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构建多维视角的普通高校音乐学科综合体系* | 方方


内容摘要:

进入20世纪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继渗透到音乐学科领域中,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新兴边缘学科,推动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文章在借鉴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诞生的艺术综合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校自身特点,围绕音乐发展过程中人类整体文化背景,试图构建一种多维视角的音乐学科综合体系,通过对其内涵、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实施三个方面的阐述,以期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多维视角   音乐学科综合体系   普通高校   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的人类社会呈现文化多元化的态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催生出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边缘学科。各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在音乐学中的渗透,以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促使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等人才培养的要求,努力完善音乐学科的教育内涵,构架起音乐与各学科相互联系的桥梁,形成与时代相协调的开放、关联的音乐教学生态系统。

多维视角的音乐学科综合体系是借鉴基础教育中的艺术综合课程,在此基础上融合普通高校自身特点而创立的艺术教育模式。它在审美维度、文化维度和科学维度的共同观照下,以音乐为载体,将可以产生内在联系的姊妹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整合贯通,构建一种全景式、多元化的综合音乐教育体系。

一、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的内涵

(一)音乐教育的审美维度及其视角下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

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同属于审美艺术范畴。音乐艺术的审美属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映,进行人的感觉教育[1],即诉诸于审美感官、谋求审美意义的审美教育。由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贝内特·雷默提出的“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核心思想,对20世纪世界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倡导的音乐与姊妹艺术结盟的综合人文艺术学科,已逐渐在音乐教育界形成共识。

从艺术发生学角度看,最初的艺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这些诞生较早的艺术种类,在我国古代统称为“乐舞”,也构成了古希腊时期的“抒情诗”。从艺术自身发展来看,各艺术门类长期以来都以相互吸收、融合的综合形态而存在。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具有情感性、形象性的特征,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相通之处。语言与符号、色彩与象征、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与姊妹艺术相关联的内在基因[2]。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通感、想象的心理效应为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对话提供了重要途径,为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提供了契机。

(二)音乐教育的文化维度及其视角下音乐与人文科学的综合

音乐作为重要的人类文化形态,就其本质而言,与其他艺术一样是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相结合的产物。如中国古代的礼乐观念,体现了艺术、社会、伦理、哲学、政治多种角度对“乐”之美及其存在的全面思考和认识,呈现出多种学科内容互渗的多元化形态。因此,不同文化所具有的思维方法、价值取向等造成了艺术形式的不同[3]

在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成果中,包括“视音乐为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一种普遍语言”的理念。西方音乐审美哲学观点之一的“语境论”,强调从社会文化的广阔视域研究音乐艺术,其学科逻辑起点立足于从整体文化背景来审视音乐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开始转向从文化的角度理解音乐;1992年,美国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提出“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我国音乐教育思想从“音乐就是音乐”“音乐是艺术”到“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认识……这些将音乐教育置于人文科学领域的观念,都出自音乐文化维度的表达。

(三)音乐教育的科学维度及其视角下音乐与自然科学的综合

从音乐孕育之日起,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内容便构成了音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基础。古希腊时代,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借助数理分析探讨音乐美的本质。在我国古代,《管子·地员篇》中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是中国最早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此后,西方数学家通过对弦振动的研究开创了偏微分方程这门学科,促进了乐器结构的完善;人类借助科学技术手段认识光和色,产生了追求色彩、光影变化的印象派艺术;20世纪音乐声学的发展和计算机科学的介入,推动了音乐在构成方式、存在方式、传播方式方面的根本变革。无数事实证明,音乐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既是对人类情感表现及道德的追寻,也是对自然规律的理念和方法的探索。音乐与自然科学的必然联系使我们在审视音乐文化本体的同时,又多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构建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第一,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是艺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人类经验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急剧增加,分科设置的传统学科已不能容纳激增的知识与经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课程形态,有效解决了分科课程容量有限的弊端,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心理需求。因此,构建多维视角的音乐学科综合体系是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如美国在《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提出,建设包含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在内的艺术学科群;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音乐基础教育阶段也增加了跨学科内容。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是在上述背景下诞生的针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新型课程研制观念。

第二,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是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综合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音乐学科在普通高校教育事业中的地位,推动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音乐教育中长期形成的学科细化、知识分解、缺乏整合的问题,降低了音乐学科的自身价值,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轨道,使音乐学科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是在音乐教育尚不能凭借自身努力达到核心地位的情况下,改善当前处境的有效办法之一。从长远发展来看,人文艺术学科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确立与社会价值体系相吻合的艺术教育价值观念,从音乐艺术的内在本质出发,在广泛的学科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联合的学习领域,其价值与影响将超越单一的音乐艺术学科,从而使音乐教育朝着高等教育核心迈进。

第三,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面对现代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独具个性的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我国音乐教育家赵宋光从人类四大高级感觉器官的发展与建构人类本质的角度,阐述了发展综合艺术教育的意义[4]。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正是建立在多学科本位基础上,将人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体态活动器官和语言器官互补整合,通过建立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艺术知识的联通与迁移,发展综合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音乐与人文学科间的整合,使学生了解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信息,开阔文化视野,丰富音乐体验,全面提高综合文化素质;通过音乐与自然学科间的交流、互补,使学生形成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于一体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可行性

第一,音乐自身的综合属性为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音乐从综合性的原始文化现象中萌发之后,不拘一格地汲取其他学科特点。在西方,这种趋势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显露。20世纪开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继渗入到音乐学领域中。因此,音乐本身所固有的综合属性和融合趋势,为音乐学科综合体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第二,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历史传统与实践经验为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的实现提供了依据。中西方早期音乐教育和历史、文化、艺术、社会道德等内容密切联系。在我国,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实践和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音乐教育观念,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历史中最具综合性质的部分[5]。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在认识音乐本质的过程中,探讨了音乐的综合性质,其音乐教育涵盖对各种学科的认知。可见,中西方早期音乐教育理念与当代综合艺术教育的基本观念如出一辙。此外,还可以从一些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中获得启示。例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综合了律动、语言、戏剧等多种表演形式;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综合了舞蹈与律动,创立了“音乐体态律动学”;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综合了语言文学和民族艺术;美国DBME(基于多学科的音乐教育)综合了历史、美学与评论,它们均为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第三,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综合课程的开设为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在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新理念,在整个义务教育乃至高中阶段增设艺术综合课程。学生在艺术综合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艺术知识结构体系,逐渐在思维、行动上建构起从聚合到发散,再从发散到聚合的循环过程[6],这为在大学阶段实施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进一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第四,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为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普通高校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学科结构完善、覆盖面广,艺术教师研究学科门类较全,为艺术教育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可能。大学生文化需求广泛、自主探究意识强烈,校园网络通讯平台、信息平台等优厚的资源环境,有利于学生在音乐艺术和自身专业、社会生活之间寻求到契合点,创造性地将美和学习、生活联系起来,这为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三、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的实施

(一)实施理念

第一,开放性是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的显著特征。它包括师生关系的开放,教学双方主体应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学空间的开放,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将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拓展;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全程应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与课堂表现进行适时调整与
改进。

第二,建构性是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的客观要求。学生通过把握音乐艺术和其他学科的丰富关联,认识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内在联系,继而勾勒出一幅客观世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图景。在有联系的经验基础上,巧妙地重组经验、整合关系,用整体、关联的思维方法主动建构新的意义和过程。

第三,人文性是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的主要内容。用文化阐释音乐能够改变人的认知内容、感觉结构和评价态度,开掘人的感受深度和直接性[7]。融会贯通的审美境界超越了对音乐本体静态、孤立的形式分析,使音乐教育成为连接文化审美与内在价值观的、动态交互的过程。

(二)实施原则

实施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必须遵循“以音乐为本”的审美原则,即以音乐艺术形式为学生体验和探究的主体、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的综合性教学。违背这一原则将导致课程研制和教学过程陷入“主客倒置”和“形式综合”的误区。

误区一:主客倒置。音乐学科综合体系应以音乐为主导,借助具体音乐形式构建与其他学科间的关联。如果脱离对音乐艺术本身的聆赏、体验和理解,而在非艺术主题上大做文章,会导致综合内容干扰并削弱音乐本体,使音乐教学脱离音乐艺术的美育功能而导向非艺术学科,从而改变以音乐为核心的课程性质。

误区二:形式综合。学科综合必须服从音乐教学的需要,力求音乐材料与其他相关学科材料融为一体,否则,“为综合而综合”将失去学科综合的意义与价值。综合体系教学不是追求各学科内容与音乐内容平分秋色或者取代音乐主体地位的形式综合,而是通过准确把握音乐与相关学科领域纵向与横向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综合。

(三)实施策略

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从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不同于传统音乐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1.专题性与多元性相结合

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教学是一个以音乐为载体,实现知识无限扩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音乐艺术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使其以恰当的比例交叉融合,达到整体和谐的教学效果。“专题组织法”即专题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第一,教师设定专题,依据艺术学科间“异质同构”的相通原则选择作品,运用比较法和关联法,引导学生探究此专题怎样得到不同方式的处理,同时又保持其本质特征的艺术意义,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思维兼容性。第二,通过历史、社会、哲学、科学等与专题相关的多学科背景信息的支撑和补充,丰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

2.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教学是一个整体关联、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仅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教授和音乐技能的机械训练,从学生的既有经验和兴趣、需要出发,结合其专业领域和社会生活,激发他们对音乐积极主动的探究欲望,使学习音乐的过程成为身心愉悦的过程,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培养终身学习兴趣、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文本教学与超文本教学相结合

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承载了以音乐为原点向外扩展的大量信息资源,传统教学的课程容量和文本承载形式(教科书)无法容纳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因此,要设计一套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超文本教学研制模型,把原本孤立的信息点链接形成互联信息网络体系,使传统文本承载方式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孤立走向联系、从封闭走向开放[8],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外,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数字化系统中获得以音乐为链接基点的无限资源。

4.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传统音乐教学从单一的数量分析与比较中推断学生学习成效的量化评价,不能从本质上对音乐教育活动进行客观的解释,相反,它限制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因此,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构建了针对学生个性发展、因人而异的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动态评价体系。教师除了根据学生某一方面音乐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做出量化评定外,还应通过观察、设问、交流等多种方法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用描述式语言对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素养做出质性评价。

此外,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倡导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培养听觉体验——情感体验——艺术思维——综合思维能力层层递进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具体音乐材料为研究专题,以亲身探究、体验为特征,通过选题→研题→解题的过程,在自由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对感兴趣的音乐专题进行自我感知、自我体验[9]。音乐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整体关联、跨域转换和纵横比较,实现了由平面的课程体系向多结构、立体化、素质型的课程体系转型,由传统的面授教学为主向分散合作的自主性学习转型。

结语

多维视角音乐学科综合体系有助于普通高校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克服长期以来存在于传统艺术教育中的机械化、技能化倾向,其最终目标指向完整的人格塑造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将推进高校艺术教育领域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变革,开拓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75.

[2]丁昕春,张虹.论音乐文化及其与姊妹艺术的“对话”[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3][7]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7-9.

[4]张志超.“提倡学科综合”探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2).

[5]白英.从音乐史的视角看音乐教育中的“学科综合”观念[J].音乐天地,2007(10).

[6][8]刘沛.基于超链接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综合课程——综合音乐课程的技术和思想平台及研制模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4).

[9]方方.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4).

 *注:本文荣获教育部全国第三届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比三等奖;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第三届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作者简介:方方,东南大学艺术中心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真正的STEAM教育?
音乐表演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之途(二)
2022艺术课标解读1:尹少淳 从美术课程到艺术课程
河尾小学2014年春季学期六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中学综合科组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王逸舟 严展宇:探索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多维向度:科学、人文与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