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的一次黄河决口,验证了冀鲁交界这个县“双子”古城形成原因

1964年12月,原面积为831.67平方公里的馆陶县,以卫运河为界分成了两部分,河东岸归属山东省的冠县、临清,河西岸归属河北省,仍称馆陶县。

虽然距离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已经过去了有60年的时间,但是因为河东岸部分是馆陶县自汉朝设县之后,直至1955年之前,治所一直设在那片区域,所以馆陶人民对曾经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历史仍感兴趣。

未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前的馆陶县地图,以及本文涉及的几个地名

比如为何馆陶县治所在金代由今天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迁到今天的北馆陶镇,为何要迁,又为何要迁到这个位置?为何在辽朝的时候,所设驻军之城——萧城,就建在县治北馆陶“东南五里”之地,难道其他地方没办法建吗?

有两张图片或许可以揭晓这个答案,一张是地图,另一幅是卫星图

在绘制于1930年左右的《华北水利委员会三色地形图》和拍摄于1970年左右的卫星图中,均显示在北馆陶城的东南方向,有一条呈现西南、东北方向的古河道经过,其中的一段在萧城东南方向约4、5公里的地方,则出现从古河道向北呈90度左右夹角伸出了另一条古河道,但刚伸出不远就消失不见了,显然这是一次古代河流的决口之地,因为自然情况之下,如果没有高山阻隔,在平原地带的河流是不会出现这样转折的。

民国地图及1970年左右卫星图对比,以及水流方向

这条古河道是哪条河流所留?那个决口在历史上有没有记载?

2001年出版的《冠县志》记载为古黄河,其所留的即为黄河故道,沿斜店乡西部、东古城镇东部,经孙疃乡、杨召乡、万善乡北部,斜跨清水镇至柳行头北出境入临清。

黄河在这里第1次流经是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到公元前132年(西汉元光三年)瓠子决口改道,时长470年;第2次是从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子瓠决口被堵复,黄河回归,直到公元11年(新始建国三年)黄河改道东行,时长120年。在那之后黄河仍常闹水患,直到70年(东汉永平十三年)王景治河之后,河道固定,河患方止。

更广泛范围的卫星图,清晰可见黄河故道与北馆陶、萧城两城关系

到北宋,又有黄河泛滥、改道之后的水流经过这条西汉故道

东汉河道固定之后,经历了近千年的黄河安澜期,自五代时开始,黄河又开始频繁泛滥、改道。这条历史上曾经的黄河故道,仍然成为黄河改道之后的行洪之地。比如据《宋史·河渠志》记载:

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癸酉,河决商胡埽,决口广五百五十七步。

皇祐二年七月(1050年)辛酉,河复决大名府馆陶县之郭固。四年(1052年)正月乙酉,塞郭固。

嘉祐元年(1056)四月壬子朔,塞商胡北流。

庆历八年的“河决商胡埽”,水流流经两汉故道

东汉王景治河之后,其河道迁徙到距离馆陶县几百里阳谷县南部一带,但就是因为在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位于今天河南濮阳东边的“商胡埽”决口,并且决口“广五百五十七步(800多米)”,决口过宽难以堵塞,直到8年以后的嘉祐元年(1056)四月,才“塞商胡北流”。

这次“商胡北流”的河道显然就是流经了西汉的故道,因为在这8年间,曾经“河复决大名府馆陶县之郭固”,然后于近2年后塞“郭固”。

如果黄河不是在故道内,而是在馆陶大地上随意流淌,就无“河决馆陶县之郭固”之说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决”字,从而说明黄河改道之后,仍然是在河道内行洪。

在萧城东南不远的河流决口痕迹,就是历史记载中的“郭固口”?

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判断:

一是从地名来看。在这个决口之处南侧,有着诸多以里固、张固命名的村庄,有个村庄以“郭固”为名,也是符合村庄命名习惯,甚至有可能这个名为“郭固”的村庄就是因北宋这次决口而永远消失。

决口处与众多以“固”为名的村庄

二是从历史记载看。宋朝虽然因为黄河决口在馆陶境内行洪有过许多次,但是在馆陶境内的决口只有这一次,并且如果以这个时间点逆向追溯历史的脉络,黄河上一次的泛滥改道期要在千年前的两汉时期,不管有无决口,其痕迹也会被人民的耕作以及沧海桑田的变化所掩盖。而在这次决口之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黄河就改道南下入黄海,再无决口之机。

各个朝代、时期黄河改道示意图

由此可以推断,这个决口有很大的概率就是《宋史·河渠志》中记载的河决馆陶县“郭固”之处,在这里形成的决口,被称为“郭固口”。

确定了黄河故道,以及北宋的“郭固河决”之地,或许就可以一窥馆陶县治所迁徙、辽朝建萧城选址之迷了

古代的城池建设一般需要考虑安全、水利、交通等因素,特别是一些出于军事目的建设的城池还要看是否有险可守。

下面就来看看北馆陶城、萧城一带是否具备这些因素。

北馆陶城地处隋永济渠东侧,其南部虽然为黄河或者黄河故道,但和北馆陶城之间有一条春秋战国时所修金堤阻隔,古代《馆陶八景》之一的《长堤春色》就是指的这条金堤,在它的防护下,这一带很少遭受水灾,较为安全。

从范围更为广阔的角度看地图,更能发现洪水冲破金堤的态势

唐朝大历七年(772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估计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在这里分临清县地置永济县,县治所在就在后来的北馆陶城。

230多年后的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位于北方的辽朝南下入侵宋朝,宋军在澶渊据险抵抗。辽军远程奔袭,就需要有个稳固的后方基地,就在当时的永济县治所旁边修建了今天所称的“萧城”。

田承嗣和辽主的选择显然是正确的,宋真宗景德元年过去40多年后黄河虽然在离两城不远处的“郭固”决了口,但决口的洪水直接冲向了北方,并没有对两个城池形成影响,反而通过这次决口的“验证”,让后来的金朝官员,有了决心和信心,把位于南方饱受在澶州、大名等地黄河决口洪灾的馆陶县治,迁到了已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被裁撤的永济县治所。

辽朝侵宋示意图,绿色线路即建设萧城那次入侵

除了由于北馆陶、萧城一带地势较高,且有金堤保护,受洪灾影响最小,是比较安全的建城地之外,这一带因为地处永济渠、黄河故道(宋辽时有黄河所经)之间区域,水利条件十分优越,既有利于农业灌溉,又可以便于进行人员及物资的运输。再加上黄河故道在萧城东南部由南北方向折向了东方,大自然把这里“打造”成了既有河流可以据险防守,又有较为广阔战略腾挪空间的区域,所以辽朝在建设屯兵与物资所用后方基地时,这一带就成为首选。

北馆陶、萧城组成的“双子古城”

至于为何不用当时的永济县城,而要新建一座城池,当然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永济城当作县治可以,但对于动辄有着几万、十几万人员的军队来说,显得有些太小了,只能另建新城。

你认为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馆陶县是如何被废掉“武功”,从而结束运河运输的?
山东、河北两省之间的卫运河,是隋朝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吗?
卫运河河道变迁
建国之初,山东省西部很多历史古县或撤并、县城或成为镇,怎么了
淇河曾经流过鹤壁浚县和汤阴邶城,请看淇河古今谈
话说大运河(一)|千年运河走宿迁,这个特点全国唯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