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狂人学者毛奇龄与苏州

《姑苏晚报》2022年10月17日 B05版

  陈益

  一个自视甚高的狂人

  清代学者毛奇龄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狂人。他自视甚高,凡是别人说过的道理,总要另外说出一套来。有一次,他跟一位李姓读书人谈论音韵学,李某对于顾炎武先生的学问赞不绝口。毛奇龄听了,非常不服气,大骂其“邪妄”。李某立即站起身来与之激辩,毛奇龄怎么也辩论不过他,挥起拳头就打架。谁知李某是北方人,身材魁梧,毛奇龄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被打得满口流血,于是留下话柄。

  然而,不要以为他是一个等闲之辈。毛奇龄,浙江萧山人,世称“西河先生”。他四岁开始识字,母亲口授《大学》,很快就能朗朗成诵。十三岁时参加童子试,主考官陈子龙故意逗他:“黄毛未褪,敢来应试?”毛奇龄随口回答:“鹄飞有待,此振先声。”意思很清楚,自己年纪虽小,将来却要干一番事业。陈子龙惊叹他思维敏捷,以“春蚕作茧”为题请他作文考试。毛奇龄下笔成诗,其中有两句“经纶犹有待,吐属已非凡”,抒发了不凡抱负,被传为美谈。

  有趣的是,毛奇龄不仅才气逼人,往往还能一心二用。写文章的时候,他一边构思,一边与人畅谈,随想随写,随问随答,互不影响。甚至一边舞文弄墨做文章,一边还会跟老婆吵架,嘴里骂不绝口。骂不赢则老拳相加,随后坐下来安心作文,行云流水般,仿佛刚才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说的是苏州周五郎巷有一货郎出售纸团扇。某天早晨,一个乞食的道士路过周五郎巷,货郎请他书写扇面。道士便提笔写了几把团扇,其中之一写了首《菩萨蛮》,是集唐人的词句:“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钧),侍儿扶起娇无力(白乐天)。不语欲销魂(李珣),云环枭翠翘(魏承班),抱琴时弄月(李白),皓腕凝霜雪(韦庄)……”看见的读书人,无不为之惊叹,纷纷怀疑道士的身份。毛奇龄知悉后,特意考证了这首《菩萨蛮》。他从《花间集》中发现,乞食道士题写的个别文字与原作不符,并且说,这首词是张也倩所作,张也倩号梅禅道人,不知他的词集中有没有收录?显然,苏州小巷深处文人聚集,已明白无疑。

  曾以度曲知名

  对于昆曲的起源和发展,毛奇龄也做过认真的研究。他说:“古歌舞不相合。歌者不舞,舞者不歌。即舞曲中词亦不必与舞者扮演照应。”但是经过唐、宋、金的变迁,到了元代,情况变了,“则歌者舞者合作一人使勾栏。舞者自司歌唱,而第设笙、笛、琵琶以和其曲。每入场,以四折为度,谓之杂剧。其有连数杂剧而通谱一事,或一剧或二剧或三四五剧,名为院本。西厢者,合五剧而谱一事者也。”“唱着只二人,末泥主男唱,旦儿主女唱。他若杂色入场第有白无唱,谓之宾白……至元末明初,改北曲为南曲,则杂色人皆唱,不分宾主矣。”显然,对于起源于昆山、苏州一带的昆曲,他内心是折服的,并且仔细研究过发展的过程。

  毛奇龄十分嗜好昆山腔,自称“予少不检,曾以度曲知名,凡坊曲,伎人争相请教”,甚至还以自己作的词让他们演唱。他不仅经常拍曲,还研究乐器。云间(今上海松江区)有一个冯行人,在周王府获赐一件珍贵乐器,用花梨木作琴身,饰以象齿,龙形琴首,有两弦从龙口中出,琴腹缀以蛇皮,像三弦,然而形制比较小,另外配有棕弦攀绊曲木,似乎是一张弓。太仓乐师杨仲修能识别古乐器,看见后说,这是提琴。试一试,发现少音,于是将琴弦和琴鼓作了改良,使声音变得十分动听。恰逢魏良辅正热衷于改良昆山腔,非常欣赏杨仲修的改良,将提琴携入太湖洞庭,作为伴奏乐器,连续演唱了一个月。从此,昆山腔的伴奏乐器在箫、管、笙、笛和琵琶的基础上,又有了三弦、提琴等,昆山腔堪称当时伴奏乐器最多的一种声腔。

  毛奇龄在《西河词话》里记载了这段逸闻,成为昆曲史中的一份珍贵资料。他说:“唐宋旧乐器甚夥,然移时即没。此亦不过唐宋间所造,而独得盛行,亦属异事。”这句话看似平易,却使我们得以把昆曲音乐与唐宋宫廷音乐建立起密切联系。

  蒙辱回乡

  1645年,清兵铁蹄践踏江南,四处屠城,血流遍地。作为一介书生,毛奇龄义无反顾地投笔从戎。抗清复明失败以后,他不得不逃入深山避难,筑土室读书。但清廷却一直在密切关注他,以各种罪名通缉他。毛奇龄无奈浪迹天涯,写下了《续哀江南赋》等名篇。康熙皇帝坐稳江山后,很快宣布大赦天下,学者毛奇龄也在赦免的范围之内。

  康熙十六年正月,已经呈现文治武功之象的康熙皇帝颁布诏书曰:“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以备顾问。朕万几余暇,思得博通之士,用资典学。其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勿论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举所知,朕将亲试焉。”博学鸿词科的开试,意味着清廷准备一举网罗尽天下“已仕未仕”的优秀读书人。

  随着时局变化,毛奇龄的政治立场也发生了变化。他不仅捐资为廪监生,还参试博学鸿词科,喜滋滋地被录取,去往京城翰林院,在清朝的大臣手下预修明史,开始过上了安逸日子。当时和他一样抗清失败后亡命天涯的顾炎武,既不愿考博学鸿词科,更断然拒绝为清廷修明史。同样是生活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年月的江南学者,所选择的道路如此泾渭分明。

  毛奇龄拿着清廷的俸禄,不甘平庸,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在修明史时,他不仅专心致志,更锋芒毕露,常常因为一些观点、做法与别人争吵不休。但是没想到,即使他背负贰臣之名为清廷效力,清朝政权的实力派仍不允许他任意置喙。没过几年,这个率性而为的学者就怎么也干不下去了,称病南归,从此隐居不出。他感慨道:“吾游遍北南,似无如吾土之美者。嗟乎,远游者可知已!”蒙辱回乡以后,毛奇龄心无旁骛地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他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有28种,存入目录的有35种,这个数量别人无以企及。毛奇龄终于成为朴学大家,在清代思想学术史上有了与顾炎武、张尔岐等人比肩的地位。

  清学界最初的革命者

  梁启超先生曾这样评价毛奇龄:“本是一位有才华而不修边幅的文人,少为诗词,颇得声誉,然负才佻达,喜臧否人物,人多怨之。”将他看作清学界最初的革命者。

  比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一直作为科举取士教材,被读书人顶礼膜拜,毛奇龄却不买账,专门写下了《四书改错》一书,毫不含糊地指出,朱熹作注的错误,多达四百多处。不仅如此,他还心存幻想,打算在康熙南巡时,把自己的《四书改错》献呈皇帝,指望能以此改变八股取士制度。谁知道,作为政治家的康熙皇帝,可以赦免包括毛奇龄这样的反清文士,以获取人心,却决不允许江南读书人忘乎所以,得寸进尺。很快,《南山集》案发,几乎有三百人涉案,戴名世被砍头,方孝标被戮尸,而朱熹则被列为大成殿的十一哲。毛奇龄感到绝望了,赶紧把已经刻好的《四书改错》的木版付之一炬,永远也不收入《西河全集》。到了晚年他才省悟,为人千万不能太任性,还是为家乡文化做些好事吧。他的三卷《湘湖水利志》,概述湘湖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尖锐地抨击和揭发毁湖渔利现象,至今仍然是研究湘湖的重要历史文献。

  毛奇龄的一生,享年94岁,可以说是很长寿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书賸言 作者:毛奇龄
说说孟子和他的求放心
王齐洲:从朋友相处之乐到君子成德之乐
新论 | 李敬峰:毛奇龄的《大学》诠释与明清之际的“朱、王之争”
张卫东:昆曲是典型的文人艺术
一起学《论语》19.13 子张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