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夜谭十记之附体记(中)( 闫巧)

夜谭十记之附体记(中)

闫巧作品  洪波监制

上文我们说到洪波去访问他的发小竹知风,正逢汪沟镇的庙会,镇子的各条大街熙熙攘攘,到处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

洪波站在拥挤的人群中,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人粥稠密,摩肩接踵,多年未回故乡的我,忽然想起了多年没有见过的故乡的渔鼓和说书艺人。以前在外地工作的时候,每次回故乡,路过小镇的时候,时常会想:逢集的时候,是否还有渔鼓说书艺人在集市里摆摊说唱?

可惜,每次,我都是行色匆匆,也不凑巧正好逢集,不得机会去探望。当然,遇到老家的同学朋友,我也会交谈之余,顺便探问说书艺人和渔鼓的信息。

但是,我的询问,每次得到的答案都是下面这样的模糊的回答:

“感觉逢集买东西的时候,确实好久没有看到有说书艺人赶集说书了。

但是,到底有没有,确实没注意过!

也许还有?

现在嘛,赶集也不是以前那样闲逛了。

所以,还真没注意过此事”。

朋友如此回答,我可以理解。

以前,又穷又闲,有的是时间和心情在集市上从头逛到尾。

现在,虽然还是穷,却并不闲,甚至可能忙的团团转。所以,没时间也没心情去探寻这事儿。

这确确实实是可以理解的。包括我,这么多年,不也是如此么?

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十分钟匆匆忙忙洗脸刷牙上厕所,再用十分钟打火烧饭,十分钟吃完早饭,然后背起包去赶车。晚上坐车返家基本上是晚上七点半以后。  

就这样,忙忙碌碌,日日如此,年复一年。

就算是七八岁的孩子,也不过比成年人晚起床半个小时而已。

所以,无论是穷还是富,有钱没钱,都没有时间,更没有闲心去听书呀!

现在,就连收音机里的刘兰芳或者单田芳,袁阔成等等评书大家,也再没有以前那样万人空巷听三国水浒杨家将的热闹事儿了。

就我的记忆,收音机里,已经很少听到曾经全国流行的评书了。也就是出租车里的短波频道,还时常有交通台时不时出现单田芳老先生的沙哑的嗓子说评书。

所以,虽然朋友的答复很含糊,我也能猜得出,故乡的渔鼓说书,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形式,寂寞无人关心,少了观众,少了传承,没落是唯一的可能的结果。

但是,我还是有些侥幸,也许在故乡,还有渔鼓艺人在赶集赶会?

毕竟,故乡的渔鼓,是洪波的人生记忆里的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迹。

它仿佛神秘的精灵,时不时的倏忽闯入我的脑海,刹那间鲜活的形象带给我惊喜,却又转瞬远去,追寻无迹。

现在的我,已经记不清楚具体的渔鼓唱词了,但是那时而悲怆苍凉、时而慷慨激昂的渔鼓曲调,始终挥之不去,回响在我的记忆里。

童年记忆里,每逢集日,下午放学后,班里第一个背起书包就跑的肯定是我。

不过我不是急着回家,而是向集市上跑。我总是一边跑一边竖起耳朵听远方集市上隐隐传来的渔鼓声,希望能够赶得及听渔鼓艺人临近散场时的最后一段说唱。

到了集市,不用特意寻找,只要朝着集市深处隐约传来的渔鼓声奔过去,就可以轻易地找到地方——那里早就被一大圈人围着了。

从渔鼓艺人的口中,我结识了很多很多的古代英雄豪杰,如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瓦岗英雄;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岳飞;为民做主刚直不阿的包拯……这些被渔鼓艺人传唱的英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是我少年时代最向往的偶像,也是我向同伴们炫耀知识的资本。

什么李元霸是大鹏金翅鸟下凡(也许是雷声普化天尊),一对擂鼓瓮金锤八百斤,秦琼秦叔宝是天蓬元帅猪八戒下凡(想不到猪哥哥下凡居然这么风光),

李白是太白金星下界,帮助下凡的白虎星郭子仪拯救大唐王朝……每次课余时间,我说的唾沫星子乱飞,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围观者,也有我的发小,竹之风。

渔鼓艺人用的器具主要是两种,一个是简板,一个是渔鼓。

简板用檀木或红木制做,也可用竹篦替代。简板长45-65厘米,宽1.7-2厘米,一端轻微向外弯曲,两根为一副。

演出时一手击鼓,一手打简板,为演出唱伴奏,明代王圻《三才图绘》中记载:“渔鼓,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厚半之,其末略俱外反。歌时用片两合击之以和也。”

渔鼓艺人说书时,多数时候是坐在可以折叠的凳子上,怀中抱着三尺长的渔鼓,左手夹击简板。

在说书时,一般不敲击,在唱书时才敲击。简板发出清脆的啪啪声,时快时慢,节奏恰好与艺人口中唱词的缓急相对应,而每到一句唱词临到结尾的时候,艺人的右手无名指和中指便敲击渔鼓的筒底,发出低沉的咚咚声,声音深沉悠远,可以传到一里以外。

他们在演出时,唱到精彩的地方,常常是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咿咿呀呀的唱,自己就先陶醉在他本人所营造的精神世界里了。

唱词类似曲艺里的贯口,听起来环环相扣,百听不厌。

就我而言,对渔鼓艺术可以说非常推崇。我觉得渔鼓这种说唱的道具虽然简单,却极具魅力,与渔鼓艺人的唱腔相得益彰,珠联璧合,一点也不亚于其他戏曲里伴奏的乐器。

艺人的说唱,嗓音一般略微有些沙哑,唱起来有一种苍凉的意境,就像极具艺术感染力。

明清大家黄宗羲有一篇短文《柳敬亭说书》有这样一段,我觉得也可以用在那些说唱渔鼓的艺人身上:

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 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

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 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渔鼓艺人往往是四处漂泊多年,经历的事儿也多,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上了印记,也给他们的说唱增添了很多沧桑的魅力。

在简板时缓时急的节拍伴奏下,其唱腔的音调千啭百回,如故乡沂蒙山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盘旋交错,曲折蜿蜒,时而山重水复、晦涩凝滞;时而柳暗花明、欢快流畅,时而高低不平,悲喜交集。

而在那些剧情紧张的时候,也正是唱调转折的关口,配以渔鼓惊天动地的咚咚声,便更觉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渔鼓老艺人在说唱的时候,围绕在四周的那些上了年纪的观众们,也都微合着眼睛,竖起耳朵听得如醉如痴。

此时, 集市上喧闹嘈杂的声音,就都变成了背景声音而显得遥远陌生。

置身于此,即使你不懂艺人的说唱方言,也会因为他吟唱语调的悲凉婉转,欣喜哀叹而倍受感染,沉浸在说书艺人所营造的悲欢起伏的精神世界里。

这简直和在巍峨庄严的音乐厅里聆听意大利歌剧里的咏叹调一样,单单是听声音之激昂跌宕,慷慨悲壮,不必懂歌词,也能心领神会,沉浸其中。

而在表现英雄豪杰比武的时候,这三尺长的渔鼓就不单单是乐器,还成了代表主人公兵器的道具,时而化身为狼牙棒,举火烧天;时而化身为点钢矛,拧身直刺;而渔鼓艺人也在不断地变换神色姿势,俨然成了英雄的化身,让观众眼花缭乱,心动神驰。

如今,在家乡已经很少能看到渔鼓艺人的身影了,但是渔鼓的声音,却始终回荡在我的心里,成为我关于故乡记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曾经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过渔鼓的资料,把我自己还吓了一跳,原来渔鼓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说源远流长。

“渔鼓”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渔鼓”初时是用竹筒和鱼皮制做而成,用手击之发出“砰、砰、砰”的声响,因此而得名。

“渔鼓”渊源久远,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八仙”过海归来时,忽见一条金色鳌鱼在海上兴风作浪,浪花溅湿了汉钟离的的衣服。汉钟离非常恼怒,于是拔剑斩了鳌鱼,并抽出鱼骨,蒙上鱼皮,制成了一种管状乐器,取名叫“渔鼓”。后来王母娘娘寿诞开蟠桃会,“八仙”共赴天庭为王母娘娘的祝寿。韩湘子吹玉萧,吕洞宾击云板(简板),汉钟离拍渔鼓而歌 。

美猴王孙悟空恼怒王母娘娘没有请他参加潘桃会,便一个筋头翻到寿堂之上,举金箍棒就打,正好打在了汉钟离的渔鼓上,渔鼓被打了个粉碎。渔鼓碎后,汉钟离寻来一根仙竹,请名匠鲁班依样重新制做,鲁班取仙竹中间三尺九寸重新制做了渔鼓。为了防止鼓身炸裂,王母娘娘将她的两个手镯箍在渔鼓两头,从此,竹质渔鼓便取代于骨质渔鼓。

“渔鼓”源于道教,是道人“唱道情”劝善的一种方式,后来便演变成了一种伴奏乐器和曲艺形式。“山东渔鼓”属全真教龙门派“柴门弟子”。

自祖师爷丘处机开山创派以来,全真龙门派下分“贞、柴、杨、张、赵”五门。五门 的教谱(辈份)是统一的,立有“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何教永元明,志理宗成信,”等三十代(后五代散失难考)。

渔鼓的起源与当地道教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洪波在游历全国的时候,曾经到过平阴的云翠山云南天观。看到有一块石碑记载:

平阴南天观始建于南宋淳佑11年,蒙古帝国蒙哥时代(公元1251年),全真教第二代弟子牛志淳、郭志仙、周志方、赵志右四人“凿坚凿壁、身服劳苦,殆无虚日”。后有“乡之善士出资,成此伟观。

”元至大四年(1311年)建成此观后,又安宝像(丘真人像)其上。平阴南天观曾一度被誉为中国北方道教的四大观之一(北京白云观、济南长春观、邹县峄山长青观、平阴云翠山南天观)。

由此可以看出,14世纪初,随着道教的兴盛,渔鼓得以广泛流传,在其后的历史沿革中,渔鼓从道士的“唱道情”逐渐演变为民间曲艺说唱艺术形式,在黄河岸边山东大地扎根流传,历经十几代渔鼓艺人的辛勤努力,“渔鼓说书”日臻完善,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到了民国初期,便出现了外号“独霸山东的小胡椒”李何君这样的箸名渔鼓艺人。

“渔鼓说书”属柴门“大官腔”寒韵调,唱腔有一种苍凉、艰涩之感。

擅长演唱悲剧故事,渔鼓表演一般前面都有四句“开场白”,说起来要合辙押韵,柳扬顿挫,调起观众的情绪,唱起来要充满激情,如行云流水,不但要唱出意境,还要唱出人物性格,使听众不但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要闻其声如见其人。

“渔鼓”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式,唱词讲究合辙押韵唱 多为一韵到底。“渔鼓”的唱腔板式主要有《五鼓三板》、《凤凰三点头》、《跺板》。

“渔鼓说书”是由一人独立表演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表演时演员左手持简板用左臂自然弯曲怀抱“渔鼓,鼓面向下,右手中指和无名拍击打鼓面。

“渔鼓书”中的说“白口”类似评书,说起来要声音宏亮,吐字清晰,语言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渔鼓书”中的“赞”(贯口)例如:《兵器赞》、《武功赞》、《人物赞》、《马赞》、《风雨雷电赞》、《辕门赞》、《笔赞》等,说起来要语言连贯,跌岩跳跃,犹如高山流水。

“渔鼓书”中的“歌”和“赋”例如 《过街段》、《堂台子》、《监狱瓤子》、《金殿赋》、《披挂赋》、《美人赋》等,都是艺人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的程式化,演出时主要是靠艺人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现挂”把这些“歌”、“赋”融入“书”中演唱出来。

渔鼓艺人演出多在庙会和集市上撂地摊演出。在我老家竹园,农闲季节也串村演出,尤其是春节期间,经常有一个村几十户共同出资,邀请一个渔鼓艺人来村里住上三天五日,完整的唱一部大书《杨家将》或者《岳飞传》,我都是听的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我还记得一段渔鼓说书的贯口,凭记忆默写如下:

关云长十三路春秋刀赞,

马前三路面对面,

抢手式,力劈华山,

回手式,举火烧天,

直刺一线,横扫一片,

反手出刀攻防两者兼。

马外三路右首边

远攻凤凰展翅,

近守二郎担山,

犀牛望月反背抹鞧斩。

马内三路左首边

护腿刀攥,护肋刀杆,

守中带攻,压拔刺点。

转马三路,马打盘旋,

三停并用,上中下盘。

中停拔挡护全身,

头攥并用斩连环。

马后一路倒拖刀,

且战且退偷眼瞧。

首尾相接起手落,

败中取胜是杀着。

枪赞更秒,通过一些使枪的名将描述,几句话穿越了上千年的历史:

直来直往枪里藏,

演义英雄美名长。

古来名将不堪数,

谁可称雄枪中王?

项羽悲歌可断肠,

赵云才艺也无双。

马超威名起西凉,

姜维称勇少年郎。

云召、罗成未胜负,

又来薛刚去反唐。

五代有个王彦章,

北宋更出高与杨。

禁军教头豹子头,

水泊山上名显亮。

岳飞壮志被覆雪,

黄龙未扫使人伤。

尘世后浪推前浪,

遇春英烈保明皇。

若使贤才聚一堂,

曼舞红缨斗银霜。

我看英雄皆有种,

情艺双绝才使枪!

但只见,这杆枪,真不短,

顸里下,赛茶碗。

前边有枪尖,后边有枪鑽,

素缨一摇光闪闪,谁要碰上命就完。

一点眉毛二点喉,三点前心无处走。

四点孤雁来出群,五点哪吒一抖手,

六点枪法往上攻,七点七星串北斗,

八点群仙闹东洋,九点黄河船难走,

十点乾坤鬼神惊,素缨一摇天地抖。

这条枪,是上崩下砸,里撩外划,

划拿崩拨压,刺挑盖打扎!

这些贯口,渔鼓艺人都是一气呵成,不带喘气儿的。

“渔鼓说书”伴随着历史的沿革已传承了一千多年,在其发展历程中,它能够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充分说明了渔鼓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深厚的基础和影响力,人民群众喜爱这种朴实无华,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民间曲艺说唱艺术。

千百年来,一代代渔鼓艺人用这种曲艺形式,传播民族文化,说唱历史故事,讴歌民族英雄, 鞭挞丑陋邪恶,弘扬民族精神,陶治人们的情操,激发爱国情感,尽情的演绎着古书今世 。

渔鼓书曾在外敌入侵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一部《岳飞传》鼓舞了不知多少中华好男儿投军报国、浴血疆场,普写下壮丽篇章。

“渔鼓书”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要求,而且为传播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渔鼓书”在历史的发展进步中具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过去在广大农村,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听“渔鼓书”,“渔鼓书”弥补了剧团演出的空隙,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成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是,用官方的说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如今的“渔鼓书”逐渐在庙会和集市上销声匿迹。

不过洪波认为,“渔鼓书”虽然源自道教,但是形成发展流传却是在于民间,它千百年以来已经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它已经根植于家乡的山山水水之中,融汇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人的血液灵魂之中,它不会也不应该消失。

伴随着历史的前进步伐,应该世代相传,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不断走向新的文明。总有一天,它也会登上大雅之堂,传唱四方。

只有传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真理。

陷入对渔鼓说书的缅怀里,我忽然想到,今天既然是汪沟会,是否可以看到渔鼓艺人的演出呢?

想到这里,洪波加快了脚步,走向汪沟庙会的最密集之处……

究竟洪波能否看到渔鼓艺人的演出,在寻找渔鼓艺人的时候。又如何碰到王士余先生,听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灵魂附体的传奇故事,请期待《附体记》下!

作者简介:闫巧,六零后的一个普普通通的陕西农村妇女,生性善良倔强,年轻时因为家境不好没能多读几年书,但是一直好学,喜欢看书。爱写诗歌。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主编秒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徐明智:从宁夏小曲到宁夏坐唱我想让它们唱得更久些
苏中曲艺话道情
河南曲艺志史资料汇编 第三辑 摘
渔鼓
【荐读】敲打渔鼓筒唱道情
中国曲艺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