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鲁生新书 | 《学高为师》走进思想者的思想深处

民   艺   馆

《大众日报》 2022年7月23日 第七版

参与开国大典、国徽、“建国瓷”、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及中南海怀仁堂、勤政殿改造工程,主持了莱比锡、莫斯科、布拉格、巴黎等一系列国际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张仃教授为新中国的形象塑造留下了大量教科书级的重要作品,他的艺术灵感从哪里来?作为我国民俗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钟敬文先生创立了民俗学的中国学派,如今,我们回顾他的学术思想,检视他的学术创见赖以生成并发挥效用的文化语境,对于深刻理解百年来中国文化现实与学术使命的演进生成,又能获得哪些新的启示?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能从潘鲁生新著《学高为师》中找到答案。日前,《学高为师》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成“思想研究”“艺术评论”“怀念长者”三部分,收录了作者对学术界、艺术界和教育界二十多位大家名家的学术思想研究、艺术理论批评文章。如果我们对其中某些名家不太熟悉,又非常有兴趣去了解他们,那么,完全可以把《学高为师》当作一位值得信任的优秀“导游”,跟随作者走近这些思想者,走进这些思想者的思想深处。

领风气之先的学术远见

书中专篇写到的人物,包括陈之佛、庞薰琹、钟敬文、王朝闻、张仃、饶宗颐、张道一、王树村、常沙娜、冯骥才、邓福星、刘敦愿、朱铭、刘铁梁、刘开渠、韩美林、丁绍光、周韶华、郭志光、杜大恺等,无不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卓有建树,而且多有开创之功。

潘鲁生新著《学高为师》

作者在求学或工作过程中,与其中绝大多数都有密切交往,或师从学习,或一起共事,所以对这些名家的治学与为人都极为熟悉。对于他们的思想理论和学术成就,作者在细致梳理基础上,提纲挈领予以介绍,切中肯綮,要言不烦。文章搭定四梁八柱,广泛搜集资料故实,源流不乱,脉络清晰,让人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写人叙事,有述有评,生活有亲历,所以文字平实而有温度;述评有思考,故其持论客观而有深度。作者坚持以大文化观、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去观察、解读和评价人物及其学术贡献,既不超越其所处的具体历史阶段,又能放到时代发展的宏阔背景下审视,言之可信,信而有征。更重要的是,评析名家的思想理论,回忆前辈的长者之风,始终立足于解读其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对于我们今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有特别的借鉴意义。
常人安于故俗,知者见于未萌。《学高为师》中写到的诸位大家学者,皆具开阔超前的思想见识与独到敏锐的学术眼光,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故而能不断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教育实践领域取得开创性、超越性成果。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生动了解他们的“知者”风采、艺术成就和学术贡献。

与钟敬文先生合影,1987年

《钟敬文全集》
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的中国立场与文化使命的确立、中国民俗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的建设方面,都有深刻而独到的创造性成果。他主张开展历史民俗学研究,首倡“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学术思想,并且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民俗学研究方法论。文章总结:“钟敬文先生不仅在中国民俗学有开创之功,其影响更超越了学科的阈限,在民间文艺学、民间美术等领域有深刻的创见。”

2002年10月,与冯骥才先生考察山西古村落

2015年6月,与冯骥才先生共同参加在山西晋中榆次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巡礼活动”

冯骥才先生长期投身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发起了对天津市商业老街的抢救行动,并进一步将抢救和保护的范围拓展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相关领域。200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前,冯骥才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全面启动。作者评价,他是“这个时代民间文化的先觉者”,在“与时间赛跑”的征途上守护着一种价值存在和信念,这种精神正是支撑当代文化发展的力量。

融会贯通的学术视野

“我走了半辈子,这才找到艺术的家,那就是民族的、民间的东西。现代艺术的创作与古老传统的结合,就是我要走的新路。”韩美林先生涉猎绘画、书法、雕塑、陶瓷等多个艺术领域并都取得不凡成绩,他这样评价自己的艺术历程。

2004年,韩美林先生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韩美林把自己定位为中国民间文化的接班人,坚持以自己的方式传承传统艺术,更以艺术反哺民间,不少紫砂壶、钧瓷、琉璃等民间工艺品工厂,因为他的创作、设计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子。

韩美林先生作品《紫砂壶》,19×11cm,2016年

《学高为师》在刻画这些大家学者时,作者着力于抓住一条主线,凸显他们扎根传统、守正创新的学术品质,字里行间传递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著名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常沙娜,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师从林徽因,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与教育。在工艺美术教育中,常沙娜一直主张深入学习中国传统图案的造型规律和艺术法则,打牢创造中国图案的基础,避免“只有所谓现代的、西方式的,即所谓的'国际性’风格,而没有中国的东西”。她曾参与完成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装饰设计等重大项目,并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我国当代工艺设计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

2017年10月,陪同常沙娜先生参观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行的《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高校巡展》

为人民大会堂设计的宴会厅天花藻井,造型与人民大会堂天花板的照明、通风等实用功能结合在一起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从《学高为师》的文章中,我们还能深深感受到诸位大家学者开阔博大的胸怀与包容开放的气度。正是在坚守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具备这种开阔的胸怀与包容的气度,他们得以在艺术和事业上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1995年,出席在山东莒南召开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与张仃先生在一起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型壁画 哪吒闹海(局部) 张仃 1979年

张仃教授是新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奠基者、领路人和开拓者,“丰沛的艺术激情与超常的综合才能,使张仃纵横捭阖于革命与艺术、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学院与民间的广阔时空之中,在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创作、实用与审美、艺术与科技的紧密结合中完成了传承、融合与超越。”他认为,应该在坚守传统基础上以开放的视野吸纳融合国外优秀的艺术语言与理念。新中国成立后,他第一个将中国百年绘画作品展带到了意大利,并拜访了西方现代艺术代表人物毕加索。他也因艺术上的兼容并蓄与大胆创新,成为新中国国家形象的首席艺术设计家。

传承创新中的师者风范

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的发展进步,正在于一代代学人的传承与创新。从《学高为师》中,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诸位大家学者的师者风范、学者风骨、长者风度。
开篇所记陈之佛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图案理论家、工艺美术理论家、工笔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图案教育的先行者,也是我国设计艺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书中所记另一位大家张道一先生,是陈之佛先生高足,曾撰写出版《陈之佛先生的图案遗产》等著作,正是为了致敬恩师,赓续文脉。张道一也是我国著名艺术学家、工艺美术史论家、艺术教育家。作者评价,无论是图案学、工艺美术,还是民艺学、艺术学,在这一系列学科建构中,张道一的贡献“既是开拓性的,也具有标志性意义”。

1955年,陈之佛先生与张道一先生合影

1995年,陪同张道一先生考察

张道一先生部分著作

《学高为师》的作者潘鲁生教授,曾经跟随张道一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他们三代学者之间的故事,正生动体现着薪火相传,以及各自在传承基础上的开拓与创新。潘鲁生现担任中国民协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院院长等职务,几十年来,一直从事与中国民间文艺相关的教育教学、田野考察、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出版学术专著《民艺学论纲》《手艺农村》《美在乡村》等30多部。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在教育方面,他主张“为人民而设计”,提出了构建设计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丰硕成果。

1989年参加《中国美术史》编辑部工作会议与王朝闻先生合影

1992年,与王朝闻先生在威海

1992年,王朝闻先生在威海写作期间与孩子玩耍

《王朝闻全集》 青岛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8年

在《学高为师》中,作者还各以专篇缅怀王朝闻、冯其庸、孙长林、冯元蔚、乌丙安等诸位先生。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触,记录下与他们相处过程中的所见所感,特别刻画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率真的一面。王朝闻先生是著名的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作者叙述,1992年,曾陪他在威海的一个小渔村里写作。当时,已逾八十岁的王朝闻先生每天都抽出闲暇与天真的孩子们一起去大海游泳。他与孩子们一起玩耍,扮鬼脸、顶牛、调皮,用童言童语对话……当然,作者也特别写了,王朝闻先生并非仅仅专注于玩,“他童心未泯,似乎在扮演一个儿童的角色,但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学者,他在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观察孩子们的审美活动。”作者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他的生活观就是他的艺术观、审美观与哲学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跟随《学高为师》的“导游”,领略诸位大家风采,感悟他们的人生境界,汲取他们的思想力量,相信每一位“到此一游”者,必会心有所得,也会感叹不虚此行。

(摘自《大众日报》2022年7月23日7版,记者:于国鹏)


潘鲁生民艺馆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窑开九秋风露
[万建中]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主体
本土概念与方法 | 毛巧晖:新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七十年
民间花会 绽放崔各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苏娟 | 中原神话学的建构路径——以张振犁的学术实践为例
眼光向下,到民间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