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杂文三十年:杂文界的北戴河“盛会”

当代杂文三十年

——1984年—2014

吴营洲

当代杂文三十年:目录

杂文界的北戴河“盛会”

1985826,《杂文报》组织召开了共和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杂文研讨会——“北戴河杂文研讨会”,全国有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七十多位杂文作家、杂文编辑和杂文理论研究者前来参加研讨。

时为《杂文报》总编辑的韦野[1]致开幕词。他说:“当前的形势很好,天张祥云,兴浮再现,大海正涌起新的潮流。北戴河就有着新的潮头。它景色壮丽,爽快宜人。我们在这里讨论、研究杂文,遇上了好地方,好时机。我们的心可以海阔天宽,我们的嘴可以随心所欲,我们的笔可以纵横挥洒,为杂文的兴旺发达,集思广议,献计献策。百花园里一片春色,竞相争艳,唯杂文花色虽好,却并不茁壮,渴望大家辛勤浇灌,精心培育。”[2]

828上午,牧惠(北京)、魏桥(浙江)、刘甲(北京)、毛锜(陕西)、老烈(广东)等,分别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与会者陈其浩[3]回忆道:“19858月底,《杂文报》于北戴河召开杂文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杂文编辑、杂文作者一百多人参加了这次盛会。称其'盛会’,盖因刚刚经历了拨乱反正的洗礼,人们的民主意识增强思想活跃,杂文这一文学形式,便宛如号角一般,唤醒振兴的斗志,亦成了扫除僵化的利器。可以说,刚刚创办两年的《杂文报》,审时度势,顺应潮流,颇具统领全局的气魄,将散沙一般的百多名杂文爱好者召集一处,共襄大业。而与会者中不乏杂文界的名流巨星,说明尚处年幼时期的《杂文报》已经较好地将一大批杂文事业的中坚力量团结在它的周围,乐意为民众鼓与呼而竭尽全力——此乃《杂文报》开创之初的成功之处。阵地的固守得有生力军,《杂文报》因之适时地举办全国性杂文研讨会,其实也是扩大其成果的一次盛会。报纸要发展,得有坚实的作者群,杂文声誉的壮大,得有领头羊在高处呐喊。事后证明,此次聚会,可谓一举两得,它的纽带作用,它的传播作用,在社会上均发挥到了极致。”[4]

与会者梅承鼎[5]回忆道:“19857月,我收到《杂文报》的通知,邀请我参加他们举办的'北戴河杂文研讨会’。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盛大笔会,其喜悦心情自然难以言表。823日,我从江西出发,先到北京,再转车前往北戴河。27日正式开会,所到成员除了像我这类的初学作者外,还有一大批杂文界的知名大腕和前辈:《杂文报》副主编储瑞耕,《杂文月刊》主编张雨生,《人民日报》的刘甲,红旗杂志社的牧惠,《光明日报》的盛祖宏,广东的老烈,陕西的毛锜等等,这些名家都是当时杂文界的领军人物,他们纷纷在会上传经送宝,或介绍杂文界的动态和走势,或畅谈自己的创作体会和心得,让初出茅庐的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当年《杂文报》发行量达八万多份,能请到这么多名流聚集一堂,并且无一人享受'高额讲课费’,我至今依然认为是一个奇迹!四天的会议,使我向名家及其他会友学到不少写作知识,真是终生难忘。”[6]

与会者高致贤[7]的喜悦心情更是难以言表,因为他的回忆录数次提及这次研讨会:

19858月由杂文报社组织在北戴河召开了全国杂文研讨会,有鄢烈山、林放、刘甲、曾彦修、张雨生等众多杂文名家出席……”

1985年全国杂文研讨会在北戴河召开,分为南、北两个讨论组,会议主办单位还指名我为北方组的召集人,使我获得一次向牧惠、刘甲、杜文远、黄锟、老烈等众多名家们学习写作知识的大好机会。”

1985年,我在参加北戴河召开的全国杂文研讨会期间,牧惠、刘甲、东方白、张雨生等杂坛名将会余便和我辈无名小卒促膝谈心,互相题词留念。我作为县机关一个小兵,采访人民日报社的老社长秦川,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等,比采访地方一个小科长还亲切。他们没有架子,因为他们不是官;因为他们是知识分子,具有礼贤下士的品德!知识越丰富,为人越谦虚……”[8]

与会者陈贤杰[9]回忆道:“1985824日赴北戴河参加全国杂文研讨会,见到许多著名的杂文作者,包括《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各省报的主编、杂文作者。尽览北戴河的风光,畅游北戴河美丽的海滩。”[10]

与会者庞洪锋[11]回忆道:“1985521日,我收到《杂文报》邮来的通讯员证,编号015101号,高兴得和家人举杯庆贺。我看到,报社不久要在北戴河召开杂文研讨会,我没动心,觉得这事和我没甚关系,咱这无名小卒。没想到,198587日,让我参加北戴河召开杂文研讨会,当时我自己一下呆住了。那通知,到现在我还收着,那一张普通的白纸上印的,如今,字都模糊不清了,纸也有些烂了,但,这经历,这情感,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12]

与会者梅承鼎在与会期间拍过一幅照片,他回忆道:“每当我看到这幅照片,我就会想起第一次去北戴河参加笔会时的激动心情,我就会打心眼里感谢《杂文报》给了我这么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也正是那次笔会,才让我一步步地走上了写作的'不归之路’!”[13]

这次研讨会,无论是对我国的杂文事业,还是对与会的杂文作者,影响都很大:

到了2012年时,还有人撰文称:“大约二十多年前,《杂文报》在北戴河办过一次热闹非凡的全国杂文笔会,与会者或上百人,后再无此举。”[14]

---------------------

[1]韦野(19312008),河北曲周人。曾任《河北文艺》杂志编辑,《河北日报》记者、文艺部编辑、主任,《杂文报》总编辑,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著有《文林漫议》《韦野杂文选》等。

[2]韦野:《文林漫议》,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6月,第56页。

[3]陈其浩,福建永安人,杂文作者。

[4]陈其浩:《犹忆盛会,墨宝永存》,《杂文报》2014425

[5]梅承鼎,南昌市人,曾就职于江西省新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退休。“文革”时插过队,下乡种过田,上山烧过木炭,水泥厂拉过板车,砖瓦厂挑过土方,干过多种苦活、累活。多年的苦难成了后来写作的动力和源泉。

[6]梅承鼎:《1985,北戴河留影·老照片的故事》,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b58170100ds9m.html

[7]高致贤,1937年生,贵州大方人,1958年工作,先后从事过教育、宣传、青年、文化、新闻、党政秘书等工作。曾任大方县文联副主席。

[8]高致贤:《高致贤回忆录》,榕树下,http://www.rongshuxia.com/book/5021336.html

[9]陈贤杰,1937年生人,19551月,跨进南京地质学校的大门,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教坛生活。1991年任校刊主编,199310月退休。

[10]陈贤杰:《教坛四十年·改革开放时期》,http://www.2499cn.com/erge/ggkfsq.htm

[11]庞洪锋,山东聊城人,杂文作者。

[12]庞洪锋:《情缘深深》,《杂文报》201488

[13]梅承鼎:《1985,北戴河留影·老照片的故事》,新浪博客。

[14]王乾荣辑:《杂文报刊》,《北京杂文》2012年特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作品好不好不是吹出来的,公众认可才叫好
老归侨的故事(第240篇)这本签名册,我将珍藏至永远
杂文报邮箱
西江月·读《杂文报》有感
旧作:豪华办公楼记
洛阳杂文三十年(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