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曲”的美学的观察

爱乐评“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文库”系列(二十二

江文也

作曲的神秘性

“某种艺术的美学,同时也可以说是别种艺术的美学,只是它们表现的材料不同而已。”这是浪漫派代表作曲家Robert Sthuinaun(1810—1856)在他音乐评论中的一句名言。虽然在现代的美学上看来,这名言会生些变化,可是各种艺术在一点互相接触、共通的事实,还不能否定的。

实在给艺术家起一种”要创造些东西出来”的动机,而那种欲把内部的热情搬出外部来的热烈需求,任何种的艺术家,恐怕都是一样的。画家用的是木炭、色彩;雕刻家是大理石、金属;诗人的文字,也就是画家的内面充满了的线条。色彩诗人含蓄着文字的形态、感觉及思想,音乐家的精神,就像一个乐器,给它一点刺激,那里边就有旋律、和声反响起来。

再以表现材料来说,如果我们观察一个画家,由他起画的第一线,一直看到作品完成最后的一笔,不管对象物时刻给他内部如何的变化,至少在表现的技巧上,也可以得到不少的参考与了解,虽然我们不懂得绘画的技术是什么。雕刻也是如此。就是诗人的思想、感觉,我们就在他们日常的言语、行动之中,也可以窥见其断片。

可是作曲家,那就太不相同了。

假如我们观察一个作曲家,在他创造乐曲的时候,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他向五线纸上拼命地涂写,时而独笑、时而悲怆的表情,好像疯子似地在五线纸上点出了许多黑白的音符,等到完成之后,如果不拿它到演奏者那里给它表演之外,它们所象征的内容是什么,恐怕普通的人是不能了解的。

这是创造音乐的特征。它不在乐器上,而在白纸上;要它的旋律流动和声美丽。换一句说,就是在黑点白点的五线纸上,可以响出美丽的音乐。

无意识——灵感

给各种艺术家起一种”要创作些东西出来”的兴奋情绪,与他创造的能力,除了少数的例外,差不多是成正比例的。

当然,这种创造的能力,是天赋的。虽然近代科学在生理学上、解剖学上要证明这个现象的根源,可是,在我们所能看或所听的范围之内,至今,还不能说科学是成功的。

在近代心理学的论著中,大概多是用”无意识”三个字来说明这个现象——就是我们从前惯用的”灵感”。

灵感是由天来的,”注意第四节”,东方人差不多把人生一切的事件都委托于天;旧时代的西欧也是如此。

希腊人都呼艺术家是Muse或是Apollo的爱人。那著名哲学家Plato在他的Phadnus之中曾说:”那是一种的疯狂,在似孩提般的纯粹感情中Muse点着了火,为他们燃烧起来,以极美的诗歌,讴歌人生与英雄的行为……”

同时,在zon之中,又说:”真的诗人,绝对不以修辞外之技巧为事,他是用真挚的精神,有如身临仙境,全被神力的驱使,歌而唱之……”

我们看到Piato所说的这种”艺术作品的精神性”而再看古今名艺术家的自传,也可以发现许多的共感。

就是近代哲学家Nietzsche(1844—1900)在他自传Eccehomo中也有这样的一段:”诗人有时会起一种急烈的压迫感,即所谓之’灵感’,由深部忽然发起一种不可说明的情绪,它只能详细地而又确实地给人们看、听的感应。但是我们只能听,却找不到它的来由;只能受,又不知是谁的给与,像电光似的思想,突然辉煌出来……完全地忘却自己……”

我想,就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完成了他那部哲学史中而又有艺术价值的最高作品Also sprach Zarathustra。

以上我所借用的引例,虽然都是说诗人的事,可是在本质上,把”诗人”两字换作”作曲家”的时候,是更合理的。

   诸名家的作曲情况

这样说来,恐怕Ludec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就是最好的标本。在Schinder的Beethoven传中,他说:”不管是友人谈笑之中或在大街遛的时候,当着灵感忽然袭来,他就对某些事物起了紧张的注目。他心中发生的事,就是他的颜面上便能看得出来……

当他在作Missa Sotemnis(庄严弥撒曲)的时候,因为过于兴奋而三天没有进食;出门散步,把帽子掉在了什么地方,他自己都不知道。

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作Frlkonig(魔王)的时候,也是带着极端兴奋的情绪,一气呵成的。

他的友人Spann说:”要是你曾看辉煌的眼睛,好像梦游病者似地在作曲时的Schubert,那是,叫你一生中绝对不能忘掉的印象……

他们一听Schubert的音乐,很容易想到这样的情绪。

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也是如此。在他的自传中,也有这样的一段:当他开始作歌剧Rhelngocd(莱茵河的黄金)的时候,又像在梦游病者的状态中,感到了歌剧的主题。那是他突起的一种感觉。他说:”一个大波浪侵向我的全身,使我疯然大惊,就由半睡中醒来;使我久思而终未找到的歌剧管弦响乐前奏曲,现在竟流露出来。”

在此,我要介绍他很重要的一句话,他说:”艺术家是一种能彻悟'无意识’的人群!”真的!要不然,地球上的艺术家不是太多了么?

  灵感的由来

现在,我愿把这”无意识”再来观察一下。

在第二节中,曾说”灵感”是由天来的,这当然是极非科学的,又非近代的说法,真是有时逢到某种现象,不能以人间的常识及知识说明,人们多半很喜欢把它们视为神仙、魔鬼化的。

论到雕刻、绘画、诗歌及别种艺术的时候,我不敢断言。可是在创作音的艺术上,问及”灵感”究竟是什么?它是否是一种超了,时间、超越过空间、凭空跳出来无数的黑猿白猿的么?我想,”无”中是不能生”有”的。

假如把作曲家的精神,当作一个巨大的容器来说,它里面含蓄的东西,一定会像天文学的数字那么精密、复杂。

幼小时母亲唱给他听的摇篮歌……

童年的春日,郊游的鸟啼,朋友们的歌声……

天桥的杂音……飞机的爆炸声……机关枪声……百顺胡同的歌声……乞食的呻吟……小贩在胡同里来往的笛哨声……她的唇,她的视线……柳絮……白塔……水边……月影……

无数的印象,无数的表象,便与这个作曲家的感情、思想混合在一个泛滥欲溢的容器中,一瞬间,来了一个刺激时,看起什么反应?!在这艺术的观念之前,眼光当然会闪耀的,就是帽子也可以丢掉的,所以外观上,音乐好像是由天来的,实在是将以前曾经体验过的刺激,不过在无意识之中,被这一作曲家的感情及思想的驱使,受了某种变化。就是这样的现象,恐怕不限于作曲家,就是普通人,也会常有这样的经验,不过艺术家与非艺术家所不同的是在这一样:艺术家发生这样的现象,是非常的多!并且他会产生真的价值(作品)。

原动力

当艺术家发露他创作欲的时候,在他内部或外部受了特别的刺激,就烧起他们的灵火。李白买酒,Bajzao是为了还债。音乐作品,在音乐本质上,多半是为了吐露他们真挚的感情而完成的(小调及流行曲,这方面的歌谣,是一种的商品,不在此论文的范围内)。

若是以浪漫派的口吻来说,”爱”就是他们创作的原动力。

如果Beethoven没有他”久远的爱人”,恐怕我们现在不能听到那有名的《月光奏鸣曲》;他不失恋,便不能听到他的《命运交响乐》;他不耳聋,他的《第九交响乐》——《庄严弥撒曲》——恐怕不会像现存的这样形式。

至于Schimann的浪漫,在音乐史上,是过于有名了。这里只举出他寥寥片言,便可知道他的乐风。

“哦!我想非看过你这样的眼睛,触过你这样的唇,是不能做出像他这样的小品乐曲的……

“像这样真挚、灼热的爱情,是藏在你的生命里,在我的生命里,并且都在你的视线里……”

在我们今日的时代想来,当然会起一种奇异的意念,但在音乐的本质上看来,却不可怪他的。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的全部作品,可以说是为了赞颂上帝;Fryderyc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的作品,是充满了爱他的祖国波兰的精神,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这小国,但他的精神,每天还是在世界各国的音乐会场里鸣响着。

Claude Debussy(1862—1918)是爱自然的精神。

至于由外部刺激创作欲的例,那是多得不能枚举的。

Siatieri(1750—1852)是要带一张小桌及纸、笔,在维也纳最热闹的大街上,绕来绕去才能作曲的。

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要很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并且一生要带着那Friedtich大帝赠与他的指环。

技术上的困难

可是作曲是一种很困难的事业,音乐艺术所要求作曲家的是苦心努力的劳作。当灵感袭来的时候,那仅为一种音乐的发芽,在乐曲的完成上看来,它只能刺激作品发展的细胞的存在而已,至于给乐曲发展、推敲及反省的技巧的修炼,恐怕在各种艺术中为最深刻、最麻烦的吧!

现在我们按一个极简单的乐曲来说,构成这乐曲的音符,至少有几百几千。这千百音符,在音乐理论上,要有合理的、一丝不乱的系统,而且各音符要能表现这个作曲家的感觉及思想。若是大形式的Orchestra(管弦乐)、Chamber Music(室内乐)的时候,那更不用说了。

在我还是学生时代,我在音乐会场里,听到了交响管弦乐的时候,看见那几十种不同的乐器,演奏着那庞大的乐曲;并且结合得如胶如漆,如急流奔腾,如烈火燃烧……真的!时常让我兴奋得终夜不寐。

即现在,虽然自己也能参加这种光荣的工作,可是,还常常起一种感觉。好像自己要成了一个游星,在那无边的宇宙中,无数的星座里,又在自己的轨道上,也如狂涛般地汹涌,烈火似地燃烧。

作曲的技术,同建筑学是一样的,在力学的考察,数学上的微密,是很相类似的。不过建筑是存在空间的有形物,而音乐却为流动于时间里的无形体而已。

以前的人,常把他们身体衰弱、资质低下的子弟送到音乐学校去了,因为他们错认音乐乃为一种多”感情”而少”理智”的艺术。这是何等的谬误啊!

好像,故意送他们的宝贝去自杀一样。

除了专攻演奏的演奏家还可以!但是,作曲家至少还要具备这样的条件:

如乳儿皮肤一般的感觉,

如烈火一般的热情,

并且,要如寒松一般的理智!

“作曲学与微积分学是大有关系的”这句话,可以当用常识一般通行的时代,不知要再过几百年终能达到呢!

所以在音乐史上有些名的作曲家,他们无时不在苦心地努力,就像同作曲决斗一样。如果,作一点简单的钢琴曲、唱歌曲就自认为作曲家时,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在此点,我又要借Nietzsche在Menschlichces Alaumenschlich- es书中的一句话:

“伟大的人物,都是伟大的劳动家,对于发现、观察、配列、计划,他都不感觉疲倦的。”

实在,笔不仅为写东西而用,同时也可以为抹擦用的!

再看Beethoven,就可以知道,那伟才,因为他的艺术观念极高,其精神上的成长又无片刻的停止,所以他的表现力及形式的建筑方面,常不能追上。我们一看他的草稿册,便可知晓,真的给看者发生一种悲怜的感情。

结论

按以上的事实观察之,一个音乐作品产生的过程,我想,可以列这样简单的顺序:

(一)在”无意识”之中,受到了许多经验及准备。

(二)受到“灵感”的袭击,在观察上发露了急剧的变化。

(三)意识这“无意识”而给它发展形成。

至于心理的过程,以这样的观察,我想当然是不足的,有机会,很希望心理学者来给它观察一下。

原载:《中囯文艺》1940年第2卷第5期

本期编辑:汪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做梦与创作
“作曲家每当他的作品被演奏就冒一次可怕的危险。”
秘密数学家——伟大艺术作品中隐藏的数学
杜显怡:“献给爱丽丝”的随想
筝乐欣赏应注意形式与意境的结合
音乐与绘画,谁能到达我们的灵魂深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