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57:栀子、牛粪居然能治烧烫伤?

【每日一练】
1、77-81条的原文及翻译
2、文中提到了哪些治疗烧烫伤的偏方?

01


77-78条

今天讲第 77、78、79、80、81条条文,这5 条条文主要讲栀子豉汤以及其加减方和栀子豉汤系列的禁忌证。

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厚朴四两,积实四枚。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 (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胸中窒是指胸中憋闷不适,有堵塞感,是热邪留扰胸肠,胸肺之气运行不畅,是在第 76 条栀子豉汤的基础上,稍微重一点。

第 77条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发汗,攻下后,出现心胸烦热,不适.胸中有堵塞憋闷之感,这是邪热留扰胸隔,胸肺之气运行不畅,气机阻滞,用栀子豉汤来治疗。

第 76 条的栀子豉汤证是心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这一条是在上一条的基础上,加重了一些,而出现烦热,胸中窒者,已经引起了胸部的憋闷不适了。说明第 77 条火郁的程度比第 76 条重,但只见到了胸中憋闷不适,还没有发展到疼痛的阶段,说明火热之郁,仅仅只在气分,还没有见到血分证。本条虽然比上条程度要重,但其病机仍然为无形的热邪留扰胸隔,因此仍然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热郁得宣,气机通达,胸中憋闷不适、烦热的症状自然会消失。

第 78 条说,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症状比第 77 条要重一些。

有一个有争议的地方,就是身热不去,有注家解释为表邪未去尽,这是不对的。我个人认为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表邪已经入里化热,郁于胸膈。这一条栀子豉汤证已经出现了心中结痛,比上一条的烦热、胸中窒更为严重。

说明这一条是热邪郁于胸隔,当然只是烦热,和第 76 条的栀子汤的烦热是相同的意思,是无形的邪热郁胸膈,影响了气机,严重一点就引起胸中窒塞的症状,如果再严重一点就可能由气分到血分,导致血行不畅,引起心中结痛。既然程度比第 77 条还要严重,那么上焦热郁一样可以引起身热。但是这个身热没有恶寒的症状,说明不是表证,张仲景在这个地方省略了“但不恶寒”。身热不去并不是指表邪的身热没有去,而是指原来有热,现在还是有热,但是原因不同。原来的热是由表证引起的,现在的热是上焦热郁所引起的,从临床表现来看,都是热,所以说了身热不去,一个有恶寒,一个没有恶寒。所以这里的身热不去,应该是省了不恶寒。

所以第 78 条是在第 77 条基础上的更进一步,可以认为是栀子豉汤的重证。相比来说,第 76 条最轻,第 77 条重一些,第 78 条最重。这是由仅仅只是出现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依,到烦热胸中窒的气分证以及身热不去、心中结痛的血分证,由气分到血分的三种不同情况的栀子豉汤证。

第 78 条应该这么翻译,外感病五六天,用峻猛的药物攻下之后,仍然有身热,但是不恶寒,心胸部疼痛,是热郁胸膈,气机郁结不畅,由气分导致血分,导致出现血行不畅,引起心中结痛,这种情况用栀子豉汤治疗。

这一条虽然是栀子豉汤的重证,但从病机上看,胸膈郁热仍然是基本病机,因此还是用栀子豉汤来清宣郁热。郁热宣散,气机畅达,则血脉流利,其痛自除。方中的豆豉性味辛散,有解表之功,所以后世用葱豉桔梗汤解表,葱豉桔梗汤是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发展的。栀子豉汤的豆豉有解表之功,并不代表栀子豉汤是治疗表证的。栀子豉汤不治表证,只是豆豉具有解表功能,现行的大学教材《中药学》里把豆豉列在解表药里。但是在这个地方,它并不是解表,而是宣发胸中之郁热、虚热,这个虚指无形的热邪,并不是指阴虚火旺。

导赤散引心火下行,利小便,类似于栀子的作用,在临床中可以用栀子来替代导赤散,也可以在导赤散的基础之上加减。导赤散原方没有栀子,由木通、甘草、生地组成,木通、甘草、生地的作用相当于栀子的作用,就是引心火下行,利小便。

第 78 条,气分到了血分,栀子豉汤里没有活血化瘀的药,怎么治疗血分证的呢?栀子可以通利血脉,具有活血疗伤作用,可以清除心中之结痛。许多治疗跌打损伤的外用药里,有大黄、乳香、没药、红花、土鳖虫,有人把栀子打碎,与上述药合在一起,这么做就是因为栀子能够通利血脉。

栀子外用是很广泛的,既可以用到跌打损伤,凉血活血止血,又能用于皮肤病,比如皮肤的红肿热痛,用栀子可以消肿止痛;也可以治疗带状疱疹、治疗轻度的烧烫伤。治疗烧烫伤外用的方子可以用大黄加地榆、栀子,磨成粉,但凡不是特别严重,需要植皮的程度,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如果再加一点血余炭(头发烧成炭),效果更妙。也可以把牛粪烧了之后再加进去治疗烧烫伤效果也很好,甚至恢复后可以不留痕迹。我以前特别喜欢收集经验方、民间的秘方,现在一口气都讲给大家听了,内服中药可以采用黄连解毒汤。

02


临床才是提高医技的正确方法

我在刚刚行医的那两年,特别喜欢收集祖传秘方,只要有奇效的方子,我赶紧收集了之后赶紧试用。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特别热衷于于这种事。随着临床经验、知识的不断积累,我发现专门收集祖传秘方,显得格局比较小,而且不能成为真正的高手,所以我就没有再热衷于收集祖传秘方,而是沉下心来研究经典,学习真正的辨证论治,以不变应万变。

任何一种祖传秘方都有它的局限性,不可能把所有的病都治好。比如刚才烧烫伤的秘方,效果的确好,因为烧烫伤只有一种证型,就是热证,烧是火,烫是热,火热之邪对人体产生的伤害,证型比较单一,所以烧烫伤的秘方应用非常广泛。有一位民间的医生,用这个方子,养了几代人。在医院需要植皮程度的患者都治好了,所以好多人去找他治疗烧烫伤,这个秘方传了几代人。而他本人除了把这个方子拿去治疗一些烧烫伤以外,其他的中医知识,可以说知之甚少。

好多人到民间去收集祖传秘方,最后搜集到的可能会在单个方向,或者单一证型有效。真正跟他们讨论医学时,发现他们什么都不懂。

我并不是抨击民间的中医,我只是说民间中医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应该多去学学经典,让自己成为全科医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发扬、传承中医药。我并没有诋毁任何人。

我记得二十几岁的时候,听到有些人说哪里有很厉害的中医,我就假扮成病人去医生那里看看。有一次我假扮成一个病人,找到了一个在当地很有名的民间医生,然后我就挂了号,让他给我号号脉,结果发现他连寸关尺三部都不知道,而且他说他看病一般不号脉,我说你一般不号脉,就说明你还是会号脉,那你帮我号一下嘛。结果他一号上来,寸关尺三部都不对,别说 28 脉了,连最简单的 6 脉,浮沉迟数虚实这 6 个大类的脉,他都分不清楚。然后我就知道他鼠疫民间医生,掌握了某个祖传秘方,秘而不传,然后仅仅用这个秘方治一种病,而且是其中的一种证型才有效。他并非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并非神医,其实连医都没入门。像这种走访,我走访了很多,所以我在早期行医时,深入民间是很彻底的,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发现了他们很多弊端。这就是为什么我研究生毕业,不留在医院,而是自己干诊所,自己在民间行医的原因。

在民间行医能学到很多知识,其实教我最多医学知识的是病人。有人问我,说京城四大名医,古代的一些留名青史的名医为什么都是开诊所的?我告诉他,只有开诊所接触病人,才能真正地提高医学水平。中医提高自己医技的条件就是广泛接触临床,各种病都得看。

古代那些在太医院里的御医,他们都是给皇宫里的人或者大臣看病,能接触几个老百姓呢?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收集到广大老百姓的贫苦、老百姓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疾病,他们只给富人看病,哪里能看全呢?所以他们的经验也会不足。

这就是为什么胡希恕胡老说写《医宗金鉴》的吴谦等人,写宋版《伤寒论》的林亿等人,他们吃朝廷俸禄,把《伤寒论》瞎改,改到面目全非,就是因为吴谦和林亿等人是太医院的人,很多东西他们没有深入地去研究、去临床、去感悟,他们只是为了给皇帝交差,想尽办法玩文字游戏,因此,他们的《伤寒论》里有好多都是为了迎合皇帝的内容,并不是为了符合老百姓或者临床的,所以出现了很多漏洞。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们对整理古籍还是有贡献的。

时过境迁,现在已经没有太医院了,但是有很多三甲中医医院,大部分是以西医为主,中医部门很少,即便有,他们看的病也非常有限。有位伤寒专家,在讲《伤寒论》的时候,他说他这一辈子行医,从未用过五灵脂。他说五灵脂是老鼠屎,是臭的,所以他怕影响口感,从来不给病人开五灵脂这味药。当时我听了觉得好笑,笑的是我认为他从来没有尝过五灵脂的味道。五灵脂这味药熬在药里,和其他药在一起根本闻不出来有屎臭味,而且五灵脂也不是老鼠屎,它属于鼠类,但并不是像家鼠那样很脏,那种鼠类看起来像松鼠一样,不在树林里面。蒲黄和五灵脂一起用的方子叫失笑散,活血止痛效果特别好,治疗痛经、跌打损伤、瘀血疼痛。这位伤寒专家为什么说他不用五灵脂呢?因为他根本没有亲身体验过五灵脂的味道,他也不知道五灵脂臭不臭,所以他这样讲就有一点点贻笑大方了。说明他脱离实际,脱离底层老百姓。

03


79-81条

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可以把它翻译成外感病,使用了泻下药后出现了心烦不宁,腹部胀闷,坐卧不安,是热郁胸膈,导致气机不利,气滞于腹,这种情况用栀子厚朴汤来治疗。栀子厚朴汤方:栀子十四个,破开,厚朴四两,积实四枚,以上三味药加水三升半,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如果温服一次,出现呕吐的,停服剩下的药。

意思是伤寒下后,表邪内陷化热,热邪留扰胸隔,因此心烦。热邪壅滞,导致气机不利,气滞于腹,因此腹满。胸腹气机塞滞,则卧起不安病机为热扰胸肠,腑气雍滞,治疗用的是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除满。本证的心烦腹满非有形实邪阻滞,虽为胀满,但多按之濡软不痛,与有形实邪阻滞所引起的腹满硬痛拒按是不同的,应该鉴别一下。

栀子厚补汤中栀子苦寒,清解郁热,厚朴苦温,宽中行气,积实破结消痞。本方即栀子豉汤去掉豆豉,加厚朴、积实而成,因为病变已经涉及胃脘部,并不是栀子豉汤证的局限于胸隔,因此不需用豆豉的宣透,去掉了豆豉,加入厚朴、积实来行气除满。

栀子厚朴汤在临床上主要可以运用到食积化热、消化不良、肝胆疾病;有心烦腹胀,卧起不安症状的,比如急性的胃肠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等;有身热不退,胃院痞满的,比如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脱肛、疝气、子宫脱垂等;见到心烦、腹满、舌红苔腻等都可以使用。

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这条是说得了外感病,医生误用了泻下峻猛的泻下药。以丸药大下之,这个丸药是指汉朝的一种中成药,由峻猛的泻下药组成,据考证里面可能会有巴豆之类的药物。用了这种中成药大下之后,身热不去。这个身热不去和第 78 条所讲的身热不去是一个道理,并不是指表证还在。出现身热不退,轻度的心烦不安,腹满、便溏等中寒证的用栀子干姜汤治疗。栀子干姜汤方:栀子十四个,干姜二两,以上两味药加水三升半,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如果温服一次之后出现呕吐的,停服剩下的药。

这一条是误用了下法,损伤了脾胃,导致中焦虚寒,同时下后外邪沉积内陷而化热,留扰胸隔,形成上焦有热与中焦有寒的上热中寒证。上热即上焦有热,出现身热以及微烦。微烦并不是轻微烦,而是相比栀子豉汤的心烦不得眠,或者心中懊侬,反复颠倒的证要稍轻一些而已。

至于中焦有寒,这条条文中并没有明言,但是可以推测用了峻猛的下药之后,脾胃受损,再通过以方测证,用了干姜,就会推断本证应该有便溏,或者腹满、腹痛等情况。

本证的病机是上热中寒,治疗应该是清上热温中寒,用栀子干姜汤.栀子清上焦邪热,以除心烦;干姜温中散寒,以止下利。寒热并用,相后相成。对于脾胃虚弱,感受外邪,热扰胸膈的,也可以用这个方子进行治疗,不必拘泥于是否误下,知识不要学死。

栀子干姜汤就两味药,但是寒热并用,与黄连汤相似。与黄连汤比较,黄连汤证是上热下寒,栀子干姜汤证是上热中寒二者有差距,但都治疗寒热交错证。

栀子干姜汤可以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比如说急慢性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等,具有上热中寒的,都可以用栀子干姜汤来加减治疗。第 81条,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者,不可与服之。这是栀子汤系列的禁忌证。但凡病人平素有大便稀溏的,应该禁止使用栀子豉汤。当然这里应该不包括栀子干姜汤,因为栀子干姜汤可以治疗脾有寒,大便微溏。这里的栀子汤,没有加豆豉,如果用栀子且把豆豉加进去,凡用栀子豉汤,病患旧微者,不可与服之,这样更好一些。用的栀子汤没有加豆豉,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栀子汤系列,但是这里并不是,因为栀子干姜汤就可以治疗,即有脾虚便,又有热扰胸隔的情况。

因此要辩证地看待这个条文,应该说,凡使用栀子豉汤,病患旧微糖者,不可与服之。

凡用栀子汤系列,包括第 81 条以上的好几条加减法的方子,病人旧微者慎服之。为什么慎服之呢?因为可以模仿栀子干姜汤,只不过旧微是指素有脾虚,所以才会大便稀溏,因此慎用之,后面还加一个中病即止。问题解决了之后,就不用再服栀子干姜汤了,或者栀子汤系列了,就专门去健脾胃。

栀子泄三焦火热,对脾阳虚的患者不利,因此,即使碰到栀子豉汤证系列或者栀子汤证系列的,如果病人素有脾虚,仍然要慎用栀子这味药。不是禁用,而是慎用,可以参考栀子干姜汤,中病即止,所以要活学活用,不能学死,这个不是绝对禁忌。

我们真诚邀请大家积极参与,多评论、多转发。让我们一起共建一个充满互动和分享的中医学习平台,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福祉。

张胜兵

武汉名中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周一方】刘渡舟教授运用“栀子豉汤”类方证治经验
第57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77-81条条文 栀子豉汤加减方)
栀子干姜汤组成,功效,临床运用医案,栀子干姜汤禁忌 | 道医网
伤寒论栀子厚朴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栀子厚朴汤 栀子干姜汤 栀子汤的禁忌证【...
汉传中医免费普及课程-朴玲玲讲栀子豉类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