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与方法——以白马花田营造社的创新实践为例
userphoto

2023.04.13 北京

关注

《艺术管理(中英文)》2023年第1期

作 者 简 介

向上滑动阅览

向勇(1977— ),男,四川宣汉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数字创意实验室主任,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理事,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创专委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咨询委员。主要从事艺术管理、审美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与文化实践,先后出版《创意管理学》《文化产业导论》等专著十余部,《创意与管理》《创意战略》等译著四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等编著50余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各类研究课题60余项。先后入选杭州钱江特聘专家、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和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基金项目: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中国艺术与文创前沿问题研究”(项目编号:8201001015)

容摘要中国的乡村建设经历百年发展历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路径,是文化产业与乡村建设的时代相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有助于传承乡村农耕文明,有利于发展乡村特色经济。想要振兴乡村,就必须坚持“共创、兴建、共享”的生态理念,注重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实践主义原则,不断激活乡村创意资本,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注重空间营造、文化营造、关系营造和产品营造的共生机制,实现乡村价值赋智、赋能、赋权、赋值的多维价值驱动。

关键词:文化产业;乡村振兴;创意赋能;白马花田;共生机制

引 言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经历了十几年的探索,该项目肇始于2007年广东工业大学渠岩教授团队在山西和顺许村开展的“许村计划”,发展于2011年安徽大学左靖副教授团队在安徽黟县开展的“碧山计划”,成熟于2019年北京大学向勇教授团队在四川宣汉白马开展的“白马花田营造计划”和2020年清华大学胡钰教授团队在江西浮梁开展的乡创学院行动以及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各类乡建团队开展的乡创实践,最后通过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模式推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一种新型乡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过去六年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师生在四川宣汉白马切实开展了一些乡创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组建了白马花田营造社(宣汉文化创意发展促进会),探索“白马花田”的乡创实践。白马是四川的一个偏远小镇,坐落于川东地区,是大巴山深处的一个安静的小村庄。2016年10月,我们启动乡创帮扶,参与当地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推动实践“文化连接、创意赋能、价值共生”的白马花田乡创范式。在白马乡创实践过程中,北大师生团队包括邀请的海内外专家学者、组织的青年志愿者,都沉浸其中,感动其中,深受教育。白马花田的文化乡建之旅,是一次乡土心灵的启迪之旅,是一次文化灵魂的抚慰之旅。因此,乡村建设是一份让我们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美好事业。

    白马花田营造社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和经验提炼,先后发布《白马宣言》,发表多篇期刊论文,指导多名研究生毕业论文,出版学术编著[1],推出中国乡创书刊《白马》,不断总结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未来思考。

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

    文化和旅游部在2021年6月2日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正式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强调“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投资兴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这标志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计划从民间探索进入国家治理,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行动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形势

    中国乡村建设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见图1),而且从一开始就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紧密连接在一起。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领导了土地革命,以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等学者和实业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国统区开展了乡村建设,这两股力量共同推动中国乡村建设早期的实践探索、理论思考、路径选择。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1958年开始人民大公社探索,给新中国的乡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挫折。当然,人民大公社作为乡村基层力量的动员组织形式,在困难时期完成了乡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起点也来自乡村,得益于1978年安徽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伟大创举。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与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农民和中国的农业息息相关。2005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5年提出全面脱贫攻坚计划,2019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攻坚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进入脱贫攻坚的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时期。自此,中国的乡村振兴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征程。可以说,农民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农民的主体意识一旦被发挥出来,我们的革命事业、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就取得了成功。所以,我们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依然需要调动中国农民的积极性,解决中国农村的深层次问题,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从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等角度,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专项工作。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乡村振兴包括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我们认为,文化振兴对于乡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文化振兴,可以被称为“文化乡建”,包括四种情况(见图2):第一种是文遗乡建,它起到文化乡建培基的作用。文遗乡建通过守护乡愁、保存乡土文明、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推动对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致力于文遗乡建的有识之士投身于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乡村文化传统的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二种是文教乡建,它起到文化乡建铸魂的作用。一大批乡村教育人士开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教育,去启迪留守乡村儿童的心灵,为乡村妇女、土地从业者提供新知识,增强村民的乡土自信。第三种是文艺乡建,它起到文化乡建塑形的作用。一批艺术家进驻乡村从事文艺乡建,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去美化乡村自然环境。第四种是文创乡建,它起到文化乡建强体的作用。文创乡建运用文化创意手段,发挥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乡村特色文化经济的发展。

    在新时代十年文化乡建的伟大探索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乡建经典实践案例(见图3)。我们提到,2007年可以说是“中国艺术乡建元年”,渠岩教授团队在山西和顺县开启“许村计划”,组织艺术家在许村写生、采风、旅居、创作,最后在许村发展起一个美术产业的全产业链,打造了全国闻名的“许村模式”;后来他又在广东顺德青田村,通过“政府 高校 基金会 村民”的运作模式,探索更完整的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包括乡村的历史、经济、自然、环境、农作、民俗等九大脉络,总结出更加系统的“青田范式”。2011年,左靖教授团队在安徽黟县开启“碧山计划”,并由此推广开去,先后进入云南、贵州、河南等地推广“碧山工销社”的乡创模式。2016年,北大师生在宗族亲友和社会同道的帮助下,开启四川“白马花田”的乡建探索。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丛志强团队在浙江宁海葛家村驻村,开启“葛家村艺术试验”,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

    艺术人类学学者方李莉将文化乡建的模式分为四种类型[2](见图4):当代艺术下乡型,比如渠岩的许村计划、甘肃秦安靳勒的石节子美术馆;从整体上修复乡村与文化生态并重建乡土景观型,比如渠岩的青田计划、左靖的碧山计划;通过艺术乡建引进新村民,吸引艺术家与城里人下乡定居、共建型,比如福建屏南林正碌漈下村公益艺术教学项目、四川成都明月村陶艺新村民项目;以传统手艺吸引艺术家激活当地文化产业型,比如云南鹤庆新华村“中国银器第一村”、江西景德镇三宝陶艺村。文化乡建的不同模式之间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包容共生的。在江西浮梁县,孙倩老师的团队学习和借鉴了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策展人北川富朗的经验,开展了“艺术在浮梁”的艺术计划,克服疫情带来的不便,于2021年在浮梁寒溪村开展公共艺术计划,把一个旅游资源欠缺、游客稀少之地,成功变为一个网红打卡地。在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汪莎老师的团队一直在推动“大地之书不止于蓝”的公共艺术计划,融入榕江侗寨的民俗文化生态,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此外,文化乡建的营造范围远不止在一个村庄、一个乡镇的实践探索,也可以包括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探索。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县委县政府从2016年开始尝试推动县域美学经济的发展,通过党建引领生态、环境、产业、农业等多个领域的美学治理,采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领、群众动员和多元资金投入等发展形式,实现了乡村自然风貌、乡村建筑、乡村民宿、乡村产业、乡村生活方式等五个方面的转变,达到了留住乡愁、传承文脉、调动村民积极性、培养全民美育、实现投入产出相对平衡的综合目的。当时,修武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美育的赋能功能,在县委办特别成立了美学办公室,推动全县的美学经济发展。浙江丽水松阳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3] 丽水市是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之一,松阳县的古村落保护非常完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和校友积极介入古村保护,通过建筑空间设计和产业业态设计,重新优化产业空间,实现城乡联动,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植入新功能、新业态,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推动了松阳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理念

    基于这些民间人士对文化乡建的实践探索,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家部委对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进行顶层设计。[4]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的文件重点部署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八大重点领域,包括创意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演出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音乐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美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其他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项目、资金、市场等乡创要素的组织与利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见图5)。所谓“承前”,是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会推动传承乡村农耕文明的作用,推动地方重视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乡土文化生活的重建;所谓“启后”,是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会推动乡村特色经济的打造,有利于地方发展乡村研学产业、精品民宿、创意农业、休闲农品加工业,促进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应坚持“共创、兴建、共享”的生态理念。“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要守护文化传承,弘扬乡村美学,培育美好乡风,发展具有地方感的特色产业,以期促进本村人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推动村社文化经济的全面复兴;要聚焦乡村的文化、艺术和创意资源的创新式开发,倡导村民集体的合作互助,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创造乡村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创作、文创开发和产业赋能之间的协同机制,实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融合发展;合理利用数字基础设施,积极打造社会化、公益性的学术平台,拓宽传播媒介和推广渠道,提升乡村事业和生活方式对人才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应注重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实践主义原则。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要以文化创意和产业创新的组合模式,构建一种社会效益生产力和商业竞争力兼具平衡的互动模式,坚持有利于村民利益的价值分配机制,实现文化经济与乡土自然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通过创意设计和科技创新的多元手段,将民间记忆、神话传说、手工造物、民歌舞蹈、民俗节事等资源,开发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良品和精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基于价值共生的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模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要构建一种社会效益生产力和市场商业竞争力兼具平衡的一种互动模式,要坚持有利于村民利益的价值分配机制,最后实现乡村整体价值的提升;要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把乡村农产品生产、手工技术加工打造成乡土品牌,形成“1 2 3”的“六级产业”融合发展与协同共生体系,即一级产业(原材料利用)、二级产业(技术加工)、三级产业(服务增值)、四级产业(品牌打造)、五级产业(交互体验)、六级产业(跨界融合);要实现从传承发展农耕文明到激活乡土文化活力,推动静态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动态的乡村创意资本,最后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价值实现。

    笔者与英国伦敦政经学院李伯一教授共同提出过一套创意资本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地方空间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路径。[5]同理,乡村创意资本也可以从创意资本的三个内容维度进行分析(见图6)。首先,文化资本的维度强调乡土文化基因的提炼。文化基因来自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在特定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中生活,都会延续一个民族想象的共同体基因。按照人类演化论来看,文化资本就是这些具有文化共享、文化认同特征的,具有文化原型的内在价值符号。我们代代传承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寓言传奇,都蕴涵着我们每个人传承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神圣的、深厚的认同力量。[6]乡土文化资本的提取,要把乡土文化资源放置于一个特定的纵向时间、横向空间的架构中去评估,以寻求乡土价值共同追求的文化标识。其次,关系资本的维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共识,以同理心凝聚村民的乡土认同,在原住民、新村民以及各类乡建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行动的一致,建立起多元乡建主体之间特定的互动方式。乡土关系资本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建构起来的一套隐匿的但又非常牢固的互动机制。最后,象征资本的维度强调可视化符号元素的提取、文创IP的打造,通过IP授权实现跨界创新,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所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不是大兴土木的基础建设,不是拆地建房的设施提升,而更多的是一种无形资产的运营,是一种基于乡村创意资本开发的“轻运营”模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土为本,注重每个乡村独特的生活美学氛围的构造,要以系统性、活态性和地方感的方式去开展乡创建设。

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在《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等工作机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包括空间营造、文化营造、关系营造和产品营造等四个方面的营造机制。结合北京大学白马花田的乡创实践,我们详细讨论一下这些不同营造工作的开展机制及其效果。

(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营造

    空间营造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乡村空间是开展文化乡建的有形载体。我们每到一个村落,都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效果、最优的成本建设一个乡村公共文创空间,使之成为连接乡村创意资本内在机制的空间形态。

    我们把四川白马毕城村的向家院子老屋进行了改造修缮,对旧居老房进行了“适应性再生”的建筑活化,保留了一部分建筑风格年代感强、建筑材料手工制作的老屋,新建了一部分空间,在建筑修缮上探索出一条保护乡村历史特征和多样性发展活力的途径,把向家院子打造成在地的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并转化功能,将其定位为白马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成为白马花田营造社的工作站。创客营地分为三大空间功能(见图7):公共文创空间,用以激发乡民和创客们的文化认同和积极性,广泛调动起社会与公众的参与,激发不同乡创人士的创新活力,让这个空间成为他们拥有共同兴趣的乡村创客们聚会、合作、活动、创造的地方,是分享知识、创造新物的实验室、工作室和孵化基地。创作生产空间,将建筑情感、空间意象和气氛美学融入乡创营地的空间营造,以多样化的研学培训与艺术创作为实用考虑,用空间创造知识、教育、娱乐和审美的深度体验氛围,进而推进乡创作品的创意、制作、教育、交流和分享。生活居住空间,通过雅物饰品和陈设美学,结合中国传统十二节令花神,赋予乡创营地以家的温度与气息,描摹出乡创人理想的生活场景,在各个房间的细节里尽现艺术与时光刻下的美学印记;通过国画、饰品与家具等的细节组合混搭,在陈设中注重人文气质的展示,在空间中加入强烈的视觉符号,关注乡创人士居住其中时的身体舒适度和精神满足感。

    白马花田营造社通过各种花田艺绘计划,连续多年组织志愿者对毕城村的整体环境进行艺术提升和创意改造,将其打造成远近闻名的“花田文创村”。白马花田营造社采用艺术墙绘、微景观营造、卷帘涂鸦、公共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将艺术美化与乡土教育相结合。这里的艺术墙绘(见图8),不是一种单一的艺术绘画式样,而是一种在地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故事的创化方式,在这些墙绘创意呈现的基础上,会陆续开发花田绘本、花田乡土音乐剧等作品。白马花田营造社还打造了很多微型公共空间,为村里老人们营造聊天健身的休闲空间,为村里孩子们营建嬉戏玩耍的游戏空间。

(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营造

    文化营造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期任务。文化营造的对象是乡村文化力,分为四个方面(见图9),包括乡村文化原创力、乡村文化生产力、乡村文化创新力和乡村文化软实力。乡村文化营造就是从这四个方面分别开展文化营造、创意营造、生态营造和价值营造,最终实现乡村文化力的综合营造。白马花田营造社开展实施“花田营造X计划”,通过组织艺术家驻村创作、拍摄花田纪录片、组织花田节庆、开展花田课堂乡土教育等多种形式,实现对乡土文化原型的提取、乡村文化资源的评估、乡村文化价值的转化,不断推广白马花田的文化品牌。

1. 组织一场节庆:大巴山花田艺穗节

    艺穗节(Fringe Festival)又被称为“边缘艺术节”,发源于英国爱丁堡,是在主流艺术节之外的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具有新锐、创意、草根与先锋的文化意涵以及多元、自由、互动与日常的表现形式。白马花田营造社结合四川川东地区巴文化的历史文化、喀斯特地貌的自然风光、土家族的民俗传统,通过艺术家与当地村民的共生创作,以文化创意激活当地民俗文化、故事传说、手工造物、节日庆典等文化旅游资源,以期实现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双赢局面。大巴山花田艺穗节已连续顺利举办三届,对于带动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农特产品的推广和乡村文旅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围绕大巴山花田艺穗节的品牌节庆,白马花田营造社组织了一些副品牌活动,比如花田春倌节、花田春伞节、花田音乐节、花田乡创市集等。白马毕城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山谷村庄,附近没有名山大川、名人故居,没有世界文化遗产地或国家级5A旅游地,无法依靠在地的固有品牌资源吸引远道而来的游客。白马花田营造社就创造具有吸引物效应的品牌活动,通过上下半年各组织一次大型活动、每月组织各类小型活动、每周组织乡创市集的形式增加目的地吸引力,扩大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广,以实现超人气的关注,吸引各方游客造访,形成乡村旅游的常态效应。这些文化活动,都是以村民为主体,与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节庆民俗紧密相连,当然也进行了必要的创意提升和时尚转化。

    白马花田营造社策划组织的活动还包括白马山森林音乐会,该活动通过年轻表演艺术家、音乐人和制作人旅居白马花田,围绕大巴山文化资源开展在地演艺创作;白马论坛国际乡村创客大会,该活动邀请文化创意、全域旅游和乡村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和规划师,通过主题论坛和高峰对话两种形式就乡村振兴的相关议题进行前沿探讨和实践分享,从而总结出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范式,为具体的营造实践提供新的学术指导资源,包括主体论坛与高峰对话;花田喜市乡创集市,该活动以巴文化为主题,以符号巴国、巴山大峡谷、竹艺草编等要素,凸显“巴山里 花田间”的自然生态的意向之美。

2. 实施一套实践:花田创客行动

    “花田创客行动”是一个系列的花田营造计划。白马花田营造社以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为工作总站,系统梳理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脉络,从全球视野、国家需要和地方发展的角度,为白马毕城提炼出“孝义原乡 耕读人家”的文化基因;通过艺术家驻村、新乡土影像、花田艺绘、花田剧社等模式开展主题墙绘、炫彩涂鸦、艺术装置等艺术介入手段,让这些古老久远的历史文化和静态停止的自然风物鲜活起来,重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重建传统文化和民俗生活的现代价值和生命连接。

    花田创客行动的目的是以艺术介入乡创实践,激活乡村地方创生“人、文、地、景、产”的系统地方资源,实现艺术创生的乡村价值开发的整体效益。2022年7月,白马花田营造社参与了紫金奖·第三届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委托的特别活动,组织策划了乡村空间与社会设计工作计营;邀请了全国11所高校的30余名大学生设计师,深入白马村庄,开展乡土考现,与当地的村民亲切融入,挖掘感动自己的生命故事。工作营持续十天,包括线上三天的课程学习,线下一周的实地调研。工作营的营员们接受极限考验,要在两三天的时间内捕捉到真正让自己感动的语言、行为、画面、场景等故事元素,然后将这些故事元素与文化基因相结合,提炼出文化主题,并进行文创项目的构思和设计,最终在村民的帮助下完成实施落地。该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关系营造

    关系营造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任务。关系营造就是以在地村民为工作对象,采取各种手段去激发村民的内在动力和参与的积极性。乡创人士是文化陪伴者、创意赋能者和价值共生者的复合角色,但首先是文化陪伴者。乡创人士要融入当地生活,与在地村民多做深入交流,放下身段去向村民学习请教。白马花田营造社实施“白马花田村民益行积分制”,发起成立宣汉文化创意发展促进会,组织村民担任营地和协会的志愿者,益行积分以户为单位,由白马花田营造社负责登记,毕城村村党委和村委会进行审核监督。益行积分来自村民践行《村民公约》中约定的公益善行,积分可以用于自家孩子接受花田课堂的公益教育、参加花田游学项目,接受白马花田营造社提供的房屋改造设计、业态孵化、产品培养等免费服务。

    白马花田营造社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设置了“花田乡谈”乡创案例分享栏目。“花田乡谈”作为白马花田营造社开启的独立文化专栏,每月更新两期,通过筛选全球的乡村营建案例,与乡村振兴第一线工作者、研究者面对面交流,聆听世界各地的乡村创生故事,分享乡创人士的个体经验。与受访人达成乡村振兴合作共建共识,总结新时代乡创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范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各地的乡创典范,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提供学术指导和经验借鉴。

(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产品营造

    产品营造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白马花田营造社发起花田农夫项目和花田研学项目,组织策划了花田三日、花田五日、花田七日等不同时长的乡土美学生活沉浸式体验与乡土农事季节性体验项目,开展花田游学营、亲子体验工坊等项目。来自全国各地和达州各地的学校以及社会人士,通过微信公众号报名的方式来到白马毕城村,体验当地的农事活动和研学项目,探索乡土慢生活美学,感受大巴山的山水魅力,助推当地乡村文旅经济的发展。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白马毕城村正在进一步整合资源,力争建设成为川东地区“巴适慢活地 花田文创村”的旅游目的地。

    白马花田的文旅产品是一种创意旅游产品。这种创意旅游的精华体现在白马乡民的日常生活、农事劳作、举手投足和民俗节庆的平常之处,是一种自然、活态、真实、朴实的旅游方式。在这种旅游情境中,旅游者与在地村民共处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彼此真诚互动。白马花田营造社的创意旅游,把在地乡民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体验对象,在客观上激发了乡民改善生活环境、优化生产工艺的动机,帮助乡民自觉将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当地乡土生活方式的有机重塑。

    白马花田营造社开展了花田智造产品的研发探索,推出系列化的数字花田产品。通过与杭州向上数智集团智能机器人团队的合作,白马花田营造社正在开发一种展示东方生活美学、实现陪伴疗愈的情感智能机器人。白马花田营造社还开发了白马花田系列乡创产品,包括巴文化的符号产品、大巴山的自然文创、土家族的民俗文创、白马乡土的手工文创以及在地老字号文创(如符号巴国、巴山大峡谷、巴绣编织、巴匠手作、花田醉果酒等系列乡创产品)。白马花田乡创产品采取“白马花田”统一的原产地品牌授权模式,制定产品标准,采取“协会 公司 农户”的模式,开办花田实体体验店和离村创意体验展,开展“花田喜市乡创市集”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形式。

    总之,白马花田乡创模式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乡创体系,其有效性也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毕业生彭莹茜同学长期参与白马花田的音乐公益活动,也不断总结白马花田的理论范式。她在近期的一篇论文中系统地梳理了白马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在地孵化共生关系(见图10),总结了白马花田在营造重关注的公益孵化与商业运营、内生赋能与外向询唤、原住民与新村民等不同关系之间的互动机制,提炼了艺术赋能、研学赋能、科技赋能、节庆赋能、文旅赋能、公益赋能、价值赋能等不同赋能手段的具体内涵,使之达成村民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和成果共享。

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

    乡村振兴的历史伟业刚刚拉开序幕,需要更多的有情怀有能力的人士投入其中。为了加快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启动实施,我们需要重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7]

(一)编制乡创行动计划,激活乡村创意资本

    本文建议地方政府以区县为责任主体,出台指导本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行动计划;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有效落实,针对重点领域,开展重点任务,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战略;编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手册和营造指南,推行实施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乡土文化基因库建设、新乡贤文化塑造、传统节日仪式重建、乡创项目认养制、数智乡创培育、乡创发展基金等系统工程,加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整合有关机构开发微信小程序、APP软件等乡创赋能服务平台,开发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乡创志愿者招募、乡创社群维护、乡创社区治理、乡创平台运营、乡创项目申报、乡创电商服务、乡创咨询宣传等提供数字化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并通过乡创平台的信息数据处理,为乡村产业的数字化、乡村建设的智慧化以及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提供公共支撑。

(二)推动乡创学院成立,培养乡创专门人才

    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的文件中特别提道:“建立汇聚各方人才的有效机制。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制定政策举措,建立有效机制,引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企业家、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带动文化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解决人才问题,要注重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的实施。广义的“乡创”,不仅包括文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还包括农创(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和科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我们要把文化产业特派员、农业科技特派员和数字技术特派员的培养、使用都统一整合起来。根据人与土地的关系,我们可以把人分为“守土守乡者”“离土离乡者”“离土不离乡者”和“离乡不离土者”等不同情况。无论哪种人群,都有自己与乡土的独特联系,我们要发挥不同人群参与乡创建设的积极性。我们还要创新机制体制,调动起不同人群的乡土责任,整合不同领域的乡创资源,搭建工作平台,组织乡创人士投身乡土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乡土行动。

    文化产业特派员扮演着三种角色:第一,文化陪伴者,这一角色要以敬畏、感恩、平等甚至仰视的心态进入乡村,去融入、理解、感知乡村活态的文化,与村民增进友谊,赢得村民的信任;第二,创意赋能者,这一角色要有一个或多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具体技能,能够实现乡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乡村的空间景观、社会关系,促进乡村文化转化和产品生态的构建;第三,价值共生者,这一角色要兼具公益和商业的利益相关者的理念,以在地乡民的利益为先,建立公平有效的分配机制,实现价值共创共享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特派员作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专门人才,要推动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的建设,要发挥文化产业特派员不同主体的开发责任。从个人开发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特派员要构建好志愿者、实习生、旅居者、创业者等个体参与乡创事业畅通的渠道和有效的机制;从组织开发的角度来看,要发挥村委、社会企业、高校、公益机构等不同机构的角色功能,充分尊重第三方乡创组织的专业技能、价值情怀和公益精神,营造有利于第三方社会组织参与乡创事业的社会环境;从政府开发的层面来看,要整合好乡镇、县市、省市、中央部委等各级政府的公共资源,建立协调机制,形成政策组合,增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的身份认同、专业技能和社会荣誉感。

(三)壮大乡创社会组织,建设乡创公共服务平台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要开展不同形式的平台建设,包括搭建乡创基地平台,在条件成熟的村庄、乡镇设立乡创营地、乡创社区、乡创工作站,建设乡创园;设立乡创学院平台,培养乡创特派员、乡村规划师、乡创营造师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专门人才,制定乡村文化产业经理人人才标准、文化产业特派员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组织乡创活动平台,组织全国乡创大会、乡创生活节和乡创市集,积极推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扩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项目、组织、平台的品牌宣传;构建乡创组织平台,组建乡创智库、乡创协会、乡创基金,搭建推动乡村文创的乡创智库平台,遴选条件成熟的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推动设立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牌的国家乡村文创研究基地和实践基地。

    2022年5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20余所高校、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分会,这是全国第一家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社会组织。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成立于2013年6月,是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登记,由文化部主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是文化产业的行业领域的国家一级协会。乡创专委会以建设成为全国性的乡创咨询智库、乡创人才学院、乡创项目基地、乡创企业家园为目标,以“聚焦乡村文化创意、带动乡创人才集聚,助力乡村文化繁荣,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核心宗旨与使命。

(四)完善地理标志保护措施,培育乡创IP品牌体系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在于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乡创跨越式创新的内在逻辑,是与有故事、有品牌、有符号的乡创IP的价值延伸密切相关。乡村文化品牌包括两类:一类是乡土地理标志,另一类是乡创IP。据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统计,全国地理标志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带动有关产业的数据),地理标志精准扶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宁德模式”受到全国关注,并被广泛推广。福建省古田县的“古田银耳”作为地理标志注册以来,品牌效益平均每年增加15%以上,惠及人口34万,带动全县人均收入增加7 000元。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了2021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要实施乡土地理标志复兴计划,打造具有地理感知、地域标志与地方印记的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要实施乡创IP扶持计划,实现具有原型驱动、潮流市场与跨界创新特征的乡创IP的价值共生效应;要大力实施地理标志复兴计划,以村社为单位,遴选一批地方信任感强烈、货源标志显著、原产地特色鲜明的地理标志,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和推广,建立严格的生产过程、渠道控制的监督体系和技术平台;要实施乡土文创IP扶持计划,培育一批符合原型驱动、潮流市场、跨界创新的新潮IP,组织好农民丰收季、“村晚”活动,打造乡土文化节、乡创生活节,充分利用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推广渠道,培育新型乡创品牌,提高乡创IP授权的运营管理能力。

结 语

    从碧山百工十条[8]、青田范式[9]到白马花田范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了乡村价值的多维驱动。具体而言,包括了以下四种价值驱动(见图11):第一,赋智价值驱动,即通过各种个性化、体系化乡土教育,达成乡创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认同和乡土自信;第二,赋能价值驱动,即通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赋能工具包,提供一系列乡创发展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手段;第三,赋权价值驱动,即让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在乡村开展乡创工作时有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甚至部分公共项目的签字权;第四,赋值价值驱动,即深度开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短期价值和长远价值、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村民价值和政府价值,实现乡创价值的综合效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尽头是照亮每个人的乡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塑了乡村的物理空间、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通过大力开发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乡村创意资本、美化乡村自然环境、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乡村文化资源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向勇.城乡连接与乡村营造[M].北京:金城出版社,2020.

[2] 李琤.河南修武:探索“共同富裕美学路径”[N].中国文化报, 2021-11-29.

[3]  文化和旅游部等.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S].2022-3.

[4] Yong Xiang and Boyi Li, Theorizing Creative Capital in China:A Multi-Level Framework,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Arts Management, Edited by William J. Byrnes, Aleksandar, Brki, Routledge, September, 2019.

[5] 向勇.文化基因视域下新国潮品牌的承续、创化与赋能[J].艺术评论,2022(2).

[6] 向勇.新发展阶段乡村文创的价值逻辑:行动框架和路径选择[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4).

[7] 左靖.重新发掘另一种事关人类幸福的价值观[N]. 澎湃湃客,2022-08-15.

[8] 渠岩.青田范式:中国乡村复兴的文明路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1.

图文设计|周润知

责任编辑|郭倩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掌握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农旅项目规划设计方法与原则
乡村振兴 | 文化赋能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研究
汇聚乡村振兴“人才雁群”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 厚植乡村文化底蕴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讲座预告
乡村振兴战略与规划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