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学生唱好家乡的“戏与歌”
阜阳市北京路第一小学少儿戏曲社团的孩子们

文 | 陈茴茴

锣鼓声声,旗帜飘飘,伴随着“辕门外三声炮响如雷震,天波府走出我保国臣”的唱词,两位小演员以巾帼女英雄穆桂英造型出场,唱腔、动作“戏曲范儿”颇足。这是安徽阜阳市北京路第一小学戏曲社团成员正在舞台上表演少儿梆子戏《穆桂英挂帅(出征)》。这个萌芽于2006年的社团,经过十多年的坚持与发展,目前已成为当地立足学校、辐射周边、推动本地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典范。

少儿梆子戏《穆桂英挂帅(出征)》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同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又共同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伴随相关政策的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力度不断加强,各地传统文化进校园逐步发展出不同特色与形式,在利用本土优势、与本土地域特色文化强强联合的方向上摸索出各自的特色之路。

本地域传统音乐进课堂

安徽阜阳市地处安徽北部,临近河南,当地黄梅戏广泛流传,豫剧、梆子戏、花鼓灯等也深受老百姓喜爱。2006年,对传统戏曲一直有浓厚兴趣的阜阳市北京路第一小学音乐教师许冬子,在学校偶然发现几个适合学戏曲的苗子,便试着教了孩子几句唱词,他们很喜欢。喜欢戏曲的孩子几年中从三四个慢慢发展到十余个,他便萌发了一个想法:结合学校的音乐课,办一个地方戏社团。2011年10月,戏曲社团终于成立,孩子们在社团学习戏曲和带有戏曲曲调的歌曲。2016年,社团还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教育基地,社团的孩子一直是阜阳市春晚、安徽省六一少儿文艺汇演等演出的主力军。社团的学习内容也从最初只有黄梅戏,发展到又加入了豫剧、梆子戏、花鼓灯等当地活跃的剧种。社团的很多孩子升入初中、高中后成为各校社团的文艺骨干,还有一些孩子考入专业音乐院校。同时,借助音乐课堂,更多的孩子通过戏歌学唱、戏曲经典唱段欣赏、花鼓灯常识讲解等方式,慢慢接触到戏曲文化。

发源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的聊斋俚曲,又称俚曲,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开创的一种说唱结合、散韵交织的艺术形式,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有“明清俗曲的活化石”美誉。2006年5月20日,聊斋俚曲15部曲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音乐教研员董秀介绍,淄川区教研室高中音乐教研组10年前就开始进行山东民歌进课堂的课题研究,近年在原有课题基础上又展开淄博民歌活化传承研究,将起源于淄川的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15种)、“孟姜女的传说”(涉及8首孟姜女调)以及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磁村花鼓”,经淄川多所中小学民歌进校园活动进行实践,建设非遗项目基地学校,组建非遗传承教师团队,培养传承人。通过校园传承、社区共建、文旅融合多途径进行当地非遗音乐文化记录、保存、传承和推广。

淄川区文化馆“聊斋俚曲部”志愿者进淄川中学进行辅导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广西、浙江等地的学校近年在挖掘当地特色的戏曲、非遗文化项目进校园方面都取得了不错成效。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从最初以京剧为主的几大剧种进校园,到现在各地许多学校都在主动挖掘身边的传统戏曲进音乐课堂,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郑莉表示,这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先盘活,再精选,学校成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主要阵地。通过“进校园”的过程,各地筛选出适合校园、适合课堂的内容和方式,精选出可以在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中推广的内容,促进了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音乐教师成“中转站”

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很多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以身传教等无形方式进行传承的,进校园后学校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进行资源转换,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建设,转换为学生更为熟悉、容易接受的形式。譬如,以粤方言演唱的粤剧,音调婉转,常有大跳,调式与传统五声音阶有区别,旋律比较难唱,对于从没听过或者听得比较少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不是很容易。粤剧进校园的内容应当经过专家、教研员、学校教师的再创作与提炼,精心安排教学素材,才能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在这方面,广州市番禺区傍江东小学、南村镇罗边小学、韦大小学、沙涌小学等学校作出了有效探索。学校有专业老师、培训场地、器材设备、经费支持,传承成果丰硕,一批作品获奖,被评为“广州市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

广西壮族民歌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广西南宁、柳州等城市,能说壮语、唱壮歌的青少年学生却越来越少。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音乐教师肖艳莉发现这个状况后,觉得作为一名壮乡的音乐教师,有责任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民歌。这些年,在她努力下,南宁市魅力壮歌特色艺教工作室得以成立。工作室一共有16名成员老师,他们利用寒暑假进行田野调查和其他考察方式对广西壮族民歌资源进行采集、分析、整理和分类,总结和甄别出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壮族民歌作品。经过一年实践探究后,工作室成员教师将壮歌文化延伸到学校日常音乐教学,与学校音乐课程、艺术社团相结合。如南宁市十四中建政校区借助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的契机,增设“壮族音乐”专题教学,把“音乐故事——刘三姐”“走近壮族民歌”等内容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了解壮族文化、学习壮语歌曲,填补了校本课程在本民族音乐教学中的空缺。目前,通过“空中课堂”的方式,“魅力壮歌”相关课程内容已辐射广西14个城市的中学。肖艳莉说,希望孩子们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表演《铜鼓舞》

在淄博市淄川区,音乐教研室民歌研究课题组利用节假日、休息日多次拜访当地专家进行采风学习,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讲座,形成专家带教师、教师带教师、教师带学生的多种传承方式,使传承地方非遗文化取得有效成果。如淄博淄川中学音乐教师吴琨,业余时间跟随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陈倩学唱聊斋俚曲曲牌。她在高一年级开设了聊斋俚曲地方特色校本课程,灵活使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辅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和语言,把聊斋俚曲《玉娥郎》《金纽丝》等传统曲牌,尽可能原汁原味传承下去。

郑莉表示,把我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师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培养教师才能让传统文化辐射、覆盖更多的学生。

在戏曲氛围浓厚的河南省,多年来在戏曲进校园方面尤为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举办教师培训。培训除请来河南省的戏曲名家给老师亲身示范、口传心授外,还组织专家编写了一套适合基层老师使用的教材,其中既选取当地经典戏曲剧目,也收录一些新编现代剧目。教师培训还采取分批分级举行的方式,参加省里培训的老师,回去之后再培训当地老师,层层培训、级级传递,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师享受到培训成果。

郑莉也建议,各地音乐高校应该根据各地特色增设相关传统文化传承的课程,由传承人对音乐师范生进行传授,这样才能培养更多可以投身其中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进校园”尚有四大难题

广州番禺粤剧戏曲进校园活动

以戏曲、非遗音乐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冒头。

投入戏曲进校园这项工作近二十年的许冬子观察到,各地、各校本应潜心进行的基础传习工作,陆续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现象。他认为,这些现象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校、师资三个层面。

在社会层面,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有,但落实不尽如人意,有“蜻蜓点水”的迹象。有的地方,戏曲进校园或非遗进校园仅仅是按照当地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或“实施条例”的框架进行,“每学期必有一场戏曲经典唱段专场演出”或“在校园艺术节文艺演出中穿插经典戏曲唱段”,每学期就只求完成任务。这无法让青少年从根本上了解戏曲文化。

在学校层面,有些学校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识不够,安排给相关课程或社团传习教学的时间大多是“课余时间”“自习时间”“校本教研时间”“教学延时服务时间”,很少主动为戏曲进校园工作开辟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被动实施的过程中很难得到班主任以及主课老师的支持。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和良性循环被学生文化课分数、成绩提升的要求所压制;或者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学习、演出冠以功利色彩,过多关注是否能为学校争取奖项等。

在师资层面,参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或稳定性不够。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梆子戏传承人王永兰十多年来能坚持在阜阳市北京路第一小学少儿戏曲社团授课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也是该校戏曲社团稳定发展、专业水平得以不断提升的保障。许冬子希望,各地学校如能引入专职的戏曲和舞蹈老师,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戏曲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师资问题。

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各地方言体系保护不够。郑莉表示,方言对于戏曲、民歌甚至民间音乐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它,相关的民族民间音乐就没有了承载的语汇体系,就无法继续传播和发展。

作为广东传统戏曲之一,粤剧是岭南传统文化的代表。广州番禺的粤文化氛围浓厚,当地极为重视粤剧、粤曲、广东音乐等岭南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的推广,学生在学校既可学习走圆场、手花、枪花、刀花、唱功等各种粤剧基本功,还可以参与动作、唱腔和表情的训练。然而,即便是粤方言覆盖面非常广的番禺,近几年也面临本地新生代孩童不谙粤语、很多学校外地教师不能驾驭粤语教学的情况。陈月和是熟悉当地传统文化艺术的广州市番禺区音乐教研员,他表示,粤方言对于外地教师是一个挑战,这也是粤剧戏曲进校园过程中,各校自身师资培养方面相对做得不足,基本依赖校外师资的原因。陈月和认为,粤剧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可尝试从创作一些容易上口、具有粤剧风格的歌曲入手,让学生从风格上先接受这一音乐的“母语”。在教研活动方面,当地教育部门也可针对非遗专题定期举办教研活动,集中对相关板块与课本相关教材内容的结合进行研讨,以此加强教师的相关教学能力。郑莉说,她在各地调研多次呼吁大家重视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曾建议学校师生可以“上课普通话,下课家乡话”,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语汇体系。



【记者后记】

复杂的事情一直做

我最初接触戏曲进校园的选题,是2014年采访安徽阜阳市北京路第一小学少儿戏曲社团的许冬子老师,之后我相继做过广东、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广西、浙江等地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的相关选题。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教师团队对于相关传统文化的坚持最令我印象深刻。有的学校师资依靠的是身为“票友”的本校教师,他们为了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内容,利用业余时间自费投身相关戏曲、曲艺的学习;有的教师利用寒暑假到非遗文化传承地采风学习,力求“形似”之外还要“神似”;有的教师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形成团队,十多年日复一日地投入戏曲社团建设、校本课程研发工作……许冬子老师从2006年发掘第一个戏曲小苗开始,已在戏曲进校园这项工作上坚持了近20年时间,头发都被岁月染上了花白痕迹。

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学校,不可缺少的“中转站”是教师,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多实际且到位的保障与支持、营造一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优良沃土、有效实现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入与结合,让更多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种下并开花结果,是目前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都说成功的秘诀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复杂的事情一直做”。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个长久之计,重在“一直”,而非“一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离不开一线教师和传承人日复一日的坚持,更需要政府部门、剧团、学校通力与大力的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根”深叶方茂——宜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侧记
戏曲进校园传承传统文化
戏曲进校园,要跨过哪些坎儿
阜南十小多彩社团:戏曲进校园 国粹润童心
京剧走进东城校园成为校本课程
四川大学:让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