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若虚:戏曲教育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上)

戏曲教育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史若虚

   党对于戏曲教育事业是无限关怀的,十年来在全国各地兴办了很多设备良好的戏曲学校,延聘了各剧种的著名艺人来任教,学生仍幸福而又愉快地学习着。最近几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政治进步、体魄健全、具有一定艺术技能和文化水平的青年戏曲演员从学校里毕业出来,成为社会主义戏曲事业强有力的接班人。戏曲教育工作的成绩是应当肯定的,但是,祖国和人民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要求戏曲教育工作更进一步的提高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做戏曲教育工作的同志。更加老老实实地听党的话,更好地联系群众,勤勤恳恳地工作。同时,各兄弟学校之间也应当不断的互相交流经验,为了促进这样的联系,我顺意把我倜在工作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和自己的一些体会提出来和大家商量

一、关于“普遍培养”和“因材施教”问题

   解放初期,在学校中提倡“普通培养”,反对“只拔少数的几个人而牺牲一大片的做法。我们的学校不是叫学生挣钱来维持,而是国家举办的戏曲教育,学生考入学校,我们就应该负责培养他们,使学生全有充分的学习机会,也使他们的艺术才能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基本上做到了不埋没一个人材。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李少春、史若虚观看《收姜维》演出后与申凤梅等合影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之后,在“普通培养”的口号下,很自然的产生了平均主义,学生们不问本身的条件和可能,平均主义的对待学习;你学什么戏,我也要学什么戏;你练什么功,我也要练什么功;你演出几次,我也要演出几次;你排几遍,我也要排几通;老师不给我排,我就不看别人排,同学之间不团结,如果不满足这些要求,就对老师不满,对组织不满。老师为了不得罪学生,也只得迁就这些情绪;做思想工作的同志,为了更好的'稳定'学生的情绪,“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也容易陷在这些情绪里面去。在这种情况下还产生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说什么“我们不同于剧团,因此对学生应当是无差别的对待”。“无差别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是我们社会主义戏曲教育的特点、优越性”,“我们不是科班,对学生应当是一律看待”……

   是的。我们是新型的学校,不是过去的“科班”,· 但我们也不应当一概否定过去'科班'的做法。过去的做法不管有多少缺点,但培养出了不少的优秀人才,这是谁也不能不承认的。我们能不能既对学生进行普遍培养,又要培养出一些比较突出的人才呢?也就是说,能不能既体现了新社会的优越性,又继承戏曲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呢?我想是可能的。

   有人讲,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具备两个条件就够了,第一是喜爱,第二是努力。依我看来还得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素质,也就是演员才能。我们反对“唯天才论”,但不等于不承认素质,不承认才能。我们招生时的严格选材,就是为了挑选有条件有才能的儿童。有了这种素质,再加上教师的培养与本人的努力,才可以做演员。尽管考进来的学生的素质都不错,但又不完全相同,根据身材、相貌、声音……的不同,有的适合生,有的适合净、丑,有的适合青农,有的适合刀马、花旦……;尽管都是学老生的,有的适合唱工,有的适合做工……;尽管都是一工,又有好与差的不同。总之,学生的条件无论如何是不能完全相同的,俗语说得好“一个娘的孩也不一样”,“十个手指头也不一般齐”。人与人有差别这是客观规律,因此学生的发展前途也不会完全一样。尽管在某一时期内,有的同志和学生不承认,这种差别也没有被消灭。

   既然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那就应当“因材施教”,要普遍培养,也要有重点地培养。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培养大量有一定水平的演员,更希望我们培养出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为人民更喜爱的优秀、突出的演员。在教学上也应当使学生中的“好的更好,差的追好的”,教育学生力争上游,大家提高质量,而不是一律拉平;向下看齐,而使质量普遍下降,使学生在学习情绪上甘居下游或甘居中游。

   如何在课程安排上贯彻“因材施教”的精神呢?我们感到,在低年级时(八、九年制的头三年)应该更强调“全面砸基础,普通培养”。做一个京剧演员必须有唱念做打的全面基础,因此一律进行基础训练,而不宜过分强调重点培养。到中年级,学生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就可根据'因材施教'的精神,使学生向专的方面发展,有才能的学生也逐步的突出来了,这时候就应当有计划的分别因材培养了。到高年级,就应更有针对地重点加工了。在整个的培养过程中,对所有的学生,都应当是贯彻'因材施教'与积极提高的原则,按照不同的情况予以不同的培养只要安排得当,就一定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来。

   正因为“因材施教”不是平均施教,在课程安排与舞台演出方面,就不能完全同样对待,而这样,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了。戏曲学校的思想教育与一般学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除进行共同的政治教育外,还要进行与专业有关的思想教育,并使它成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使学生不断的克服资产阶级名利思想,根据自己的不同的情况踏踏实实的进行学习,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紧紧的联系起来。

   同时,招生时选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材选不好,无法施教,也谈不到有什么重点可培养,因此招生时要严格选拔,宁缺勿滥。

二、关于培养方法问题

   戏曲学校培养的演员应当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学校里不仅学习戏曲艺术,而且应当学习政治、文化和有关的艺术理论知识,同时学生还要定期地进行生产劳动,以便使学生智德体美全面发展。但是我们是培养戏曲演员的。因此,如何进行戏曲专业的培养,则是我们必须经常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如何培养演员问题上,前几年出现了一些教条主义的提法和做法,也就是过分地强调了外国的或其他剧种的做法;认为学生在小的时候,不应当学戏和表演,前几年——三年或四年,主要是学习文化课和进行身体锻炼,长时期不分“行当”,前四、五年不在舞台上演出(事实上因为不学戏也无法演出),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的身体训练,长时期与表演脱离,技术得不到运用,因此技术也不见得能提高,学生学的也无兴趣,等到了学戏的年龄了,也开始变声了,唱不能跟胡琴,念不能提高调门儿,学了戏到台上演不出,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倒霉”心里,学习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下降。因为他们在专业学习上有苦闷,也影响了政治文化的学习,并产生对组织埋怨思想。这不能不说是教条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

   我认为基本功不是狭隘的身体训练,它应当包括唱念做打各方面,这些基本功都需要幼功,“跟斗”“旋子”“劈叉”“卧鱼儿”固然需要自小练,脚步(台步)水袖,一抬手一举足,唱的'气口儿''劲头儿'念的口齿、嘴皮子……也都要自小练。有了这些幼功基础,才能进一步使学生的身体从自然的素材,变成艺术的创作手段。唱念与其他基本功一样,小时候有了基础,变了声也不怕,这时候就可以少唱、不唱,练习其他技术。等噪子恢复后,可以更好的提高。小时不唱。变声时不能唱,变了声再学习,嗓子如再不是太好,那就变成“武行”了。

   另外,重视舞台实践也是培养戏曲演员的优良传统,这样做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如果在学校里形成忽观课堂教学,以演出为中心或以演出为主当然不好;但过分强调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我能为也是非常不对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京剧演员训练,应从十一、二岁开始,这时在文化上修完了初级小学,也开始有了一点理解能力,进行基本训练并不过时,声音未变还能唱两三年戏;中间有两三年变声期,到快别时,声音基本上变过来了,到剧团工作也不致发生太大的困难。

   在业务课程方面,学生进校后前三年主要的进行基本功训练(当然三年以后还要进行基本功训练,一直到毕业),它包括基本功、武功、把子、唱、念、做……各方面,同时进行学戏(时间可安排在入学三个月或半年后开始),并适度的进行舞台实践,这样做不仅不妨碍身体训练,相反的使学生学得东西,得到综合运用了,更能提高身体训练的效果。当然学生学戏最初不宜分量太重,内容和技术也应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急于求成,短期突击,虽然当时容易在舞台上看到效果,其结果则是基础砸不好,毛病不易料正,甚至大戏、重戏都学了,有些应当学的基础戏,·学生却没学好,这不能不影响到以后的提高,因此在初级阶段应当多学些基础戏,有的可以演出,有的也可以不演出,思想性差一些技术上有东西也应当接受下来。到中级阶段除经常的基本训练外;应更多的接受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逐渐加重舞台实践的分量。到高年级时,更应当注意课堂与实践结合问题,这样不仅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水平,也给学生在学校时期与毕业后到剧团去之间架起一座稳妥的桥梁。

   变声期到底是演员成长的一个关口,除去在教育中注意这个问题外,也可以在招生上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就是为了培养一些唱工演员,招收一部分变过声的学生进行培养,两方面注意也许会保险一些。(未完)【来源:《戏剧报》1959年第1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刘秀荣:深切缅怀我们敬爱的四位老校长(下)
培养接班人
三尺讲台
马连良:就任戏曲学校校长有感
「人间慧娘」背后的故事:蒲剧梅花奖获得者崔彩彩
宋德珠:“中华戏校”忆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