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寅与镇江”研讨会与会散记

“曹寅与镇江”研讨会与会散记

吴营洲

小序

2012年5月16日至17日,“曹寅与镇江暨《红楼梦》程乙本刊行2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镇江举行,近百位“红学”家、“曹学”家齐聚镇江,“围绕曹寅、镇江与《红楼梦》的渊源以及程乙本刊行的意义、影响、版本特征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自己不知蒙谁举荐,竟也在被约之列。
会议期间,见到了一些人,遇到了一些事,听到了一些说法,现在凭记忆抄录在此,以便备忘。
李明新谈曹雪芹“书箱”
李明新女士(北京曹雪芹研究会秘书长)说:北京西山“曹雪芹故居”的题壁诗,与曹雪芹“书箱”上的题字,经公安部相关部门的笔迹鉴定,认为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这是很权威的,绝对靠得住的。原先,只是曹雪芹“书箱”经文物专家鉴定,是乾隆年间的旧物,现在在文字方面也得到了相互印证。
附言:
我对这个问题较为关注。新近又看了电视纪录片《红楼疑案》,也是介绍这一事情的。无论是“曹雪芹故居”里的题壁诗,还是曹雪芹“书箱”上的题字,都有“拙笔”这个落款。片中说,这个“拙笔”,就是曹雪芹在西山结识的好友鄂比,其实在我看来,这个“拙笔”就是曹雪芹本人。日后有暇,我会将这一想法整理出来,或进一步探讨一下。
蔡义江谈程甲、程乙本
蔡义江先生(民革中央原宣传部长、著名红学家)说:程甲本、程乙本是由程伟元、高鹗二人分工完成的,两个本子各有优长。
杜春耕先生(著名《红楼梦》版本收藏研究家)补充说:程甲本是以程伟元为主,程乙本是以高鹗为主,后四十回则以高鹗为主。
附言:
此次的镇江研讨会,由于参加的人多,为了便于更好地讨论、交流,除了开幕式闭幕式外,主办者根据每个人提交的论文内容,将与会者分在了两个分会场:一个是主要研究曹寅的,一个是主要研究程甲、程乙本的。我则被分在了后一个分后场。所以我听到看到的,只能是这个会场的情况,而对另一个会场的情况,基本上是一无所知。
吕启祥谈程甲、程乙本
吕启祥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红学家)说:程甲本出来后,不到一年时间,为什么又要出程乙本?程伟元的本意是什么?他肯定是想往好里改,但事情的结果并不如他所期望的,反倒是越改越坏。
吕启祥先生说:后四十回是不可替代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吕启祥先生说:我有几个困惑,第一个困惑是《红楼梦》的署名问题,是全部署成“曹雪芹著”,还是约定俗成、按照惯例,署成“曹雪芹、高鹗著”,还是改成“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反正我是很困惑。第二个困惑是,程甲本出来后,为什么又要出程乙本?其时,程伟元、高鹗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三个困惑,就是人们对后四十回的评价问题,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反差,说好的就认为好得不行,说坏的就认为坏得不行。我对程伟元、高鹗的印象是,贡献巨大,落差巨大。
吕启祥先生还谈到了王国维。吕启祥先生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新红学的开端。王国维的方法论,大于他的文学评论。王国维的理论框架,容不下《红楼梦》这部书。《红楼梦》里的悲剧,是命运与存在的悲剧。
附言:
长期以来,《红楼梦》一书的署名,一直是“曹雪芹、高鹗著”,但2007年第三次修订后推出的《红楼梦》校注版,署名改成了“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为此,会上有人对参与校订的吕启祥先生抱怨道:不该剥夺高鹗的著作权。吕启祥先生当即解释说:其实,我们已经很滞后了。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将《红楼梦》一书称作“曹雪芹、高鹗著”是不确切的。有人仍抱怨说:已经习惯了《红楼梦》是“曹雪芹、高鹗著”,现在如此一改,有点接受不了。吕启祥先生进一步解释说:《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说法,是上世纪初胡适先生在考证《红楼梦》时,根据俞樾《小浮梅闲话》所引张问陶诗《赠高兰墅鹗同年》中的一则小注推断出来的。这则小注是:“《红楼梦》后四十回以后,俱高鹗所补。”这个“补”字,如何理解?在当时,高鹗确实有个《红楼梦》续稿底本,但作者是不是他,没有更多更可靠的材料来证明。而今的许多人已经认为,高鹗的这个“补”字,恐怕是“补丁”的“补”,而不是“续补”的“补”。对学术史上无定论的作者问题,与其无谓地争论,不如悬置起来,以无名氏代称。
吕启祥先生自然也是我久仰的红学大家,同样没有想到会在镇江会议上见到她。吕启祥先生给人的印象是,温和,厚道,慈祥,睿智。会议期间,我和吕启祥先生有过几句短暂的交谈,我说:吕老师,你的文章我基本上都读过,很喜欢,发在《辽东学院学报》上写胡文彬老师的那篇也很好,全面,客观,中肯,深刻。吕启祥先生则破颜一笑,她笑着说:当时,文彬老弟要过七十岁生日了,我想我给他送点什么礼呢,就给他写了那篇文章。
梅节谈程甲、程乙本
梅节先生(著名红学研究家)说:那年(1987)俞平伯先生应邀赴香港讲学,我是负责接待的,其间我曾问过俞平伯先生:后四十回是否真比前八十回差?俞平伯先生很明确地回答我:不!
梅节先生说:用四十回或三十回来结束前八十回,很难,曹雪芹对自己八十回之后的文字,也不满意。
梅节先生说:程伟元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本子,所以才有了而今的后四十回。
杜春耕先生补充说:俞平伯先生晚年说的话(即“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以辞达。”),绝对不是糊涂了。但,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还不足以得出结论。《红楼梦》前八十回也没有定稿。《红楼梦》是部怪书。前八十回内部有矛盾,后四十回也不统一。
梅节先生接着说:高鹗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红研所新版《红楼梦》改为“无名氏”,似嫌草率。若以本人自述为准,那曹雪芹也只不过是增删、分回的编辑。从张问陶、薛玉堂等人的诗作看,在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大行于世后,高鹗曾向上层文友自承是《红楼梦》续作者。
郑铁生谈程甲、程乙本
郑铁生先生(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说:长篇小说中,回目是每个章节内容的眼睛,而在《红楼梦》众多版本中,回目最好的,当是程乙本。胡适先生一生看重程乙本,肯定是有其道理的。对于《红楼梦》这部书,应该是:小众学术,大众欣赏。
附言:
此前,曾与郑铁生先生有过电话联系。当时,他是《曹雪芹研究》的主编,向我约稿。我给了他几篇。他看上了其中的《忠诚的奴才龌龊的小人——浅谈曹雪芹笔下的王善保家的》,告诉我准备刊发。但我与《红楼梦研究辑刊》的主编崔川荣先生闲聊时,谈及此事,崔川荣说:王善保家的这篇我用吧。于是我赶紧给郑铁生先生打电话。郑铁生先生感到很遗憾,就选了我的另一篇《男权社会里的两个“尤物”——浅谈曹雪芹笔下的“红楼二尤”》。这次见面后,郑铁生先生说,他还是喜欢王善保家的那篇。
郑铁生先生本是《曹雪芹研究》的主编,但编第二辑时,主编就换成张书才先生了。为什么换,我曾在与《曹雪芹研究》的编辑顾斌闲聊时顺便问及此事。顾斌说:郑老师在天津,而《曹雪芹研究》在北京,不大方便。这次与郑铁生先生见面后说起这件事,他听后没说什么。
据我所知,郑铁生先生也曾得到过胡文彬老师的提携和帮助。
杜春耕谈程甲、程乙本
杜春耕先生(著名《红楼梦》版本收藏研究家)说:程甲、程乙本后四十回的主体故事,与前八十回的脂批所描述的八十回后的情节不相符合,这是一种客观事实,许多学者就因此认定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或主要不是曹雪芹写的,这是不客观的。其实,就是前八十回,曹雪芹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创作过程中,并不是以回目次序按部就班进行的。他的披阅增删过程,经常是有某些局部的改动,甚至改变了主人公与主要情节。《红楼梦》的文本存在相差很大的不同版本是正常的。所以说,曹雪芹作有内容灼异的八十回后是完全可能的。
附言:
我知道杜春耕先生是“著名的红学家”,但还是第一次听说他是“著名的《红楼梦》版本收藏研究家”。平心而论,这个称谓倒也名至实归。不知是谁起的,这样有想象力。坦率地说,我一直知道,在所有与《红楼梦》有关的文物收藏方面,杜春耕先生在全国是最多最全的。然而,搞收藏,得有资金支持,那么,杜春耕先生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据民间传说,是他找了个好妻子,他的妻子家特趁钱。是否如此,不得而知。在我的印象里,杜春耕先生主要的红学观点是“二书合成说”,即一部《红楼梦》是由两本书(《风月宝鉴》、《石头记》)合成的。我听说,由于杜春耕先生在《红楼梦》方面收藏甚富,便有人时常向他借阅,据说,杜春耕先生总是很大方、很慷慨、很无私地满足对方。这点很难的。据我所知,他在红学界口碑很好。只是在这次镇江会议上,并没有与他做多少深入的交流。有些遗憾。
段启明谈程甲、程乙本
段启明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红学家)说:不研究版本,就不能做学问。小说的版本,很特殊,尤其是《红楼梦》的版本情况,更特殊。《红楼梦》的版本,都集中在乾隆年间。一些版本间的差异,其实有很多偶然性。我认为,程乙本是由程甲本演变、修订而来的(此与蔡义江、杜春耕的观点不一样)。
附言:
听人喊段启明先生为段王爷,不知何故?因为与他“不熟”,基本上没和他搭话。
孙伟科谈程甲、程乙本
孙伟科先生(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说:程甲、程乙本的出现,是《红楼梦》传播史上的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从此,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开始向社会、读者流布发行。此后,《红楼梦》所产生的影响,均与此有关。这是不可抹杀的历史事实。但是,要“腰斩”《红楼梦》的声音,始终未绝。这些“腰斩”红楼的观点,包括直接要求以探佚取代后四十回,以残简断篇的脂本脂评取代程高本《红楼梦》,以早期稿本代替、瓦解、攻伐作者的修改等等,都是根据不太成熟的对于曹雪芹创作过程的揣测,以初始观点反对自我发展的观点。这些做法,违反了创作规律,也直接威胁了《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的崇高地位。
附言:
此前曾去过孙伟科先生的新浪博客,读过他的一些文字,印象较深的一句话是,常常有人说所谓的红学家都是靠红学吃饭的,而孙伟科先生则说:我不是!没有红学,我同样生活的很好。当我与孙伟科先生谈及此事时,他愣了,随后便说:我说过这样的话吗?印象里没有说过啊?这令我有些尴尬,似乎自己是张冠李戴搞混了。随后彼此就换了个其他的话题。没想到,隔了一天,孙伟科先生见到我后,主动说:我想起来了,我是说过那样的话,但不是在文章里,而是在回复别人的跟帖。
萧凤芝谈版本
萧凤芝女士(上海《红楼梦研究辑刊》主编)说:现存的《红楼梦》有十几个版本,有人说甲戌本最好,有人说庚辰本最好,有人说戚序本最好,其实在我看来,各个版本都好。这些版本,都不是曹雪芹的原本,都是抄本,而且都是根据曹雪芹的原本(手稿)抄出来的,无所谓哪个好,哪个不好,都好。其间的文字差异,都是出自曹雪芹的手笔,这是曹雪芹炼字的结果。
附言:
在镇江会议期间,萧凤芝送我一本她的大著《红楼梦究源》,匆匆翻阅之后,感觉她读红心细如发,直让人想起一些词,洞幽烛微,犀照牛渚,等。我对“红学”的关注点,有两个,一个是曹雪芹的人生经历,一个是《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所以萧凤芝的书令人眼界顿开,受益匪浅。读萧凤芝的文字,直让人想起张爱玲。而萧凤芝你的书名,又让人想起朱淡文先生。朱淡文先生有书名为《红楼梦探源》。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不幸的是,那年,朱淡文先生从楼梯上跌了下来,造成了“脑震荡”,“失语”了好些年。不知现在康复得怎么样了?为此我问及萧凤芝,据萧凤芝讲,朱淡文先生已经恢复了语言能力,但,拒绝参与和《红楼梦》有关的一切事情了。
胡德平:唱红第一人
胡德平先生(全国政协常委、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曹学研究专家)在开幕式上说:这些年来,老是有人在唱红,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唱红,而我们所唱的,是《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
平心而论,若说胡德平先生是我国当今的唱红第一人,并不为过。
此次会议之所以在镇江召开,自然是有由头的。其由头就是,在《红楼梦》中有一处提及镇江。那是在“红楼二尤”故事中,旺儿对凤姐谎称张华逃去第三日,在京口地界被截路打闷棍的打死了。这里的“京口地界”,指的就是镇江。镇江距离南京,大约步行也就三日的路程。
当然,此次会议之所以在镇江召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江苏省的某领导,曾是胡德平先生的部下。不然,人吃马喂的,谁来开销。
就餐拾零
会议期间,镇江方面招待得很好。多是自助餐,很丰盛。也有大的午宴或晚宴,更是丰盛。一道一道的菜上来,令人目不暇接,再加上与身边的大多不熟,唯有默然朵颐,并不清楚菜名及食材等。有点像刘姥姥哈。
一次服务员上了一条鱼,我夹了一口便放入口中,这时旁边的一个人说:吃吧,没事儿。我一愣,有些诧异地望着他。他用筷子指指远处说:你看,省长、市长也在吃呢,肯定吃不死。见我仍不解,那人便道:这是河豚。
附言:
从镇江返回后,看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数种镇江的独特美食,我发现,自己都已吃过了。遗憾的是,就像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了。
偶遇一周易大师
一次晚宴,身边坐一陌生的中年男人。看到我,便递给我一张他的名片。一看,是位周易大师,不由地肃然起敬。
我忙对他说:据我所知,《周易》是五经之首,一般的国人能够读懂已是很不易了,你却在研究它,委实令人敬佩。
他听了,笑笑,颇有得色。
我接着对他说:据我所知,周易这样一部天书,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是它的实用性,能算命。
他听了,依旧笑笑,不置一语。
我又说:据邵伟华先生说,周易很神奇,能破译古人的人生密码,诸如仅仅将岳飞的人生八字告诉周易研究者,就能推测出岳飞的人生命运。那么,你能不能根据《红楼梦》提供的一些信息,推测一下曹雪芹是哪年生的哪年死的?这样,能省红学界多少事儿啊。
他听后,那脸立马就沉了下来,遂掉过头与另一人攀谈起来,不再理我。
附言:
智可及,愚不可及,他一定是认为我愚不可及吧。我此时说这些,是不是拿着无知当有趣呢?
听人唱《胡笳十八拍》
会议期间开过一次联欢会,有一男一女两个国家一级演员,都是唱昆曲的,专程乘飞机过来助兴。
那女的,演唱了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前三拍。女演员自弹古琴,自己演唱,格外投入。演得声情并茂,凄切、悲愤,令人肝肠寸断。在场的听众无不唏嘘不已。她也是声泪俱下的样子。然而,她的演唱刚刚结束,立马站起身来,满脸堆笑地说自己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人们的情绪一下子转不过来,一个个都僵住了。
此时,我突然想起一个词:戏子。感到她“声泪俱下的样子”其实是在演戏,并不是“进入了角色”。甚或有了种被戏弄的感觉。有感觉他俩又像是唱堂会的。
后来,他俩又演唱了曹寅的剧本《续琵琶》(片段)。
《续琵琶》是在胡德平先生的提议和主持下,重新整理出来的。据说已演出了多少多少场,反响不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中,为什么最背离曹雪芹原意的“程乙本”可以大行其道?
给红学大家挑点刺儿(红楼梦中三十六计)
郑铁生:《红楼梦》“程乙本”大众传播九十年
《红学概论》——第九章
《红楼梦》版本漫谈
《红楼梦》研究将《红楼梦》导入了死胡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