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下妙语(1)

 

天下妙语(1)
 
2012年2月27日
 
 
 
拂去时代的虚饰。从经验出发,这也是人类理性的开端。
 
 
西尔维·布吕内尔认为,把眼前的困难归咎于自然环境、所谓的人口过剩或者食物产量降低等因素,就像许多外部观察家所言(他们或无知,或仓促,或不怀善意),这实际上意味着在解释饥饿现象时无视政治因素在当今发挥着多么重要的决定作用。
 
 
任何崇尚理性与文明的社会同样都会坚持这样一种价值判断,即民众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声音,而当权者有义务倾听民众的声音。然而,必须看到的是,仅仅是有义务倾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人们争论或者倡言当权者需要倾听“沉没的声音”的时候,我更想强调的是,作为民意执行机关的政府,不仅要倾听反映民意的声音,在关键时候更需要服从。

当房价一年年高涨政府却在每一次调控中白得好处的时候,我们的声音没有沉没;当推土机肆无忌惮推倒民宅逼人自焚的时候,我们的声音没有沉没;当城管驱赶自雇谋生的小摊小贩的时候,我们的声音没有沉没;当有毒食品一次次考验我们对卫生监管部门的信心的时候,我们的声音没有沉没;当冷血的人举着屠刀进幼儿园屠戮小孩的时候,我们的声音没有沉没;当“我爸是李刚”中的李刚涉嫌刑讯逼供致王朝蹲冤狱的时候,我们的声音没有沉没……社会每天都在预警,都在说话,都在言明自己应得的权利,都在助推进步的方向。东南西北,从早到晚,相同的牵肠挂肚,相同的主张坚持,潮落潮涨,此伏彼起,我敢说,在这个国家没有一个关键的声音是真正沉没的。

 
今日中国缺的不是民意,即这里的声音,而是缺民意的执行力;中国少的不是民声当被倾听,而是民声当被服从。有人说,当国民的声音被沉没,我们将会面临灾祸,而我要说的,国民的声音被沉没,本身就是灾祸。而我对这个国家之所以抱有热忱的希望,就在于即使民声不被倾听,不被服从,民声也没有沉没。我们的声音从来没有沉没。
 
 
应清醒意识到:对程序与正义的守护与监督,对问题病灶的梳理与反省,才是关注恶劣事件的正道;简单地贴上一个身份标签,反复把玩,绝对不是监督的终点。
 
 
需要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剥离我们语言习惯中的各种油腻、添加剂、华而不实,找到一五一十的忠直表达?其中也区分了在公共生活中说真话与人们平时所说的“诚实”不是一回事。他认为“说真话是一种公德,诚实则是一种私德。”即使是在私人生活中的“诚实”,也并不能保证公共生活中的“说真话”。反之亦然,私人生活中“不诚实”的存在,也不导致放弃在公共生活中说真话的要求。
 
 
文学这个东西天然与人性结盟,文学即人学。文学始终站在人性要求一边,它理解人性、包容人性、赞美人性,也鞭挞人性的缺点,讥讽人性的弱点。
 
 胡适1930年4月30日致杨铨信(稿)中的这段话知道的人一定很多:“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
 
的确,那些谩骂别人的人至少在三个方面都是非常值得人们同情的:首先,骂人的人大多不习惯于或者不善于辩论,因为没有能力进行辩论,在辩论中不占上风,才选择了骂人;其次,骂人是有损于骂人者自己的人格的;第三,骂人者其实处于心理上的劣势,他们在表面上给人一种真理在握的感觉,但其实在心理上极端不自信,甚至有挫折感和受到伤害的感觉,需要用谩骂来进行心理补偿。
 
胡适是一个修养很好的人。胡适很有涵养,也很有雅量,对待那些谩骂他的人,他从来不以牙还牙,睚眦必报。即使自己占理,也不会轻易动怒,把正义的火气喷向别人。1962年2月24日,临去世的那一天,在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的酒会上,胡适说道:“我挨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为这是代表了自由中国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不生气”这三个字好像是一堵防火墙,把胡适和谩骂者隔离开来,使胡适具有了一种免疫力,使胡适不至于被激怒,从而避免了堕落到和谩骂者一样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
 
朱学勤先生对胡适有一个评价,说他没有“被那个时代所激怒,在激怒中一起毒化”。朱先生这个说法我很欣赏。套用朱先生的说法,我们也可以说:胡适没有被谩骂者的谩骂所激怒,在激怒中一起毒化、一起堕落。这正是胡适先生的可贵之处。
  
 
 

“从众心理”。从众指的是人们受周围环境中他人的影响,更容易做出与多数人一样的行为。如果有人非要唱反调,这个人就很容易被孤立,在这种压力下,他就更倾向于模仿别人的行为,以便得到归属感。

 
 

如今“小清新”很流行。最初它特指一种以清新、唯美、随意创作风格见长的音乐类型,之
逐渐扩散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现在已逐步形成一种亚文化现象。在中国,偏爱清新、唯美的文艺作品以及生活方式的年轻人,也被叫做“小清新”。无论是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还是个人憧憬的美好意境,“小清新”都是秉承淡雅、自然、朴实、超脱、静谧的特点而存在着。而随着现代生活的日益繁忙与喧嚣,“小清新”元素也在婚姻生活中崭露头角。

 
人的智力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随年龄日大而会有所下降,但晶体智力即使到了老年也还会随经验的积累而有所提升,有不少人是“大器晚成”型的,只要给自己机会,不自己打败自己,加上中年人的经验与人生历练,即使已过中年也还有机会成功。
 
 

现代人之所以大胆地做一切违反习俗的事情,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清楚地计算自己行为的成本、收益。

规则让人自由。没有规则,只有欲望指引下的本能行动,人就没有自由可言。
人的理性的能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一个人或许可以感知自己的行为的收益,但很难清楚地计算自己的行为的成本,包括自己未来要承担的成本,及可能对他人产生的成本,而这种成本很可能又反弹回他自己的身上。

 
 
自由是以社会的自觉为基础的。抵制是社会内部自我矫正不好的东西的机制,专业判断则是文明自我提升的机制。这两者同时发挥作用,社会、文明、文化就可以既保持秩序的大体稳定,又可以在边缘上不断进行创新,在平衡之中保持活力。取消这两种机制,文明就必然堕入黑暗时代,自由也就丧失了根基
 
创造财富的不是财富,而是人本身,更具体地说,是人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按照米塞斯的说法,这种企业家精神就是那种基于对未来的预见而采取行动以获取利润的能力。
中国人讲“富不过三代”,其中有一些无奈,但也揭示了自由市场的精髓所在:财富本身并不能充当财富的保障。因为,财富本来就不是财富创造出来的。所以,由于企业家精神积累了财富的人的后代,未必总是能够最有效地利用他们手里所掌握的资源。
用韩寒自己的话,就可以解释这场质疑:“在中国,影响力往往就是权力。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批评的话,那赞美就没有任何意义。”当韩寒把矛头对准体制,大家鼓掌叫好,可是当有人公开质疑韩寒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质疑了呢?韩寒还说过一段话:“知识分子在那里大谈自由谈民主的时候,他们忘了民主和自由的精神,就是要尊重每个人的生活,很多知识分子往往不尊重他们所看不惯的生活,他们也没有耐心去和人民对话。知识分子跟独裁者,缺点是一样的,并不能很客观,把自己当成了正义和正确的化身。”仔细看看控辩双方及其支持者的言行,符不符合这段话的描述?姑且不论孰是孰非,双方有没有在尊重对手的前提下,文明发表观点?还是一恼羞成怒就开始人身攻击?情绪失控?
 
体制其实就是你我他,因为人性会不自觉地执行两套标准:对自己热爱、推崇的,符合自己利益的,不分青红皂白地维护;对自己反感、厌恶的,伤害自己利益的,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中国人什么时候能自觉、文明地“一视同仁”“就事论事”,民主就有了基础,自由就有了保障。

民主,不是人人以自己的意见为主,无视他人的想法;自由,不是一切以自己的利益至上,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言论自由不是为了互相攻讦,畅所欲言是为了达成共识。人人各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场,讨论也许不欢而散,但认真聆听对方,才有可能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才有可能与不同的人和平共存。真正的民主,就是信息公正,舆论公开,辩论自由,公平表达自己的看法,观者自有判断和选择。很多时候,“大家都这么干”不等于“这么干”就是对的,要舆论自由,先学会尊重你的对手。
我们在战争片中,到底悟出了什么?战争剿杀的不止是人命,更是人性。因为人的骨子里藏着一只野兽,倘若不以教养、道德、法律牢牢圈住,就会冲出来造孽。战争就是冲垮这些围栏的洪水,使兽性无限膨胀,人性却被淹没毁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南愤青:为什么说互联网人格就是屌丝人格?
仲召川:献身自由是笨蛋,劝导自由是坏蛋。
容忍
让我们坐好,安静地等这个世界变坏
莫失好书 |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开风气者经常自己并不成功,肤浅浮泛,却具有思想史上的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