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问题:如何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前言

解读一首词,从几个方面入手,时间背景、人物经历、词的主题、 章法句法炼字等等几个维度,基本可以了解这首词的特色。

首先,先欣赏一下这首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晚年的作品。靖康之变前,李清照生活在山东青州,更早的感受到了金兵的威胁。李清照一家南下不久,青州就失陷了。

在南下的颠沛流离中,李清照的丈夫又因病去世,不久金兵南下,李清照追着皇上赵构的路线逃亡,建康、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温州.....在逃亡中,李清照从青州带来的古玩金石财务丢失殆尽。

在和一个叫做赵汝舟的人经历一段不堪回首的二婚以后,李清照的生活更是”憔悴更凋零,踏雪没心情“。 朱彧《萍洲可谈》评价李清照说:

“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

南渡以前,李清照词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无非是”人比黄花瘦“的闺中轻愁罢了。南渡以后,李清照家破人亡,孤苦无依的她渡过了凄凉的后半生,其诗风与词风都有了变化。例如《永遇乐·落日熔金 》、《陵春·春晚》等。

二、简析

这首词,通篇情景交融。有直抒胸臆的情感抒发,例如: 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伤心,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

写景时,对于意象的选择也是与感情相吻合:满地堆积的黄花,孤寂的窗儿,飞过的大雁,雨中的梧桐,点滴的雨水,傍晚的急风.....

作者通过精挑细选的这些意象,直接情感的抒发,组合成一个孤寂凄凉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形容枯槁的孤寡妇人,在晚年生活中心如死灰的片段。

南宋诗人陆游在亲戚写的《夫人孙氏墓志铭》中记载,李清照虽然才高自傲,但是他的骄傲并不被人所认可:

“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曾经曾经想收一个女徒弟,可惜被这个十几岁的姑娘无情地拒绝了。因为她认为,女子在这方面投入精力是不务正业。

三、凄凄惨惨戚戚 公孙大娘舞剑手

这首词最引人注意的是前三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清代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评价到,这六个字不一般,是李清照“锻炼”而得:

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炼字是指一句话中挑选合适的字,炼句是字组合成句的选择方式。

对于前三句的叠字,宋代张端义评价为: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贵耳集》

杜甫曾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赞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大意是,李清照的功力非一般“能词之士”所能企及的。清朝词学家况周颐也引用过张端义的话,而且况周颐也推荐了另一首类似风格的词作:

.....昭文席道华佩兰声声慢题风木图云:

“萧萧瑟瑟。惨惨凄凄。呜呜哽哽咽咽。一片秋阴,摇弄晚天如墨。三丝两丝细寸,更助他、白杨风急,雁过也,遍寒林尽是,断肠声息。有客天涯孤立。回首望高堂,更无人一。寒食梨花,麦饭几曾亲设。空含两行血泪,洒枯枝、点点滴滴。待反哺、学一个乌鸟不得。”

况周颐评价李清照和席道华两首词的区别时说:

易安词,只是枨触景光,排遣愁闷。道华此作,尤能绵缠悱恻,字字从肺腑中出。虽浑成梢逊,不当有所轩轾也。道华一字韵芬,适常熟孙子萧[原湘],夫妇并耽风雅,时人以管赵比之。《玉栖述雅》

学习李清照“公孙大娘舞剑“作品有不少, 明朝施绍莘在《瑶台片玉(甲种)》还录入了几个例子:

宋元人填词,每用叠字,乃祖《文选》诸赋体也。

1、李易安《声声慢》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西厢记》云:“悄悄冥冥,潜潜等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3、赵明道云:“燕燕莺莺,花花草草。攘攘劳劳,多多少少。媚媚娇娇,亭亭袅袅。鸾凤交,没下梢,空耽些是是非非,受了些烦烦恼恼”。

4、又云:“他风风韵韵,艳艳妖妖。月月朝朝,雨雨云云。”乔梦符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5、徐甜斋云:“山山水水,诗诗酒酒,古古今今。”

若此之类,不可尽述,然以填南曲更难。

6、子野则云:“今宵那里山山水水,风风雨雨,况又是思思想想,愁愁闷闷。痴指望,梦中相见。”

俊舌巧心。宛似神工鬼斧,正《贵耳集》所谓“公孙大娘舞剑手”矣。《瑶台片玉(甲种)》

结束语

李清照随时女子,但是从其诗词作品中可以看起,其性格比较孤傲,靖康时,曾经作绝句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又有断句:南度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令当时的士大夫无地自容。

李清照在其《词论》中,对于前辈词人恣情臧否,也引起他人非议:

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等人”破碎何足名家!“ 晏殊、苏轼、欧阳修,”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十四叠字的用法,可见其对于自己填词功力的自信,同时也反映出其晚年孤苦凄凉的境地。

作为一个女性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争议,所以会有孙氏的拒绝。甚至有人如此批评李清照是“闾巷荒淫之语”:

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王灼《碧鸡漫志》)

@老街味道


普遍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南渡之后所作,也就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要深刻解读这首震惊词坛的作品,不仅要感受家国天下的普世情怀,还应该从词人本身的遭遇着眼。

李清照在丈夫不幸去世之后,为了反击针对丈夫的谣言,决定带着夫妻两人收藏的文物跟随宋高宗南渡来证明对宋朝的忠诚。可一个弱女子带着那么些东西,兵荒马乱的,一路上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幸而遇到一位亲戚相劝,结束了这毫无意义的流浪。正好这时候有一个人向她求婚,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一个出身官宦世家的女子再婚肯定是要被人嘲笑的。但李清照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勇气,答应了。这个人名叫张汝舟,在军队中管理粮草财物。

如果仅仅是这样,或许现在看来也是一桩美事。但没想到的是,渣男无处不在,而这个求婚的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良之徒。他的目的其实只是李清照所剩无几的收藏品。等他把李清照的收藏骗到手之后,本性暴露 ,对她拳脚交加,百般虐待。

无奈之下,李清照又不得不鼓起勇气向官府提出离婚申请。按照当时的奇葩规定,张汝舟被问罪,而李清照也被关押。

后来,她在给亲戚的一封信里曾表示担心,自己再婚又离婚这件事,一定会被后人耻笑、诽谤。

《声声慢》这首词从起笔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7对叠字,我们感到强烈的震撼。孤独失落、茫然失措,不仅仅是因为山河破碎丈夫离世之后的种种不幸,更有所托非人的痛苦,期望一个稳定生活愿望的破碎。

在结尾处又用“怎一个愁字了得”把意境更推一步,余音袅袅,不绝于心。

乱世中,一个女人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难以体会。这一字一句,都是从咬着的牙根处迸发而出。

展开全部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已经逝世,国破家亡,李清照困苦流离,备尝艰辛。

这首词写愁绪,但和南渡前的闲愁相比,这种愁显然多了家国破亡之痛和身世流离之苦,自伤自怜,哀愁深沉感人。

这首词语言多白描,浅近易懂,不难解释,我们或者更应该多地去理解李清照藏于深深的愁绪背后的人生际遇和思想、心境。

开头叠字的感情与艺术理解

起句的叠字大胆而新奇,历来为评者赞赏。如张端义《贵耳集》云:“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云:“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明茅映《词的》云:“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遗憾的是,评者大多称赞其造语新奇,却甚少从中挖掘其所表达的情感。

开头“寻寻觅觅”四字,自有一种彷徨感。这位女词人寻觅什么呢?可能是失去的东西,例如过往的幸福生活,丈夫的陪伴,亲人的关怀,国家的安定等;也可能是渴望得到的东西,例如安稳的生活,心灵的慰藉。

李清照上半生过得很幸福,生活上无忧无虑,有美满的家庭、志趣相投的丈夫,这是一个女性所能期望的最好的生活。突然遭遇国破家亡的变故,丈夫去世,幸福的生活一朝成为泡影,经济困难,一个中老年女人落得流离无依,生活孤苦,眼前的她最需要的是什么?安定的生活,解决生计问题,从精神方面说,心有所依,结束这种茫然无所寄托的彷徨感。

女人最需要的是心的归属感、安全感,一个可寄托、可依靠的家,哪怕这个家并不富有。此时的李清照正是缺乏这样感觉。家已经没有了,一个人不知道去哪里,心中茫然,所以此词劈头一句“寻寻觅觅”,实在是把她此刻思想情绪的状态直接表达出来了。

李清照的词,语言多白描,直接抒情,这首也是,在此后的词句,读者也应该注意此种表达手法。

在一番寻寻觅觅之后,却发现只有“冷冷清清”,寻觅而不可得,她面前的世界,想要的东西什么都没有,没有家,没有安定的生活,没有心灵的依靠,没有儿女,唯一能偶尔给她一点温暖的,是她的弟弟李迒曾经照顾过她一段时间。曾经以为嫁给张汝舟会结束无依的孤苦生活,却没想到竟然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一个女人,尤其是李清照这样的名门才女,晚年竟遇人不淑,她为了维护自己和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不惜将张汝舟告上公堂,而自己也被关押了九天,在封建社会,这种事对于一个女人的身心和名声的打击很大。

各种不幸遭遇,归结到她心底里的的感觉,自然是“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直写内心感觉。

从开始的“寻寻觅觅”,到期望落空的“冷冷清清”,引发出“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这个心路历程,充满着彷徨、惘然与忧愁,天地之大,人无所往,心无所归,身体多病,这是一个晚年女人的悲凉处境。

词的开头手法有很多,直抒胸臆是一种。这种手法在艺术上不免直露而少余味,但容易引起读者感动。感情真切浓烈、注重性灵表达的词人往往喜欢用这种手法,如纳兰性德、李后主,李清照和这两人一样,都是擅于用白描来表达感情的作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其实难以入睡的原因,是内心的愁苦,但乍暖还寒的天气,又是她心里的感觉,她的心也如天气一般寒冷。“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想喝两杯酒来暖暖身体,无奈秋晚冷风刺骨,清淡的酒,如何能抵挡得住这凛冽寒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又南飞,又是一年秋天,时光流逝,伤心的人对于季节变换特别敏感。李清照身世零落,感觉自己亦如这南飞的雁一般,所以有旧时相识之感。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过片将上阕的愁苦之情延续。黄花凋谢委地,联想岁月流逝,身心摧残。花之凋萎,犹人之憔悴,惜花,其实是自伤自怜。

  • 寓情于景,情景相生

对菊饮酒之事,在李清照以前的词里也出现过。“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彼时的李清照也愁,但那只是思念丈夫的淡淡闲愁,“东篱把酒”是闲情,对黄花的感觉是“暗香盈袖”,见花闻香而生起思念之情。但如今的李清照,饮酒是为了抵抗“晚来风急”的寒冷,而眼里的黄花,只剩零落凋萎的凄凉。

境由心生,寄情于景,相同的事物,情绪不同的时候,可以呈现完全不同的感觉。王国维所谓“有我之境”者。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独的人,愁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灰灰的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这一句近乎日常口语,非常浅近,彭孙遹《金粟词话》评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雨梧桐是凄凉景象,偏偏还是伤感的黄昏时候,雨点一点一滴的落下,绵绵不绝,就像心中的愁绪一般,永无尽时。秋雨梧桐常常用来表达愁绪,如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句意境更美,李句则纯粹写愁绪,情绪更浓。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前面各种情景,层层渲染着苦愁的滋味,到最后,自然地引出总结:一个愁字,哪里包括得了这么多的伤心景象啊!这一结,好像所有的情绪,到此都积聚在一起,一下爆发出来。

直抒胸臆的白描手法

以白描直接抒情是这首词最大的语言特点,如果感情浓烈真挚,尽情地倾泻出去,是很容易感动读者的。要注意的是:

一、词这种体裁很注重表意的婉曲,如果感情不够浓烈、思想的普遍性不广,直抒胸臆容易流于浅近而无余味。李后主和纳兰性德的词也多白描,由于表现的感慨具有深广的普遍性,因此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仍然未免被有些词评家批评其浅近无味。

二、直抒胸臆不是光喊,而是仍然要通过寓情于景来铺垫,诗是形象语言,完全脱离形象的直抒胸臆往往很无力。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句子是既无力又无味的。

关于择韵

《声声慢》本押平韵,最早见于晁补之词,其后也多有押平韵的作品,如辛弃疾、吴文英、蒋捷、张炎、王沂孙等人作品,大都声调舒缓。李清照此作押的是仄韵入声,属《词林正韵》第十七部,虽非窄韵,却属险韵,比较难押。李清照曾有句云“险韵诗成”,看来她喜欢玩点难度。入声短促,适合表达激烈的情绪,再配合险韵,正好可以充分体现词里浓浓的愁苦声情。所以一首声情相称的好词,择韵也是很重要的。

展开全部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其风格清丽婉转又沉哀凄苦。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使她的词作一改以往的清丽明快,而又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抒发了自己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情感,真实地表达了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声声慢》正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尤其是表达她孤独处境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之经典的奇句。我们再原文赏读一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以悲秋来抒写满怀凄凉、孤独无依的感情,全词以残秋景色为衬托,以悲秋为线索,抒写了词人内心深处一种绝望的哀愁。虽为词人一天的所见所感,实际上却概括了她一生的隐情与悲欢。她痛定思痛,不尽的哀思与万般凄苦的凝聚,使她发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慨叹。

词作一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有所寻觅的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入声叠字,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美,不仅句式创新出奇,而且声情并茂,如一串哀婉的叹诉,曲折地表露出词人凄切的心情和孤独的处境。大声地寻,细致地觅,但是冷冷清清,却带来了词人思想上的凄凄惨惨戚戚,很有层次感,又富有音乐性,其艺术技巧压倒群芳,堪称冠绝。把词人流离凄婉之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寻寻觅觅”,词人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但已成了过眼云烟,这表现的是一个心灵残破的女子的情感,是写神态。“冷冷清清”则写环境。秋天的萧瑟悲凉,异乡的孤苦无依,国破家亡的冷落,无不使词人产生一种冷清寂寞之感。“凄凄惨惨戚戚”是写词人的心境,凄凉、惨痛、忧愁,一语道出了自己的心情意绪,凝聚了词人对个人忧患和国家残破、故土难回的深切悲哀。七组入声叠字,韵调低回,节奏短促,轻细、凄清,并由缓至急,由疏至密,使凄苦之情逐渐升华,渲染了词的气氛,是全词的总纲。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乍暖”两句收束一串叠字的叹喟,拓开笔势,细致描摹一天的寂寞生活和内心的孤独。词人此时不写心情,只论酒。不写孤独,只怨秋风紧急,使词调更加低沉悲凉,似秋暮风急更加凄凉,并用借酒浇愁难消愁,来渲染词人愁情之重。傍晚秋风更劲,几杯淡酒无法御寒,反而更增忧加愁。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紧接着词人睹物思人,伤心重重,北雁南飞,秋将尽,冬将至,气候越来越冷,暗示词人心情越来越坏。此时见北雁南飞有“似曾相识”之感,自然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慨,却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词人家破人亡,雁尚在,丈夫却早故。大雁尚知归乡,人却有家难回,更惆怅万分,真是愁连愁,悲连悲,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一个凄苦孤独的女子黯然伤神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她在孤苦无依地寻觅,她在借酒浇愁,她在孤独中凝望天际的大雁,她在残菊前伤神落泪。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摘?”抒发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和惜花凋谢的情怀。残败的黄花飘零满地,而自己早已 “人比黄花瘦”,但离愁中却含有甜蜜的回忆和重逢的希望,而如今秋风里,菊花飘零,花瓣满院堆积,词人却无心观赏。这既是写菊花,更是写词人,以花喻人。深秋菊花残败,词人年迈,于花于人,都不堪采摘。花的命运正是自己的命运,在虚实兼济之中又增加了双关艺术,以写深秋残菊抒发昔盛今衰的个人身世变迁之慨。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人盼望天黑入睡,暂时忘却烦恼,但是度日如年反比白天更加难熬。一个“黑”的险韵,押得沉稳妥帖,读之更让人寡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日黄昏,梧桐瑟瑟,细雨绵绵,这淅淅沥沥的秋雨,岂止是打在梧桐叶上,简直是点滴不漏地落进了词人的心中,使词人怎能不感到透心的冰凉,又怎能不流出点点滴滴的泪水呢?这真是雨打残桐不忍闻,说不尽的凄苦酸楚啊!“点点滴滴”四个字,既是摹状又是象声,冷雨、黄叶、泪水下坠之声,都被才女描摹得细致入微,如见如闻。写尽词人在梧桐雨中孤独凄凉之感,通过黄昏细雨敲击梧桐,把词人的悲情推向了高峰。正是“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词以最后一个“愁”字作结,“这次第”三字收束全篇,所写之景,“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概括了全篇所抒之情。虽将一切凝聚在“愁”字中,却并非一个“愁”字所能包括得了,从而扩大了词的感情容量。一个“愁”字,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愁无穷,更是妙笔,给人以无限的回味,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词人无限痛楚的凄惨之情。

总而言之,这首词描写残秋的特征,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和秋日黄昏,宛如一幅阴沉凄惨的画面,描摹出词人一天生活的实感和心境,也着实是李才女的一大创造。若无高深的艺术造诣是决然写不出这酷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奇句来的。整首词开合抑扬,从容自如,愈唱愈妙,境界逼真,深化了全词的主旨,扩大了词的境界,成为“卓绝千古”的名作,充分展示了词人那“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超绝艺术。

李清照的《声声慢》,意境凄绝!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亡国之痛,伤夫之悲,这首词所抒发的忧患之感跟年轻时的明快轻松、高雅活泼,形成反差。

词的上阕,连用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兮兮。”营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孤独悲戚的氛围。在这种凄惨情景下,又缝“乍暖还寒”的深秋,身体也难以得到调养。即便是喝上几杯淡酒,也抵不住从早到晚的寒风。一个“淡”字,并不是说酒不够浓。而是对生活的感叹!就在这时,抬头望见南飞的大雁,于是想起了自己青年时期安宁温馨的生活。那时候虽然也有夫妻分别,但尚有鸿雁可以传书,聊寄相思。而现在,大雁如故,人却不在了,让人不仅悲从中生,既有国恨也有个人之愁。

下阕由回忆转到眼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将要凋谢的菊花,以花写人感叹自己正饱受着无情风雨的打击,还有谁来关爱?“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个人苦苦煎熬,好不容易挨到天黑,不料又下起潇潇细雨。雨打梧桐的凄凉之境,声声催情。国破家亡,更遇凄惨雨夜,词人怎经得这样的伤悲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句哀嚎有声,是词人绝望的悲鸣、无助的呻吟!哀哀欲绝,让人感到撕心裂肺之痛,催人泪下。

全词并没提到国家的沦亡,但词人的不幸皆有亡国而引起。全诗也没有述说丧夫之痛,然而,字里行间溢出的孤独绝望,正是词人无依无靠,无处述说的无奈无助。全词更没有血一滴眼泪,却让人感到无比酸楚的感伤。

展开全部

“一代词宗”李清照,她的词一份为二,早期的词欢快明丽,少女时代无忧无虑,“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婚后和丈夫举案齐眉,意趣相投,过着“赌书消得泼茶香”令人羡慕的生活。

她的下半生,金兵的铁蹄南下,山河破碎,丈夫早逝,和丈夫收藏的文物大多在战火中失散,经历再嫁风波,遇到渣男张汝舟,深陷牢狱之灾……大致了解了她的人生境遇,就能够很好的理解她晚年创作的这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14个叠字的写法,这是一种大胆的写作手法,也是一种天才的写作手法。

深秋季节,一个人在房间里面,东走走,西走走,像是在寻找什么,却又怅然若失,冷冷清清,内心孤独的人特别能够理解这样的感受。

二,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个时候的天气,冷暖交替,一会儿冷一会暖,像极了自己的心情,天气和心情一样难以平静。

怎么办呢,喝三两杯淡酒,抵挡夜晚的风寒。可是心中的寒冷哪能三两杯淡酒就能抵挡的住啊!

以前喝酒是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喝的是欢乐。现在喝酒喝的是一个人的落寞。

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一人饮酒醉,窗外一群大雁向着南方飞过,大雁从北方向南方飞去过冬。

李清照想到自己的的家长也在山东北方,一路流落到江南,自己的遭遇和大雁多像啊。

四,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暮秋的菊花,风吹雨打下,铺满了一地,人比黄花瘦,比黄花还憔悴。

回忆往昔岁月,那个时候刚刚和赵明诚结婚不久,每次他去太学上课,我在等他下课的时候,就会从卖花的小商贩那里买一朵鲜花插在头上。要丈夫比比到底是花和我哪个更漂亮。

如今我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太太,就像这一朵焉吧在枝头的黄花,有谁会倾听我内心深处的感受。

五,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孤独的守着窗户,一个人要怎么捱到天黑。

这个时候天公也欺我。黄昏的时候,下起了雨,这雨啊,一点一点的打在梧桐叶上,打的我心都碎了。欲说还休,怎一个愁字说的清楚。

《声声慢》李清照用最寻常的话语,道尽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怅然若失,晚年生活的凄苦。李清照公元1155年在临安去世,享年72岁,李清照的一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但是她给后世留下了70多篇诗词文章,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李清照是我国“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俩部分,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这首《声声慢》就是她晚年南渡后写的一首秋夜抒怀词,此时的词人,丈夫已逝,社会动乱,国家灭亡,人生浮沉,这一切的一切,使她变得憔悴不堪,于是提笔写下这首《声声慢》,来排解自己内心无以复加的悲苦,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整首词: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早上一起床,词人就感觉百无聊赖,怅然若失 ,东张西望,无论干什么都心不在焉,再加上屋内孤身一人,更显冷清寂寞。因此无论是此时所处的环境,还是词人的内心,都被一种凄厉冷清的氛围所笼罩。周围的一切是清冷的,词人的内心更是空虚寂寞的,开头这几组叠字就为我们渲染了一种“透心凉”的氛围和心情,我们仿佛听见一个悲伤至极的女子在低声倾诉。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秋天的天气,一会儿变暖,一会儿又忽然变冷,这个时候,也是人最难应对的时候。于是,为了抵御寒冷,词人起身为自己斟满了一杯酒,可是喝了一杯再喝一杯,却发现此时饮酒是不抵事的,既消不了愁,又抵挡不了寒冷。原来,词人的忧愁和寒冷来自于内心,并不是几杯酒就能消解得了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当词人端着一杯淡酒,怔怔地陷入深思惆怅之际,却听见了天空中大雁的哀鸣,这不是自己以前在北方经常看见的大雁吗?难道你也和我一样,国丧家亡,无依无靠了吗?这显然是词人的虚笔,为了衬托出词人此时悲凉的心情而写,而这正表现了词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词的下阙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园菊花盛开,而自己只顾得忧伤憔悴,哪里还有心情去赏花摘花?就任凭花儿自开自落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独自一人冷冷清清地坐在窗前,这漫长的秋日啊,怎么这么难熬?怎么才能熬到天黑?这一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托着两腮,独自坐在窗前,俩眼含泪,正喃喃低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好不容易挨到了黄昏,外面不知何时下起了秋雨,打在梧桐树上,树叶随着秋雨簌簌飘落,淅淅沥沥的秋雨,伴随着词人的眼泪从腮上滑落,这是怎样悲凉伤心的一天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情此景,万语千言难以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凄凉,怎么是寥寥一个“愁”字就能说完的呢?

这首词紧扣悲秋,语言朴素清新,炼字造句炉火纯青。最后一句简单直白,神妙堪咀嚼,历来被推为婉约抒情名篇。

展开全部

谢邀答: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睌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这是一首秋夜抒怀词,作于词人晚年。宋室南渡,词人流离失所,晚年景况悲凉,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词人那辛酸苦楚的心境。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十四个叠字,字字含情,声声是愁,写出了词人的孤独与凄清。她在寻觅什么呢? 她没说,也许她自己也没知道。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心境一片凄凉。真是愁煞人也。"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在词人满怀愁绪时候,天气又陡然转寒,连身体也难调养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要想喝两杯酒暖暖身子,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抵挡不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冷风。其实酒味未必淡,是词人愁绪太浓。"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怕时相识",恰恰在词人情绪正浓时,却看到旧时为她与丈夫传递书信的大雁,那大雁勾起她无尽的悲伤。

下片紧承上片,直接抒情。"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看到那满地凋零的黄花,词人想到了自己,此时的自己不就憔悴似这残花吗? 丈夫早逝,社会的动乱,国家的灭亡,生世的沉浮,这一切都使得她变得憔悴不堪。"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人更进一步描述自己的寂寞凄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这孤苦难耐之时,窗外下起了细雨,雨滴落在梧桐上,一声一声非常强烈,直击在词人心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情形,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呢! 末两句欲语还休,饱含着老迈的词人多年的辛酸苦楚,读来感人肺腑。

赏读这首千年古诗词


解读一首古诗词,基本上会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一、作者介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人。早期生活在官宦世家,和丈夫赵明诚夫唱妇随,生活安定、幸福、美好。后期因为金国入侵,时局动荡,加上丈夫赵明诚病亡,李清照就流亡到了南方,生活困苦,令人心酸。

她的作品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作品,因为生活条件优越,所以内容多以闺阁的闲适生活为主;后期因生活动荡不安,内容就以感慨身世为主,同时又怀念以前的美好生活,整体基调是感伤的。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性作家,主要作品有《漱玉词》。咱们现在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李清照集校注》,值得推荐。

二、写作背景

我们读一首古诗词,了解它的创作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全面的来把握整首词的主旨思想。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现在不可考,但感觉词中所描绘出的冷清凄凉的意境来看,写于她逃亡到南方之后,是没有疑问的。李清照晚年,从山东一路逃亡避难到现在的南京、浙江,一路颠沛流离,孤苦伶仃。国家败亡,丈夫去世,这种国破家亡的伤痛凝聚于心,就写下了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

三、作品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全文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我先简单翻译一下:

我苦苦的寻觅着,却只见得冷冷清清,这怎么不让人觉得凄惨悲戚呢?在这种乍暖还寒的天气里,是最难让人安宁休息的。即使喝了几杯淡酒,也抵挡不了寒风的侵袭。看到大雁飞过,更让我伤心,因为,它们让我想起了以前的美好时光。

园子里菊花落满了一地,都已经破败不堪了,再也没有人去欣赏采摘了。现如今我一个人坐在窗前,孤独的等着天黑。黄昏的时候,小雨淅淅沥沥的低落在梧桐叶上。这样的情景,用一个“愁”字都无法形容我此刻的心情。

2、详细赏析

这首词,最被后人称道的是开头部分,李清照一口气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李清照的创举。在她之前,没有人这么写过;在她之后,即使模仿的人很多,但都不如李清照写的这么自然,浑然天成。这七组叠词咱们读起来,非常顺畅,节奏感特别好;同时,读完之后,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哀愁油然而生,我们放佛可以听到一个伤心的女孩子正在低声倾诉着,那么忧伤,那么凄楚。

紧接着,描写大的环境,气候。乍暖还寒时候,这是秋天的时候,天气一会儿热,一回冷的,所以是最难将息,是很难调养、休息的季节。想去休息一下,又难以入睡,只有起来喝酒解闷: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一人喝酒,喝的不是酒,是寂寞孤独呀,同时周围环境又如此凄冷,怎能不让人更加怀念以前的美好的生活呢?所以,紧接着就说天上飞过的那群大雁,是以前的大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当然不一定就是以前的那些,而是作者正在回忆以前的美好的生活,眼前所见的景物让她触景生情,更加的黯然神伤了。

下阕的描写更加的具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首先看到了菊花。菊花已经凋落了,落红满地,残破不堪,这更让人怀念以前鲜花盛开的美好时光了。现在呢?现在只有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窗前,看飞过的大雁,看满地的落花,这是多么的难熬呀!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白天看到什么就会触动心怀,就想着天黑了可能就好一些。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只是到黄昏了,小雨在淅淅沥沥的下着。雨滴滴落到梧桐叶子上,一声一声的,让人的心更加烦闷,更加忧愁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惆怅,怎不让人心痛!最后一句,说的既简单又直白,把上面铺垫的所有情绪,一股脑的说了出来,可以想见作者的心情是有多么的低落,多么的哀伤了。

3、艺术特色

这首词一气呵成,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尤其首句连用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同时,下阕中“点点滴滴”和前文又有呼应,表现出了作者孤独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以口语化的、朴素的语言,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哀愁,极富艺术感染力,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我是小阿蛮,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大家。谢谢。
展开全部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非常有名,但不是李清照最好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

1、《声声慢》为什么有名

李清照是古代最出名的文学家,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有诗、词、文、赋,体裁比较广泛,确定无疑的词作有近五十首,还有一些存疑。

根据《宋史》记载,李清照有文集七卷,词集六卷。可见,她的大量作品已经失传,而且流传下来的也不一定都是最好的。

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很多诗词选本都选这首词。它如此有名有两个原因:第一,这首词叠字用的多,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有七个,这非常罕见。第二,这首词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用的是俗语,非常口语化。

2、这首词的叠字用的好吗

诗词中用叠字的很多,《诗经》中就有“杨柳依依”,欧阳修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也作了“庭院深深深几许”。叠字如果传达了感动,那就是好的。这首词一词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八个字很好,写出了孤单寂寞之感。李清照的晚年相当孤独,无依无靠。她想找一个可以排遣感情的对象都找不到,周围都不见人的声音、人的脚步、人的气息,冷冷清清的。可是后面六个字“凄凄惨惨戚戚”就显得累赘了。

3、结句的口语用的好吗?

诗词中用俗语、白话的也不少。比如杜甫《述怀》中“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这就是白话。杜甫用白话描写安史之乱时,自己逃难跑去见皇上的窘态。虽然很直白,却把自己逃难时九死一生的艰难状态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是白话,但却犯了一个毛病,就是说明的成分太多了。因为文学是要“表现”而不是“说明”的。再深的忧愁表现出来就好,不需要太多的说明。

《词林记事》引许蒿庐的批评说:易安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郑骞先生也说:“此语的是确评。”又说:“易安词佳处不在此等。”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声声慢》很有名,却不是她最好的作品。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展开全部

谢悟空邀。

先说一个恐怖的事实。

从《声声慢》之后,世人几乎看不到哪个名家在哪个作品中用了超过四个字以上的叠字。至于后来那些叠字诗或对联,基本上都是文字游戏,毫无艺术美感而言,比如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借用的对联。

这首诗直接导致了后人在作诗填词时,叠字的数量变成了只能是四个字之内,甚至只有两个字。

没有人能超越,甚至没有人敢尝试。因为所有人都相信,在《声声慢》面前,一旦超过五个字的叠字都是东施效颦,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都是俗不可耐,蠢不堪言。

这首《声声慢》成了唯一!

而连叠十四字,还仅仅是这首词的优点之一。

关于这首词的解读网上可以找到好多,而且都说得比我精彩。如果抛开古人的那些赞美。单单以小可个人的观点来胡扯一番。

我们一般人填词,开头基本上都是铺垫一番,或景物描写,或人事描写,或者直接来一番叙述。而这一首开头就是说情感,把所有的含蓄和衬托全部甩了开来。这难度就相当于做一桌菜,把最好吃的那一道菜最先上桌。《红楼梦》里王熙凤的“一夜北风紧”是最正统最常规最安全的写法,因为开头写得越平淡,后面的创作空间就越大,也更容易写出彩来。

反其道而行之,这个难度一定是N次方,遍观历代那些名人诗词作品,李白写过,东坡写过,稼轩写过。

可是李清照这一首开篇不仅反过来,而且明确地点明了情感基调,甚至还连用十四个叠字,这个难度在所有宋词之上。

也就是说,以难度而论,此词千古第一。

如果说解读的话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心中无助,所以寻,寻而不知所踪,心有所失。求而不得,是以心字如灰。

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心情与季节无分彼此,所以愁绪无休无止。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因为愁欲销而不得销,把以借酒浇之。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似人非,伤心再次叠加。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天上雁,地下菊,中间自己,满目悲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天色昏暗,独捱时光。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再次叠字,照应前文浑然天成,岂不是秋雨梧桐叶落时?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虽然句句说愁,可这愁却说不尽,说不清,或许还有悲愤,有懊恨,有孤苦……

从第一句开始,便是愁滋味。时间,空间,颜色,声音,味道,动静,层层叠叠,穿插错落,彼此交织!

李清照,词家第一人也!

展开全部

解读这首词,首先要从李清照的生平经历说起。

一、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是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家里藏书丰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生活优裕,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加之聪慧过人,所以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王灼在《碧鸡漫志》里也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18岁嫁给了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赵明诚,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两人情投意合,伉俪情深,共同研究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李清照夫妇虽是“贵家子弟”,但因为两人家族素来贫寒,所以他们生活也很节俭。赵明诚进入仕途后,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但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直接表达了对宋王朝的愤恨,同时也在讽刺临阵脱逃的赵明诚。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经翰林学士綦(qí)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垢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二、李清照的《声声慢》

李清照词以靖康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她前期作品多写闺情相思,写其悠闲生活。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蹴罢秋千)、《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都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韵调优美,风格热情明快。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但是到了后期,李清照受尽劫难,家破人亡。人生命运的剧变,引起心境和词境的变化。由以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这类词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风格凄凉压抑,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往尘香花已尽)、《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念奴娇》(萧条庭院)等。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品。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都是唇齿音,非常富有韵律美。宋词本就可以入乐演唱,这七组叠词读起来给人一种凄婉迷离的伤感,开篇就营造出了悲凉的意境。

之后写到天气,乍暖还寒,正是秋天忽冷忽热的时候,她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李清照也不例外。晚上的风呼呼地吹,更加增添了惆怅。只能够借酒消愁,可未想到“借酒消愁愁更愁”。因为心冷,所以看什么景色都冷。大雁飞过,也觉得让人心寒。大雁是候鸟,冬天便飞到南方过冬,也许李清照在北方也曾见到过大雁,所以她说是“旧时相识”。

词的下半阙写到了秋天的菊花,菊花落得满地都是,是怎样的落寞情景?她一个人独守空房,寂寞涌上心头。窗外下起了雨,细雨拍打着梧桐,点点滴滴都是辛酸泪。眼前的景色,还有什么能够概括呢,大概只有一个“愁”字了。

这首词写出了李清照晚年的孤独寂寞冷,又富有音韵美,她用女性的视角关照身边的景物,包括淡酒、风、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意象,这些意象都被赋予了愁苦的滋味。整首词读下来也让人感觉非常凄凉、落寞。

展开全部

这首词,历来赞誉极多,历代词评家无一不像兴奋得打了鸡血的在评论,打开百度词条,名家评论占到页面一半,清一色的好评,首当其冲的就是宋代诗人张端义的经典评述:

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贵耳集》

出手就把好话说绝,又准又精还一个关键点都不落下,以致后世论词者再不能出其右。再也逃不出他这个框架。你看看名家评论那一堆,有多少在说叠字之妙,黑字之绝的,简直一网打尽。没有对李清照这首词的精彩评述,不知道几人知道张端义和他的《贵耳集》。

能准确地看出这首词的好,并让后世论者只有附和之声而无反对之举,除了说明论者眼尖,也说明这首词确实好。但是不是好到一点毛病没有?显然不是。

后世论者,都集中在用字上,以至于忽略了整个语言的表达上,实际上有一些偏白话了,情感的宣泄完全没有节制。无论开头还是结尾,力有余而韵不厚。电影表达上,有一种叫“用力过猛”的说法,李清照这首词,就很“歇斯底里”。

另外,关于词中上、下片出现两个“晚”字的表达,近人唐圭章先生认为时间上是矛盾的,既然上片已经“晚”了,下片又怎么说“到黄昏”?他觉得这里应该改作“晓”字,上片写早上,下片写晚上,也是一个说法。

总之,这阕词虽不失绝唱之名,终有瑕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古绝唱凄苦情——中国第一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词赏析——中国文学网
《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审美赏析
高中语文《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导学案
愁愁愁愁愁愁愁——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最难超越的一首词,起句14个字令人叹为观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