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骆玉笙与京剧及其他

骆玉笙(1914—2002)

  (一)从京剧的沃土里吸吮营养

  自京剧形成以来,不仅造就出一代代成就卓著的戏曲艺术家,而且,其他艺术形式的舞台上,受它影响而崛起的杰出人才,也无计其数,骆玉笙就是其中的一位。

《钓金龟》 骆玉笙 饰 康氏、李庆山 饰 张义
(1938年)

  骆玉笙从4岁开始学唱京剧老生,14岁在南京正式登台清唱。17岁改唱京韵大鼓后,她对京剧艺术的酷爱之情有增无减。这些艺术经历,为她后来成为曲坛一代宗师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她1934年离开南京,北上天津后,有幸拜在“三弦圣手”韩永禄门下,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前辈艺人,告诫自己的弟子不要一声一腔的死套硬仿前人,他鼓励后学者根据自身条件,有规律、有创造地开拓自己的艺术之路。这就从客观方面为骆玉笙在艺术领域独辟蹊径,乃至后来骆派演唱艺术的形成,打开了方便之门。在良师的支持下,她每排演新曲段都能大胆地调动少年时代的艺术积累,广泛吸收,改造京剧旋律和唱法中可资借鉴的成份,自然揉化到自己所唱的曲段中。她演唱注入了新鲜血液的京韵大鼓,无论是声腔旋律,抑或情绪处理,都令人耳目一新。1938年,她在韩永禄的指导下,把东北大鼓和山东大鼓的《珍妃恨》,移植成为京韵大鼓《剑阁闻铃》,翌年首演于北京哈尔飞剧场,引起轰动,连余叔岩、高庆奎、谭富英、孟小冬等许多位京剧名家,也纷纷到剧场听她演唱。从此,她与京剧界这些名家建立了友谊,并在交谊中获得启发和教益,尽多地渗透到她的演唱实践中。

  因为骆玉笙从年轻时候就喜欢演奏京胡的缘故,她与著名琴师杨宝忠、李慕良也交谊深厚。经过这两位高手指点,她演奏京胡具有一定的水平。

  1952年,她随中国人民各界慰问团在朝鲜前线慰问期间,还曾为志愿军自拉自唱京剧选段。

【音频】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丑末寅初》

  骆玉笙之所以成为曲坛大家,是因为她懂得艺术门类之间触类旁通的道理,而且具有虚怀若谷的美德。她成名之后,仍旧不忘到其他姐妹艺术领域吸吮营养,用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实践。京剧和其他许多地方剧种,以及话剧、电影、舞蹈,只要有机会,她无所不看。尤其是同她所唱曲段内容相关的节目,她更是非看不可。因为她所唱《剑阁闻铃》里,有一句“既不然神女因何不离洛浦”的唱词,而多次去观摩梅兰芳所演京剧《洛神》;因为她有《文天祥》的段子,得知李崇善在北京演出京剧《正气歌》,她专程赴京去观摩;因为她有《林冲》段子,就专心致志地去看李少春主演的《野猪林》……对于京剧,她不单是看,而且跟着学——学身段,学唱腔,揣摩情绪处理,从中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她演唱《丑末寅初》,每唱到“拿起了篙,驾起了小船”一句,珠圆玉润的声腔,配合类似京剧舞台上那种潇洒的身段姿态,堪称声情并茂。难怪每演唱到此,观众总要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喝彩。前些年,她为新段子《和氏璧》所创编的唱腔里,在“好可怜沉冤莫白悲愤难平”等处,她独创了近似于京剧唱腔里抒情散板的唱法,把“好可怜沉冤莫白”几个字,迂回在中、低音区,情绪悲怆,后面的“悲愤难平”,唱干板垛字句,落音时才回到京韵上来。唱到哭四阵时,她设置了既有杨(宝森)派《文昭关》里低嘎调“哭头”,又有京剧《蝶恋花》里群众送别杨开慧时的旋律特征,用京韵的行腔方法演唱,听来新颖别致,又不脱离京韵风格,而且人物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不难想象,对京剧艺术若无精深的修养,应用起来绝难如此得心应手。

骆玉笙(左)与侯玉兰(右)、李玉茹(后)

  纵观骆玉笙的成功之路,除了天赋条件和师教严格外,她数十年来一直以勤为本——勤学、勤看、勤思、勤练,在浩瀚的艺苑里广撷博采,融汇贯通,因此,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自成一家。所有这些,对于今天艺苑里的年轻后学,大概不无启发吧!

  (二)不当文盲艺术家

  在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旧社会,曲艺艺人学点本事相当不易,往往要靠偷听、偷学去积累。可是,不认识字,只凭脑子记,很难记全。有时听得不准确,把字音听错,错了也就那么错着演唱了,以至在台上闹笑话。骆玉笙4岁学艺,小时没有进过学堂读书,在学艺中深知没有文化的艰难。因此,她从年轻时候就发誓不做文盲,不做文盲艺术家。

  早年的曲艺艺人,每天要应付日夜两场演出,很难挤出时间来学习文化。骆玉笙只能结合本行工作在实践中学。每排演新段子,她先请人把词句写下来,并且逐字逐句地讲解,然后对照唱腔发音去认字。天长日久,她学会许多字和词。

【音频】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击鼓骂曹》

  京韵大鼓段子,有许多是根据古典小说编撰的。为了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凡她所演的节目,她都找来原著一遍又一遍地细读,以便从中了解故事的环境、背景、人情世故以及语言、形象的特征。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古典名著,她不知读过多少遍,既开阔了她的艺术思路,加深了对曲目中每个人物的理解,又锻炼了识字。

  京韵大鼓不同于戏剧,一个段子里众多的人物形象,全凭演员一个人在台上表现。一会儿是第一人称的自我表白,一会儿又是第三人称的铺陈叙述;要唱景,要抒情,又要演故事的过程。有些唱词很深奥,倘若不理解词意,思想感情就难于表达准确。要想演得恰到好处,演员自己必须首先明白。所以,骆玉笙对所唱段子里的每句唱词,非把它问明学懂不可,然后根据词意设计唱腔和情绪动作,她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把故事和人物交待清楚。1938年她移植《剑阁闻铃》时,对其中“既不然神女因何不离洛浦”的词意不理解,经人指教才明白洛浦的故事,此后,她有意识地寻找机会,多次观摩梅兰芳主演的京剧《洛神》,以求在情绪处理方面从中获得启发。

【音频】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单刀会》

  骆玉笙成名之后,依然经常不耻下问,欢迎人们指出她艺术方面的不足。有一次她在台上演唱完《单刀会》,回到后台,一位等在那里的观众向她指出,唱词中“让他孤掌难鸣也是枉然”用词欠妥。骆玉笙虚心向来者讨教如何补救,那位热心的观众告诉她,为了不破坏原来的唱腔,把“难”字改成“能”字,变为“让它孤掌能鸣也枉然”,从此,在演唱这个段子时,一直依此而行。她从这件实例想到,许多曲艺段子当初是艺人们所编创,他们受文化水平所限,编出来的节目,文不通理不顺或词不达意者常有所见,为了对观众负责,对艺术负责,凡她所演唱的段子,一定请人帮助在文字上推敲,尽量避免在台上闹笑话。她曾经结交过许多通文墨、懂音律的知识分子,这些师友既帮助她加强曲段的文学性、艺术性,又在文化素质方面给了她以深刻的影响,这也是骆玉笙之所以能够成为曲坛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自 《中国京剧》 1997年第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北京风景: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刘宝全第一,可称无不知百行通,白云鹏张小轩骆玉笙在后
余音绕梁的京韵大鼓
骆玉笙:京韵大鼓的大改革家
骆玉笙京韵大鼓专辑 [Flash]
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风雨归舟》 老先生的唱腔更好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