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术研究》· 2023年第1期丨校史与创作专题

《美术研究》2023年第1期封面

侯一民

《第四套人民币 · 伍角票面人物形象》(局部) 铅笔素描

本期《美术研究》有3篇校史与创作专题相关文章,现将文章摘要或全文发布如下。

伍必端:怀着“延安梦”一路走到北京

秦建平 赵晶/采访

孙文/整理

内容摘要:

丨怀着“延安梦”到了华北联大

我所在的学校(指育才中学),很多老师都是党员,他们当中有文化名人、艺术家,他们带给我的影响非常深。那时候的影响一直在我脑子里,就想去延安,想到鲁艺学习。我的老师叫张望,他是个版画家,年轻的时候受过鲁迅先生的影响,他对我的影响最大。

周恩来同志了解到我这个年轻人一直想到延安学习,就让我去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我说我要去延安,周恩来同志说:你要去延安,你要去也去不成了,延安鲁艺的人到张家口去了。所以就把我直接送到了张家口,这样我就进了华北联合大学,到美术系学习。

丨到朝鲜前线做战地记者,看看志愿军是什么样

我就跟胡一川同志说,你不让我去参军,只要可以让我去做一个记者,画一点画,让人们都了解一下志愿军。我的要求胡一川同志很快就批准了,他批准时还跟我私下里说“你替我打前站,我也要去”。后来他真的也去了,美院很多人都去了,侯一民、罗工柳、古元、胡一川等都去了。

丨战地速写,画“最可爱的人”

我们有一个战士是打机枪的,机枪的腿让美国的炮弹给炸断了,可是敌人冲上来了怎么办?他就把这个机枪摆在自己腿上,把自己腿当成架子这样打。多烫啊,结果把整个的腿都烫坏了,打完了这一仗赶紧把他送到后面去了。这是一个志愿军战士跟我讲的,回来后我画了这个战士的事迹。我画的事迹都是志愿军战士跟我讲的。回国以后画了大概有五六幅吧,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影响比较大。

秦建平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研究员

赵晶

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干部

孙文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干部

1939 年左右,古圣寺育才学校绘画组在老师陈烟桥、张望的指导下学习木刻,每周举行木刻习作壁报。最右印木刻者为伍必端,后排站立者为张望

1947年8月,伍必端从华北联大美术系毕业

1948年,华北联大美术系全体师生毕业合影。前排左起:陈志、姜燕、 冯真、金风、□、彦冰、白炎、顾群、邓澍;二排左起:左辉、王朝闻、 王学化、莫朴、伍必端、张忠、洪波、邹立山(?);三排左起:张启、□、 亚鸣、□、江丰、英涛、迟轲;四排左起:林岗、谷首、□、邓野、彦涵、 江泽、戚丹、胡一川

1950年,朝鲜前线伍必端与志愿军记者在一起

1950年,伍必端在朝鲜前线山村跟朝鲜孩子学唱《阿里郎》

1951年8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聘请伍必端为助教的聘书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发给伍必端的护照

伍必端《枪在这儿》 1951年 纸本铅笔淡彩 27.5×21.5cm 中国美术馆藏

伍必端《英雄战士》 1951年 纸本铅笔 29×22cm 画家自藏

1953年,伍必端带领学生下乡,在武安县小冶陶村与任清美合作社长合影。中间站立的白衣老者为任清美

伍必端 《列宁与中国志愿战士》 55×47cm 麻胶版画 1959年 中国美术馆藏

伍必端 《葵花地》 38×69cm 综合版画 1984年 自藏

升华现实 精炼纯粹

—— 陈琦“@ 武汉 2022 · 无去来处”

展览前言

范迪安

陈琦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富有代表性的一位艺术大家。他从版画领域出发,注重艺术学理研究,不断朝向更加精深也更加通达的艺术境界。他将传统艺术精神、当代艺术理念和综合创新表达相结合,构成了既有深厚文化内涵,又有视觉震撼力的博大艺术世界。这次他在湖北美术馆的个人展览,展出他的大批作品,特别是近年的新作、力作,对于认识新的文化情境中陈琦独特的艺术探索和创造之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我谨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央美术学院致以热烈祝贺!

从 1980 年代开始,陈琦就以水印木刻的深刻探索引起画坛的关注。他独到地把握了水印木刻的文化价值和美学特质,在纯粹的语言表达深处透映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精神,将水印木刻方式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开始了越来越宽阔的艺术探索。进入21 世纪后,面对中西文化和艺术交流碰撞新的态势,陈琦始终坚持独立的学理思考,植根中国文化厚土,积极吸收科技发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探索将最传统的艺术理念和最新的艺术语言相结合,形成他自己艺 术发展内在的理路,也展现出中国艺术家立足自身传统,建构当代样式的自信形象。

陈琦的艺术是一个多棱镜式的丰富世界。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他的艺术表达和整体历程,从而看到他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心灵感受与匠作劳动、塑造物象与表达意境上的内在关联:

一是刻的匠心。陈琦的水印版画一开始就展现出全新的立意,以精妙独特的刻的手法,将古琴、明式家具、荷花等具有文化符号意涵的形象变为精神的符号,尤其展现出刻的语言的单纯性和超越物象的精神可及度。二是印的拓展。中国古代讲究格物致知,陈琦面对阔大的公共空间时,强化了画印的属性,既做复数性的叠加,更做印痕的拓展,在由刻向印的发展中突出了印的魅力。他的作品在一片无边无垠的空无中突出物象的存在,营造凝练而纯粹的意境,体现了他澄怀观道的审美心灵与人格境界。三是水的迷幻。陈琦关于水的表达构成了他艺术新的进展标志。他笔下的流水与波纹的肌理幻化成迷幻的光影,展开一种生成与弥散的新的意境。在水的描绘中,他将时间带入空间的范畴,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山水之作中高山流水对大自然的歌吟,更体现了他对时间的情怀,对于流水无痕式的生命流转和万物流淌的追索,由此让人在他 的作品前能够获得超越性的神思与向往。四是光的蔓延。陈琦把当代科技与手工劳作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的作品中各种光和影的交错。走进他的作品构成的空间,光的明澈、影的迷漫荡涤我们对日常经验的认知,获得了更加纯粹、精神性的感受。他的艺术方式如同中国传统禅宗的顿悟,每一次创作都有一份与自然相接触而生成的动机,但是在描绘、制作与装置过程中,这份纯粹与单纯又将我们引向精神向往的另外一个世界,由此形成了本次展览题目所蕴藏的含义——“无去来处”。

陈琦同时还在进行水墨语言的探索,这是同仁们了解比较少的,但正是由于他具备成熟的艺术观念和精湛的造型能力,他的水墨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自由的抒发。他注重营构画面上整体的、宏阔的景象,又把水墨的笔性和墨法发挥得恣意随性,在水墨肌理上与水印木刻、光影装置如同一辙,充满氤氲化醇的气息。

回过头来,我要说陈琦最可贵的就是从学理出发,带着研究精神去从事自由的创造,在个体的感性中回应生命的共性诉求,由此紧与松、表现与内在、作品的形态与整体气象,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充满视觉张力的气场。陈琦艺术世界的气场与当代生活世界的盎然生机有一种叠印的关联性,但他从现实升华为精神、从驳杂精炼出纯粹的艺术方式,则产生出强劲的艺术魅力与文化能量,这是他为当代中国艺术作出的独特贡献。

2022年10月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

陈琦 《春分》 1993 年 水印版画 63×87cm

陈琦 《初本》 2016 年 水印版画 159.5×159.5cm

陈琦 《无去来处》光影装置 2019年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

陈琦 《无去来处》内部

陈琦《何来》 2020年 水印木刻 56×76.3cm

陈琦《根器 No.1 》 2020年 水印木刻 59×85cm

陈琦《万物No.1》 2021年 水印木刻 画纸97.5×133.2cm,画心80×116cm

观物致知——陈琦水印木刻研究

殷双喜

内容摘要:

 “尽管世界急速变化,如同云形之飘忽,但完美万物,归本于原初。”德国诗人里尔克(1875-1926)的这首《致俄尔浦斯的十四行诗》被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称之为“有效的诗歌”而激赏。在精神日益贫困的大地上,诗人的词语仍然持有神圣的踪迹,“歌声飘扬于变化之上,更遥远更自由。”我愿意将陈琦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歌吟诗人,他自由地行走在大地上,以充满深情的敏感去观察万物,从人文之物到自然之物,小至虫洞与水纹,大至云天与瀚海,乾坤鼓荡,物象交融。万象有来有去,有生有灭,而万物的原初则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所谓洋洋大观,在陈琦的作品中体现为观万物,观时空,它可以分为物质观与本质观、时间观与空间观。在陈琦的作品中,甚少有人出现,即使有也往往是恍惚有象的人影,如同转瞬即逝的过客。但这不是现代主义的孤独、忧郁,而是静观自然与反思生命,蕴含着一种坚韧的进取意识。陈琦的创作,体现了他对于自然与历史的思考,从个体生命来说,就是对时间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而这一切通过水这一载体,深刻地表达出来。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前551-前479)站在大河岸边,看到川流不息的河水一去不返,慨然有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天地人事而言,陈琦作品中的“观”既是仰观天文,也是俯察地理,花开花落,四时变迁。这既是现代人的世界观,也是现代人的文化观。在陈琦的作品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人价值观和生活观,所谓“长物”,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二十四节气等,都在一种循环往复的观看、把玩、品味中体现了老庄思想,“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正是一个深刻的隐喻,它是四时节气和人生命运展开的背景与环境。不妨将陈琦数十年来创作的不同系列的作品,视为艺术的大观园,它们看似各成系列,其实隐含着本质的勾连,体现了作为画家的陈琦对艺术本质和生命本体的持续追问,其间存在着对生命短暂性的认识和对人生价值不懈追求的持续张力。中国著名的版画基地设在深圳“观澜”,也是一个绝妙的隐喻,“澜”者,大浪也,每年的钱塘江潮,都吸引了无数人前往,但观澜而不惊,是明天地之心者所为,而陈琦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观澜者。

殷双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美术研究》执行主编

陈琦《梦蝶之二》 2000年 水印版画 80×58cm

陈琦《时间简谱》 2014年 金丝楠木 观澜版画基地

陈琦 《本质的起源》 2019年 水印木刻(独版) 200×600cm

陈琦《天界》 2020年 纸本水墨 228×1064cm (纵76cm×3,横56cm×19)

陈琦《何园》 2020年 纸本水墨 304×224cm (纵76cm×4,横56cm×4)

陈琦《美丽乡村》 2021年 纸本水墨 304×1288cm(纵76cm×4,横56cm×23)

学报编辑部 戴陆 / 整理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凤阁 | 陈琦的艺术创作与理论思考
【版画水彩】伍必端先生艺术作品欣赏
中国美术馆版画藏品(二)
木刻乾坤 水印芳华 ——浅谈水印版画的发展演变
“被重构”的陈琦
连卓奇:刀笔相生,与木共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