候,虽然没有提服用方法,但是看黄连汤,用的相当于频服的意思。和这个方子相关的,我们点到为止就可以了。吴鞠通在叶天士基础上总结出的椒梅汤,这个方子也是个救命的,上面是个呕、声噎,中间是心下板实,下面是下利下血不止。这里热,而阴阳都不足,所以说这个方子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有相似性。所不同的是,后世在这个基础上用乌梅来敛人体的阴精。吴鞠通称椒梅汤,土败木炽,最危之候。这个土败,和我们今天讲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一样的。所以说这个方子要从理来理解,要从理来看,今天不是说给这个方子定性了,而是把整个基盘展开,还是从《伤寒论》里去找。我们下一次,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吴茱萸汤。吴茱萸汤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这个方子要熟些,但理解起来确实也不容易。伤寒论里提到三个,桂林古本里提到一个肝脏结吴茱萸汤。伤寒论里296条和309条,症状几乎一样,296条是死了,309条是吴茱萸汤救活了,下次再叙!

主讲:牛广斌

编辑:潜斋私淑

录制:潜斋私淑

上得院取上得与书院之名,半是诊所半书院,半日临证半沙龙,基于经典,践于临床,搭中医交流之平台,承平脉辨证之体系。然中医传承非一人一时之功,惟愿诸君之有志于中医者,团结一心,一灯燃万千灯,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3
中焦瘀堵,总是调不好的脾胃虚,试试这个打通中焦的方子~
失眠有良方,一剂起效
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甘草泻心汤(第六十三方)
伤寒论中可以治疗“上热下寒”的5个方子
真正专治胃病的“祖传秘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