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艺术报
userphoto

2022.05.07 北京

关注

壮业惊天地 史诗亘古传

——同名话剧、京剧《八一风暴》创作演出的前前后后

  戏剧反映八一南昌起义始自1933年7月,由聂荣臻亲自指导编写,罗瑞卿亲自导演的一出名为《八一南昌起义》的话剧。延续至上世纪50年代,江西省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八一风暴》得贺龙指点,于建国10周年走红全国。此话剧随即由张家口京剧团改编移植为京剧。京剧《八一风暴》进京演出三次,并在全国许多城市巡演。“文革”期间,话剧与京剧皆命运不济遭受风雨。在上世纪70年代,两戏如并蒂而生的姊妹英雄花在盛衰荣辱之后重放光华。

  在建军80周年纪念之日,再次回望从血泊走过来的历史,我们深知南昌起义的意义远在“八一”之外。同样细品这两出《八一风暴》的起伏命运,我们亦明白这戏内的精彩、戏外的波折,还有那些对于艺术的朴素情感和坚持,它们仿佛皆来自“八·一”的精神,它让我们至今充满探索创新的力量。

——编者

1959年9月14日,江西省话剧团向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时,在中南海为中央
领导演出话剧《八一风暴》,朱德、林伯渠、谢觉哉、张治中、
邵力子、沈雁冰等,会见作者刘云、雪草、张刚及全体演职员合影

1963年8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礼堂观看了张家口
京剧团演出的京剧《八一风暴》之后,和全体演员合影

1963年8月20日,周恩来总理与京剧《八一风暴》演职人员亲切交谈

1959年3月15日,贺龙同志在南昌观看江西话剧团演出的
《八一风暴》,与演职人员在一起

  引子

  为庆祝党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伟大开端的命名,1933年7月31日到8月8日,中央苏区举行了盛大的文艺会演。在这次会演中,红一军团战士剧社演出了一出话剧,尤为突出,其名为《八一南昌起义》,又名《南昌暴动》。《八一南昌起义》这出戏的首演,是在中央苏区的瑶田三湾一个叫做东沙陂的广场上,当时正值苏区军民进行严酷的反“围剿”斗争,戏是在战斗的间隙中排练演出的。没有今天像样的舞台,仅仅是一个战时的大众演出场地而已。

  这样一个在简陋舞台上上演的话剧,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根据地隆重上演的。此时的中央红军也已近十万。剧本是由曾亲历南昌起义的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指导编写,军团保卫局局长罗瑞卿导演,全剧一共四幕十三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汪合流,到重点反映南昌起义直到井冈山会师。剧情反映激荡的革命历史又贴近红军的战斗实际,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观众反映极其强烈。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第一次大规模纪念建军节时,演出这一史诗性的戏剧,当时既是为庆祝中央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也是生动形象地在苏区军民中进行革命传统和军史的宣传教育。

  重叙“八一”

  在南昌起义31年后,又一出关于中国共产党这次揭旗武装起义的话剧开始孕育。剧本创作始于1958年夏天临近“八一”的时候,地点就在英雄的城市南昌,剧名《八一风暴》。彼时,江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刘云、余凡,为响应江西省委宣传部“回忆革命史,歌颂总路线”的号召,踊跃请命创作一部反映八一起义史实的话剧。

  他们被安排住进了具有历史记忆的建筑——江西大旅社。他们在四楼某房间鏖战一个多月,夜以继日地阅读材料,同时寻访当年在江西大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姚锡田、喻亮、陈德标、熊明亮等人。不久,一部名为《第一面红旗》的话剧剧本草稿终于问世,这份剧本草稿便是后来话剧《八一风暴》的最初脚本。

  新中国诞生后,江西的现代戏创作成绩斐然,这与时任江西省文化局长的戏剧家石凌鹤先生的倾力组织领导、鼎力支持创作不无关系。建国后他自己创作的第一部话剧就是革命现代戏《方志敏》。刘云与余凡的剧本草稿《第一面红旗》经过石凌鹤的指点并征求江西省话剧团的意见后进一步修改,更名为《八一风暴》。1958年“八一”建军节之际,江西省话剧团在南昌首演10场《八一风暴》,演出轰动了英雄城。随后,《八一风暴》到江西吉安、赣州,湖南长沙、株洲等地和福建前线演出。

  在湖南株洲演出时,江西省话剧团收到一面工人观众送的锦旗,上书“八一风暴起,星火始燎原,壮业惊天地,史诗亘古传”。从此舞台上的“八一”故事揭开了新中国抒写“八一”的序篇。

  贺龙看戏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对于舞台文艺演出都抱有极大且纯粹的热情。这种热情之下,南昌首演成功之后的话剧《八一风暴》,随着巡演的足迹迅速传播,许多话剧团也开始学演。看过演出的文艺界专家普遍认为戏中的“鸿门宴”一场很好,但又感觉戏中特务活动表现过多。石凌鹤指出这种“戏不够,特务凑”的做法,不符合大革命时代的历史状况。话剧《八一风暴》该如何提高,使之成为一部优秀剧目。在这关键时刻,这片繁盛的英雄之花,得到了贺龙元帅的爱惜。他亲临南昌,观看了这个刚刚上演的话剧。

  那是1959年3月15日晚,江西艺术剧院里外灯火辉煌。来南昌视察工作的贺龙由陈丕显、杨尚奎、邵式平、方志纯、刘俊秀、白栋材、郭光洲、莫循等华东局和省委领导陪同来到这里观看话剧《八一风暴》演出。编剧刘云被安排坐在贺龙的前排。剧场暗下来的灯光里,贺龙看到哪儿,就小声地说到哪儿,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在那些意见里,有不少都是翔实的历史细节。

  第二天,贺龙在滨江宾馆的会议室和赣江的游船上与编导和部分演员座谈,贺龙对此戏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说:“革命就是要依靠群众才能干得起来。因此,剧本的前几场,群众力量要加强。”“在戏里不要突出任何个人的作用,应该突出歌颂党的领导,应该突出的是毛主席的武装斗争思想的英明和正确。戏要用党在起义中的作用和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来贯穿。”在赣江游船上的那次会谈,贺龙一番话一石击起了千层浪,让在场的演员编导们都难以平静。他说,“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把政治、艺术、技巧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个戏是成功的。可以到北京、上海去演。大胆地演吧!边演边改。”

  1959年6月,江西省话剧团先带着《八一风暴》沿长江而下,巡回演出抵达上海,在申城30天场场爆满,演出了40多场。当年第4期《收获》发表了话剧《八一风暴》的剧本。如果说是贺龙把一颗萌动的进京演出的种子种在了这些演员们的心田的话,那么,庆祝建国10周年正是这朵英雄花开的契机。时值筹备庆祝建国10周年,全国文艺界创作热情高涨,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电影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繁花似锦。相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不会忘记当时北京火红的艺术氛围,江西省话剧团正逢其时把《八一风暴》带到首都献礼。

  京剧移植

  从战时的话剧演出,到50年代话剧《八一风暴》问世,舞台上“八一”的史话并未结束,后来的一出现代京剧,又添舞台剧的华章。

  1959年11月的一个星期天,正在张家口市郊下花园矿区演出的张家口京剧团突然被召回张家口市内看一出话剧,这便是江西省话剧团原创的《八一风暴》。当时这出戏在张家口市非常火爆,一天演出日夜两场,连演20天不衰。张家口京剧团的演职人员们观看了话剧《八一风暴》,像新交了“知己”。当晚,大家热情洋溢地讨论着刚刚看完的剧目,众人的思想火花一经碰撞,便产生了一个很重要的想法:他们要把话剧《八一风暴》移植改编为京剧。当时也许他们并没有想到,这个把话剧《八一风暴》改编成京剧的单纯想法,会让张家口京剧团的遭遇如此曲折难忘,光荣与探索并存,辉煌与艰难相伴。

  1959年,中央已经提出了戏曲改革的方针,号召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者并举。值得注意的是,京剧《红灯记》的前身,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还没有上映,而沪剧《芦荡火种》改编的京剧《沙家浜》,也则是在1963年才出现。这样,张家口京剧团改编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现代京剧的尝试,就有了为天下先的意义。有了想法以后,编导组很快就成立起来。执笔确定了关玉峰、陈利华、陈文远、李鹤鸣等人担任;导演是关玉峰、陈利华、陈文远;紧接着演员很快也选定了。陈利华记得当时他们决心在一个月之内完成改编排练。于是,大家群策群力,导演组与几个主要演员在一边改编剧本一边排戏,然后再在一边演出中一边修改。陈文远说,全团每一个人,几乎把自己的创作激情发挥到了极致。真正意义上的京剧移植改编就是这样在不停的切磋、磨合之中进行的,事实上,修改、排练、上演,大概只用了一个星期。

  张家口京剧团本身早就意识到了自身特色,而他们所决定改编的话剧《八一风暴》亦正好是这样一出以一系列英雄的群体形象为表现内容的剧目。剧团的条件和《八一风暴》剧本的特色刚好契合,京剧《八一风暴》的改编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而正是在不断排演的过程中,从情节设置、音乐设计、演员扮相、服装化妆、舞美道具等各个方面不断修改,这出京剧渐臻成熟,其为人物设计了一些小道具并结合传统表演的程式,精心导出了许多符合人物特点又有京剧样式的表演细节。这样反复的推敲斟酌和修改,使得这出取材于真实的革命历史,表现的人物主要是元帅和将军们的京剧,逐渐摆脱了话剧的影子成熟起来。它亦很快和话剧一样深入人心,反响强烈。

  进京演出

  京剧《八一风暴》的成功上演,似是与话剧《八一风暴》相映生辉,两者在戏剧史上此起彼伏、相辅相成,颇有趣味。至此,这一对舞台“八一”的英雄花次第登上了历史舞台。

  1963年初,张家口京剧团携京剧《八一风暴》在各地连演多场获得成功之后,有人提出要进京演出《八一风暴》,请首都的观众、领导和戏曲专家们看看,听听他们的意见。4年以前,江西省话剧团的话剧《八一风暴》借建国10周年献礼之际,在北京演出一炮打响,轰动全国。对于这件事,张家口京剧团的团员们一直惦念并羡慕着。进京演出成为大家的情结。

  1963年3月的一天,剧团被允许在北京市内演出。第一次进京演出对于京剧《八一风暴》而言意义重大,因为正是在这次演出中,京剧《八一风暴》进入了众多戏剧界专家的视野。田汉、郭汉城、袁世海、何海深、张觉非、李和曾、王金璐等名家观看了演出。张家口京剧团第一次进京的第二场演出,在中国文联礼堂举行,著名导演、时任中国剧协艺术委员会主任的李紫贵就是在这时观看了京剧《八一风暴》。从此他便向这个小剧团伸出援手,并与其结下不解之缘。当年他亲赴张家口指导改编排练。13年之后的1976年,《八一风暴》复排,又是由他担纲了导演,并一手重塑了京剧《八一风暴》再一次的辉煌。

  1963年第一次在北京演出之后,中国戏剧家协会为张家口京剧团演出的《八一风暴》召开了座谈会。这次座谈会对于该剧而言是一次巨大的鼓舞,当时来自首都戏剧界的多位专家学者热情洋溢地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其中还有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的冯其庸先生,他在当时的发言中说:“看了《八一风暴》,感到用京剧演现代戏是没有理由悲观的。”时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的张庚说:“这个戏最重要的是运用了京剧艺术的形式,作为表现手段而获得了成功。又一次证明了京剧可以表现现代生活,表现重大革命题材,表现革命的英雄人物。”

  花开两朵

  1963年8月20日的政协礼堂,周恩来看完京剧《八一风暴》后,与全体演出人员合影,大家一致邀请总理站到中间去,但周恩来却特意站在旁边,挨着扮演杜震山的演员张少昆,总理还指着张少昆说,我就和杜震山站在一块,他是我介绍入党的。剧中杜震山的历史原型正是贺龙。

  京剧《八一风暴》中杜震山入党一场戏颇精彩,中国京剧院的景孤血先生在1963年看完这场戏后曾这样评价:“我不是脆弱的人,可是看了这场戏我流了泪。”实际上话剧与京剧这一对舞台“八一”英雄花在内容上也并非完全相同,在话剧《八一风暴》中,没有“炸桥”一场戏,这段情节作为暗场处理。但在京剧中,按照史实安排了涂家埠铁路“炸桥与修桥”一场戏,以京剧武打的特点,设计舞蹈和剧情用来表现人民群众对起义的支持,进一步反映南昌起义的工农革命群众基础。北京演出之后,随后是天津、沧州、济南、四方、青岛、上海、无锡、镇江、苏州、南京、通灵、九江、武汉、信阳、郑州、洛阳……张家口京剧团的演员说,他们是给当地人民带去好的现代京戏,带去总理看过的《八一风暴》。

  京剧和先前的话剧《八一风暴》一样在全国红火起来,《光明日报》、《报日人民》、《河北日报》、《戏剧报》、《大公报》、《文艺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天津晚报》、《石家庄日报》等众多报纸上面出现了评论文章和关于这朵氍毹英雄花的报道。同样是舞台上的《八一风暴》,京剧与话剧各显魅力、各有千秋。《中国京剧史》评价说:京剧《八一风暴》“整个演出洋溢着革命激情,在运用京剧艺术形式,塑造革命英雄人物方面有很大提高,给观众以极大的感染,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经验。”京剧艺术家袁世海曾在《光明日报》(1963年8月6日)发表文章,称两部《八一风暴》是相互媲美的“姊妹花”。

  更添风流

  十年“文革”期间,《八一风暴》话剧被批判,京剧也被勒令停演。就在雨打风吹之后,中华大地面临着百废待兴。为了京剧《八一风暴》的尽快上演,参与改编的刘涓迅等再次奉命到北京走访中国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和新组成的文化部核心组领导成员,进一步了解史实,寻求复排支持。在北京他们访问了肖克、何长工、刘型、涂国林等参加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革命前辈和中共党史的专家及英烈后人胡华、贺捷生、闫景堂、黄高谦、方孔木等。被访者对京剧《八一风暴》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盼望尽快能够看到该剧的重演。采访完毕,刘涓迅等迅速赶回张家口汇报,以促尽快复排。

  其实,对于在河北张家口市当京剧演员的陈胜华来说,他难忘的恰恰是复排的演出。因为在这段万马齐喑的时间里,他却繁忙得很。不只他忙,他们整个张家口京剧团的人在那段时间都很忙。他们忙着两天一场的演出《八一风暴》,一口气下来连演了11场,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忙着辅导从全国各地来的100多个京剧团的人,给来学戏的同行们一招一式地比划,他们忙着听这些来学戏的人无处安身的“抱怨”,因为旅馆早已因来学戏的人员众多而客满……据陈胜华回忆,这些剧团有来自东北的,贵州的,上海的,云南的……《八一风暴》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数月,在全国各地剧场上演的仅有的一部京剧。

  复排轰动

  1977年1月18日的《报日人民》发表了新华社的消息,“被四人帮打入冷宫10年之久的现代京剧《八一风暴》,最近在张家口市重新上演……”如其“重新”二字所言,现代京剧《八一风暴》其实问世已久,怎料政治风云变化,使得当年荣光只得随雨打风吹去。待到复排并再度繁荣的时候,则已然是“梅开二度”了。或许这一次的绽放较之此前,更显风雨之后的醇厚、深刻和浓烈。

  正所谓众望所归,大家迫切希望有一出这样的戏,有一出回忆、纪念总理的好戏。周巍峙、郑律成、乔羽、苏里等闻讯赶到张家口为京剧《八一风暴》复排上演助阵,给予指导。

  几乎就在京剧《八一风暴》复排的同时,江西省话剧团的话剧《八一风暴》也复排上演,话剧《八一风暴》使全国的话剧团也迅速排演起来,在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演到哪里,哪里就引起轰动。江西话剧团演员艾仁如说:“1977年我们很快就到上海演出了《八一风暴》,观众拿着席子就在延安剧场外面排队,晚上一直要排到第二天,甚至于《霓虹灯下的哨兵》三张这样的票换一张《八一风暴》的票。”据说当时排队买票的队伍绕了剧场三圈,观众都带了睡觉的床和席子,演员们过意不去就睡得很晚陪着来买票的观众们。《八一风暴》的创作者刘云对此的感受是,“八一”真真切切的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内涵在于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挫折敢于斗争,积极实践勇于探索。

  结语

  《八一风暴》烙上了时代的印记,走向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完美。在这50年中,有多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观看了话剧或者京剧的《八一风暴》,他们中有很多都是当年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他们是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还有叶剑英……1978年夏天,叶剑英元帅来到张家口,他点名要看京剧《八一风暴》……50多年过去了,抚今追昔,叶帅思念当年叱咤风云的并肩战友!默默的看戏,心事重重的想着……接见演员时,鼓掌道谢,仅此而已。

  无需言语,曾有薛涛诗云:“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京剧和话剧《八一风暴》这两朵舞台上的英雄之花,让我们久久难忘。

话剧《八一风暴》剧照

京剧《八一风暴》剧照

百花文艺社版出出版的《八一风暴》剧本

草纸印刷的说明书

《八一风暴》在上海演出时精印的说明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说老济南的“曲山艺海”
徐家花园往昔(10)——45号院
江西省京剧团
​京剧日历:2017年9月9日,江西省京剧团首演《秋风起》
王晓棠:痛失爱子后丈夫早逝,一生命运曲折,88岁依旧优雅坚强
著名演员王晓棠:痛失儿子后丈夫又早逝,伤痛经历伴随她的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