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大胡同地区 — 旧京的风花雪月与浅吟低唱(下)

培智胡同

培智胡同东西走向,东起煤市街,西至棕树二条,长约289米,宽约4.4米。清时称小马神庙,因巷内有小马神庙而得名。原庙只有北房一间,已不存。巷名沿用至解放后,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地名时,改称今名。原31号甲为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整容行(即理发行)公益会。该胡同有创刊于1921年10月的《东南日报》,15号、17号、21号、33号为挂牌保护院落。

▲ 整容行公益会碑局部,现存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小荣华科班旧址
培智胡同东口路北15号即小荣华科班旧址,宅门金柱大门形制。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小楼门婿刘砚芳创办小荣华科班。其长子宗杨、次子宗年、王蕙芳之子王少芳、陈德霖之子陈少霖、姜妙香之子姜少香等均于此科班学艺。该科班时间不长即报散,后一度以“荣华社”戏班之名演出于同乐茶园,不久亦因故停演。
刘砚芳(1894—1963年),原名桐,祖籍安徽,初从鼓王刘宝全学京韵大鼓,后入郭际湘创办的“鸣盛和”科班学艺,初习旦不宜,改工老生,后因嗓音失润改习武生。经郭际湘举荐,杨小楼与刘砚芳结为翁婿,杨无子,仅此爱女,故视刘如子。杨小楼享名后曾与刘砚芳、刘砚亭兄弟二人同住此院,后杨小楼迁至笤帚胡同,刘砚亭迁至西北园。

▲ 图片源自《北京四合院志》。

旧址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培智胡同15号为第一进院落,门西倒座房四间,门内迎面座山影壁,院内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培智胡同9号为第二进院落,院内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椿树胡同8号为第三进院落,院内倒座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

培智胡同掠影

▲ 27号原米面同业公会旧址。

棕树斜街

棕树斜街东北至西南走向,东北起大力胡同西口,西南至石头胡同,长约310米,宽约7.8米。清《北京城地图》标明为“王寡妇斜街”。清代后期则雅化为王广福斜街。清《光绪顺天府志》载有“王广福斜街,有汾阳会馆,新建会馆。”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名称时,将口袋胡同和广福巷并入,改称今名。

一品香澡堂

棕树斜街中段路南,元兴夹道北口西侧就是“一品香澡堂”址。现澡堂无存,留下把口澡堂石门楼,临街面门额雕“一品香澡堂”,上小字“鸿记”。拱形门洞上方雕“高级浴堂”。两侧门柱上雕“清真”二字,下雕“一品香”。元兴夹道面门额亦雕“一品香澡堂”。

▲ 门楼顶部原有一门头,现无存。

一品香澡堂属第二档澡堂。设备多为洋灰盆、缸盆,少有洋瓷盆。有擦背、理发、修脚等服务,其理发、修脚雇用湖北与扬州的专业技师。马芷庠著张恨水审定的《北平旅行指南》中特别提到:“一品香之刮脚者名小魏,于此道久负盛名,各浴堂争相雇用。”
苏茂贤的《在鼓王刘宝全身边的日子》里写道:“如果说刘先生有嗜好的话,那就是他特别爱洗澡。他京、津两地的住宅都没有卫生设备,他三天两头地去澡堂子洗澡,在天津常去的是龙泉池,在北京常去前门外王寡妇斜街的一品香。他是一品香浴池的老主顾,和那里的服务员很熟。”马连良先生在《忆刘宝全先生》中亦提到了刘先生的嗜好:“经已故著名京剧演员王瑶卿先生介绍,我认识了刘宝全先生。我们俩人是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此后有五年多的时间,我们是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每天我到棉花九条他家里去找他。一块遛弯儿,散步,然后到'一品香’澡堂去洗澡。到了下午一块儿到'两益轩’去吃饭。吃罢饭,又一块儿去剧场,观摩余叔岩、杨小楼的演出。这几乎就是我们俩人每天的活动程序。”
棕树斜街掠影

▲ 上:89号原某茶室旧址;中上:26号原山西汾阳会馆旧址。民国初年,“民乐园”戏园在此。20世纪50年代,会馆拆除,后为小学,现为大栅栏街道工委和办事处使用;中下:博兴胡同9号宅门门头;下:1、3号商铺旧址。
大力胡同、小力胡同掠影

▲大力胡同东口10号,原商铺旧址。

右:大力胡同东口同福居旧影;左下:今大力胡同东口大栅栏税务所。

▲ 小力胡同25号二等茶室“蕊香楼”。右:“蕊香楼”木制匾额。

▲ 小力胡同3号原二等茶室“泉升楼”旧址。右:原顶部有三角形门头图片源自《增订宣南鸿雪图志》。

朱家胡同

朱家胡同南北走向,北起大栅栏西街,南向东拐至棕树斜街,长220米,宽约4米。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朱家胡同和留守尉,属正西坊。”清代因之,巷名沿用至今。其南端往东一段,清时称留守卫。留守卫是辽金时禁卫营兵的驻地,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名称时,将留守尉并入朱家胡同。

临春楼

朱家胡同由北向南呈“L”型,临春楼在拐弯处的路西45号。临街立面朝东,干摆墙面,入口有砖砌瓦檐门罩,其上有匾,砖雕“临春楼”三字,上小字“二等茶室”表明它的等级。临春楼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东西北三面均不开窗。临街面装饰不多,顶部砖砌檐口和女儿墙,上有砖砌几何图案。

▲ 打茶围,图片源自《北京风俗图谱》。

客于茶室,皆可任便入内。由大了(鸨母)唤妓至客前,呼其排号,如排一、排二、排小是也。客当意,即指定之,入其室饮茶(打茶围),否则即行。妓女备茶及香烟瓜子,熟客则加水果。善歌者可随时点唱。

▲ 图片源自《增订宣南鸿雪图志》。
临春楼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外立面比较封闭,平面呈“凹”字形,南面为开口方向,东西向六间,南北向两间。入口在东面正中,通过门道进入三合的内庭院。院内有楼梯上二楼,二楼有外廊通各房间。
朱家胡同掠影


朱茅胡同

朱茅胡同南北走向,北起大栅栏西街,南向西拐至燕家胡同。长约240米,宽约2.3米。《光绪顺天府志》载有:猪尾胡同。《京师坊巷记校释》中记为猪毛胡同。民国年间“毛”作“茅”,巷名沿用至今。

聚宝茶室

朱茅胡同北段路西的二层砖楼即9号聚宝茶室。其西南北三面布置上下两层房间。其临街东面,两侧为南北临街房间的山墙,中间为一纵向拉长的西洋门楼,略矮于两侧山墙高度。其横匾处砖雕“聚宝茶室”,在八大胡同地区已是孤例。门洞为拱券式,拱顶梯形拱心石,竖雕“福禄”二字。

里面是典型的天井茶室格局,共28间房,上下两层房檐下挂檐板保存基本完好,二楼一圈跑马廊。
妓女“人老珠黄”,就会被赶到下一等妓馆去,张恨水的《春明外史》里解说到,二等茶室里有的姑娘将花名铜牌挂在屋中,而不是像一等小班挂在门口,这样的姑娘就是从一等降为二等的。从良实属不易,平安一生更是凤毛麟角,接着则沦为三四等,疾病缠身,又无力诊治,最后只能悲惨的死去。
1949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关于封闭妓院的议案”,并作出决议:“查妓院乃旧统治者和剥削者摧残妇女精神与肉体,侮辱妇女人格的兽性的野蛮制度和残余,传染梅毒、淋病,危害国民健康极大,而妓院老板、领家和高利贷者乃极端野蛮狠毒之封建余孽。兹特根据全市人民之意志,决定立即封闭一切妓院…….。”决议通过后,聂荣臻市长宣布:“立即执行这项决议”。当晚8时,全市27个行动小组的2400余名干部、警员,分赴妓院集中地区,开始封闭妓院。至22日凌晨5时,全市所有妓院全部被封闭。

朱家胡同掠影


铁树斜街

铁树斜街东北至西南走向,东北起大栅栏西街西口,西南至五道街,长约551米,宽约11米。清代称李铁锅斜街,清末时雅化为李铁拐斜街。清《光绪顺天府志》称“李铁拐斜街”。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名称时,将升官巷、棚铺夹道并入,改称铁树斜街。此街解放前曾繁华一时,三义客栈、留香大饭店、远东饭店,著名的3家清真饭庄,合称“清真三轩”即同和轩、同益轩、两益轩均在此街。清《光绪顺天府志》载有“李铁拐斜街,有襄陵、延定会馆,又有肇庆会馆二。”

润身女浴所

铁树斜街中段路北55号即京城第一家女浴所—润身女浴所址。临街立面两层,一层中间为门,两侧墙面玻璃窗,东侧玻璃窗下,墙面砖雕“京城第一家女浴所”介绍。

润身女浴所的创办人是清末民初名妓金秀卿,初为天津名妓,因口才绝佳登过花榜,1910年进京。《燕京花史》中记载:“其悬河之口,恐战国时苏张之舌,皆莫敢撄其锋,真言语科中第一人也。庚戌重九,始来京城。”1913年,《民主报》评花榜,分才、情、色、艺四科,每科评博士一名,学士若干。金秀卿夺“才科博士”。1914年底,在李铁拐斜街开“润身女浴所”。1915年,京师警视厅颁布《管理女浴所营业规则》,时京城仅“润身”一家女浴所,该《规则》实为“润身”量身定做。第四条规定“女浴所门首以内须用妇女两人指导女客应接一切,凡女客之车夫跟役及男家属等一概不准入内”,第六条规定“浴所内掌柜雇工人均用妇女,不得男女并用”,第七条规定“无论官盆客盆每人须备单房一间,分内外室,内室安置水盆、挂衣钩,外室预备梳洗等物,不得一室内安置两盆,亦不得两人同在一室”。润身女浴所内皆官堂(带套间的独立房间),楼上为最好的西式大瓷盆与稍逊的洋灰盆,楼下为头等洋灰盆,主要服务对象为八大胡同小班名妓、富家小姐、姨太太等。民国24年(1935年)出版的《最新北平指南》中写道:“盖女浴堂较男浴堂价格较昂,非普通平民化妇女所能享受者。”

日本人丸山昏迷1921年出版的《北京》一书中,“澡堂”部分这样写道:“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女人是不洁之物,不允许进入澡堂。据说,以前一直没有女子澡堂。近年来,北京的花街柳巷八大胡同一带建了几家,但是对于全北京城的女人来说,区区几间显然是不够用的。然而因为中国人特别是女人几乎没有洗澡的习惯,所以为数不多的澡堂似乎并不拥挤。有人说,中国女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结婚和死的时候。此外,只是常常擦擦身体。”从一位日本人的视角亦可看出润身女浴所在京城浴堂业甚至是中国女性解放与平权史上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解放后,润身女浴所先后为“三八浴池”、“清江浴池”。20世纪末,一楼为继电器厂,二楼为“清江旅馆”。后改为“铁树旅馆”、“铁树花旅馆”,现为一连锁酒店。

谭鑫培故居

▲ 上:大外廊营胡同北口1号;中、下:西院楼房。

铁树斜街中段与大外廊营胡同相交,路口西南即谭鑫培故居,正门在大外廊营胡同北口1号,铁树斜街侧另有其旁门。正门现为等级较低的随墙门形制,为东院北房前新辟,南侧墙面上现存一拴马环,原宅门位于拴马环南侧,门楼形制依稀可见,已改为居室房屋。早年宅门框右上方曾嵌有一红色木牌,上书金字“英秀堂”。

▲ 据说慈禧曾多次派李莲英至谭宅召谭鑫培进宫唱戏,此拴马环栓过李莲英的马车。

谭鑫培(1847—1917年),原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堂号“英秀”。祖籍湖北武昌小东门外沙湖谭家湾。其父谭志道,艺名“谭叫天”,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为其独子。谭鑫培自幼随父学艺,随父搭广和成、永胜奎等班,此时与刀马旦侯莲儿之姐成婚。同治九年(1870年)搭程长庚的三庆班,时年23岁,被委以班内武行头,负责攥武戏。“同光名伶十三绝”所绘谭鑫培为《恶虎村》之黄天霸。系13人中唯一武生演员。听从程长庚的劝说改工老生,拜程为师,后又拜余三胜为师,亦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等前辈名家问艺。光绪六年(1880年)程长庚病逝,两年后谭鑫培转入四喜班。光绪十三年(1887年),与周春奎、刘永春等共组“同春班”。光绪十六年(1890年)被选入昇平署进宫承差。次年,被选为精忠庙庙首。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后,谭鑫培自组“同庆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之“请缨”“舞刀”“交锋”三场戏的黑白无声影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影片。辛亥革命后,谭鑫培被推选为梨园社会团体“正乐育化会”会长。1917年4月8日,谭鑫培抱病演出堂会戏《洪羊洞》,自此病情日重。1917年5月10日,谭鑫培病逝寓所,享年71岁。自谭志道始,至正岩、谭娜、谭喾等,谭门七代梨园世家,从艺者40人之多,在京剧史上绝无仅有。

▲ 谭鑫培便装照。图片源自网络。

谭鑫培博采众家之长,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唱、念、做、打又有很大发展,进而自成一家,成为中国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文武皆精,能戏400余出,被誉为“伶界大王”,与汪桂芬、孙菊仙并称“新(后)三鼎甲”。

▲ 图片源自《增订宣南鸿雪图志》。
故居整体坐西朝东,分东、中、西三进院落。平面呈不规则矩形。东院北房三间半带前廊,东房两间。北房前步入中院,北房为上,三间半带前廊,与东院北房相连,为谭鑫培生前居室。墙上挂有张大千、徐悲鸿、那桐、载涛等人书画作品,正屋中间曾悬挂一幅“三阳开泰”图,乃一位王爷所赠。南房亦为三间半。东、西厢房各为两间。中院北房前有过道通往西院(今已隔为两院),该院北房四间,曾为谭小培长子谭富英夫妇居室,东侧半间辟为临街旁门(今铁树斜街侧门)。南房四间,曾为谭富英长子谭元寿全家居室。南、北房均带前廊。院内西侧为南北两座相通二层西式楼房,约建于1912年,北楼上下面宽各为两间半,南楼为前后两排相连楼房,内外、上下楼室亦为两间半。两楼间连以宽大游廊。当年谭富英婚礼即在此楼上举行。谭鑫培后人小培、富英、元寿、孝增等几代人均居此宅,直至“文革”中才举家迁离此院。

梅巧玲故居(梅兰芳祖居)

铁树斜街中段路北,男女公共厕所间的101号(原李铁拐斜街45号)即梅巧玲故居(梅兰芳祖居),宅门小门楼形制,门面黑底金字对联为:“门庭香且宝,家道泰而昌。”

▲ 右:宅门内二道门对联。

梅巧玲(1842—1882年),原名芳,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堂号“景和”,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祖籍江苏省泰州凤凰墩鲍家坝。自幼家境贫寒,父早亡,母无力抚养,8岁时过继苏州一江姓人家,后因江氏继室生有一子,又被辗转贩卖。后名旦罗巧福给梅巧玲赎身,让他在罗家学戏,授青衣、花旦和昆曲。艺成后便崭露头角,遂为四喜班主演。咸丰十年(1860年),与“余庆堂”名昆生陈金雀(金爵)之次女结婚,于李铁拐斜街寓所自立“景和堂”课徒传艺。梅巧玲30多岁便掌管四喜班。光绪八年(1882年)农历七月初七,梅巧玲由于过度劳累,猝死于会议中,享年仅41岁。

▲ 梅巧玲《雁门关》饰萧太后。

梅巧玲技艺精湛,昆乱不挡,戏路宽广,能戏颇多。“同光名伶十三绝”画像所绘为其《雁门关》萧太后。他不仅艺高服人,而且德高望重,为人正直,慷慨解难,成为梨园师表。

梅巧玲长子梅雨田(1865—1912年),原名明祥,初从其姨表兄贾祥瑞(即贾三,宫内艺名贾成祥)习场面。18岁至四喜班献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被选入昇平署进宫承差。1914年梅雨田病故,年仅45岁。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谈到其伯父:“场面上的乐器,几乎没有一件拿不起来,而且也没有一件不精通。”

▲ 梅兰芳与祖母陈太夫人,图片源自《舞台生活四十年》。
梅巧玲次子梅竹芬(1874—1897年),原名明瑞,其父病故时年仅10岁。幼习老生又改小生,最后归青衣、花旦,其父之戏均能演出。1897年得大头瘟病,病故于梅家老宅,年仅25岁。其子梅兰芳时年仅3岁,孤儿寡母随祖母和伯父梅雨田艰难生活。庚子年(1900年),将此老宅卖掉,举家迁至百顺胡同租房,梅兰芳时年6岁。1950年6月9日,梅兰芳入住斜对面的远东饭店。次日,梅兰芳指着这个宅门对许姬传说:“这就是我五十六年以前的出生地。”

▲ 图片源自《增订宣南鸿雪图志》。
故居原为梅巧玲购置,坐北朝南,为两进院落,现宅门两侧男女公共厕所原为两段高墙,中间门楼与内二道门相对,两门相距很近,二道门为蛮子门形制,门面黑底金字对联为:“福门吉祥财运好,富贵宝地风水高。”南房面阔四间,其东侧一间的东半间为门道,西半间为门房。门道迎面东厢房南墙上为砖雕影壁。院内原两侧厢房南山墙间为木制隔墙,中间为月亮屏门,早已不存。东、西厢房面阔各为两间。北房为上,“四破五”带前廊。原北房中部明间通后院,现已隔为两院。后院为樱桃斜街62号,此院东、西厢房各为两间,北房四间带前廊,其西侧间辟为宅门。

远东饭店

梅巧玲故居斜对面,路南的高层楼房即始建于1940年的远东饭店,门牌铁树斜街90号,临街中灰色八角外墙的四层小楼,在周围平房四合院的衬托下,更显瞩目。建筑临街占地不大,而其建筑进深直至韩家胡同路北原宣武区图书馆、九十五中学北侧。

北京老资格又有名的饭店排下来,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王府井的北京饭店、香厂路附近的东方饭店,接下来就是远东饭店了。远东饭店前身为“望远茶社”,1945年国民党军第三纵队司令孙殿英买下此宅,作为其驻北平办事处,后交由其子掌管,着力打造成亚洲有影响力的饭店,特取名“远东饭店”。饭店为中式庭院格局。

解放后,饭店被人民政府接管,成为中央统战部交际处的办公场地。后由政务院接管,改名“交际处远东招待所”。主要接待各省市来京参加会议的代表和知名人士,出席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的部分代表曾下榻该饭店。李济深、李根源、黄炎培、沈钧儒等都曾在此下榻,文艺界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常香玉等也曾在此住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毅、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曾来远东饭店看望各界代表,并举行过招待会。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开篇即为“远东饭店的谈话”。1950年6月9日,“晚风透进了纱窗”的初夏之夜,梅兰芳与许姬传在远东饭店“偶然的闲谈”,定下了其回忆录的写作计划。当时,饭店还接待过许多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及华侨等,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 远东饭店北院。1955年,天津清真风味饭庄鸿宾楼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入京,落户此院。1963年,迁至西长安街。郭沫若先生曾为该店赋藏头诗一首:“鸿雁来时风送暖,宾朋满座劝加餐,楼头赤帜红于火,好汉从来不畏难。”
1955年,饭店划归北京市人民委员会饭店管理处管理。1985年,将饭店南院(90号)的中式庭院翻建为四层楼房。2001年,利用饭店北院(113号)传统四合院格局,开办了北京第一家四合院式国际青年旅舍,即远东国际青年旅舍。2011年,远东饭店荣获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称号。

杨隆寿故居

铁树斜街西段路南100号即梅兰芳外祖父杨隆寿故居,宅门蛮子门形制。

杨隆寿(1845—1900年),原名全,字荣寿,号显庭,曾用艺名双全,祖籍安徽省桐城县。幼从程长庚学老生,后入双奎班习武生。曾隶阜成、嵩祝成、三庆、和春、四喜等班。清光绪八年(1882年)联合深景丞、姚增禄、范福泰等人,于自家寓所创办“小荣椿”京剧科班。光绪九年(1883年)农历四月初三,杨隆寿被选入昇平署进宫承差,极受光绪帝青睐,宫内排戏时,在帝王面前享有赐座之荣者,仅杨隆寿一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科班因故停办。光绪十九年(1893年),杨隆寿又与刘吉庆、张玉贵、迟春祥等,于原址创办“小天仙”科班。

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梅家老宅已售,梅兰芳与母亲随祖母和伯父伯母租住百顺胡同,因房子浅窄,外国兵容易进来,全家避到梅兰芳外祖父杨隆寿这所深宅大院,整天躲在后院一间存放舞台道具的屋内。一日洋兵要强行入此屋,杨隆寿拦住不让进,双方发生冲突,洋兵便掏出手枪来吓唬,杨隆寿也不屈服,为此杨隆寿受了刺激而病倒,不久病故于此院,享年55岁。
杨隆寿为同光年间著名武生演员、剧作家、戏曲教育家。长靠、短打、箭衣皆精,昆乱不挡。享有“活石秀”“活武松”之美誉。不仅技艺精湛,亦颇具文采,能拍曲,擅编剧。
故居堂号“荣春”,寓所坐南朝北,分五个院落,按天、地、元、黄命名。“天”字院为外院,仅北房三间。“地”字院,南、北房各面阔三间。“元”字院,南、北房各面阔两间。“黄”字院,南房面阔五间,北房四间半,半间为过道。后面西院建有一座砖木结构楼房,楼前空场为当年科班练功、授艺、排戏场所。

五道庙

铁树斜街西口路北143—149号、樱桃斜街西口96—104号即五道庙。铁树斜街、樱桃斜街、韩家胡同、五道街和堂子街,这五条街巷交汇一处,其北部即为五道庙。

▲ 图片源自《增订宣南鸿雪图志》。

五道庙其地理位置亦是正阳门与宣武门龙脉交通车马辐辏之地。按旧习俗,重地应有神灵镇守,遂建五道庙。“五道”神又称“五道将军”,在道教中隶属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是在阴间主管生死轮回,五道庙多建于岔路广场一侧,为民间为亡人祈福的场所。冲衢应有帝王行宫,其侧建玉帝殿,玉帝率诸神威镇在此守护百姓。百姓以此为宝地,建店、设会馆,五道庙附近民居兴旺。

五道庙建造年代不详。明代兵部尚书王象乾《建玉帝殿碑记》记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在旧五道庙故址后建玉帝殿(行宫),可见在此前已有庙。庙向西南,面临广场,前殿面阔三间,次间窄,平面呈不规则梯形,硬山双卷勾连搭,前为抱厦。这种门殿合一,抱厦临街的布局,仍保留明代中叶以前郊野路口小庙的形制。大殿后为二层楼,面阔三间带前廊。殿楼之间为庭院。两侧原有配殿,现已无。其侧玉帝殿也已不存。有别于城市庙宇,此庙位置、格局、式样都与乡村路口五道庙相似,可证五道庙形成于明中叶以前,位于当时北京的郊野。此庙虽小,却是金中都旧址与元明清北京都城之间发展轨迹演变的标志点,具有重要历史地标价值。


铁树斜街掠影

▲ 右:77号宅门蛮子门形制。门联,上联:瑞日芝兰光甲弟;下联:春风棠棣振家声。“芝兰”是一类芳草,喻优秀子弟,“棠棣”指兄弟。

▲ 76号原同和旅馆旧址。

▲ “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开办留香大饭店旧址。荀慧生《小留香馆日记》民国三十年(1941年)二月二十七日记:“今日为留香饭店正式开幕之期……本饭店人员全体举行开幕典礼……各机关、政界、报界名流、剧界诸友来贺,陆续不绝,车水马龙,联袂而至,颇极一时之盛。宾友至夜十二时尚未散去。”

▲ 上:44号内观堂书店;中:86号广东肇庆西馆旧址;下:102号某面粉厂旧址。
八大胡同地区见证了妓馆的繁荣与覆灭,也见证了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城市总在更新中发展,这里遗存的历史建筑大都已成为民居杂院,如何看待、发掘、保护、开发,直接关系到八大胡同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人文景观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能否进一步发挥京韵园中京剧诸元素的总领作用,与散落街区的梨园故居形成总、分形式,打造一条梨园游览线路,打通大栅栏、八大胡同、琉璃厂一线的旧京宣南商业、梨园、士人文脉。能否进一步发掘妓馆建筑的建筑、装饰艺术价值探索妓馆建筑作为社区活动场地、展室、小型博物馆、民宿、小型办公区等整体开发的可能性。

衷心期盼八大胡同地区在保留元代以来斜街肌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现有文物古迹价值,焕发出新的文化魅力!



    ■  本文参考资料
段柄仁    主编,《北京胡同志》,北京出版社
段柄仁    主编,《北京四合院志》,北京出版社
王世仁    主编,《增订宣南鸿雪图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嵩崑       著,《满目繁华京师梨园故居谈》,北京燕山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铁树斜街及邻近胡同
前门大街爆堵时 不妨逛逛京城第一家女澡堂所在地——铁树斜街
北京瞬间(594):大外廊营胡同谭鑫培故居
铁树斜街:梅兰芳和谭鑫培故居
前门外“七斜”之樱桃斜街
北京胡同之最--最古老的胡同--三庙街(二) 早已变为民居的二庙,东莞新馆和番禺会馆【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