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占军 殷波 王月月 | 2022年度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研究

ART EDUCATION


2022年度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研究

董占军  殷波  王月月

董占军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殷波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王月月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
我国当代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具有鲜明行业属性的专业教育与培训,到设计与设计教育全面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立以及文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过程中价值发现、本质深化、内容拓展的过程。盘点梳理2022年度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情况,由行业、高校、非遗等领域并立及联动的格局切入,通过主导政策、学术研究、教育实践及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探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工艺美术教育的社会基础与发展规律,立足历史脉络和发展现状,把握工艺美术教育关联性的因素及本质。

一、中国当代“工艺美术教育”的构成与内涵
1949年以来,为满足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我国工艺美术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行业师承培训、高校专业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并立的格局。一方面,因工艺美术的“实用艺术(美术)”内涵、属性及特定历史阶段的国家建设特点,行业性的生产及管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和教育传承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将工艺美术生产作为突破贸易壁垒、出口换汇的重要手段,先后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1953年)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等一系列对外营商推广活动,着力以工艺美术生产创汇换汇支援国民经济恢复重建。高校专业教育、行业人才认定与培训随之被提上议程,新中国首部《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1954年)设立“实用美术”专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1956年)并由文化部和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共同领导,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召开(1957年)并对工艺美术生产方针和原则做出部署。此后,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系列全国性的会议及文件均强调发展工艺美术生产和加强出口的重要性(如1971年的全国日用工业品座谈会等),着力部署进一步发展工艺美术品生产和扩大销售(如国发[1977]87号文件等)。由此,行业内逐步建立健全人才认定与激励机制,首部关于全国工艺美术技艺人员职称的评定条例(轻工业部[1979]轻艺字第123号文)于1979年下达各地。同年,在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上,“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前身)正式颁布授予。在高等教育领域,从1963年《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修订“工艺美术”项,到1983年、1987年先后颁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和《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工艺美术”的史论和创作实践成为艺术学学科专业组成部分;期间建立的一系列工艺美术学校和工艺美术研究机构,很大程度上是工艺美术生产发展需求和计划经济管理的产物。这与工艺美术的生产性、应用性本质相关,也是工艺美术教育随经济生产而动的国情特点。
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工艺美术在生产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有所改变,特别是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理念和机制进一步应用推广,工艺美术教育在受到产业经济影响的同时,通过设计思想、文化观念及其相应实践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价值认定、内涵重构、内容拓展的过程。具体涉及高等教育领域里“工艺美术”作为学科专业的一度取消与重新设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中手工艺文化的传习实践等。从根本上看,现代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理念应用,源于中国社会普遍而深刻的发展变化。就工艺美术而言,历史上得以传世的宫廷工艺美术和1949年以来用以出口创汇的特种工艺品,突出材料的稀缺珍贵、工艺的精美绝伦、功能的审美欣赏,由于国内工业化生产普遍需要设计提升,人民大众的生活需求也由经济相对匮乏时期的物质功能为主进一步向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层面提升和拓展,其生产创作需回归本土的、大众的生活。因此,建构工艺美术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在于达成艺术审美上的某种共鸣或实现稀缺性的收藏价值,更在于建立与生活本身的联系,包括某种记忆的存贮与唤起、情感的表达与维系以及在日用、游娱等各环节中不可替代的存在,是手工属性对机械生产盲区的补充,也是民族文化生态的建构。由此,工艺美术教育不仅与相关行业、产业联动,在行业内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意义上和机制中展开;而且工艺美术与设计也并非对立冲突、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补、融通的存在。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上,“工艺美术”被取代(1997年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创作生产实践中新的设计创意和传统工艺美术作为资源的跨界衍生等成为持续不断的探索领域。
当前,我们应盘点梳理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情况,由行业、高校、非遗等领域并立及联动的格局切入,通过主导政策、学术研究、教育实践及评价方面发展现实的探究,进一步认识工艺美术教育的社会基础与发展规律,把握工艺美术教育关联性的因素及本质。

二、教育政策:非遗传承、行业培训与高等教育多方协同
2022年度,在全国范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多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主要目标是通过传统工艺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也因城镇乡村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综合性目标导向,相关文件涉及的工艺美术教育内容突出非遗传承、行业培训与高等教育多方协同的布局和机制。在参与主体上,提出“健全传承体系”“建立汇聚各方人才的有效机制”“构建多元乡村工匠培育机制”,强调普通高等学校及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相关文化产业企业、从业人员、乡村工匠等共同参与。在方式方法上,主要通过高校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课程及企业、乡村等发展一线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展开,具有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文化传习共同发展的特点,鼓励专业教学与带徒传技、技能推广等融通共进。相关政策既是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由国民经济、产业需求而使行业培养培训与高校教育兼存联动之特点的延续,也体现了更大范围的文化产业发展、乡村资源活化以及包含传统工艺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需求导向,工艺美术教育在促进特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文化传承、经济赋能、社会民生改善的作用。同时,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构成进一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认定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群成为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整体构成中,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项目占比约27%,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领域的代表性传承人占比约29%[1]。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和人员的认定因此成为教育协同的重要抓手。非遗项目进课堂、高校开展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等双向展开,同时鼓励传承人面向行业、乡村发挥师徒传承、传授技艺作用,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资源和主体成为工艺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相关政策突出指导性,鼓励建立联动机制、发挥协同作用,但不涉及学科专业、教育机构、管理结构及机制的硬调控,体现了当前工艺美术教育在管理上的特点。
在区域范围,部分省份出台的传统工艺美术专项条例中涉及人才培养,亦突出非遗传承、行业培训、高校教育联动方向,构建联合式、多元化培养机制。如《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办法》(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222号)指出:“鼓励和扶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与相关行业组织、企业联合建立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天津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指出:“采取鼓励工艺美术大师带徒传艺、专业院校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传统工艺美术人才。”[3]《“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就建设“山东手造”人才队伍提出依托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并实施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多措并举加以培养。同时,部分西部省份着力完善工艺美术职称评价机制,贵州出台《贵州省工艺美术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甘肃发布《甘肃省工艺美术系列职称评价条件标准》,将职称评聘认定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工艺美术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抓手。
此外,非遗传承、行业培训与高等教育多方协同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还体现在各级政府开展工艺美术大师评选、非遗年度人物评选的支持导向上以及多方协作的“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的建立。如2022年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公示、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公布,产生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示范性影响。浙江省、山东省等推动传统工艺项目相关的传承人、企业、机构等与高校合作,建设工作站、工作坊等平台,开展培训和创意设计协作,促进传承并提高产能效益。
由上述梳理可见,2022年度,与工艺美术教育有关的政策并不局限于高等教育领域,从基本目标、参与主体、实践方法上均具有综合性和协同性。根本原因在于,工艺美术教育不仅与具体行业、产业的发展相关,还涉及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新形势下乡村振兴发展的资源禀赋和赋能价值。正如上世纪50年代以来建立的具有较强行业属性的工艺美术学校、工艺美术学院在经历管理权划转等一系列变革后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工艺美术教育势必由社会基础与需求向“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的社会体系化协同方向延伸和拓展。2022年度的相关指导性政策体现了工艺美术教育中高校、行业、非遗机制联动的层次性与关联性、动态性与开放性,相关人才培养需要各社会子系统的互动交流,从而促进教育传承与社会需求的充分对接。工艺美术教育政策的导向因此也是工艺美术社会价值的深入把握与激发,体现了工艺美术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相关要素、结构和功能的发挥也需持续研究和把握。

三、教育研究:历史与当下、工艺与设计、学校与社会视角并置
2022年度,从课题立项、论文发表、图书出版、会议研讨等方面看,关于工艺美术教育的研究呈现出鲜明特点:相当比例的课题和论文侧重工艺美术历史源流的研究,包括重大事件、重点人物的影响等,体现了“知所从来而思所将往”的思路;同时,学术会议则更突出当下主题,研讨当前文化语境、经济发展、生活方式中工艺美术的发展问题,包括教育传承与人才培养问题;同时,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仍是研究的焦点,不论是学科、专业意义上的融通,还是发展实践中的协同,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在造物理念、知识经验、技术工具、应用方向等方面的异同与联系仍是研究的重点;此外,工艺美术教育作为大众美育、社会教育,在校园与社区、专业人群与社会大众、专业培养与文化传习等方面的实践及价值也受到关注。整体上具有历史与当下、工艺与设计、学校与社会视角并置的特点。
首先,关于工艺美术教育史的研究占比较大,历史以及隐含的当下出发点是工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角度和内容。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论文数据库检索,2022年度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题的论文共计75篇。如万方数据2022年相关研究成果高频词有庞薰琹、传统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思想等(图1)。同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237项,工艺美术相关课题23项,占比9.7%,侧重历史研究,涉及教育及传承内容(表1)。

图1  万方数据2022年“工艺美术教育”关键词分布(数据来源:万方数据)

表1  2022年“工艺美术”相关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统计(数据来源:《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公示名单》)


相关论文及课题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流变、传承与传播,具体在学校教育、专业教育中关注清末民初及1949年以后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特别对庞熏琹、雷圭元等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研究,既是对思想构成的分析研究,也是对当下教育发展的镜鉴把握。相关研究重视对工艺美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把握,工艺美术如何成为民族的精神文化资源、参与民族文化自信的建构,工艺美术如何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无处不需要美”的重要来源,工艺美术的教育发展如何建构民间视野等,都不只关涉历史,更关联当下乃至未来发展。与此同时,2022年度的工艺美术论坛、研讨会等更集中于当下发展主题的探讨,如“手工艺50人论坛”的主题是“艺术当随时代·手艺当领时尚”,在相关产业热点的探讨中,涉及“构建一个平等、合作、交流的国际型智库”等人才协作与发展问题。还有“工艺美术与当下生活——第二届青年学者工艺美术论坛”学术研讨会等,聚焦工艺美术与当下生活的联系。应该说,教育问题并非孤立而为,把握当代生活的动因与需求是重要基础。
其次,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与现代设计教育的关系问题仍是研究的重点。研究者普遍关注传统工艺美术在造物思想、价值观念、审美形态、工艺语言等方面对于现代设计教育的资源意义,研究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相通之处和补充作用,分析相关要素的激活及知识、经验、方法的融会问题。值得指出的是,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发展,设计呈现出协同化、智能化、数字化等特点,由此不仅改写、再造了设计教育的边界与内容、形式与方法,也进一步凸显出工艺美术作为人之本质创造力实现的独特意义以及“手”“工”“艺”所具有的时间内涵和生活价值,传统工艺美术不仅可作为资源融入设计教育,更应回到工艺美术教育本身,发现其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的契机和空间。元宇宙技术的应用及发展,使工艺美术等艺术藏品凸显手工艺最本质的价值,为重新认识工艺美术及工艺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场景和切入点。传统工艺美术与设计的关系须在新的趋势下加以研究和把握。
此外,关于工艺美术教育研究的“大美育”视角突出,即不局限于学校相关专业教育,还关注更广泛的社会教育及文化传习。在学校教育方面,关于工艺美术的职业教育问题关注较多,主要涉及高职、中职院校工艺美术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如刘中华、焦基鹏[4]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学科人才培养情况,包括“室、所、馆”师徒传承方式、厂办工艺美术工业中学、建立中等工艺美术学校等,对改革开放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教育所面临的边缘化、传承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做出分析,阐述新文科对工艺美术类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还有部分研究成果关注特殊人群职业教育中的工艺美术教育问题,探讨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对于残障人群树立劳动价值观、参与就业竞争、拓展生计空间的作用,富有研究价值。与此同时,关于工艺美术社会教育、文化传习的研究广泛展开,包括工艺美术进社区的社会化教育研究、关于“手感经济”的手工艺体验调研等。又如,学者李旺、乔晓光[5]认为民艺是生活化的艺术实践,提出推进民艺美育的生活化。《中华手工》等联合发布《重振手感经济——2022中国手工艺体验项目调研报告》,提出手工艺消费从“手工艺制品”的消费向“手工艺制作”的消费转化,“体验”包含生活需求,更大范围的社会传习因此已具有相应的基础。应该说,工艺美术教育把握本质并与社会发展基础和需求相契合,才能形成“教”与“育”的良好生态。

四、教育实践:新文科视域、非遗研培、社会展览特点突出
在学校、社会等不同范围实践中,工艺美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较为突出。在高校,新文科架构中与工艺美术专业相关的设计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得到新的调整和设置,工艺美术教育实践体现出学科专业的开放性以及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在社会文化领域,由政府组织、传承人群及高校、行业联动的非遗研培持续推进,相关研修与培训“只针对传统工艺类和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展开”,根本原因也在于,其传承主体的职业性和生计需求,提升技能以适应社会变化、审美需求,其中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的需求最为迫切[6];同时,各类工艺美术展览发挥了社会范围内的工艺美术教育传播作用,展览的主题、内容和形式呈现出一定变化。
在高校,“新文科”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展开深刻影响着工艺美术教育实践,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综合能力成为必须。据统计,2012年“工艺美术”批复本科专业以来,教育部共审批通过110所高校开设该专业(表2)。如果说“新文科”的提出,在于相对学科本体而言的社会系统、技术系统发生变革,新技术、新经济要求传统的文科教育开放边界、跨学科交流,从而使知识生产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使精细化的学科专业系统与具有复杂性的社会环境融合发展,那么,工艺美术教育也需要进一步面向现实、服务社会,并为此增强跨学科的交流,吸收融会有益于发展的内容。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工艺美术的手工本体如何吸收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技术,而在于植根、融入并作用于今天的生活,在于通过传统造物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而“塑造一种新的价值和系统,推动生产、消费和社会治理得以良好的运转”[7],这也是全球化、工业化以来应对文化生态等失衡的必要补充。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高层次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不仅在于手工艺作品创作、产品生产的发展,还在于发挥手工艺文化对宏观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新文科”视域中的工艺美术教育实践注重发掘工艺美术与生活方式、生活美学整体的联系,注重在国家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上推进产教融合,注重培养在动手实践能力之外的跨学科思辨与综合实践能力。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民艺理论教学、手工艺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等通识课程,加强民艺博物馆建设,在宏观架构、生活系统中深化教育实践。

表2  “工艺美术”本科专业分布高校统计表(数据来源:教育部2012-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


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进一步实施推进,全年在不同地域、就不同工艺品类面向非遗传承人开展研修培训,成为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非遗研培人员的反馈情况看,由政府、高校共同组织开展的非遗研修培训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极大提升了工艺文化传承的自觉和自信,突破以往生活圈里自然而然的经验状态,对具体工艺的价值、意义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二是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与工艺传承创新的可能,传统工艺具有生产性,有“用”有需求才能实现价值、得以存续,了解生活变迁、需求变化而在工艺传承发展中融入新的创造性是活态传承的需要,也是意义所在;三是深刻认识所传承工艺的特点特色,为避免在大范围的信息交流中迷失,开展非遗研修培训的高校教师“高度尊重非遗保护理念,小心翼翼地严守着非遗传承和创新的边界”[8]。因此,非遗研培面向特定群体开展教育培训,对相关品类的工艺文化传承、行业发展以及文化交流反哺高校教学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尊重工艺传承人的权利、恪守工艺文化“变”与“不变”的边界,也成为工艺美术跨领域、跨人群教育交流的必要原则。
此外,一系列国家级和地方性的工艺美术展会在发挥文化交流、贸易营商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工艺美术社会教育传播的重要形式。2022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以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山东手造”精品展等举办,一系列地方展、博览会也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步举行。相关展览以作品展、精品博览会的形式为主,并以传统工艺美术分类划分展览版块,是以往工艺美术展览形式和主题的延续。同时,不少展览设有“IP授权”“文创衍生”等版块,体现了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创新需求,而且相关版块往往融入了新创意人群的成果,兼有教育成果展示交流的作用。还有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浙江地区刺绣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展”“江南客厅——长三角传统工艺生活美学设计展”以及2022首届全国大学生“毕业季”工艺美术类优秀毕业作品大赛等,既是工艺美术教育成果的展示交流,也以展览的形式搭建学校教育与产业实践的桥梁。2022年,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馆,“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落成,从国家到地方,工艺美术展馆的硬件建设以及融收藏展示、交流合作、文创研发、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展馆功能进一步发展,体现了工艺美术教育社会化的拓展与深化。

五、教育评价:专业排名、行业评定、社会认知更新发展
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情况的评估,也是发展方向的导引。2022年,关于工艺美术教育的评价由学科专业排名、行业标准评定执行、社会公众认知评价等组成,涉及高校教育、行业人才培养认定、社会普遍认知与判断。在评价导向上,具有艺术与技术并重的特点,突出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人文内涵、技术标准以及适应新经济新形势的综合能力;在评价方法上,注重数据量化与标准化,既与高等教育的数据监测式评价有关,也源于工艺美术包含的技术性因素,因而具有行业标准化和产业人才培养标准化的可能。
在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的专业评价方面,据2022年度“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工艺美术专业参与排名的57所高校中,获得A 的高校有2所,分别是清华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获得A的高校有9所,获得B 的学校有11所,获得B的有35所,排名前十的院校中7所是艺术类院校。相关结果由数据监测式评价产生,包含10个模块、36个维度、104项指标,涉及320个评价变量。在评价的机制、框架、量化指标上与高等教育各学科共通,从工艺美术专业的评价结果上看,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更为突出。如果说评价的目的不在于排名本身,而是为了改进和发展,那么涉及一系列数据指标的事实认识和评价结果中包含的价值认识更趋向于工艺美术教育艺术性、人文性内涵的深化,匠心手作不是单纯的工艺教育,其高层次的发展还在于精神的、文化的创造性与境界。
在产业行业的人才培训及其评价方面,更为突出工艺技术能力水平的标准化评定,因此也涉及工艺美术行业的标准化管理。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于2021年11月出台、2022年进一步推广的《工艺美术产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提出加快工艺美术产业人才培养标准化工作,“规定工艺美术领域主要方向岗位能力要求”,用于“指导各单位开展工艺美术领域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招聘、人才引进等工作”[9]。2022年,国家工艺美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旨在加强工艺美术行业标准化建设。从中可见,在工艺美术行业人才评价标准上,产品质量和技术能力成为关键。如《工艺美术产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根据工艺美术创作生产流程,聚焦工艺美术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和质量品控三个主要环节的岗位,提出岗位职责和能力标准。技术能力的量化评价、工艺美术品质量的标准化构成作为行业人才培训发展的重要依据,主要关系产业行业发展的基础。相对于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评价更趋向艺术、文化等核心创造力的提升,产业行业的人才培训及其评价侧重于落地应用及夯实基础,二者也形成互补。
在社会认知与评价方面,工艺美术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受到关注。2022年,《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等国风舞剧热播,汉服文化、汉服经济与文旅、文创等产业融合,手工艺相关的直播、视频、数字藏品成为热点,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传统工艺美术的认知,并包含对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评价导向。当工艺美术融入舞台艺术,或成为潮服、潮玩、文创手办的重要元素,乃至元宇宙兴起后成为天然富有手工唯一性的数字藏品,工艺美术成为具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的文化符号,其发展已不再纠结于是否受到机械化甚至人工智能的冲击,而是能否适应新的传播与营销形势,能否在数字洪流中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如相关评论指出:“起主导、引领性作用的不再是消费者的需求或工艺美术作品(产品)的品质,而是被大众传统建构的象征符号系统。”[10]因此,工艺美术创作者要具有综合素养和能力,不只精研一门手艺,还要对当代传媒传播规律、传播策略以及不同门类艺术的融通有所涉猎,由此才能实现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六、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纵观我国当代工艺美术教育发展,从具有鲜明行业属性的专业教育与培训,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相关行业及高校的管理权划转改革,以及设计与设计教育全面兴起过程中的冲击、转型和分化,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理念和行动兴起发展,文创文旅产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工艺美术及工艺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产业价值、社会意义得到全面认识,工艺美术教育在秉承其本质特点的同时呈现出新的趋势。
由2022年度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梳理回顾可见,其特点和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艺美术教育社会价值的进一步激活。工艺美术教育不仅在于服务和促进相关行业产业发展实现国民经济价值,更在文化传承、文化赋能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乡村社会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一面向社会发展、国家宏观战略的价值导向也使工艺美术教育多元化开放系统的构建与协同成为可能和必须。二是工艺美术教育共生生态的建立。从工艺美术相关的教育政策、教育研究、教育实践及教育评价可见,一种由政府、高校、行业、非遗传承人群多方协同、联动发展的工艺美术教育生态不断建构和发展,避免分而治之甚至供需脱节,避免同领域内的同质化竞争和内卷,建立协同机制,搭建合作平台,促进资源整合,形成工艺美术教育多样共生的开放结构,形成良好的共生生态。三是工艺美术教育内容与边界的融通拓展。时至今日,人们不再纠结于工艺与设计、手工与机械、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差异或对立,而是在新技术、新经济的现实环境及其引发的新文科等一系列交融性学科建设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工艺美术教育自身及其关联要素融会发展的可能,因为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发挥源头性、支撑性甚至引领性的作用,当前适应相关领域已然产生的变局更是必要的迫切的。四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仍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评价的具体内容和环节上。如2022年度的工艺美术教育研究相对侧重于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对当下甚至未来发展的关注和把握相对不足,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应发挥现实的理论支持乃至引领作用,被动化、碎片化将滞后于社会、产业带动下的现实发展。又如,工艺美术的教育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既要在数字时代做到科学化和必要的量化、标准化,也要关注工艺美术作为人文艺术的创造性属性,所谓“能竞争的东西是相似的,而创造性产生的是不相似的东西”[11],要从传承并发展文化创造力的意义上完善评价机制,发挥促进发展的作用。

结语
总之,对年度范围的梳理为我们认识工艺美术教育的现状,回溯其在历史脉络、时间轴线上的位置,为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动因与趋势提供了具体的切入点和依据。知所从来,明所将往,也是认识现状的意义所在。

*基金项目:本文为董占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阶段成果,项目名称“新时代工艺美术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ZD08。

参考文献: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8月刊
微信编辑:Fu









AM 新媒体矩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艺术教育融合策略
【天工】校地协同推动工艺美术文化传播的探索与实践—— 以传统雕刻技艺沅洲石雕为例
新工艺 新生活 新美学
弘扬传统醉美人酒业打造醉美非遗工艺研学酒企
设计中国--Design.cn
浅谈泉州锡雕的传承与保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