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破解三角形画“高”

三角形画“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的内容,历来被教师公认为难点。教过高年级的教师都深有感触,有些学生即使到了小学毕业,三角形画“高”仍存在问题,其典型错误如下:




笔者将上述典型错误分为四类,并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成因分析。


第一类:“高”没有从顶点出发(错误见③ ⑧) 

成因分析: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没有真正理解


关于“高”,学生并不陌生,对生活中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这些经验基础对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也会带来负迁移。部分学生认为三角形“高”的含义与平行四边形“高”的含义相同,画“高”的方法也相同。实则两者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实质是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而三角形的“高”是最高点到对边的距离。因此,在画“高”时,平行四边形可从对边的任意一点到底边引垂线段,三角形就不一样,必须从“顶点”出发。教学中,教师没有点破其中的区别,学生便会出现此类错误。


第二类:“高”与底不对应(错误见① ⑥ ⑩) 

成因分析:不明确三角形中底与“高”的相互对应关系


生活中接触的“高”,一般是以水平边为底,方向是垂直的,“高”也是唯一的。然而,数学中三角形的“高”却复杂得多,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三组不同的底和“高”,“高”会随着底的变换而变换。当以斜边为底时,所对应的高也不再是垂直方向,这与生活经验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学生觉得难以理解。不少同学在画斜边上的“高”时翻来覆去地摆弄三角板,不知所措便是证明。教学中,教师又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促成学生理解数学中的“高”,明确底与“高”的相互对应关系。最后,学生或置“斜底”不顾,仍画了水平边上的“高”,或画出与顶点所在边垂直的“高”。


第三类:“高”与底假垂直(错误见② ⑦ ⑨)  

成因分析:三角板的摆放不够规范


这一类错误的同学已经能找到“高”的位置,但是三角板的摆放不够规范、到位。三角形画“高”需要做到“双重合”,即“边重合”——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底边重合;“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顶点重合,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观察学生的画“高”过程,起先能做到“边重合”,但三角板移动至“点重合”时,注意力发生了转移,顾此失彼,不能兼顾到边是否仍然重合。教学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是教师示范不到位。一般地,教师只示范水平底上画“高”时三角板的摆放,至于斜边上画“高”,往往因时间不允许而请学生自主尝试。殊不知,斜边为底时三角板该如何放置恰恰是学生的盲区。二是缺乏画“高”步骤的提炼。如今的课堂,比较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但“放”后不“收”,关键步骤的提炼环节往往被忽视。


第四类:不会找直角边上的“高”(错误见④ ⑤) 

成因分析:认为“高”一定在三角形内部


给锐角三角形画高后,学生思维上产生一种定势,即“高”都在三角形内部。即使老师课上对直角边为底画“高”已作引导,但学生独立画“高”时,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势仍在干扰。因此,有的把“高”画在了三角形中间,有的把“高”画在非常接近另一条直角边的位置,但就是不重合。 


那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如何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有效破解三角形画“高”这一难点呢?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在借鉴了许多教师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个性化处理,悟出破解之术,并付诸实践,收效不错,现阐述如下。


比较中理解“高”的含义 


比身高,启发“高”须从顶点出发 

从学生熟悉的比身高进行启发。当两人站在一起比身高时,谁高谁矮一定要看两人的头顶,而不能比两人的肩膀谁高。上课时先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身高,突出“高”应从头顶即最高点开始测量。


比三角形的高,渗透三组不同的底和“高”

笔者尝试从比三角形哪个高入手。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硬纸做的三角形,比一比哪个三角形高一些。在同桌合作活动中,学生会把三角形竖起来,使三角形的一条边和桌子边贴在一起,比谁的三角形高一些。(如图1)这样他们很容易就想到了要看最上面的一个顶点的位置。因为那个点是最高的,在比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三角形高一些,还会变换与桌子边贴在一起的那条边。(如图2)这时他们又能发现当放在底下的一条边变化时,三角形的高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得出三角形有三个不同的高度,同时,也将底与“高”是相对应的,在一个三角形中,应有三组不同的底和高这一知识点渗透成功。




沟通中解析作“高”的实质 


三角形高的定义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从定义剖析可知,画“高”的实质是学生已学会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因此,帮助学生打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温习旧“技” 

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画完后,请学生说说画垂线时三角板是怎么摆放的。


沟通新知 

把已知直线上的两点分别与直线外一点连结(擦去多余的线条,并将所画垂线改成虚线),便出现了三个三角形。如下:


引导:点到直线的垂线段,在三角形中就是什么?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解析画“高”的实质——三角形画“高”的方法与经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段的方法是相同的。 


明确对应  

明确底所对应的顶点,是准确画“高”的先决条件。有必要向学生讲明,底所对应的顶点即除了与底边相连的两个顶点外的另一个顶点。 


课上笔者组织了游戏:(出示四个方位、形状都不一的三角形,顶点处分别标上字母)。比比谁的反应快?老师说表示顶点的字母,学生抢答与这个顶点相对的边;如果老师指着三角形的一条边,学生抢答与这条边相对的顶点的字母。在轻松的游戏中明确对应的底和顶点,为正确地画“高”打下伏笔。


规范、借鉴中保证画“高”的准确性


选择好示范的时机 

从学生的错误看,笔者以为,斜边上画“高”比水平边上画“高”更有示范的必要性。教师要选择好示范的时机,示范在“刀刃”上。 


提炼画“高”的步骤 

示范的同时不忘引导学生提炼出画“高”的步骤:①重合边②重合点③画线、标记。有了步骤作支撑,学生会不断地将之内化为一种规范,从而画出准确的“高”,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 


借鉴“尺板作高法” 

四年级学生借用工具作图的动手协作、准确把握等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要掌握三角形正确画“高”的技能,必须通过很多次的协同操练。对于这部分学生,须另寻他法。 


笔者借鉴了上虞市实验小学一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尺板画高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尺板画高法”,即用一块三角板再辅以直尺协同高,“尺”对“底”,“边”对“点”。(如下图)直尺当“轨道”,三角板当作“小火车”,紧扣住“轨道”移动,另一条直角边“开”到顶点停下,画高。“尺板画高法”比起“一板画高法”看似工具多了,复杂了,而实践证明,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行四边形的高
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学习要点(附同步练习),提高成绩必备!
画三角形的高为什么一直会发生错误?
认识三角形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画垂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