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世纪初叶电影在哈尔滨

  哈尔滨独特的历史、经济及人文环境,催生了哈尔滨的电影市场,并使其成为电影进入中国后,国内形成最早、发展最快、最为成熟、位居前列的电影市场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有诸多因素的作用,有着与其他城市电影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共通之处,但更有哈尔滨当地的地域特点,其中新兴移民城市和多元文化背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哈尔滨建城后的人口结构以移民为主体,早期多为俄国移民。1912年,哈尔滨俄侨有4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随后中国内陆移民也大量涌入,1920年代以后已成为哈尔滨人口的主要部分。1922年,哈尔滨俄侨为15万人,达到民国年间的最高峰(这主要是因为不少白俄在十月革命以后流入哈尔滨),但其占当年哈尔滨总人口的比例下降为不到40%。其后哈尔滨的人口数持续上升,至1929年已超过40万人,而俄侨数量则明显下降,1920年代中期以后,大致维持在五六万人左右,但仍然超过总人口的10%,是当时中国外侨最多、所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城市。这种状况塑造了早期哈尔滨的城市面貌和特性,使其带有浓重的俄国文化风格,俄人对戏剧音乐艺术的喜好也被带至哈尔滨,并在电影传入后移至其间。

  移民中居多数的年轻单身的男性移民,在有相应经济收入的情况下,较易形成看电影的习惯和文化氛围,使得看电影既是娱乐性的文化消费,又具有人际交往和社会交际的功能,成为时尚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又促进了哈尔滨电影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使电影放映(商人)和电影消费(顾客)之间通过良性互动而达到合理的平衡,在不长的时间里即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电影市场。

  电影在哈尔滨首次放映的时间今已不可考,但估计不会迟于19世纪末(1896年8月11日电影首次进入中国,在上海首映)。1899年1月6日,中东铁路俱乐部开业,为哈尔滨最早的娱乐场所之一,并兼有放映电影的功能,电影完全可能经由这样的渠道进入哈尔滨。目前所知哈尔滨最早的正规性电影放映场所,是1902年在道里区中央大街开业的考布切夫电影戏园(为保持称谓的一贯性,本文以下概用电影院称之),其后至1911年又有4家电影院陆续开业,另外还有2座剧场、4座俱乐部兼放电影。1911年哈尔滨的人口不足7万人,因此无论就电影院的绝对数量还是其占人口的比例而言,清末哈尔滨的电影市场均在国内首屈一指(其时上海的人口已超过100万,而正规电影院不过3家)。

  1908年开业的上海虹口活动影戏园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家正规电影院。根据近年来新发现的史料,此种说法已被质疑,因为1903年北京前门外打磨厂的天乐茶园和1906年天津法租界的权仙电戏园均已有电影的商业性放映。]不过这两处的电影放映近似于早期茶园和游艺场中助人游兴类的杂耍式节目,还不能与专业正规的电影院相提并论。倒是在虹口活动影戏园之前开业的上海幻仙戏院,“颇与美国的‘五分钱戏院’相似,它已经脱离茶园而开始具备一种独立的商业底规模”。幻仙戏院开业的具体时间不详,但肯定晚于1903年。因此就开业时间与专业功能而论,无宁可称考布切夫电影院为中国第一家正规电影院,哈尔滨于此亦可称为中国电影院放映业的滥觞之地。

  哈尔滨早期电影院的最大特色,就是全部由俄国人投资创办及经营,主要适应了当时居住在哈尔滨的俄国侨民之需要。与早期电影在各国放映的路径相近似,哈尔滨的电影放映起先也是作为杂耍娱乐的一种形式,放映时夹杂有各种游艺活动。如节克担斯电影院在放映电影前后,还有来自太平洋新几内亚岛的土著居民表演,“鼻孔嵌以骨牙,耳坠大环,一执弓矢,一执鱼皮鼓,在台上跳舞,一唱一和”,“而该园生意异常兴盛,园内座位始终无间,闻较之往日所售票价可以多及十倍。”随着电影放映在哈尔滨的增多,看电影也逐渐成为市民的日常娱乐消费方式。每当“公园歇后,中国大街之电影园聚兴。每当夕阳西下时,一般士女入内游观者络绎不绝”。“戏片颇新奇可观,故坐客常见拥挤”。

  民国成立后,哈尔滨的电影放映日见发达。至1931年,新开业的外商电影院有俄国4家,法国1家,意大利1家,日本1家,美籍犹太人2家。这些电影院多位于哈尔滨的精华地段,设施较好,票价较高,“其营业者多系俄人,但其映演之影片,率多外国制品,凡取材串插等项,亦系外国事物,故观者几尽为外人,华人则寥若晨星。”同时,随着中国内陆移民的不断增加,国人投资开办经营的电影院也在不断开业,至1931年计有14家。这些电影院设施一般,票价较低,“专映国产影片”,适应了中国居民的观影需求,因此也有几家“营业日见发达”,“每日观者拥挤,惟恐或后”。不过,在哈尔滨开业的众多电影院中,也有因片源及观众不足、开销较大等原因,而致经营状况不甚理想,倒闭者亦不在少数。

  根据当时报纸所刊之广告,在哈尔滨放映的影片,以爱情、婚姻、家庭题材的社会伦理片为多数。在放映正片前,一般还会加演新闻、教育、科学片,包括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新闻记录片,使“观者不啻身临其境,即可广人见识,又可助人消遣。”根据不完全统计,节克坦斯电影院在1917年共放映影片53部,其中大略可归类为社会伦理片34部,战争片8部,盗匪片6部,其他题材片5部,另加映新闻片10部,科教片2部。在早期放映影片的题材比例方面,哈尔滨与其他城市基本相同,反映出中国观众对社会伦理题材影片之特别喜好;但哈尔滨放映的新闻纪录片,尤其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方面战况的纪录片,明显多于其他城市,又反映出哈尔滨俄侨众多且关心其祖国命运之特点。

  就放映影片的国别而言,哈尔滨与其他城市亦基本相同,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以欧洲影片为主,一战后因“西欧扰乱未平,影片不出”,改以美国片为主。至1920年代中期,中国居民已在哈尔滨人口中占据了多数,因为“中外风俗习惯不同,彼之所好,未必即吾之所喜”,因此1920年代中期以后,国产影片在哈尔滨电影市场所占之份额大增。自1916年到1919年,节克坦斯与莫代尔两影院共放映影片134部,全系外片;1924年上映影片46部,其中国产片不过五六部;而1926年放映国产片的比例则剧升至90%左右。自1911年至1931年,哈尔滨共发行影片456部,其中国产片196部,占全部发行量的43%,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在1926年以后发行的。这也或多或少反映出1920年代中期以后哈尔滨总体环境的变化及多元文化背景的减弱。时人这样评论当时哈尔滨的电影市场:“一般居民对于影戏的娱乐,都具有一种爱看的热忱。而尤其是对于国产影戏,那更是格外的欢迎。每一套新片到哈时,一定有满座的观众光临,纵然影院的设备并不周到――如座位不舒服,招待不诚恳,以及光线不清晰等。但观众的热度并不减低,这实在不能说不是国产影片在哈埠的幸运!”“顾客以中上社会为最多,学生次之,故观众之程度亦似略较沪上各小戏院之观众为高。”

  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电影院140家,其中上海最多为39家;北京居其次为13家;哈尔滨排第三为12家;其后为天津和汉口,各有10家;其他城市均不过数家。但如果以电影院占人口数的比例计算(1930年),则哈尔滨位居第一,平均每3.5万人1家,上海则为平均每7.69万人一家,哈尔滨超过上海1倍以上。虽然我们没有当时观众人数的统计,但考虑到开办电影院完全是商业行为,可以推论,哈尔滨的电影观众占其城市人口的比例可能较高,总数亦不在少,否则,如此之高的影院比例即无法维持。如果以每家电影院500座席、每天放映2场、每场上座率50%的较低数据统计,哈尔滨的电影观众数每年可以超过200万人,人均年观片可以超过5次,即便是以今日之视角,这也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因此可以认为,哈尔滨在1920年代中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电影市场,其发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早在1908年7月27日,哈尔滨自治公会发布了《剧场及其他各娱乐场所票税规则》,这是哈尔滨已知最早的对包括电影院在内的娱乐场所的管理规则。 1918年1月16日,哈尔滨自治公会董事会公布《取缔学生及已达学龄儿童看阅不合幼儿电影章程》,这是哈尔滨第一个有关电影检查的条令。3月25日,自治公会发文规定:一、禁止电影院卖票给学生及青年观看首映影片及规定禁观之影片;二、派出监察员,取缔违禁事项;三、电影院应随时知照影片首映时间;四、首映新片时应悬挂学生及青年禁观告示;五、违章者照律惩办。此项谕文将有关电影的禁条予以具体化,除了禁止青年人观看禁映影片外,对他们观看首映影片的限制,意在观察新片首映后之社会反响,以消除其中可能有的不良情节对青年人的影响。

  综观哈尔滨早期电影市场的形成及发展,可以认为,哈尔滨独特的历史、经济及人文环境,催生了这一市场,并使其在不长的时间里,即发展成为民国年间在国内位居前列的较为成熟的电影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有诸多因素的作用,有着与其他城市电影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共通之处,但更有哈尔滨当地的地域特点,其中新兴移民城市和多元文化背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30年代的上海电影业
中国电影之最排行榜
记忆中的老电影院
上海电影百年的N个第一
图说香港电影100年(1909-1925)
大光明影院曾上映辱华电影遭上海人抵制,也因抵制事件走向辉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