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十五

《红楼梦》阅读碎札·十五

吴营洲

*
曹雪芹对《红楼梦》的结尾,当然十分重视,但他遇到了困难。
第一,他对许多人物的结局,知之不详。因为书中的不少人物,尤其是那些重要人物,如黛玉、湘云等,并不是他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有其生活原型的。而这些“生活原型”,并没有随着他家的北归(一同来到北京),而是留在了江宁或苏州。离别之后各自的生活怎样?际遇如何?他不清楚。尽管他有着各种各样的推测,有着各种各样的设计,可总是觉得心里不踏实。同时祖母李氏母亲马氏已经过世无法提供更多的曹家的素材,堂叔曹頫对许多事并不详知。
第二,红楼梦的开局,始于神话,因此结尾也需要一些人物归位。为此曹雪芹参考了“水浒”结尾,“排座次”,也就是传说红楼结尾的“情榜”。但在曹雪芹看来,这样的安排,一无生活依据,二也缺乏独创性,所以不好动笔。但还是勉强写了结局。明义所见的《红楼梦》,就是有结尾的全本。甲戌八十回本,就是为艺术而割爱的明证。(明义所见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最早完成的一个祖本,也和《风月宝鉴》一样,没有“元妃省亲”“秦可卿故事”。《风月宝鉴》也并非像如今的学者所推断的所谓风月之书,而是沉溺于恋爱感情所陷太深而没有能建功立业。)
为了解除这两大问题的困扰,曹雪芹下决心去了江宁、苏州和扬州,但结果是悲惨的。严酷的现实,令曹雪芹肝肠寸断,万念俱灰,再也不想往下写了。
*
红楼梦研究(即所谓“红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并走入民间,原因自然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有关《红楼梦》的研究“史料”已经全部公开了。
这些“史料”,“红学家”在读,普通民众也在读,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普通民众并不一定比“红学家”读得差。
两者唯一的区别是,“红学家”是靠国家税收养活的,是专职的,而普通民众是靠自己劳作过活的,是业余的,凭得是个人兴趣。
*
如果某个统治者喜欢《红楼梦》这本书,那么,他若不是个大骗子(大政治骗子),就是个大糊涂虫。
所谓的“大骗子”就是在拿《红楼梦》说事。
《红楼梦》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哪是什么“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等!
*
《红楼梦》是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也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
可惜一些低能而又追逐名利的文人墨客,为了引起某种轰动效应,不惜诋毁这部书,以致弄得这部书面目全非。
*
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意化的文字,有质感。
在这点上,《红楼梦》做到了。
一部优秀的小说,首先是作用在读者的感性上,或者说是心理上。这点《红楼梦》也做到了。
*
《红楼梦》一书,是以汉族进步的伦理道德,批判了满族落后的伦理道德。
满族入主中原之前的伦理道德,仍有原始落后的遗留。民族的同化,首先是伦理道德的同化。一种进步的人伦征服原始落后的人伦关系,那是必然的。
满清政治上对汉族统治了三百年,同时也是汉族进步的伦理道德同化满族的三百年。自打满族入主中原后,几乎很难说再有纯满族文明的存在了。历史即使如此。
满族的统治者,曾下大力气维持满族的习俗、伦理道德,但,收效甚微。汉儒虽在被统治的地位,但仍以忠孝之纲,征服着“不知人伦的禽兽”。
*
在曹雪芹的笔下,一个惹事不断的薛蟠,和一个千方百计息事宁人的宝钗之间的兄妹关系,写得实在太生动了,那种艺术描写中的分寸感所产生的美感,实在令人叹服不止。
*
贾宝玉在有薛蟠在场的那场酒宴上唱的那首小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与当时的环境、气氛极不协调。那不是妓女圈子里的东西,那是才女间的东西。就像是在一次很欢乐、很喜庆的聚会上,突然有人来了曲《西风烈》,很不协调,也很不合时宜。
云儿唱的,薛蟠唱的,都符合当时的气氛,唯独贾宝玉唱的不符合。
但曹雪芹不管这些。他不管这首曲子放在这里合适不合适,他就是要把这首曲子放在这里。他就是要把自己的某种感受展示出来。他不管别人怎样看,也不在意别人怎样议论。
然而,这首曲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出自另外的一个圈子。
这首曲子,其实是才女之间的心灵互动。才女心里的苦恼,烦恼,写得是那样透彻。非常的雅。
*
王熙凤在处理家庭问题上,无论什么事,都非常主动,非常张扬,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味道,看上去很强势。其实这种强势的后面,有着一定的悲剧的因素。她是不自由的。她是被大的形势所左右着的。她处在风口浪尖上,她不想参与都不行。是贾府败落的大趋势,推着她,一步步走向了自我毁灭。
*
有时候觉得,黛玉这个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读者对黛玉这个人的精神品质也缺乏起码的认识。甚至一些人一提到黛玉,还是选谁做老婆的问题。
实在可悲!
*
《红楼梦》的研究应该进入新的时代。
有人称,在四大名著中,唯有《红楼梦》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这是对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原因就是它写得太真实了。完全抓住了时代的东西,抓住了社会的本质。有些东西,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超越的。
*
葛剑雄说:秦始皇并没有统一中国,只是统一了六国,还有许多国家、部落、民族他都没有到过。
其实,“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个很普通的观点,人们都习以为常、不大注意了,但细想起来,觉得葛剑雄的说法还是挺有道理的。
《红楼梦》也是这样,有些事情,是需要重新思考的。
比如说,《红楼梦》里的末世众生相,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一个个人物,身处“末世”,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他们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现呢?
王熙凤为什么要敛财呢?贾府的事情,她看得很清楚,“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是一种客观事实,任谁都左右不了。那她怎么办?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地敛财。她觉得唯有这样,才能自保。手里有粮,心里不慌。钱财成了她唯一的指靠。
还有那个惜春。她为什么要出家?他们家有钱有势,她自己也有吃有穿,可她为什么非要抛却红尘,遁入空门呢?有人说她是受了她父亲贾敬的影响。那她又是怎样受的影响呢?她喜欢画画,喜欢下围棋,这些都是非常雅的生活。这样雅的生活,和《红楼梦》中的现实一比较,那就彻底完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她很少和人来往,只和妙玉来往。她是宁国府里的人,却一直住在荣府。自从她住进大观园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宁府。她实在是不想看到龌龊的现实。就像弘一法师一样。
用人物的差别,表现末世的众生相。是环境造就了人。
贾政的情况,也很值得认真分析一番。
无论说什么话,都要说到根儿上。这样,别人也就不再纠缠这件事儿了。
*
《红楼梦》这部书有个特点,你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它,都能解释的通。
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解释能解释的通,从人性的角度解释也能解释的通。
从“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等方面,也能解释的通。
就是从“末世”的境况下分析各个人物,树倒猢狲散,也能把各个人物串起来。
*
曹雪芹虽是写贾府的“末世”,但先写了一个小高潮,就是“元妃省亲”。因为这个小高潮,使贾家的地位有了一个新的提高。但是,又通过这个小高潮,贾府经济上的败落迹象显现出来了,人事方面也有了变化,贾府的“末世”景况,就是从“元妃省亲”开始的。因此曹雪芹很高明,创作小说的手法也很高超。
*
对于妙玉,原先认识的不够全面,也不是很准确,仅仅从情的方面谈了她的失落,然而,若是从“末世众生相”的角度来看妙玉,感觉她要高明许多,她对世事的认识,也深刻许多。
*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许多人放弃了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分析《红楼梦》,唯独徐迟一个人还这样做,并写了一个小册子。但有些东西,仅仅通过“阶级斗争”学说是解释不清楚的,诸如宝玉看“龄官划蔷”,就无法解释。据说徐迟也写了这方面的文字,但他后来删除了。
*
《红楼梦》的所谓的“阶级斗争”学说,是从毛泽东开始的,应该是从王蒙这里结束的。
王蒙用荒诞文学的理论来解释《红楼梦》,很有新意。
王蒙读《红楼梦》读得很细。但他的读红著作,不具学术性。
*
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很清醒,他知道自己在写“末世”,也看清了身处“末世”的各色男女。
《红楼梦》之所以具有无穷的魅力,绝对不是误打误撞,绝对不是瞎猫碰见了死耗子。
*
德国一个哲学家说过,所有的家庭问题,到最后都是经济问题。
贾家的败落也不例外。
*
曹雪芹不厌其烦地写“吃”,为什么呢?
曹雪芹肯定不是为写“吃”而写“吃”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的需要,他肯定有着更为深层的思考。
那么,他的这种思考是些什么呢?
就《红楼梦》研究而言,饮食文化自然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其实已经有好多人写过了,但还应该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吃文化”在中国很厉害。中国的餐馆遍布世界各地。
在饮食当中,中国讲味道,外国讲营养。这当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
在古代的一些哲学家中,“乐文化”与“礼文化”往往是一体的,后来渐渐分开了。到了曹雪芹这里,便形成了“两赋论”。
有论者称:正邪两赋是曹雪芹原创的哲学思想,它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当代哲学进程中仍有其重要价值。
曹雪芹喜欢的是乐文化。他所贬斥的那些人,都是礼文化里的。
*
在“末世”的态势下,赵姨娘的心理反应是:抓权。让自己的儿子贾环上位,成为贾府的“法定继承人”。
通过一部《红楼梦》,倒也可以研究研究,那些“统治者”,包括历代的统治者,究竟是些什么东西?
*
曹雪芹写了许多人物的细节,写得很琐碎。
他最初这样写,可能是为了人物,使之更加活灵活现,但写着写着,曹雪芹有了更高的追求。
只有细节的真实,才有人物的真实。
苏雪林(台湾学者)曾对《红楼梦》描写的太过琐碎提出过批评,其实她是没有理解曹雪芹,也没有读懂《红楼梦》。
*
曹雪芹写了人性的善,也写了人性的恶。
诸如贪婪、好色、狠毒、愚昧等。
曹雪芹是把人当人看,所以才取得了如此高的艺术成就。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皮肤滥淫”,但他不是欣赏这些,也不是让读者欣赏,而是让读者知道,有一种人是“皮肤滥淫”。
这是《红楼梦》与《金瓶梅》的根本区别。
《金瓶梅》是用一副欣赏的眼光来看“皮肤滥淫”的。
*
曹雪芹是把人性中特别美好的东西,放在了一个十分恶劣的环境中。
而最后,这些美好的东西,竟又一一地被毁灭了。
*
元妃省亲时,众人都作诗,林黛玉也作了。
黛玉的诗是《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就因为“盛世无饥馁”这句诗,黛玉常常为人所诟病,认为她是为皇帝歌功颂德,拍马屁。
其实,在黛玉看来,所谓的“盛世”,其实是有标准的,不是你说盛世就是盛世了。
所谓的“盛世”,就是没有“机馁”,无须终日里忙于“耕织”。
可是在康雍乾时期,直到解放初期,北京一带的老百姓,贫苦极了。怎么能说是“盛世”呢?
马可波罗写的游记,所记述的中国,是不真实的。
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所接触的人不同,得到的看法就不一样。一种是接触贫民的,一种是接触当官的。
马可波罗主要接触的,当是当时的官员,所以他的游记难免“失真”。
*
元春省亲,可卿出殡,场面都很宏大,花钱都很多,其实就埋下了败落的伏笔。
既然《红楼梦》描写的是大家庭的生活,就不可能不参照北京的一些大家庭。贾府的建筑规模,和皇宫有一拼,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事物的表面与本质,其实是一个东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
冷子兴对贾府的比喻很好:“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表面上很气派,很奢华,很风光,其实内里已经空了,已经不行了。
《红楼梦》的后半部,就是在写贾府怎么就不行了。
其实这一点,读者也一直在探究。
后来渐渐明白了,原来是“元妃省亲”建大观园留下的隐患。

相关链接:

《红楼梦》阅读碎札 · 一

《红楼梦》阅读碎札 · 二

《红楼梦》阅读碎札 · 三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四

《红楼梦》阅读碎札 · 五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六

《红楼梦》阅读碎札 · 七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八

《红楼梦》阅读碎札 · 九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十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十一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十二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十三

《红楼梦》阅读碎札 · 十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台大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全部笔记
22条读后感,告诉你如何读懂《红楼梦》
谈谈“末世”的时间定位
贾雨村:谋杀自己的人
《红楼梦》里的盛衰之感
邹晓丽老师:咬文嚼字——从我国传统文化入手解读《红楼梦》(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