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时苏州灯事
《姑苏晚报》2023年01月20日 B06版

  【说吴】

  项苏农

  一

  明人张岱的《陶庵梦忆》,是记录晚明社会日常生活的文集。内有一篇《鲁藩烟火》云:“昔者有一苏州人,自夸其州中灯事之盛,曰'苏州此时有烟火,亦无处放,放亦不得上’。众曰'何也’,曰'此时天上被烟火挤住,无空隙处耳!’”说曾经有个不知名姓的苏州人,有次和人聚会,自夸家乡上元灯事,说在苏州如果晚一点放烟火的话,就会无处可放,因为这时候的天空,已经全是绽放的烟火,根本就没有空隙的地方好放新的烟火了。

  这个苏州人说的这两句话,由于不被听众理解,被公认是信口开河荒诞不经,结果是“人笑其诞”,成为众人眼里一个标准的苏空头。张岱倒是个善良之人,由于苏灯天下闻名,他从推论出发,在文章的最后,为这个苏州人说了一句好话:“于鲁府观之,殆不诬也。”今天在鲁王府看到这样盛大的烟火,想来这个苏州人大概不会是瞎说吧。

  不过就以往的事实而言,苏州的上元灯事,虽然张灯结彩极尽辉煌,虽然“苏灯为最”早就名闻遐迩,却从来没有同时燃放烟火的先例。如是从灯品悬挂的密度来理解,这个苏州人的这番言语,倒是一点也不差。

  说起苏州上元灯会有记载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北宋,在哲宗绍圣四年(1097),因《青玉案》“梅子黄时雨”句有“贺梅子”之称的贺铸,这年十月身在江夏(今武汉市),写了首《送咸宁陈令完夫移官吴郡(陈字保神,丁丑十月江夏赋)》诗,其中有句曰:“开正到吴郡,旸暖张灯节。”意思是说,如果你陈完夫能够正月初一赶去苏州赴任的话,那就要准备筹办从十三日开始的上元灯会。可惜的是,其人在苏州方志中并无记载。

  上元为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夜称元夕,因为有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也被称为元夜。因“夜”亦呼作“宵”,所以这天又称为元宵。从唐时起,民间就有上元放灯习俗。所谓放灯,最早是指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晚,官府在城市热闹之处通宵燃点花灯,同时大开坊门,取消宵禁,允许百姓逛街观灯,所以这天又被称为烧灯节,简称灯节。此后渐成惯例,最终形成上元灯市。

  明人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有《元夕放灯》条云:“礼部上疏,援引前例请旨,许来年新正民间放灯凡十昼夜。”可知在有明一朝,上元作为年度节庆,依旨放假十天,假期始于正月十三日终于正月二十二日。在此期间官署停止办公,其中的正月十五日那天,被定为“正灯”之日。

  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祝允明,写有《上元日喜晴柬董博士及诸秀才》一诗,他在其中的“箫鼓儿童聊祝岁”句下,加了一条注解:“上元张灯,事起于汉祠太乙。今俗借灯为登,以为祝丰年之兆耳。”他认为在所有这些说法里,还是称张灯为好,因为灯、登同音,而张字本有开始之意,这个说法好就好在寓意着来年五谷丰登。

  在《武林旧事》中,宋人周密这样描述往昔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上元灯会:“每以苏灯为最。”在灯会的所有展出灯品中,苏州出产的灯是最好的。“苏灯为最”到什么程度呢?周密继续描绘:“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灯市中最大的灯是圆形的那一种,其直径可达三尺,还有更大的是四尺,是用五色琉璃制成,上面烧制的山水人物花竹虫鱼,既栩栩如生又五彩缤纷,就如同是在扇面上画的画一样煞是好看。

  二

  《武林旧事》“灯品”条有云:“灯品至多,苏、福为冠。”是说在武林城(杭州别称)的上元灯会里,有各地进贡的众多花灯,其中数苏州和福州产的灯数量最多。又因苏州自古称为吴地,所以苏灯又被称为吴市灯。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苏州府吴县(今苏州市)人张元凯写有诗篇《咏吴市灯二十四韵》。他在篇首开门见山称赞道:“吴儿一何巧,能事匪师传。”说那些上元灯市上的所有花灯,都是苏州人自己制作的,他们心灵手巧,无师自通,特别有天赋有才气。

  张元凯接着从工艺、构思、造型、颜色等诸方面,对他们制作的花灯进行了形象化的夸奖。“好鸟忘春啭”,说鸟形花灯惟妙惟肖,唯一的缺点就是不会鸣叫;“珠毬比月圆”,说圆形球灯,圆得比正月十五的月亮还要圆。然后一一历数灯名,有蝴蝶灯、莲花灯、鳌鱼灯、宝塔灯、兔子灯等花灯,它们在各自对应呈现的背景,如云彩、火焰、水波、地面、嫦娥的衬托下,相得益彰栩栩如生。最后他还上升到教化层面,有诗云:“障偏图孝节,屏乃绘忠贤。故事村翁识,奇观稚子怜。”最值得一说的是,有不少灯面上,还画有忠臣孝子故事。

  吴县人王鏊,说他和里人先贤范成大一样,最喜欢的是传统的万眼灯。万眼灯在宋朝被称为万眼罗,是一种“以碎罗红白砌成”的灯,灯面用零碎的绫罗经过精心拼接而成。由于这种丝织物轻薄疏松透光性好,而且图案样式又多为各种花卉,所以做成的花灯多姿多彩,颇有灵动之感。

  王鏊还喜欢新奇的花灯,他曾在《忆秉之·其二》诗中道出这两种灯名:“岁岁元宵兴倍增,羊皮鱼枕各分明。”他在《戏题羊皮灯》中曰:“刳肠何罪有谁怜,化作光明照绮筵。”又在《咏鱼枕灯》中曰:“火树千枝总不如,莹然光彩透冰壶。共言鱼枕春裁玉,忽讶龙涎夜吐珠。云母屏开云影动,水晶帘展水纹铺。香罗万眼夸吴市,琐细空劳咏石湖。”

  三

  在元明易代之际,苏州的上元灯会,也曾萧条并停办过几年。当时有个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朱应辰,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他的亲眼所见:“阖闾城里又元宵,白屋残灯照寂寥。”在这首名为《元夕》的诗中,他满怀伤感地写道:“却忆旧时风景好,琉璃光里听笙箫。”今天虽然是一年一度的上元之夜,但姑苏城里的灯市,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流光溢彩。以前的元宵之夜,灯火中数琉璃灯最为通明,数灯火下的箫声最为曼妙。现在回想起来,犹如在梦中。

  在长洲县人高启的笔下,记录了《元夕闻城中放灯寄诸友》这么一件事。说他自入明以来,终于听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那就是苏城终于恢复了上元放灯的习俗。他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且也已经想象出了那欢快的动人场面:“却忆今宵满城月,看灯人醉踏歌归。”

  上元“正灯”之夜,民间呼为“灯夕”。在此之前的张灯预赏,则谓之“试灯”,通常始于正月十三日,间或也有地方会提早试灯。如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陆深,曾以《十二日试灯》为题写诗一首:“三五近春宵,长空万里遥。预期华月满,先借彩灯烧。”我现在要先烧掉这盏彩灯,提前感受一下过上元节的气氛。

  嘉靖年间,吴县人王穉登,写有《十三日看灯市》诗,诗曰:“香气与人烟,纷纷侠少年。花过楼外看,灯出市中悬。若个春无怨,谁家夜可怜。可知爱惜月,趁未十分圆。”虽然还只是正月十三日试灯的夜晚,但在苏州的上元灯市上,无数的花灯已经高挂在大街上。赏灯的男女老少结伴出游,空气中弥漫着仕女撩人的脂粉香气。最后他通过月亮的圆缺变化,发出一声警示众人的感慨:要是喜欢看月亮的话,就要趁月亮还未十分圆满的时候看,如果想要珍惜时光啊,就一定要趁早。

  当然也有人不把试灯当回事,如长洲县人文肇祉,还是在年轻的时候,就曾在《读书楞伽寺松风阁》的诗中写道“揽衣惊鼠下,开卷试灯初”。说他即使在上元节试灯的这一天,也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依然枯坐在上方山的楞伽寺里,闭门苦读圣贤书。

  还是这个文肇祉,在万历十五年(1587)上元日这一天,已经于上年从京城上林苑录事任上乞休回苏的他,在其祖上留下的曹家巷宅中,举行了非常热闹的家宴,和长辈晚辈,以及众多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因为正逢上元佳节,所以张灯以示喜庆的意思还是要有的。用他在《上元日儿辈集诸友会文至晚张灯小酌》的诗里句子来说,就是“燃烛高张四壁灯,坐中上客调鹦鹉。”

  四

  在所有描写上元灯事的诗中,数唐寅写的《观鳌山四首》为最,诗篇是四首七律组诗,洋洋洒洒蔚为壮观。所谓鳌山,其实是官府制造的一种大型灯景,为上元灯节中的主灯。灯以绳线扎成的竹木为骨架,外蒙透明纸张或五色丝绸,形似古代传说中的海上巨鳌。上面堆叠各种花卉鸟兽和人物造型的灯盏,其中缀以云彩、山川、树木、房屋等风景,有的还装上机关,可以活动。放眼望去,犹如巨大的银灯火树,煞是好看。

  江山代有才人出,嘉靖年间的长洲人皇甫汸,在《灯夕答徐子》诗里,仅仅用了二十个字,就绘尽了上元灯会的繁华景象:“骊光疑泛海,鳌火若浮山。月满金枝上,花生绮缀间。”

  不过在沈周的眼里,上元节就如他在《灯夕》里写的那样,是个老少咸宜共同欢乐的节日:“灯火长街哄小儿,龙钟老子亦随嬉。小儿作哄浑无度,老子贪嬉固有时。”

  写上元灯事的诗中,太仓人王世贞写的《吴中迎春曲八首· 其三》,因最接地气而显得饶有风趣:“弓鞋罗袜细温存,偏爱春泥印齿痕。看到阊门天欲暝,六街灯月照黄昏。”用细腻笔触,以绣花鞋急切移动这个小细节,描写闺中妇人在月上柳梢的黄昏时分,兴致勃勃地去阊门看灯,写出了一个世俗化的上元灯节。

  早在永乐年间(1403-1424),广州府东莞县(东莞市)人陈琏,有一次在江南运河坐船,于上元夜途经吴江松陵,深为眼前所见的景象而震撼,运河边上庄严的华严寺里,耸立着一座巍峨高大的宝塔,此时的塔身上下,布满用花彩装饰的烛灯,远远望去,犹如一条昂首向上闪着火光的灯龙,在塔檐下铁马当当的声音中,蓄势待发跃跃欲飞。无怪乎他在《观华严寺塔灯》的诗中无比激动地写道:“浮屠高突兀,阑槛倚云中。风铎几声响,花灯万点红。焰腾晴汉上,影落太湖中。入夜祥光动,犹疑降火龙。”

  说起来吴江平望驿的上元之夜,是没有花灯助兴的,但这并不妨碍正德年间(1506-1521)一个名叫屠侨的人有好心情,他望着水中闪动的圆月写下了《正月十五夜平望驿看月有怀》,诗曰:“平望驿前春水平,元宵月里画船行。湖光汗漫一千顷,人意欢欣三五明。胸次若于星汉朗,歌声自得里闾情。回头漠漠家乡远,聊遣春庭有弟兄。”

  转眼到了明清易代之际,这时有个名叫钱澄之的人,在《吴门灯夕即事》中写道:“阊门灯不见,归路与逢迎。”说由于战乱的缘故,苏州这年这天的上元之夜,连最繁华的阊门一带,也没有居民在家门口将灯挂出来,回去的路上和先前去看灯的路上一样,黑漆漆的了无人迹,市面很是萧条。这也说明,能够看到上元花灯,其实也是一件幸事,说起来虽是小事,其实也和国泰民安大有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林旧事》里的古代的元宵节
元宵节趣谈
1700岁的秦淮灯会 南京人的仪式感
诗邮话佳节:元宵节
儿童画教学《元宵节赏花灯》
秦淮灯会30周年亮灯了,规模大、规格高!这一次不要错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