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远集坊第四十九期】尹晓东从音乐角度讲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11月6日,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先生做客远集坊,以“从音乐的角度,观察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为题,分享京剧艺术诞生至今的发展历程,对各阶段发展因素的分析以及传承与创新的感悟。音乐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孔培培主持了本次活动。

主讲嘉宾 尹晓东

尹晓东开门见山谈到,音乐是戏曲的灵魂,是识别不同剧种的身份密码,是剧种之间个性特征的显著标志。他说,过去看戏叫听戏,戏剧虽然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但是音乐在戏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不同剧种的区别主要在于音乐。为了说明这一点,尹晓东播放了两段没有声音的戏剧表演片段,又播放了几段没有画面只有声音的戏剧片段,观众只看画面很难猜出是什么剧种,而只听声音则很容易分辨。

尹晓东介绍说,戏曲音乐包括两部分:器乐和声乐(唱腔),戏曲音乐的发展史,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剧种的发展史,京剧的形成、繁盛及创新发展,都与音乐有关。京剧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融合、渐变,甚至发生巨变、裂变的过程。他用现在能听到的最早的京剧声音——1905年的《举鼎观画》与1974年的经典剧目《杜鹃山》、京剧早期有声音和画面的电影《牧虎关》与最近的京剧电影《贞观盛世》等音视频资料做对比,直观地说明了京剧百年来的巨大变化。

“戏以曲兴、戏以曲传”,音乐在戏曲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是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发展规律决定的,在本场讲座中,尹晓东分以下四个阶段介绍了京剧形成发展过程中,音乐发挥的重要作用。

主讲嘉宾 尹晓东

京剧的萌芽及形成


尹晓东讲道,京剧并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在北京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京剧诞生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790年徽班进京,但这并不是京剧形成的时间,因为当时其声腔还未形成。徽班是京剧的摇篮,很多地方剧种的演员在当时纷纷进入到徽班里唱戏,其中以徽剧的二黄声腔和汉剧的西皮声腔为主,从诸腔杂陈,到徽汉合流,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中逐步化合形成了一个以皮黄为主的全新剧种。

“班曰徽班,调曰汉调”,京剧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将各种地方戏的声腔简单地相互叠加,而是做了很多创造性的转化,前辈艺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诸腔杂调融为一体。尹晓东专门提到了转化之中的一个难题——男女分腔的问题,京剧的西皮来源于梆子声腔,而京剧却进行了很大的改造,把梆子声腔中男女同腔,改为同宫异调,解决了男声音域的问题。

京剧形成之初,前三鼎甲——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尤其是谭鑫培、王瑶卿等多位前辈艺人,对京剧的声腔和音乐伴奏形式进行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融合,从前、后老生三鼎甲的崛起,到旦行的兴起,京剧声腔和语言不断演化,音乐伴奏也由最初只有京胡和三弦,发展到月琴、京二胡等多种乐器的不断加入,最终促使了一个新兴剧种的诞生。尹晓东说,这时的京剧从声音表现力和美感方面,和我们今天听到的京剧还是不同的。

京剧的成熟与发展


度过了萌芽与形成阶段以后,到了20世纪20-40年代时,由于四大须生和四大名旦的出现,京剧走上了鼎盛时期。在听戏年代,即艺术享受主要诉诸听觉的年代,艺人们把创造出卓尔不群的唱腔作为重要任务。京剧中每个行当都有属于自己的声腔、板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每个行当相互吸收借鉴,既统一又各具特色。各行当、各流派产生了许多具有独创性、代表性的唱段,使得京剧声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伴奏形式也从较为纯粹的传统乐器伴奏为主,到越来越丰富的乐器加入其中。尹晓东通过珍贵的原声片段,专门介绍了对声腔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两位艺术家——梅兰芳和程砚秋,他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腔艺术,一直影响到今天。

尹晓东认为,京剧之所以成为国剧,与它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把众多地方剧种优长集于一身有关。京剧的成熟与繁盛是以行当更为齐全,并且流派纷呈为标志的。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它根据角色的性别、年龄、性格、性情特征等,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这一点与西方的歌剧完全不同。

主讲嘉宾 尹晓东

京剧的“推陈出新”


尹晓东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在“三并举”和“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一批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的创作取得新成就。这一时期的京剧音乐工作者,遵循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大力推进京剧音乐革新发展,使京剧音乐创作呈现出了新的格局。这一时期京剧的声腔、板式进一步拓展,民乐队、中西混编乐队、管弦乐队等乐队编制不断扩充,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功能,京剧艺术呈现出了新的时代风貌。声腔的不断丰富,既提升了旋律的美感,欣赏性得到增强,也提升了音乐塑造人物的功能;乐队编制的丰富,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也为创作更加丰富的题材创造了可能性。同时,京剧音乐的创作成就对西洋音乐、民族音乐、地方戏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尹晓东现场播放了这个时期的一些经典京剧片段,向观众展示了彼时京剧艺术“百花齐放”的演出形式和京剧艺术的创新发展,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红灯记》中,对京剧中本嗓和假声演唱融合的技术难题,做了非常成功的探索;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的配器从民族器乐伴奏到引入管弦乐队,使戏剧场景的描绘更加丰满立体,也更加适合现代题材剧目创作的音乐形象;《杜鹃山》中将人物主题音乐和最传统的京剧曲牌《夜深沉》进行有机融合,既是继承,又是发展。这一时期京剧艺术的融合发展,不仅在戏剧本身,更影响了民族音乐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很好地契合了当代中国人的听觉感受与审美意识。

当代京剧音乐的新发展


尹晓东谈到,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京剧创作题材更加广泛,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在新编剧目中呈现出民乐队、中西混编乐队、管弦乐队、电子乐队等不同乐队编配形式,展现出京剧音乐创作和演奏更加多元化的格局。如从《咏梅》开始的新曲种——京歌,和有些剧目两个声部的二重唱,都是创新和发展,在传统京剧里是没有的。

尹晓东用自己创作的《郑和下西洋》中的片段向听众展示了这个剧目既借鉴了西方歌剧咏叹调的写法,又采用了无京剧传统乐器而用管弦乐团伴奏的新形式,新编现代戏《秋瑾》中,更是加入了电子音乐的全新伴奏模式。当代京剧的新戏创作带来新的变化,这就是京剧音乐的新发展。

尹晓东最后总结道,从徽班中的诸腔杂陈,到徽汉合流致使京剧萌芽和形成;从生行、旦行的相继崛起,到不同行当和流派的异彩纷呈,京剧走向成熟与繁盛;从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者并举”;再到现当代更加多元的发展态势,音乐的不断融合和变革始终贯穿在京剧艺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之中。也可以说,京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一直都在进行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说,京剧自形成之日起,既是古典的,也是时尚的;今天它既要保存古典美,也要创造现代美,这是京剧历史的发展规律给我们的启示。

主持嘉宾 孔培培

孔培培在总结中谈道,尹晓东院长将百年京剧的发展史从古今和中西两个维度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勾勒出了京剧音乐兼容并包、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并辅以丰富的珍贵音响资料,为听众呈现了一幅精彩纷呈、充满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画卷。

78.9万人通过腾讯、搜狐、网易、爱奇艺、咪咕、抖音、快手、火山、百度、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观看了本期活动的同步直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转载】“样板戏”
爱她就要懂她,一篇文章带你了解半部戏曲史
(戏曲声腔、剧种【扬高戏】)
图书配音像《山东戏曲音乐概论》
中国戏曲之北方戏曲剧种
戏曲音乐的声腔体系和组曲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