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娱乐化”:一种可怕的社会风气

吴营洲

小序文艺是有“娱乐”这一功能,但不能成为主流,更不能全是“娱乐”。一个国家的文艺,倘若全是“娱乐”了,或把“娱乐”奉作了圭臬,当是种十分可怕的“文化现象”。然而这种“现象”,恰恰比目皆是。其流弊极广,极深,并蔚然成了种“社会风气”。文艺节目娱乐化历年的“春晚”就不说了,大过年的大家乐呵乐呵倒也无可厚非,但近些年的一些文艺节目,一些电视剧,大都是娱乐性的了,这就值得关注了。我平素很少看电视,只是在吃饭的时候才打开晃上几眼,却看到许多电视台都有娱乐性的节目,有海选的,有竞猜的,有访谈的,有团聚的……诸如此类吧,尽管我觉得有些很搞笑,很无聊,倒还是能够接受的,因为芸芸众生毕竟情趣各异,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去品评世事,况且也觉得这许是新事物。漫画家丁聪说过一句话:“看不惯新事物,你老了;辱骂新事物,你完了。”所以我对此类节目不但“敢怒不敢言”,反倒还跟着傻乐一会儿。只是,“乐”归“乐”,但终归觉得有问题。有人说,“二十年前看电视,几乎找不到娱乐节目;二十年后看电视,几乎找不到没有娱乐节目的频道”,这虽不是什么坏事,可坏事的是,时下的文艺节目娱乐化了,而娱乐节目又低俗化了!在电视里,我比较喜欢看电影——“打开电视看电影”确实是句不错的广告词——但晃过几部反映抗日战争的影片后,觉得过于娱乐化了。那些影片——我都懒得提它们的名字——把日本鬼子演得十分愚蠢颟顸,把抗日军人演得极其滑稽夸张,彷佛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八年,不过是两拨傻老爷儿们在过家家。倘若侵略者果真如此,其铁蹄何以能蹂躏大半个中国,我国军民何以能牺牲三千五百余万——占当时我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啊!对于历史,你可以回避,可以讳莫如深,但是不能歪曲,不能恶搞,否则会混淆视听,贻误后人。真不知编导及负责审查的官员是咋想的?干嘛要把电影、电视都拍成“贺岁片”呢?文艺节目娱乐化这种“现象”,在电视中表现的极为突出。新闻报道娱乐化这种“现象”的流弊,很深,也很广,在纸媒及网络上有着明显症状。一会儿说这个当红的歌星死了,一会儿又说那个影帝出车祸了,或者说谁谁和谁谁有私生子了。其实,许多都是在“忽悠”人,在“愚乐”大众。更有甚者,一些原本很严肃的新闻,也已“娱乐化”了。诸如报道某某贪官,某些媒体所关注的,不是贪腐的事实,不是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损失或灾难,而是他有几个“二奶”,或与哪个女明星女主持人有染。即便是举国瞩目的“两会”,某些媒体所关注的,也多是有几位“美女代表”,谁穿了别致的服饰,谁挽了高官的手臂,谁提了雷人的提案……即便是那些“雷人提案”,也多以“娱乐”为旨归,诸如:“老婆做家务老公发工资”,设立“爱乳日”,改“扫黄”为“扫色”,“关闭社会网吧”……有人称:“我们生活的当下时代,是物质欲望嚣张而精神人格被贬损的时代,也是传媒教导大众'愚乐至死’的消费主义时代。”然而,这种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舆论是引导人的。谁又在引导舆论?为什么容许一些极为八卦的“新闻”付梓?为什么要把人们对贪腐事件的关注点引到“花边”上?政客官场娱乐化首先声明一下下,此处所说的“官场娱乐化”,是指部分官场,并不是整个官场。请各级官员明鉴:额不是说你哩,也不是想给谁抹黑。时下,“官场娱乐化”似已尽人皆知。曾经的一个段子,“上午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下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当是“官场娱乐化”的肇始。另一段子,“喝喝小酒,看看小报,开开小会,扭扭小腰,摆摆小架,念念小稿,收收小礼,坐坐小车,玩玩小蜜”,当是“官场娱乐化”的具体事项。前不久曝出的“日记门”,之所以被人热追,除去众生不言而喻的“低级趣味”外,就是它“真实、生动、有力地展现了一个中国典型官员的日常生活及官场的真实现状”。一个“局长”,终日里不过是应酬、喝酒、受贿、泡妞……都是在“娱乐”。那些“日记”,不是官样文章,不是汇报材料,完全是写给自己看的,因此真实可信。毋庸讳言,时下的官场中人,与“日记门”的作者相较,其实是五十步与百步或小巫与大巫的关系。甚或指不定谁大谁小呢。没准一些人看着“倒了霉”的“日记门”作者,正在抿着嘴乐呢。写到这里,恰巧看到了一个段子:近来每到夜里,许多领导的办公室都火光熊熊,有人打119报警,消防队无动于衷,拒不出警。民众投诉后得到的答复是:领导们在烧日记。从“日记门”中,可以看出政客的娱乐化,或可看出娱乐化的官场。其实,官场娱乐化的事例,俯拾皆是,不妨随手采撷几则:一些官员的汇报,一些模范事迹的演讲,或慷慨陈词,或声泪俱下,听众其实都心知肚明,那不过是在“演戏”。台上台下的人说不定都在暗自乐呢。官员给先进人物颁奖要“彩排”,接见垂垂老矣的专家要“彩排”,甚至“访贫问苦”“深入基层”等也要“彩排”……这不分明是在“演戏”吗?一些高校为“应付检查”为“达标”,重新“建立”历年档案,教师们一边编写着档案,一边嘻嘻哈哈地乐;一些机关为应付上级布置的“普法”“廉政”“消防”等考试,把试卷及答案同时发给人们,人们一边抄一边嘀嘀咕咕地骂……现在,中小学生在认认真真地学,作业还挺重,大人们却在一本正经地“玩”。整个都颠倒了。我在网上看到过两张照片,一张是某省省长带着部下骑自行车上班,呼呼啦啦的一大帮子人,有说有笑,与普通市民并无二致,然而透过这帮人可以看到遥遥随行的警车,便知是作秀了;另一张是某执法部门的办事大厅,上班时间,身着制服的男男女女大都在偷菜、斗地主……有报道称,“两会”期间有人跳恰恰舞演二人转……感觉“两会”快成“娱乐场所”了。其实,“两会”一开十来天,委员代表们自然不该终日里都是正襟危坐,自然会有吃喝拉撒睡等等事项,活动活动筋骨也自在情理之中,只是大跳恰恰舞,并作为一种炫耀,似就不该了。“两会”是干什么的?是在“共商国是”,真不该有恰恰舞、二人转、相声、小品、耍猴之类的出现。再就是,我国有句俗语,“一人向隅,满座失欢”,其时,西南数省那么多人都几乎断饮了,身为国家的“主人”咋还有心思跳舞啊!即便是跳,也不能当众跳或当着记者跳啊。难怪有人揶揄道:老百姓都跳楼了,她却在跳舞;她跳的恰恰舞,老百姓恰恰不会。“两会”期间跳舞演二人转等,看似是件小事,其实是官场娱乐化的一种折射,或是冰山一角。然而更为可怕的是,而今的一些救灾行动,一旦有官员出场,便有“娱乐化”的倾向。感觉像是在演戏。专家学者娱乐化展眼四顾,都在“娱乐化”,专家学者自然也不甘落后,纷纷见样学样,包括以弘扬国学为宗旨的“某某讲坛”,不仅所讲的内容娱乐化了,连主讲人表情、声音、动作等也都娱乐化了——表情滑稽,声音矫情,动作夸张,俨然舞台上的小丑。另有位讲《论语》的专家,形象、台风倒是不错,只是,看着养眼,听着闹心,她把一部旨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化”成了“修身养性”的书;把本是“桎梏”心灵的玩意儿,“化”成了“心灵鸡汤”。《论语》本是历代士子的必读书,其本意千百年来众所周知,她的“阐释”为什么能得到有关人士的认可,并能通过层层“审查”呢?既然她的“阐释”属于非学术的,那她是在替谁说话?曾不止一次地听人说:“现在是个没有大师的时代。”为什么没有大师呢?为此,许多人都在试图寻找治疗不育的良方、秘方、偏方。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有人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些人,“以无耻告别羞耻,在精神上自甘堕落——丧失人格,出卖原则、逐利投机、嘲笑善良、亵渎神圣、蔑视理想甚至成为'有知识的恶棍’,其贪婪程度已近疯狂。他们把科学(学术)和艺术变成了金钱和权力的婢女。”(参见袁绪程文《试解钱学森温家宝之忧: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尾文艺娱乐化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风行,并且很火,当是有着很深背景的,最起码也是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或认可,但因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令人心忧。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其《娱乐至死》一书中忧心忡忡地说:“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此则芜文:《杂文报》2010年5月21日首发、《华商汇》2010年第6期转载、《现代阅读》2010年第7期转载、《作文周刊·高二版》2012年第27期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清朝衙门里的官场规则
历史上的官场吃喝风:与送礼一样成为通用规则
宋朝的另类繁荣:官场跑官风气冠绝前朝
数字出官、数字出干部,数字造假助长了干部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且莫毁掉年轻干部的“耳濡目染”
精彩文艺节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