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共享:在美术馆、学校、社区间建立多元互动的当代美育机制

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就谈到美育的宗旨,他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也正是美育的宗旨。”这也成为中国现代从事美育工作的有识之士的共识,即通过美育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进而塑造健康的社会。一百年后的今天,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当代文化艺术的长足发展,无论是国家层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还是社会层面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素质培养的注重,都使得对于“美育”的认知及社会实现有了更多维的理解和更多样化的实践。其中,美术馆、学校和社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艺术共享”已发展成为当代美育的重要方面,它与所谓的艺术生产构成一种上下文的关系。艺术生产是具有创造性的创作实践活动,艺术共享则是通过美育的各种方式、途径将其成果传播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人群发挥影响。从艺术生产到艺术共享,让艺术从个人性创造领域进入社会领域、从曾经的小众圈子扩展到大众生活,从而陶冶更多的人,培育更多具有审美力的心灵,构建美好社会,一直是现代以来美育的主要目的和使命。

20多年来,国内美术馆的事业发展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美术馆的功能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与新需求而不断地进行补充、完善和拓展。通常而言,美术馆作为艺术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览、教育功能为一体,其中艺术教育功能主要是将美术馆的前几个功能:艺术收藏、研究、展览的成果进行社会传播。国内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功能的建设,其标志性的体现是公共艺术教育部门在美术馆的设置,这个时间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这方面,上海走在全国前列,上海美术馆(今天的中华艺术宫)是国内最早设立教育部的美术馆。之后,从公立到民营,教育功能逐渐成为美术馆功能中的一项标配。美术馆教育功能如何开展?一方面借鉴国外美术馆的实践经验,一方面结合美术馆的自身条件与所处环境,不同的美术馆有不同的做法和特点。

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动下,美术馆的教育功能从理念到方法更是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美术馆公共教育实践的形式越来越多样灵活,“无墙的美术馆”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获得广泛认同,教育功能从美术馆场域内部向外拓展。很多美术馆与高校建立“文教结合”的合作关系,与中小学建立侧重少儿审美培育的合作机制;同时,一些美术馆的展览、艺术活动也主动、有意识地以各种方式向在地的社区辐射,进入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这些美育实践中,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案例,因其贴近甚至有些是植入最基础的社会单元如社区、街道、城乡,与居民百姓面对面、零距离交流互动而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在此仅以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和策展人、批评家王南溟创办的“社区枢纽站”为例。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由刘海粟美术馆发起,“粟”取刘海粟之“粟”与塑造之“塑”谐音,“粟上海”首个社区美术馆2018年成立于愚园路公共市集内二层空间,之后不断拓展社会合作模式,发展出虹桥地区“粟上海·大厦书店”、闵行江川路“粟上海·红园“与“粟上海社区数字美术馆·控江”等。刘海粟美术馆以美术馆专业力量帮助社区搭建平台和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探索可以独立运营的模式。通过空间改造、结合社区文化来组织各种艺术性、趣味性、互动性强的展览与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走进艺术的同时也拉近了相互的距离。如在“日常说:社区影像展”“致愚园路匠人”“行走的城市视角”“Beyond Re t r o:上海制造”等受到在地居民欢迎和社会好评的展览与活动中,不仅老街区、老建筑的活力得到了激发,社区生活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对城市温度与厚度的感知也通过这些街头巷尾的艺术生活在人们的情感中一点一点地积聚起来。2019年,“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获得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被认为是“专业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获得更大社会效益的一种延伸方法”。

“社区枢纽站”是由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王南溟发起,得到专业界人士及在校学生支持和参与的公共文化项目。王南溟认为“社区枢纽站”的功能是双重性的:“它既是把美术馆社区化,也把社区美术馆化”。他通过以学术理念展开的项目策划方式与社会各组织、社区进行广泛的合作,让美术馆化的社区文化艺术与学术界互动。“社区枢纽站”通过联动各方资源在社区和乡村组织策划展览、工作坊、讲座、论坛等形式,邀请艺术家、专家学者和社区居民参加。在一些展览过程中,还会增加体验环节,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和艺术家一起完成的创作,真实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王南溟接受采访时说“这个时候,艺术工作坊中的市民与艺术家成为一个相互了解和对话的关系,以至于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式教育,而是通过某些主题和创作手法的开放想象并鼓励形成市民自己的作品。由于社区展又是将艺术家的作品送到市民家门口的,所以市民不需要到远离自己住处的美术馆,就能很方便地借助所在地的社区美术馆的运营方式来获得体验艺术,包括参与到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情境之中去。”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和“社区枢纽站”的策划理念和实践方式各有特色,但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是通过各种形态的活动策划,打通了专业和大众之间无形的“墙”,将美育真正落实到社会最基础的层面,惠及最广泛的社会人群。

美术馆、学校、社区资源有效结合、各展所长,根据不同环境、条件灵活策划相应活动,像这类的美育实践,因“下沉”社区、城乡而涉及到的各个方面人群的参与度都特别高,因而对人们的艺术感知力的激发、审美水准的提高,乃至社区整体艺术氛围的营造和生活获得感提升都有非常实际的效果。

总体而言,上海的美术馆,无论公立还是民营,近年来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工作都比较重视,它们结合自身的场馆资源优势向外拓展,开展各类公教活动,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已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

期待美术馆美育、校园美育、社区美育,三者进一步互通联动,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建立艺术共享的社会美育共同体,让艺术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大众,通过艺术之美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向着更加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江梅(上海油画雕塑院副院长)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术馆怎样与孩子更亲近
重磅 | 美术馆里的美术课,中华艺术宫和虹口教育局开启别样的开学第一课
家庭美育的未来——首届社会美育国际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艺术是拥有自由的一个有效途径
“社会课堂”也要“因材施教”(且说收藏)
人人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