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让偏见,蒙蔽了你发现幸福的眼睛
我们对别人的偏见,常常源自我们童年时建立的内在模式,如果我们曾经被伤害过,那么对他人的看法更容易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以至于看不到真实的对方。如何跨越偏见,看到真实呢?


我们为什么常常在亲密关系中焦虑不安?

作为成年人,发展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辨识出自己使用最频繁的识人模型,还有这些模型是怎么被自动激活的。第一步就是回想自己对其他人的看法中是否存在不断重复的模式,特别是有没有总是会出现的不合情理的看法。朋友们也许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这样的错误,因为他们可能会告诉我们某人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而我们也许会因此而意识到自己之前也曾犯过同样的错误)。

心理治疗师更是在寻找这类偏见方面训练有素。比如说,迪万和诺厄·罗森鲍姆是一对40多岁的夫妇,他们结婚15年了,对这场婚姻,他们各自都有许多不满,而其中许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他们在各自幼年时期形成的心理模型。他们之间的一个问题是,每当诺厄对自己的妻子说爱她的时候,迪万都会很顾左右而言他。她对丈夫坦言:“这可能听起来很愚蠢,但是当你说你爱我的时候我其实很害怕。”

在迪万的心理认知里,爱她的男人都会背叛她。当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父亲对她千娇万宠,晚上会送她上床,给她盖好被子,然后告诉她他爱她。而在父母离异之后,父亲再婚了,对迪万的态度也骤然改变:在街上遇到迪万的时候,父亲会对她视若无睹,所有宠爱都给了再婚后所生育的小女儿,一点儿也不肯分给迪万。所以迪万感到自己被抛弃了。

当诺厄告诉迪万他爱她的时候,迪万忍不住就会开始担心诺厄也会像父亲那样背叛自己。尽管诺厄也可能并没有以最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但无可否认,迪万的心理模型的确给双方的沟通添加了一些不受欢迎的噪音。她会因此而忽视诺厄良好的品行以及他对自己诚挚的感情。

了解自己的心理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周围人的真正人格

显然,我们谁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亲人或者最初的教师。因此,我们接受的识人教育完全是随机的:在经历过各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后,也没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课程计划巩固我们的认识。我们下意识地期待自己新遇到的人会与自己之前认识的人具有同样的思维方式,而当这个人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时,我们就会措手不及。 如果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我们的父亲始终非常温和却不与孩子亲近,我们长大后接触到类似的人,就能够很快看出来。当然,我们同样也可能会把一些与父亲截然不同的人认作与他人格一样的人。

了解自己在童年时代建立的关于重要他人的心理模型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同他人打交道时可能存在的偏见,也能够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周围人的真正人格。擅长识人的人能够认清楚自己早年习得的那些反应会如何影响自己对新结识的人的期待值。了解自己内心的期待以及我们在某些时候可能会犯什么样的错误,对于提高我们的识人之明很有帮助,我们可以通过认真反思自己同其他人的互动,考察在自己对他人的期待中是不是表现出了顽固的偏见。

在中国,在差不多同样久远的时代里,孔子提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这个观点同当代心理学家的理论不谋而合。孔子有位弟子叫作宰我,他总是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要做某件事,却总是贪睡,几乎每次都食言。于是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用这个例子说明了关于人的信息具有多元性,睿智的观察者会结合言行综合考察一个人。不用说,孔子在那之后对宰我的观察就更加能够切中要害了。


内容节选自《人格智商》,中信出版社出版。

编辑:贾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温一故】论语《学而》⑦
【心理健康】警惕你身边的“黑暗人格者”
扪心自问:我们究竟有没有“把自己当人看/对待”(2)
心理测试荒诞而曲折的历史
恐惧父亲的孩子,长大后就恐惧上司
“完美”人格缺陷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