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刊】纪念中国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董希文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原创   编者 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 2023-01-08  发表于北京

文章转自公众号: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

       
今天是中国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

董希文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董希文

[1914 - 1973]
董希文,1914年端午生于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光华溇,1973年1月8日文革中逝世于北京。
董希文少年时受家庭重视新学影响,同时对中国宋元明清绘画及瓷器多有接触而喜爱,埋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种子。先后就读于之江大学、苏州美专、上海美专、国立杭州艺专、École des beaux-arts de l'Indochine(原译:越南法国国立安南美术专科学校)。主要师从于颜文樑、林风眠、常书鸿、恩·巴蒂等人。广博众采,学贯中西,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
学生时代即长年深入西南边寨下层地区的他,用大量的写生和创作探索具有中国艺术表现形式语言的线性油画,在《苗女赶场》、哈萨克牧羊女》、云南驮马图》等作品中表现出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与同情。
1943年董希文远赴西北大漠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考察并临摹整理大量古代壁画,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壁画的技法和精髓
1946年他来到北平,应徐悲鸿邀请担任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后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爱国运动,秘密印制散发大量革命宣传画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董希文以高昂的革命热情讴歌祖国的新生,创作出一大批气度恢宏,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风貌的巨制,如《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红军过草地》、《百万雄师过大江》等,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
五、六十年代他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并先后三次深入川藏牧民地区,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体验生活并写生、创作出大量技艺精湛、独树一帜、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如《大渡河泸定铁索桥》、《班佑河畔高草地》、《山歌》、《边城亚东》、《千年土地翻了身》等,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董希文在对西方绘画艺术广泛研究和对中国传统艺术深刻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寻找中西方绘画的交融点,于五十年代鲜明提出“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自己的气质,自己对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即“油画中国风”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在探索和开拓具有中国人灵魂气质的油画艺术表现形式中独树一帜;在他所创立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的教学中采取“广收博采、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方针,与“因材施教、顺水推舟”尊重个性的教学理念,培养出大批视野开阔、风格独具的美术人才。
董希文在他五十八年的短暂生命中为自己所热爱的绘画艺术和为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以尽可能的努力尝试力图完成心中为自己定下的任务:负起对中国美术应有的一份责任。虽然他没赶上改革开放的机遇,时间和客观条件没能允许他达到期许的目标,留下许多遗憾,但是他在几十年前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已经留给后人值得参照的可能。
董希文所创作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作品中,充满了阳光的气息,清新刚建的艺术语言传达出顽强的生命力。他在不事张扬的平和外表下有着坚韧的性格,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始终保持着冷静思考的独立人格,他敢为社会担当使命的勇气和“一笔下去负千年重任”的精神,以及谦逊自省、正直不阿、待人友爱的美德都令我们永远深深的怀念、充满敬意。


中学时代的董希文



20世纪30年代,董希文在家中

1936年,董希文(左一)与张琳英(左五)等国立杭州艺专同学在西湖边留影


董希文 《自画像》

油画 尺寸不详 约1935年 (作品老照片翻拍)


董希文 《织毛衣的琳英》

布面油画 61.8x48cm 30年代




董希文《父亲董萼清像》

布面油画 67.5x55cm 1946年




董希文《母亲冯秋鸿像》  

布面油画 67.5x55cm 1946年



1939年前后,董希文经常戴着草帽外出写生



1939年,国立艺专浙江籍同乡会在昆明大观楼合影
(前排左起一、四、五、六、七分别为吴茀之、方干民、潘天寿、柴扉、张振铎,二排左二为董希文)



20世纪40年代,董希文在重庆



董希文《背小孩的女人》
纸本木刻拓印 12.5x7.5cm 1940年



董希文 《云南收荳图》稿
纸本铅笔水彩 19x29cm 1942年



董希文 《苗女赶场》
布面油画 72x100cm 1942年



1943年,董希文和张琳英在重庆结婚



董希文(右三)与常书鸿等在敦煌南疆公路筑路工地写生时留影



我以为任何古今中外现实主义画家表现技法的获得,是除了从古代遗产中吸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生活中来汲取智慧和才能。我们古代有许多画家他们在掌握表现技术和搜集创作素材时,并不是只坐在家里由自己意构出来的,从画史上的一些记载知道,有不少画家他们是做了许多对景写生的功夫的。但是一些不好的画家,他们并不注意绘画的表现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只知道师承古人技法,以因袭模仿为能事,使中国绘画的另一方面走到日趋衰落的路上去。

——董希文《素描基本练习对于彩墨画教学的关系》

董希文《千佛洞中的速写》
纸本彩铅毛笔 35.5x28.5cm   1943年



敦煌壁画色彩至今变化极大,这种褪变了的色调固然非常和谐,其实推敲它们当初新画的时候,色彩的价值该是异常的鲜妍夺目,富丽堂皇。这种大红大绿的色彩,尤其在当时灯烛辉煌的石窟光线下,其表情又是何等地迷人。我想,敦煌壁画的如此鲜明,决不仅是时代的画手们宗教感情的流露,或完全按照窟主的意图来描画。这里更重要的应该说是代表劳动人民的真诚的艺术表现和他们对艺术的享受。

——董希文《绘画的色彩问题》

董希文 临《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第428窟北周)(复原临摹)
纸本彩墨 61x414.5cmx3 1944年 敦煌研究院藏



董希文《山水》
中国画 107x160cm 1944年 敦煌研究院藏




学习古人用于今天是为了创造新的艺术,而不是束缚在古人的陈规旧套之中。

——《董希文先生谈敦煌艺术问题》

中国的文化是这样的悠久,美术遗产是如此丰富,古代绘画上有无穷的境界,需要我们去发掘。这里面,当然各人的爱好不同,角度不同,体会不同,因之,我们油画家们在共同走向油画中国风的大道上只从如何对待民族绘画遗产这个角度来讲,也必然会有共性底下的各种个性出现。

——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董希文 《云南驮马图》稿
纸本水粉 112x1114cm 1944年



董希文 《苗民跳月(苗家笙歌) 》
纸本彩墨 113×332cm 1945年 敦煌研究院藏



董希文初到北平时留影



董希文《小乞丐》
布面油画 100x80cm 1947年



董希文《戈壁驼影》
布面油画 84x132cm 1947年



董希文 《瀚海(南疆公路运水队)》
布面油画 133x195cm 1948年



我们必须有这样的一种气度,吸收了外来的,也可以变为我们自己的。

——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董希文《哈萨克牧羊女》
布面油画 160x127cm 1948年 中国美术馆藏



董希文《窗前静物》
布面油画 64x81cm 1947年



1948年,董希文与妻子及两个儿子在一起



1946年,北平美术作家协会成立日,国立北平艺专教师在洋溢胡同14号合影,三排右一为董希文



董希文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在一起




董希文 《北平入城式》
纸本水粉 80×116cm 1949年




1951年,董希文创作油画《抗美援朝》




董希文 《解放区的生产自救》
布面油画 100×195cm 1950年



董希文《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草图
纸本铅笔水粉 27.5x65.5cm 1952年



油画中国风,从绘画的风格方面讲,应该是我们油画家努力的最高目标。要使我们的油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艺坛上发出光辉,决不是仅仅把我们的油画画得跟西洋的油画一模一样。即使将来我们的油画形式、技巧能够达到像欧洲一样的水平,我们也不能以此为满足。因为我们究竟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情况,我们有我们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对艺术的独特的爱好,我们有我们民族自己的艺术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自己的气质,自己对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

——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我开始创作《开国大典》这幅画,就企图把它画成一幅与平常的西洋风的绘画不同的具有民族气派的油画。但事实上不等于说现在画面上的效果完全已是民族化了;成为民族形式的油画,这还有待于今后的继续尝试。另外,我也想到今后自己的创作,不一定要按照这个既成的模样固定下来,否则,反而会限制了自己在今后创作上更进一步对于民族形式的探讨和发展,甚至更严重的可能会产生那种妨碍现实主义绘画表现力成长的形式主义偏向。因之我想,这篇短文,在客观效果上,应该不至于束缚读者对于民族绘画多方面的理解与试探。希望这些经验介绍,作为抛砖引玉,能够引起读者对于绘画上民族形式的具体作法,有更多的创造。
——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经验》


在带有装饰性处理的《开国大典》这幅画里,则尽力想做到富丽堂皇,把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的一个庄严而热烈的场面描写出来。
——董希文《绘画的色彩问题》



董希文《开国大典》草图
纸本铅笔彩铅 18.5x30.5cm 1952年



董希文《开国大典》
布面油画 230x400cm 1952年 (第一版 印刷品翻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董希文《开国大典》

布面油画 230x400cm 1971年作者被要求修改后的原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3年5月,董希文(左一)、丁井文、钟灵陪同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看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董希文《春到西藏》
布面油画 153×234cm 1954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春到西藏》这幅画中,则想使它表现出温和的春意。既是自然景色之春,又是心理上政治上之春。
——董希文《绘画的色彩问题》






1954年,董希文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给学生讲课



董希文《移山造海:十三陵水库工程速写》
布面油画 78x230cm 1958年



董希文 《鼓足干劲》
纸本水粉 1958年



1955年,董希文重走长征路并沿途写生



1955年,董希文在大渡河泸定铁索桥下写生



董希文 《娄山关》
木板油画 53x40cm 1955年



董希文 《大渡河泸定铁索桥》
木板油画   40x53cm 1955年



   好的油画应该是,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   
——董希文教学语录






董希文 《班佑河畔高草地》
木板油画 40x53cm 1955年



董希文《三峡》
木板油画 29x20cm 1955年



董希文站在5300米的雀儿山上



董希文 《黑水边宿营》
纸本水粉 29x38cm 1955年



董希文《二郎山的小熊猫》
木板油画 24x33cm 1955年



董希文 《二郎山看日出》
木板油画 20.4×29cm 1955年




董希文 《马上速写》
纸本彩铅 13x19cm   1955年



董希文 《中国工农红军烈士墓》   
纸本水粉 13×19cm 1955年



董希文 《黄河源》
木板油画 40x53cm   1955年



董希文 《草地国庆节》
纸本水粉   19x29cm 1955年



董希文 《毛儿盖黑水姑娘》
木板油画 53x40cm 1955年



董希文 《毛儿盖盛会》
纸本水粉 29x37cm 1955年



董希文 《芦花青稞丰收》
木板油画 40x53cm 1955年



董希文 《旺藏寺前的白龙江》
纸本水粉 31.5×44cm 1955年



董希文 《原始森林下的木材厂》
木板油画 24x33cm 1955年



董希文 《原始森林下宿营》
纸本水粉 37x29cm 1955年



董希文 《若尔盖牦牛群》
木板油画 40x53cm 1955年



董希文 《乌江江界河》
木板油画 40x53cm 1955年



董希文 《乌江中央红军渡口》
木板油画 40×53cm 1955年



1957年,董希文在北京家中创作油画《红军过草地》




我在创作《红军过草地》这幅画的时候,明确主题思想是长征到过草地时那种最困苦的物质生活同最大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对比,所以在色彩上也想追求困难与坚毅的配合。

——董希文《绘画的色彩问题》




董希文 《红军过草地》
布面油画 260×400cm 1956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1957年,朱德接见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师生并合影留念,前排左二为董希文



1957年,董希文(左四)出席苏联“第一届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期间与艺术家们在一起



董希文 《苏联人民演员涅雪香》
纸本水墨 75×55cm 1957年



董希文 《谢洛夫画过的模特儿》
纸本铅笔 51×37cm 1957年



董希文 《亚美尼亚民间独舞演员爱德》
纸本彩墨 70×47cm 1957年



董希文 《格鲁吉亚共和国功勋演员契苍娜泽》
高丽纸彩墨 73.5×48cm 1957年



董希文 《飞机上看卡兹别克山》
纸本水粉 29.5×48cm 1957年



1957年,董希文(左一)、吴作人与智利画家万图勒里在画室交谈



1961年,董希文在画室



1960年,董希文创作历史画《百万雄师渡长江》


探求新的形式亦要同时代生活相称。我们不是抱着唯有一种形式的形式提倡者。应该不断地追求新生活,同时又要不断地追求新技巧:今天,我们要追求的是健康的、乐观主义的、英雄的、光明灿烂的强有力的艺术,决不应像那些十八世纪宫廷画家那样戴上老黄色的眼镜来画昏昏沉沉的程式化的景象。一方面我们从今天的实际生活中来表现新的现实,以不同的对象来探求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的对象、主题,运用不同的色彩、色调,一方面我们也不妨多从传统里去学习。譬如印象主义的色彩分析有其科学性,后期印象主义中某些画家感情鲜明,表现力强,对我们都会有不少启发;就是古典时期的许多大师们的作品,那种装饰性的色彩原理,又何尝不能够用来帮助我们创造出具有现实性与浪漫性相结合的色彩艺术呢。

——董希文《绘画的色彩问题》

在《百万雄师渡长江》的制作中,关于画面光源和色彩问题,我也曾用了不少时间去思考,并曾为这个问题的反复推敲,使我画了两次。

至于为什么要把这幅画的大色调提高到这样红热而明亮的程度?我的想法是:歌颂百万雄师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在色彩处理上,不应该仅仅限制在战斗气氛的如实描写中。在绘画上,色彩的感情与象征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创作这幅画时,我极力想画出一种色彩的表情——从而把复杂而昏暗的烟火气息转化为胜利的光辉。

——董希文《<百万雄师渡长江>的一些创作意图》


董希文 《百万雄师下江南(百万雄师渡长江、百万雄师过大江)》   
布面油画 200×420cm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董希文 《百万雄师下江南(百万雄师渡长江、百万雄师过大江)》
布面油画 200×466cm 1960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62年,董希文与许幸之、吴作人、罗工柳、艾中信(由左至右)在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合影



1961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师生合影
(站者左起:许幸之、詹建俊、刘秉江、董希文、王路、王霞、高泉,蹲者左起:李秀实、邵伟尧)·



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师生在中山公园举行毕业总结时留影
(左起:董希文、许幸之、艾民有、袁运生、颜铁铮、王秉智、费正)



1960年10月,董希文(右三)带领学生在敦煌考察时留影



董希文给学生讲写生技法



董希文 《刷经寺藏女(藏女安秀贞)》
木板油画 53×40cm 1955年



董希文 《藏女阿管》
木板油画 53x40cm 1955年



董希文 《农村互助组组长》
木板油画 53x40cm 1961年



董希文 《老人习作》
纸本水粉 44x33cm 1955年



董希文 《瓜叶菊》
布面油画 54x65.5cm 1962年



1963年,董希文在龙门石窟考察



1964年,董希文在八达岭长城上



1960年,董希文在与女儿董一沙在创作《百万雄师下江南》的画室中



董希文 《一沙像》画稿
布面油画 81x65cm 20世纪60年代



董希文 《鲜花》
布面油画 82x65cm 1960年



董希文 《沙贝像》
纸本铅笔 40x28cm 1953年



董希文 《沙雷像》
纸本彩墨 71x45cm 1954年



1961年,董希文(左二)与吴冠中、邵晶坤等在西藏写生期间合影



董希文 《千年土地翻了身》
布面油画 77×143cm 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



1961年,董希文和藏民在一起


我们应该学习前人全心地从事艺术的精神,那种在自己作品上一笔下去几乎是要负几千年的责任的精神。

——董希文《绘画的色彩问题》



董希文 《山歌》

木板油画 53x40cm 1961年

董希文 《翻身农奴》
木板油画 53x40cm 1961年



《翻身农奴》一画,是先画了一遍又刮去,画的时候既用素描,又用色彩,胡子是刮出来的,这样画就抓住了对象的神态,常书鸿见到后说这样表现突破了油画的技法。这位农奴过去是非常受苦的,但有着一股傲气、不屈服。我想表现的就是他的当家做主和傲气、不屈的精神。

——《散碎的剪影——董希文的几次谈话记录及其他》



董希文 《翻身奴隶》
木板油画 53x40cm 1961年



董希文 《藏女阿嬷》
木板油画 53×40cm 1955年



董希文 《江孜街头》
布面油画 54x81cm 1961年



董希文 《抗英老人达瓦顿珠》
布面油画 81x60cm 1961年



董希文 《捻线藏女》
布面油画   81x60cm 1961年



董希文 《冬帐房前的钦米卓尕》
布面油画 81x60cm 1961年



董希文 《庆丰收·望果节》
布面油画 54x84cm 1961年



董希文 《牧歌》
布面油画 81x60cm 1961年


因为中国画重视对象的生命特点,对象的物性,和表现最本质的东西,因之在形式技巧上,便走向不以可变的光为重,而重不变的形;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而重本色;不只停留在个别的对象,而是通过个性去概括对象的类型。好的中国画,是世界绘画中高度的艺术成就。
——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关于油画中国风是否会影响油画的性能问题,我以为自古以来西洋油画的派别、风格、技巧是很多的,甚至对于油画的油的性能的发挥上也有所不同,许多不同的油画技巧,发挥了不同的油画性能,即以近代的油画技巧来讲,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把油画的技巧看得很丰富,那末我们就不至于会把所谓油画的性能局限起来。同样的,扩大了自己对于民族绘画的研究,也就不至于会把中国画看得很简单。因之除了主要的是从创作方法方面可能使中西绘画互相沟通外,就在这个画种的性能问题上,我认为仍然可以找得到桥梁来的。何况对于任何遗产的继承,只有经过创造性的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

——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董希文 《日喀则人民市场》
木板油画 40x53cm 1961年



董希文 《拉萨河边》
木板油画 53x40cm   1961年



董希文 《边城亚东》
布面油画 81x60cm1961年



董希文 《村姑》
木板油画 53x40cm 1961年



我们的各种艺术都应该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对于任何风格和形式的追求,不能一律被看成是形式主义。关于油画,由于我们努力学习苏联及其他国家的油画经验,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产生出许多能真实地表现生活的作品,但为了使它不永远是一种外来的东西,为了使它更加丰富起来,获得更多的群众更深的喜爱,今后,我们不仅要继续掌握西洋的多种多样的油画技巧,发挥油画的多方面的性能,而且要把它吸收过来,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血液,也就是说要把这个外来的形式变成我们中国民族自己的东西,并使其有自己的民族风格。

——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董希文 《喜马拉雅山第二高峰下》
木板油画 40x53cm 1961年



董希文 《喜马拉雅山颂》
布面油画 40x53cm   1963年



1972年,董希文在中山公园长廊留影



1972年,接受化疗的董希文与家人在大雅宝住所前合影



1971年,身患癌症的董希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像造一所大房子,一块块砖都放的整整齐齐的,一块块踏踏实实的摆过去,阳春布德泽是要这样光明灿烂的。”

——董希文病中语录


完完整整的做事,端端正正的做人。
——董希文病中语录

1972年,董希文在最后一次住院离家之前亲手粘补的宋代碎瓷瓶


阅读董希文的艺术理论:

除特殊标明外,本公众号内容均为原创编辑制作

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文章转自公众号: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希文女儿回忆:我眼中的董希文
【董希文】“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师之一
她的画风泼辣流畅,央美第一代知名女画家邵晶坤
艺术工场 · 张斌:在安宁中呈现与俗世格格不入的灵魂
中国写实油画一线画家作品欣赏
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