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石代木话宋桥
《姑苏晚报》2022年01月17日 B05版

  潘君明

  苏州河道纵横,密如蛛网。河多必定桥多,现在城内外的桥梁,有许多是宋代始建的。

  唐以前的桥梁,大多是木桥。白居易诗云“红栏三百九十桥”,这“红栏”指的是红漆桥栏。到了宋代,人们认识到木桥容易损坏,遂“以石代木”,改用石料筑桥,桥墩用石块叠砌,桥面用条石铺设,桥栏用石条装饰。不仅壮实牢固,使用年限延长,而且可以雕刻各种图案,古朴美观。明卢熊《苏州府志·第六卷·桥梁》序曰:“自宋以来,皆叠石甃甓,坚巧细密,始不用红栏矣。”

  宋桥造型优美,以拱桥为主,有单孔、双孔、三孔以至五孔者,以及长条石铺的平桥,有双条石、三条石、五条石不等。在桥栏及望柱上雕刻动物花卉以及其他吉祥图案,望柱上雕狮子,或蹲或坐,或抱小狮或弄绣球,姿态各异。在桥上刻名,也始于宋代。虽然,历经岁月沧桑,现在留下的原始宋桥已不多见,但苏州城很多桥梁始建于宋代是无疑的,有不少桥梁还遗有宋代痕迹,非常宝贵。

  苏州城内主要河道有“三横”“四直”(现为三直),城外除大运河之外,还有胥江、娄江、山塘河、葑门塘等河流,在这些河道上,宋代建的桥梁也很多。本文只是举例。

  城内第一至第四直河的宋桥

  歌薰桥,原名明泽桥,跨城内第一直河(学士河)。宋皇祐五年(1053)建。宋《平江图》上注“明泽桥”。明《姑苏志·卷第十九·桥梁上》:“明泽桥,西河上,皇祐五年建,景定五年重修,刘震孙题名立石其上,今名过军桥。以路通盘阊,为士卒经由之地也。”清《姑苏城图》标注“歌勋桥”。194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1984年重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平桥,长11.5米,宽31米,定名歌薰桥。

  来远桥,跨城内第一直河(学士河)。宋绍兴年间(1131—1163)在胥门外建姑苏馆同时建造。姑苏馆是专门接待属国信使和往来达官显宦之处,建筑雄冠三吴。此桥在姑苏馆侧畔,取《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句意,题名“来远桥”。明成化十三年(1477)重建,为花岗石、青石结构,石级单孔拱桥。1998年重修,将桥向南移至寿宁弄西口,径对古胥门。现桥为单孔花岗石拱桥,长10米,宽5米,跨径5.9米。桥西堍南北两侧均有引桥,花岗石实腹桥栏高0.6米,南北各10根望柱,栏板上雕刻飞鸟、花卉图案。

  校场桥,跨城内第二直河(平门河)。原名西教场桥,讹名高长桥、高尚桥。建于宋代。据《宋平江城坊考》云:此桥即宋《平江图》上所标的鸿桥。此处原为一块宽阔的场地,适宜军队训练。南宋建都杭州,在苏州驻扎禁军,禁军常在场上操练,遂名“教场”。桥在教场之西,故名。原为石桥,1927年重建,改为单孔钢筋水泥平桥,长7米,宽5.5米,跨度3.8米,现基本维持原貌。

  大郎桥,跨城内第三直河(临顿河)。宋庆历二年(1042)建。1982年改建为单孔石板平桥,长8.5米,宽3.4米,跨径6.5米。其建筑特色是桥堍枕石层层向河心挑出,旨在缩短跨径,增强石梁的抗折力,是单孔石板桥的一种变化。花岗石雕桥栏,望柱一侧书写桥名。

  醋坊桥,跨城内第三直河(临顿河)。宋治平二年(1065),由道士方希辨、孔应期募建。重建醋坊桥碑记云:“治平乙巳岁八月十五日,劝募天庆观主兼监库道士方希辨题,都劝缘观内道正赐紫孔应期立石。”该处为官方卖醋所在地,故名。后多次重建。1982年改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平桥。1999年重修,为单孔钢筋混凝土平桥,长7.15米,宽18.9米,跨径6米。花岗石雕双龙戏珠栏杆,望柱一侧书写桥名,另一侧书写建桥年月。

  望星桥,跨城内第四直河(盛家带河)南端。宋绍定二年(1229)建,原名望信桥,外来客船停泊于桥下,旅人在此等候家信,故名。宋《平江图》标名“望信桥”。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卷三》石刻云:“望信桥,乃姑苏东南隅之要津,于绍定己丑孟冬上浣吉日鼎新毕工……”

  寿星桥,跨城内第四直河(官太尉河)。宋绍兴十年(1140)建。清《吴门表隐·卷十》称:“寿星桥有瓷寿星像,宋绍兴十年,俚人疏河时得之,遂建桥立庙祀之。”故名寿星桥。桥用武康石砌就。桥为东西向单孔石桥,全长18.4米,中宽2.9米,净跨4.7米,矢高2.6米,两坡设有踏步各十五级。此桥至今已有870余年,可称得上桥中寿星了。历代虽有修建,但保留宋代的原石较多,看起来古朴凝重。1965年,邻近的百狮子桥塌毁,将其雕狮桥栏移置于此桥,舞狮依稀可见。1982年,苏州市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整修后,桥畔竖有《重修寿星桥记》。

  雪糕桥,跨城内第四直河(平江河)。始建于绍定年间。宋《平江图》《吴郡志》有著录。《红兰逸乘》云:“昔张孝子抟雪为糕以奉亲,所居在萧家巷,祠亦在焉。”相传这位孝子逝世后,里人将其就地安葬,后在墓旁立祠祭祀,并以孝子的事迹,将萧家巷口小石桥命名为雪糕桥。其事迹为《二十四孝》之一。1985年按照历史原貌修建,为单孔花岗石石板平桥,长9.9米,宽3.6米,跨径2.6米,桥上再建长廊及庙堂,匾额“玉檀阁”。石雕桥栏,中间书写桥名。

  潘家桥,跨城内第四直河(平江河)。始建于北宋年间。北宋大臣章綡居此,在附近造桥,称章家桥。元末,张土诚婿潘元绍居此,后归潘时用,称“潘家桥”。1981年由苏州市地名办定为“潘家桥”。1984年重建,为单孔石级拱桥,长16.72米,宽2.8米,跨径6米。花岗石雕实腹桥栏,南北各有8根望柱,中间桥额刻五个圆圈,内刻有“重建潘家桥”字样。

  城内第一至第三横河的宋桥

  香花桥,跨城内第一横河(桃花坞河),建于宋前期。宋《平江图》有著录。明《姑苏志·卷十九·桥梁上》载:“香花桥,在报恩寺前,一名永安桥。”有虔诚礼佛、香花铺地之意。明万历八年(1580)重建为石板桥。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修,桥面铺石板三块,两旁有石栏杆。清《吴门表隐·卷七》载:“北寺前香花桥水底,更有一桥迭之。嘉庆初,开河竞见桥面石。”可能是旧桥。1981年改建拓宽,现为单孔钢筋混凝土拱桥,长17米,宽32.7米,跨径8米,花岗石镂空桥栏,高0.85米,东西两侧桥栏望柱上刻有石狮八对。

  太平桥,跨城内第二横河(干将河)。宋皇祐五年(1053)建。原为石板

  单孔平桥,桥北有太平坊,故名。1993年拓宽干将路时,改建为水泥板梁桥,花岗石桥栏。

  升龙桥,跨城内第二横河(干将河)。建于宋代。因桥北有万寿禅寺,原称万寿寺前桥。明《姑苏志·卷十九·桥梁上》称:“万寿寺前桥,今改为升龙桥。”现为石级单孔拱桥,卧条石桥栏。长18米,基部宽4.5米,顶部宽3.2米,跨径4.5米,矢高3.2米。两坡步阶各16级。原带有斜形,1994年改筑干将东路时,随干将河取直,并北移10米,按原结构重建,这是干将河上现存唯一的一座古石桥。

  顾亭桥,跨城内第二横河(干将河)。宋端平二年(1235)建。宋《平江图》作“顾庭桥”。宋《吴郡志》作“顾亭桥”。相传宋代有顾亭居于此,并舍全部家产独建此桥。原为石拱桥,1994年拓宽干将路时,重建为单孔石拱桥,花岗石桥栏,长12.8米,宽8米,跨径8米。

  大云桥,跨城内南园河。始建于宋嘉祐三年(1058),因桥北有大云庵,故名“大云桥”。王謇《宋平江城坊考》载:“大云桥侧,有砖刻'宋嘉祐三年七月募建,宝祐二年三月募修’,元大德三年己亥四月里人重建。” 1990年拓宽乌鹊桥路时重建,为钢筋水泥板梁平桥。

  城外河道的宋桥

  半塘桥,跨阊门外山塘河。建于宋天禧四年(1020)。初建时为双桥模式,其引桥名彩云桥,因近彩云里而得名,两桥紧靠,时有混称。两桥与广福桥组成“工”字形平面,这在古代造桥史上极为罕见。宋政和元年(1111)重建,后多次修建。197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装铁栏杆,长7.9米,宽3米,跨径7.4米。后为居民出行方便,将半塘桥和广福桥搬掉石级,降下坡度,再把彩云桥坡度拉平,铺上几块石板,利于行车。但古桥旧貌已全无。

  青山桥,跨阊门外山塘河支流青山桥浜。建于宋。曾名白云桥,清乾隆《苏州府志》:“白云桥,在白公桥西。”桥址所在地山清水秀,故名“青山桥”。1986年整修,为单孔石板石栏平桥。

  绿水桥,跨阊门外山塘河北支流绿水桥浜。建于宋,初名“普福桥”,因桥址在青山桥西,青山绿水,周围自然环境良好,故定名为“绿水桥”,与青山桥为姐妹桥。

  钱万里桥,跨阊门外运河支流十字洋河。始建于宋。宋《平江图》标注“钱卖女桥”。清《吴门表隐·卷十》载:“钱万二桥,宋善士钱万二创建。”民间口语误传为“钱万里桥”。清同治年间改建为木板桥。光绪元年(1875)由沪宁铁路总办资助,翻建拓宽为钢筋混凝土桥。2009年重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梁桥,长58米,宽47米,跨径48米。

  吴门桥,跨盘门外运河之上。宋元丰七年(1084)建,一位姓石的富户出资在盘门外西南向建造了一座石桥,人称“新桥”。因北岸两座木桥与南岸一座石桥相连,俗称“三条桥”。宋《吴郡图经续记》云:“新桥,在盘门外,自郡南出,徒行趋诸乡至木渎者,每过运河,须舟以济。又当两派交流之间,颇为深广,故自昔未有为梁者。今太守朝议章公下车,有石氏建请出钱造桥者,公立限督之,即日而裁,逾时而毕。横绝漫流,分而三桥,往来便之。”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下,桥被损坏。绍定年间,原有的三座桥已不能满足日益繁忙的水陆交通需要,于是苏州地方官拆除旧桥,重新建起了气势雄伟的三孔石级拱桥,定名为“吴门桥”。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重建,成为现今的单孔桥,现桥梁全长66.2米,面宽4.8米,净跨10米,矢高9.85米,南北两坡各铺设石踏步50级。在桥洞砌有纤夫走道,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200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桥,俗称里跨塘桥。跨娄门外娄江。清《吴门表隐·卷七》记载:“娄门永安桥,宋庆元时建。明万历九年,里绅蒋二南重建。国朝康熙十九年(1680),僧惟悦、蒋德埈倡建。道光元年(1821),里人重修。十六年,石韫玉、程仁藻、仁霈、吴蔚林、曹文熙、俞孝庭、包汝霖等捐募重修,顾震涛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循着一座座桥,走进古巷小河的诗意世界
[苏州印象24]平江路III.平江历史街区.附近街巷[图片]
姑苏古桥:苏州名字最吉利的桥,非它莫属
苏州的十三座古桥,这个夏天一定要去看!
山塘街上的桥
姑苏行《2》——最简朴市井味的山塘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