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画小课堂|画法与书法的关系~4
闻是书画 2017-02-09 20:25
邓以蛰先生的美学思想尤其是其书画论,对中国近代美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与朱光潜、宗白华齐名的重要美学家。他继承并沿用了我国传统艺术理论中“意境”这个重要范畴来探讨书画作品的创作和欣赏,丰富了“意境”说的内容。邓以蛰学贯中西,其美学思想中融汇了西方美学思想的超功利原则,在我国现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画法与书法的关系
——邓以蛰
讨论国画特点既不要求全面 , 我就拣其中的书法和画法的关系这一特点来谈谈。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 自有画论以来 , 古人总把它和画相提并论 ; 而艺术家在实践经验中也爱说画法通于书法的话。这也不知是否工具相同的缘故? 但这种情形却是形成中国画特点——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当然 , 这种情形 , 井不是自有绘画以来就是这样的; 它(书画相通)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著的。让我们顺着这个过程来着看:
战国——可以说楚以前——的绘画尚无所发现 , 我们只有在文献中并参以古器物上的花纹来窥探它的一些消息。尚书皋陶谟有“予欲观古人之象 :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 作会 (绘);……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 作服 , 汝明 (饰) ! ” 这样一些话。 我想 , 山龙、华虫不免就是三代铜器上的所谓餮饕(tietao)、夔(kui)龙、夔凤之类吧。可铸可刻则铸之刻之 , 如铜器、石、牙刻、木彫 ; 不可铸不可刻者如服、常 (旆、旗)等 , 则饰(明)之、绘之。这种绘 , 在长沙、寿县所发现的楚器 (尽管有地域性的差别)上固能见到 ; 就是楚国先庙中所绘的大规模的壁画 , 屈原曾对之发问(天问)的 , 也还有后来的实物帮助我们想像得之 ; 那就是汉代的石刻画 , 如武氏祠后石室的那些混身滚圆的云龙 , 臃睡的怪兽等等; 甚至敦煌的北魏壁画竞然还有“雄虺九首”的画面给我们长眼!更可乐的是 : 解放以前谁都见到过婚嫁的礼物行列中抬着双双鹅、鸭 , 漂白的羽毛上塗上些红颜色; 你知道它的来源么?曲礼曰:“饰羔鴈者以缋( 绘) 。 ” 唐孔颖达解释说 :“饰、复也。画布为云气以复羔鴈 , 为饰以相见也。”作服 , 汝明 ”,这就更明白了。
讨厌!我还要得引周礼一下 : 周礼冬官有云:“设色之工画、缋。”这才画、绘并言 ; 而依唐贾公彦的解释 , 则说是是“画、缋二者别官同职 , 共其事者画、缋相须故也。这样看来 , 尽管他们共事相须 , 绘和画究属两回事了。我看 , 这恐怕是正确的。但是 , 这不是说各干各的 , 也不是说画是画 , 绘是绘 , 两不碰头 ; 因为它们是互相须要的; 这恐怕有点像塑工和装工的关系那样。可不是 , 一直到唐代的壁画家包括吴道子在内都是自己画好后 , 让徒弟们装上 (绘) 颜色。不过在发展过 程中 , 绘与画却有偏重偏轻的情形发生的。如在“作会”、“汝明”的阶段 , 绘是为主的。以至于上面所举的武氏祠的那几块石刻画 , 也是绘的成份多于画 , 因为他们是摹倣有颜色的壁画的。圆浑、臃睡正是颜色厚重的效果。但在武氏祠的其它的石刻画方面 , 画的成份多于绘的也不少;如尧、舜、禹等帝王像 , 孔子见老子图以及描写死者生前行迹诸图, 无论在描法上构图上, 比起传统的神怪故事画——如后石室的那些来 , 画意都显得特别强。这就是说 , 更接近自然 , 并且很生动 , 富于生活味。画的意义就在于此。所以说绘和画是可以有区别的。
绘以颜色配比安排为主 ; 画则以线条表现为主。若借谢赫的六法来说 : 随类赋彩,是绘的能事; 应物象形则是画的所有事了。却是 , 千万不可误会:绘与画从此就分了家!决不是。不过是:画先由绘中露出头角。到了汉魏之交 , 可以说得到了解放 , 尽管是绘与画不断地各自有变局 , 在变的情形下总是维持“相须”。
画得了解放 , 然后才有晋唐的人物画的灿烂的时期。试看: 顾恺之的烈女图卷 , (故宫去年【1956】以前都标为宋摹本 , 今年【1957】标为五代 , 其实为唐榻本,观书词小楷亦可知。) 女史箴图 , 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宋周必大跋谓陈宜帝 一段是阎真迹) 等 , 哪还有丝毫绘的意思? 生动的人物神态全凭线条勾勒而成。唐人张彦远说“顾恺之之迹,坚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驰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 他又说张芝创今草 , 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 , 隔行不断 ”; 后来王献之学他 , 作一笔书; 陆探徽也作“一笔画 ,连绵不断”。这种循环超忽 , 连绵不断的线条是意存笔先 , 画出来能保全神气 , 如书家的笔划一祥。画法和书法相通的地方 , 想必就在此了。隋唐人山水画也用线勾 , 董其昌画旨上说:“唐人山水皴法 皆如铁线 , 至于人物衣纹亦如之。”的确 , 今传展子虔的游春图 , 除着色和山峰大青点外 , 都是细线勾成的。传为李思训父子的山水 , 除金碧着色之外 , 山、石也是线条勾成 , 不过比顾恺之和展子虔的线更近于铁钱的意味。唐代山水还有没骨法 , 没骨是绘的遗意; 如杨昇的雪图就和王维的雪溪不一样 , 王是用钱条的。
画是着重线条 , 并且从线条开始。
上面所说的那些线条 , 不过有些接近篆、隶、行、草的笔意 , 还说不上通于书法的全面。请再看张彦远的话 :“张僧繇点曳斫拂 , 依卫夫人笔阵图 , 一 点一画 , 别是一巧; 钩戟利剑森森然。”笔阵图有这样几句重要的话 :“善笔力者多骨 , 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 , 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 . 多力丰筋者圣 , 无力 无筋者病。”后来荆浩的笔法记也说“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并且解释说 :“笔绝而不断谓之筋 , 起伏成实谓之肉 , 生死刚正谓之骨 , 迹画不败谓之气 。”这些话与笔阵图有点出入 , 并且多出一气来 ; 但四势的来源是很清楚的。更有画家赵子昂的四句诗 :“石如飞 白木如籀 , 写竹还于八法中(一作写竹还应八法通——编者) ; 若也有人能会此 , 方知书画本来同。”(自题枯木竹石) 八法就是卫夫人的弟子王羲之所专攻的永字八法; 永字有八笔 , 笔笔不同。八法只是正书之法 ; 孙过庭书谱有“真 (正 ) 以点画为形质 , 使转为性情; 草以点画为性情 , ·使转为形质。”点画之外 , 更有使转 , 笔便灵活。还要加上中锋、侧锋。所有这些笔法如果画家都使得上 , 那才是真正画法通于书法了。据张彦远的话 , 依照卫夫人笔阵图的笔法作画的是张僧繇 , 张的真迹我们未见过 , 明末詹景凤的东图玄览里 , 对于张僧繇的观碑图有详细的叙述 : 石的皴法有蟹壳、刮铁等 , 石与松枝行笔如玉筋篆云云。又张彦远讲画有疏密二体的时候说:“顾陆之神 , 不可见其盼际 , 所谓笔迹周密也; 张吴之妙 , 笔才一二 , 像已应焉 , 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笔才一二” 、“离披点画 ” 都大有书家写字的气势。张彦远还特别提到 吴道子授笔法于张旭。米芾画史也说吴道子画“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今传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卷 ( 东图玄览说是李龙眠作。日本“爽籁馆欣赏”影印。) 己经不是顾陆的紧劲联绵和线描 , 而是近于兰叶描 , 富于波析转换的姿势。日本还有一观音菩萨立像 , 也傅为吴笔 , 衣纹描法用颤笔 , 大有书家战掣笔法的意思。吴道子 在大同殿作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成 , 可以想见他的风趋电疾的作风。后人有说吴道子山水为蜀派 , 果真有蜀派恐怕就从他创始! 又有李唐、马、夏属蜀派之说 , 此说果真 , 那么 , 点曳斫拂是近于大斧劈的皴法 , 而气象不得不是“钩戟利剑森森然”。张僧繇、吴道子都是人物、山水大家 , 张彦远(以上所引都出于他的历代名画记)总是两家并提; 也许有根据的。
五代、两宋水墨山水特别发达。墨法是着色的代替 , 也是绘的成份在画中的发展 , 所以荆浩说“夫随类赋彩 , 自古有能 ; 若水晕墨章 , 兴我唐代。”他又说“吴道子山水有笔而无墨 , 项容山水有墨而无笔。”笔墨并言 , 从此开始。这个时期的 山水画 , 画面上的笔和墨运用得是那样的确鏧明快 , 真觉是利剑削成似的!其中五代、北宋和南宋不同的地方:五代、北宋笔迟重和墨沉着些 , 试看黄源的云壑松风巨幅 ( 日本爽籁馆印 )、龙宿郊民图、潇湘图 , 巨然的秋山问道、溪山林薮、雪图 , 荆浩的匡卢图 , 范宽的溪山行旅 , (以上诸画俱见故宫书画集。)就可以领会到 ; 南宋笔劲速而墨气超逸 , 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诸作(故宫都有陈列 ) , 也就可以明白。孙过庭书谱所说的“或恬淡雍容 , 内涵筋骨”, 可以移评五代、北宋的山水画 ; 而“或折挫搓卉,外曜锋芒 ”, 用来形容李、刘、马、夏的笔墨也正恰当。书谱还有一段要紧的括 :
“夫劲速者 , 超逸之机 ; 迟留者 , 赏会之致。将反其速 , 行臻会美之方 ; 专溺其迟 , 终爽绝偷之妙。”
从迟留进到劲速 , 这是事物——也是笔墨发展的通则。如董源的龙宿郊民比云壑松风或潇湘图 , 巨然的秋山问道比溪山林薮或雪图都要迟重些; 迟重的必是少作 , 劲速的才是老成之笔 ! 到南宋的李、刘、马、夏等全是劲速超逸的笔墨 , 无复迟重的了 , 虽然马远比夏珪凝重些 。 用书法的欣赏来欣赏画中的笔墨 , 能这样地迎刃而解 , 不是偶然的。
元人的笔墨又变了 , 变得同写草书 , 行书相通。赵孟頫的枯木竹石真是“石如飞 白木如籀” 且不言 , 他的外孙王蒙的山水有时笔划好像松了股的索儿一般 , 而画面却显得苍秀之极。黄公望的富春山图卷 (无乾隆亲题者延光室影印) , 笔的行曳迴环 , 点簇顿挫 , 真是所谓“神行无碍 ”! 明人张丑说“ 倪云林作画惜墨如金 , 至无一笔不从口出 ,故能色泽腻润”; 詹东图说他 ,以涎和墨点缀 ,渲染数番而意致冲淡古雅 ”。笔和墨到了这般人手里简直混然不分 , 一意运行 , 纯然出乎自然 , 不觉得有丝毫作意。笔墨超脱的境界如果真有的话 , 那也就能到此为止了!
黄庭坚论书最重一韻字。书法除点画行曳、结构之外 , 毫无物象的凭籍 , 要说它具有美的价值 , 除了“书如其人”的每人笔法表现上的多样化之外 , 还得要有一共同的性质才成 ; 所以前人提出一韻字来 , 作为书法艺术美的标准。这个标准 , 元人在他们画的笔墨上 , 据我看是达到了。至于说在现实主义艺术里是否有它的地位 , 或在艺术史上是否出现过它 , 那是可以作为另一问题 , 并且把它提出讨论是极其值得的。
总之 , 中国绘画的发展在这一特点上。是绘、画、写(都作动词解)的过程 。 当然 , 绘中有画(绘画相须) ; 画重笔墨 , 墨即由绘的发展潜化而来 ; 写是谓笔墨浑然一 体地运用 , 如书家写行、草书的那样。要注意写是包含绘和画的 , 也是后来者必需有前去的至少某一部分 , 反之则否。
笔、墨是国画的特点之一 , 而且是一基本的特点。
邓以蛰(1892~1973) 字叔存,白麟畈(今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是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五世孙,教育家邓艺孙的第三子,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家、教育家。他也是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父亲。
书法
艺术
张彦远
美术
收藏
3 条评论
评论
是而不悟 12天前
回复1
天使之城146511546 9天前
学习理论能促进自生的修炼
回复0
闻是书画 2天前
写的很好,看的人少。图片出现问题。
回复0
书画的题跋在书画鉴别中有什么作用?
 头条问答 
 0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怎么评价刘炳森的书法艺术成就?
 头条问答 
 2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他四十岁时写的书法,影响了中国人一千多年!
 游艺书院 
 23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书法家与书匠之別 终于明白了
 乡情安徽网 
 3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弘扬文化力量,中国实力派书法作品鉴赏,值得品味
 彼得的旧时光 
 11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好有气势的草书书法 不愧是国家一级书法师石开写的字(够经典)
 延寿秘诀 
 43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欣赏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为雷锋题词,领略书法风采
 陈老师诗歌书法 
 3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书画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父与子?
 头条问答 
 5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适合挂在客厅的诗词书法 这四款是现代家居装饰字画的新宠
 华商网 
 4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清朝画家马家桐作品欣赏
 沃德利成书画院 
 2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杨振宁和启功谈书法:我岳父杜聿明的字也很好
 拙风斋书法文化 
 322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刘炳森入室弟子赵敏,隶书柔中带刚,行草刚中带柔
 城市书画 
 114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书法学习应从什么字体入门?
 木欣欣以向荣 
 1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历代名家集字《草书宋词》,何等珍贵!
 当代艺术 
 4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颜真卿楷书怎么练?这里有绝招!
 中国书法 
 13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当代名家——桂建民(书法报|书画天地2017年第7期)
 翰墨楚风 
 2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篆书字典 书法学习欣赏
 斋轩堂 
 3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庞中华十年前硬笔书法作品-硬笔书法教师及学生习字格作品鉴赏
 元谷元 
 22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民国东南王孙传芳书法,网友评:一代枭雄,下笔雄强多姿!
 陕西城事 
 60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如何写出书法的神采?
 游艺书院 
 4评论  刚刚相关
不感兴趣
刘炳森入室弟子赵敏,隶书柔中带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极品中国字画
但凡真绘画者,不讲笔法与画法
黄宾虹:画学通论
八大山人山水花鸟书法册:意到笔随,落墨便成妙谛
孙扬/画者从心——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东方丹青》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学术观摩展—孙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