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杂文三十年:“杂文年选”的相继推出

当代杂文三十年

——1984年—2014

吴营洲

附言:
年末年初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则“公文”(“贴在公号上的一则短文”),标题是《〈2023中国杂文精选〉出炉》(作者“骑士喻世明言”)。是关于“杂文年选”的。其文如下:
曾经四家并立,而今仅余一“鸟”(辽人版太阳鸟文学年选之一也。四家是指广东花城等四家大出版社,各有杂文年选,最多时达六本);
曾经满目星辰,而今仅余一缝一一曾经由鲁迅等等先生披坚执锐,拓为文坛一翼的中华杂文,而今仅余一道门缝了!从门缝里看去,那瑟瑟发抖的不是于心窝残存星星之火的杂文家老哥数位么⋯⋯这,就是于小寒大寒节气,不忍直视又不能不正视的中国杂文之现时……
罢了,罢了,还是要文题相符,请看独家披露的《生如拉链一一2023中国杂文精选》目录……
我知道,这本杂文年选的编者是李建永。
待我翻看这本杂文年选的目录时,看到其中有篇文章的署名颇为特殊。感觉是个笔名。而这个笔名与我认识的一位长者的笔名又全然一致,只是名字的两个字前后颠倒了。我怀疑这是失校了或转载有误。便微信询问这位长者:“这篇文章是不是您的?”这位长者看到我的微信后,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只是回问我:“这本杂文年选的编者是谁?”并问了一些相关的情况……
下面便是我断断续续的一些回复(属私聊性质):
这本杂文年选的编者李建永。我一直认为李建永其人是挺不错的。尽管我与他素昧平生。此前我曾读过他的一些文字,包括杂文之类。我认为他是当代杂文界第二代杂文作者中的翘楚(第一代杂文作者是曾彦修、牧惠、王春瑜、邵燕祥、舒展等)。也一度是杂文界的活跃人物。他是山西人。他是写着杂文进北京的。此后便一直在媒体供职。印象里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貌似很在理,大意是:“编选集,若想成为经典,篇幅就不能太长。若是诗,只能三百首,如《诗经》,如《唐诗三百首》,如《宋词三百首》;若是文,只能二百篇,如《古文观止》。”他有个笔名叫“南牧马”。他是经邵燕祥等人介绍加入中国作协的。尽管后来他不怎么写杂文了。该杂文年选最初一直是北京的王乾荣编,编了十多年吧。后来是你们浙江的王侃编。王侃该是编了三四年。那个王侃,基本上不懂杂文,胡乱地编,不大着调,却还以为自己很懂。大概是去年吧,这本杂文年选的编者就换成了李建永……
谈到“杂文年选”,不由得想起了我曾将写过的一则芜文《“杂文年选”的相继推出》(此是《当代杂文三十年》中的一节),现在贴在下面,聊供各位走过路过的看官一哂——

“杂文年选”的相继推出


1998年,辽宁人民出版社率先推出该年度的“中国最佳杂文”。
随后,2000年,漓江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年度杂文”;200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中国杂文精选”;2003年,花城出版社推出了“中国杂文年选”……
于是,每到年初,几种称谓不尽相同、装帧各具特色的“杂文年选”,便成了图书市场一道亮丽风景。
对于“杂文年选”,一般的杂文作者或读者,都感觉是“精神会餐”。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为什么“不以为然”呢?倒也不难理解,百人百性,有不待见猪八戒的,自然也有不待见孙猴子的。但也有人开玩笑说:那些“不以为然”的人,恐是这些“年选”里没选他的文章,不然,以“人之情理”来说,恐就三缄其口了……
平心而论,一人难称百人心,任何人编辑任何一本“年选”,也很难让所有的人都击节称好。即便是编者本人,最后恐也会有不如意处。其间种种,局外人虽然难知其详,倒也不难猜出一二:
比如说,某编者认为某篇不错,想选,但得悉此文已被另一“年选”选了,那就只好“割爱”。同类出版物,忌讳“重复”。这是对读者负责。
又比如说,某编者“规定”,“每位作者只选一篇”,但某作者若有数篇都“上乘”,那也没办法,只得“遗珠”。
再就是,“年选”的编者,只负责“编辑”,并没有“最终定稿权”。他能决定“枪毙”哪篇,但不能保证哪篇最终能面世。“出版者”才是最后的“把关者”。“出版者”掌控着“年选”的最终模样。为此,“年选”的编者,几乎年年都大发感慨。
诸如向继东说,有一年他编定的书稿,待到出版前,“一看目录,删去了四十多篇”[1]
诸如鄢烈山说:“尽管好文章很多,为了安全生产,定稿时还是抽掉了平常阅读留下来的一些篇什。”[2]
诸如王乾荣说:“我每年编一个杂文选本,自认找到和收到的杂文,很多还是具有一定'战斗性’的。但是有的杂文,战斗到'烟火气息’稍烈了一点儿,我不敢选;有的我并未闻到太多'烟火气’,却被终审者以'烟火’味甚浓而枪毙……”[3]
曾听一位杂文编者半开玩笑地说:“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哪篇文章好,准毙哪篇。”
这真是件令人无可奈何的事。杂文本身就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一种文体,“杂文年选”的编者自然也是。
据我所知,每年一度的“杂文年选”,除了“偶尔露峥嵘”的其他选本外,基本上是这四本:一是“王本”(王乾荣编,辽宁人民版),二是“鄢本”(鄢烈山编,花城版),三是“向本”(向继东编,长江文艺版),四是“杂本”(杂文选刊编,漓江版)。
既然都是“杂文年选”,肯定会有许多共通之处,“用杂文透视中国病”虽是王乾荣语,却也道明了“杂文年选”的某一功能及“年选”编者的共同诉求。最起码的,几本“年选”都“可以称之为年度思想生活史”。据我所知,各编者在编选过程中,都希望将自己一年来所读到的上乘杂文悉数地呈现给自己的读者。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各“年选”却也鲜明地体现着编者各自的“审美取向”。若说各选本有何区别,让我强自说之,或许是:“王本”偏重“文化”,“向本”倾向“文史”,“鄢本”关注“新闻”,“杂本”青睐“时评”。即,王乾荣选的有文化味、有情趣,向继东选的有历史感、有厚重感,鄢烈山选的新闻性、时效性强,“杂本”相当于《杂文选刊》的精选本,“时评味”浓些……
当然,这是“一说就错”的,禁不起“驳难”……
可令我万万想不到的是,我已有言在先了,我的这一评点禁不起“驳难”,可偏偏有人对此进行“驳难”:“《杂文月刊》吴营洲说,在题材上,几种选本鄢偏重新闻,向着意历史,王好文化……其实不见得,均属于'杂选’,时见撞车,唯序言,各自特色浓重。”[4]听话听音,有识者称,此兄的此论,其潜台词是,他的序言,优于他人。
偶尔倒也听人说,“年选”,太多。其实我并不这样认为。以我的阅读范围看,每年下来,值得反复咀嚼的“上乘杂文”,别说是三四本,即便再有三四本,恐也选得出来。
--------------------------
[1]向继东:《2010年中国杂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月,第297页。
[2]鄢烈山:《2010年中国杂文年选》,花城出版社20111月,第1页。
[3]王乾荣:《2009年中国最佳杂文》,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1月,第4页。
[4]王乾荣:《杂文出版》,《北京杂文》2012年特刊,第44页。窃以为,王乾荣所说的“唯序言,各自特色浓重”,话外有音,或是指唯有他的“序言”出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了解人性透视时代——20世纪现代作家日记选本考
重拾西南联大的诗学遗产
徐勇 :1950年代的中国新诗出路与文学格局问题——以《红旗歌谣》为中心的考察
马以君:《曼殊妙迹百幀》序言
宫立 | 执着与胸怀——陈子善关于台静农、梁实秋的书信四通释读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