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学聪:师承大义 笔墨有情
0

河北党刊

2018-10-15 09:43:05

作者: 高宏然 刘 婕

他姓潘,沧州南皮县人。幼时家贫,无大名,上学第一天,老师说,叫学聪吧,学习才能有聪明才智。

从此,他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潘学聪。

此后几十年,他潜心学习,不仅在书画方面造诣颇深,而且为河北文化走向世界立下汗马功劳。

著名书画大师黄绮先生为他的作品集题序:“安得奇峰做笔挥,宁为刚健不痴肥。登高欲骋凌云志,振臂高呼结伴飞。”

老作家徐光耀读了他的字,直呼“抵得好酒三杯,好茶三盏!”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评价他的草书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生命感,“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缘起:被蜂蜇过的春天

“快起!写字去!”

每天早晨5点,在沧州南皮县潞灌村的一户简陋的土坯房内,少年潘学聪的耳边都会响起二哥的吆喝声,无论三九还是三伏,雷打不动。潘家有兄弟4人,学聪最小,从小他最佩服的就是二哥。虽然二哥只是初中毕业的民办教师,但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犹爱书法。

潘学聪的童年时代正值20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时期。“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疙疤”,这是过去南皮的真实写照。这里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文化底蕴深厚,村民们“尚名节,重信义”,曾诞生过两广总督张之洞等名士。崇尚文化的乡风以及父母兄长的宽厚善良,深深影响着潘学聪的成长。10岁那年的春天,快到中午时,潘学聪发现母亲看着空荡荡的灶台发呆,他悄悄跑出家门,想捋点儿榆树叶给母亲下锅,可是跑出去几公里也一无所获。正当他垂头丧气地往回走时,发现不远处有一抹绿色——是榆树叶!他欣喜若狂地奔过去,三下两下就爬上了树。先捋了一把树叶塞到嘴里,又一把一把地揣到兜里。突然,一大群马蜂乌云压顶般袭来,霎时间,他只觉得脸上有无数钢针刺入,脚下一空,人就跌了下来。当他红肿着脸一瘸一拐地回到家时,母亲吓坏了,心疼地将儿子搂在怀里,用蒜瓣涂抹伤处,用针挑出肉里的蜂钩……

晚上,母亲让儿子早点儿休息,可是潘学聪还是忍着伤痛习惯性地坐到书桌前。当他点亮油灯,挥毫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个大字时,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甚至忘记了疼痛。就在那个被蜂蜇过的春天,他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份艺术之缘让苦难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

法得:“黄门立日”的典故

高中毕业后,潘学聪回到村里当了农民。他每天怀揣着艺术梦想,却不得不挥汗如雨地下地干农活儿。虽然他一直坚持写字,但主要靠二哥的即兴发挥和自己的悟性摸索前行,始终不得真谛和法理,难以突破。命运的转机在1976年12月降临:他接到了河北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

当时,一个头顶高粱花子的农民子弟能进高等学府深造,无异于今天买彩票中了头等大奖。很长时间,潘学聪都有一种如梦如幻的不真实感。更令他惊喜的是,在大学里,他遇见了自己久慕大名的书法大师黄绮先生。黄绮先生融群帖为一炉,创“铁戟磨沙体”,取甲骨文的锋利,钟鼎文的凝重,两汉的质朴,北魏的方劲,形成独特风格的“黄派”书法,开创出“雄、奇、清、丽”的“中国北派书风”。黄绮先生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一生为学术、艺术奋斗,单纯质朴、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令潘学聪深受裨益,也奠定了他日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向。他们师生之间珍贵而深厚的情谊在书画界传为美谈,其中尤以“黄门立日”和“卖被赎被”的故事最为动人。

潘学聪和恩师黄绮(左)

一踏进大学校门,潘学聪就渴望能拜见黄绮先生,讨教书法艺术的真谛。可是,想到自己一个从农村来的穷小子,没啥学问也没见过世面,黄绮先生会看得起吗?就算先生不嫌弃,仰慕他的人那么多,也未必有时间接待每一个来访者。潘学聪几次来到南院教工宿舍区的黄家门口,踯躅良久却不敢敲门。终于有一天,在同学李国庆的带领下,他大着胆子跟着走进了黄绮先生家。

“来,临几个字看看。”时年60多岁的黄绮先生对突然到访的学生非常热情,他拿起一本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递给潘学聪,并亲手铺好一张宣纸。潘学聪略显紧张地写完了十几个字,居然得到老师的赞许,说他有基础,只是还不得法。接下来,黄绮先生开始深入浅出地讲解书法的“法”度、苏东坡的书法意向及“守法、破法、立法”等学习规律。潘学聪如饥似渴地听着、记着,老师的点拨醍醐灌顶,令他茅塞顿开。临走前,黄绮先生不无欣赏地说:“坚持练吧,你很有灵气。”

一个炎热的星期天,潘学聪临了一上午字帖,终于挑出两张感觉不错的,遂顶着炎炎烈日一溜小跑地来到黄绮先生家门口,迫不及待地想得到老师的指点。门是虚掩着的,屋内很安静,他这才猛然意识到,现在正是午休时间。他不好意思打扰老师,又不愿回去,就开始在门口等。空气仿佛着了火般灼热,汗水顺着他的脸颊、脖子流下来,很快浑身上下就湿透了。过了大约两个小时,屋内的黄绮先生发现了在门口伫立的学生:“是学聪吗?快进来!”看着为了求学而晒得满脸通红、汗流浃背的潘学聪,黄绮先生心疼地说:“你是不是在外边等半天了?你让我想起一个典故:北宋年间,杨时去拜谒程颐,正逢程颐困乏瞌睡,杨时不敢惊动,在一旁侍立。待程颐醒来,只见门外大雪已有一尺多深,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程门立雪’。你今天久立于老师门外,这又当何说?”

“我这是黄门立日!”潘学聪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

“难得你对书法这么用功,这么痴迷,让我很感动啊。学聪,以后你可以随时过来找我,我愿意教你这个学生!”黄绮先生认真地说。

就这样,“黄门立日”的典故开启了二人长达30多年的师生情谊。

大三那年的春天,全国学联向各大高校发出了举办书法大赛的通知。潘学聪犯了难,他想参加,却没有宣纸,只有黄绮先生赠送的3支毛笔。眼看着报名日期快结束了,他一咬牙,抱起自己的棉被就去了农贸市场。可是,好几个小时过去了,只有一个卖菜的问了他一句,其他路人连看都没看他一眼。蹲在市场的一角,那种难以言表的挫败感令他很难过,有一瞬间,他甚至想扔了被子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可是想到书法大赛和恩师期待的目光,他忍住了。万般无奈之下,他又找到那个卖菜的,答应了对方的价格。当他拿着用棉被换来的2元钱来到商店,买了宣纸后又返回学校宿舍时,眼前的一幕令他惊呆了:自己刚卖出的棉被居然又出现在床上,旁边还放着厚厚的一沓宣纸!

室友告诉他,黄绮先生中午给他送比赛用的宣纸,见他没在,床上又少了被子,就猜到他去市场了,急忙去找,终于一路打听着把被子赎了回来。

潘学聪闻听,放下宣纸直奔老师家。还没进门,就听到师母带着埋怨的口气说:“这么冷的天,你出去怎么穿这么少?”“我这不是想趁着中午天暖和,给学聪送点儿宣纸吗,谁承想那孩子竟去卖被子了。你说天还这么冷,晚上没被子怎么行?”“那咱们给学聪再买条被子不就行了吗?你穿那么少,还在外面来回转,冻坏了咋办?”“那孩子从农村出来,自尊心强,你给他买新被子他肯定不要。好在我已经把被子赎回来了。”

潘学聪呆呆地站在门口,泪水夺眶而出!

在河大求学期间,因为有幸得到黄绮先生的厚爱关怀、耳提面命,潘学聪的书法发生了质的飞跃,练字渐渐有了“法”度,懂得了“写字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善书者,虽迷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质是内涵的素质,墨是外观的文采”等深刻道理。他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得黄绮先生真传,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亦深受恩师的影响。这些日积月累的造诣和修为,为他书法艺术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深深影响着之后几十年他所从事的宣传工作。

心归:云养青山变白莲

1979年大学毕业后,潘学聪先后供职于河北医学院、河北省委宣传部。近年来因为在书画艺术、文艺理论等方面的成就,开始担任河北省书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等。在长达30年的宣传工作中,他先后8次带团到西欧、北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由他策划实施的首届美国“河北文化周”,200多人赴美进行经贸、文化交流活动,签约合同达1.5亿元,这是河北有史以来在国外规模最大的外宣活动,是河北走向世界、推动河北外宣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此后河北每年都在国外举办“河北文化周”活动,形成了品牌效应。

潘学聪作品《大吉图》

2010年,潘学聪第一次走进上海世博会河北馆的场地,禁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世博会马上就开幕了,占地近千平方米的河北场地却空空如也。这意味着,从设计到施工,从展台到展品,从资金到人手等等都必须在两周内完成。

这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就有人提议,与其弄个灰头土脸的半拉子工程,还不如干脆放弃。时任外宣局副局长的潘学聪沉着而坚定地说:“事关河北形象,无论多难,我们都必须干好,而且要干出特色,干出水平!”

在两周后的世博会开幕式上,由“希望的家园”“京畿的神韵”“熹微的晨光”三个主题组成的河北馆惊艳全场,无论是场馆设计、主题内容还是色彩搭配,都独具匠心,堪称艺术精品;尤其是藁城宫灯、唐山皮影、衡水内画等河北非遗文化的展示,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的目光。潘学聪在事业上的自信和成功,得益于高瞻远瞩的眼光,执着认真的态度,也得益于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他说,“艺术不仅带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让人智慧、真诚、向善。”虽然为官多年,但他严于律己,坦荡无私。这点亦是得恩师真传。黄绮先生曾拒绝为某权贵写字,只因他“不懂艺术且人品极差”,却主动为一个扎根山区的农村女教师送字做嫁妆,甚至将自己珍藏的400多件书画精品赠送国家。恩师的博大胸襟,对国家、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对艺术执着而纯粹的热爱,对晚辈学子无私的提携关爱,激励着潘学聪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求索,踏实前行,不仅在外宣工作上屡创佳绩,在书法艺术上亦达到新的高度和境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的作品注重个性的自然流露,通过碑和帖的相互融合、笔墨虚实变化,使作品产生神采,用笔灵活且交错并用,收放自如中呈现一种磅礴大气,充分体现了“正”“大”气象和时代精神的艺术特征,达到了笔墨有情、形神统一的境界。目前,他已经出版个人书法集十多部,其中《潘学聪草书赤壁赋》作品,被国内外众多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出版有《云养青山》等八部专著,代表作有《太行赋》《畿辅通志康熙二十二年原序》《重刻龙藏寺碑记》。在研究书法的同时,他还进行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探索,将其深厚的书法功力之用笔、水墨、线条表现于绘画,使作品富有神采和张力,再加上精到的书法题跋,形态生动,意趣横生。

潘学聪在创作中

潘学聪是公认的好脾气,他随和可亲,没有一点儿名人的架子,却始终对传统文化保有敬畏之心。谈到当下书画界的浮躁现象及某些丑书当道,潘学聪不无忧虑地说,书法不是杂耍,不能图热闹,追虚名。只有先“守法”,才能“破法”和“立法”。同时,作为新时代的河北书法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担负起对传统燕赵书法风骨和神韵的传承。忘记创作本体,必然会迷失价值方向,流于铜臭和庸俗。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的最高境界亦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回归本真和质朴。

正如他在诗中所言:“不出淤泥出自天,欲知播种在何年。为求高洁供天帝,云养青山变白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国粹艺术名家——靳同乐
寻道求变——卢沉艺术研究展
大道至简:笔墨文化的精神美学
国粹艺术名家——潘福忠
唐云先生说前人画蟹
济宁当代文化名人┆无冕孙徵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