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枫桥状元张书勋
《姑苏晚报》2022年12月25日 A08版

  施晓平

  苏州的科举状元中,张书勋是颇为传奇的一位。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的正史资料较少,行状、墓志铭或墓表都找不到,相关记录只碎片化地存在于一本本书籍中或流传于口头,其中有的是真的,有的则难辨真伪。但不管怎样,张书勋的故事都是值得一说的。

  家住枫桥

  张书勋,字在常,号酉峰,生卒年月不太清楚(《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作1725—1778,《张氏源谭》作1725—1785),大致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人物,乾隆丙戌科(1766)状元,入翰林院为修撰(从六品),掌修国史,后来做官做到詹事府右中允(正六品)。

  有资料说张书勋字楚珍,云南昆明人,担任过礼部侍郎,和权臣和珅进行过斗争,其实这是跟内阁学士尹壮图搞混了。

  对于张书勋住苏州哪里,清代道光《苏州府志》记录为枫桥,原文如下:吴中谚云:“潮到夷亭出状元”。乾隆丙戌潮至娄门,是科状元吴县张书勋,居枫桥;己丑潮又至,状元元和陈初哲,居葑门狮子口;至辛卯恩科,潮直进城,状元为黄轩,休宁籍,居潘时用巷……

  至于张书勋家族的来源,清代状元石韫玉《独学庐三稿》卷八中的《清河家乘序》说,枫桥张氏为“留侯之后”,张书勋中状元后,枫桥张氏就成为“吾乡望族”。留侯即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张良,他的七世孙张睦担任东汉时期的蜀郡太守,后来迁居吴地,“累叶相承,世守清德”。清河位于河北省,是张姓的发源地之一,所以张氏往往用“清河”作为自己姓氏的代称,他们的家谱也往往冠以“清河”之名。可惜,张书勋家族这套《清河家乘》(谱名也可能有其他称呼)现在不知存亡,难以考证更多张书勋家族的史料。

  通过对其他古籍的查阅可知,张书勋的母亲是光福徐氏。民国《吴县志》记载:“徐坚,字孝先,号友竹,又号絸园,光福人……其甥殿撰张书勋迎之入都……”即为明证。光福徐氏也是一大望族,所以光福集镇古代有一个别称叫“徐村”(见清许兆熊《光福竹枝词》注)。

  科举之路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张书勋虽然是名臣之后,但经过不知多少代后,张家家境已经变得很贫寒。幸而张书勋人穷志不穷,他长年勤奋学习,在苏州紫阳书院读书时又得到状元彭启丰等名儒的教育熏陶,学业大进,最终高中状元。

  外人看来,他的科举之路似乎很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尤其是他考进士阶段,经历相当曲折。

  先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中举后,张书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十六年(1761)、二十八年(1763)三次参加会试,都没有中贡士。其中一次,张书勋穷得连赶考的路费也没有,只好去找一位亲戚借。亲戚是个老翁,虽然人很客气,但家境也不富裕,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银子。这时,老翁参加了一个叫“吴中七贤会”的“会”,所谓“会”,就是一群人定期聚会,每次每人都拿出若干两银子,以掷骰子等方法决定中标者,集到的钱由中标者使用。张书勋上门借钱时,正好遇上会期。老翁一动脑筋,就通过作弊成为中标者。他把集到的资金全部交给了张书勋,让他用作赴京考试的路费。

  那次会试,张书勋考得不错,主考官拟将他取为第三名贡士。贡士就是准进士了,一般情况下,只要参加殿试就可以成进士,殿试其实就是排排名次而已。但在将录取者的姓名写在榜上的时候,考官发现张书勋的会试卷违犯程式,也就是格式不规范(一说他文章的“论”有内容错误),就把他的名字剔除了。

  经济上的压力,迫使张书勋必须尽快谋个职位,获得薪俸。

  按清代的规矩,举人三次考进士不中又有意入仕的,可以去“应大挑”。大挑每六年举行一次,时间在会试发榜之后,由皇帝钦派王公亲贵挑选,十个举人一排,录取五个,其中一等二人,用为知县;二等三人,用为学官。乾隆三十年(1765),张书勋应大挑,被选为知县。

  虽然当了官,但张书勋并未罢休。第二年,他以知县身份又参加了会试。这次考试,张书勋自己觉得答得比上次还好,看样子应该有机会中进士。没想到,偏偏闱中失火,而且烧的就是张书勋那一房,他和同房举人的卷子都化为了灰烬。礼部向乾隆皇帝奏明原因,乾隆同意进行补试,并亲自出了试题。

  补试发榜时,张书勋榜上有名。让他深感意外的是,参加殿试后,他居然被钦点为状元。以知县身份中状元,这是十分少见的,多少人已经做官了,还有工夫和意志去复习应考呢?所以张书勋这个特例成了科场佳话。

  也有一种说法称,张书勋是先参加补考后再应的大挑,被选为知县后就到吏部领了文凭走马上任,走到良乡(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境内,县治位于今良乡镇)的时候,同乡好友追上了他,告诉他榜上有名,他这才返回京城参加了殿试。

  科考野史

  关于张书勋之所以能中状元,坊间有两个传说,有的还被写成故事,通过微信传播。

  一是他在“人熊案件”中做了好事,所以得了好报。

  所谓“人熊案件”,说的是乾隆二十六年,苏州虎丘来了个行乞之人。此人带着一头狗熊,令人惊奇的是,这头狗熊能识文断字,甚至能当街表演书写诗文。只要给行乞之人一百个铜钱,便可得到这只狗熊所写的一副墨宝。一时间,向狗熊求字的人络绎不绝,行乞之人大发其财。

  张书勋听说此事后,觉得很奇怪,就去一探究竟。他仔细观察发现,这只狗熊眼睛总是带着悲伤的神情,而且从来不吼叫。张书勋觉得很奇怪,决心查个水落石出。于是他趁行乞之人外出之际,翻墙进入关押狗熊的地方,拿了一张纸让狗熊写诗词,结果狗熊直接写了一段话,大体意思是:我乃长沙县读书人,姓金名汝利,少时被这个乞丐和同伙捉去,他们先以哑药灌我,遂不能言。丐先畜一狗熊在家,将我剥衣捆住,浑身用针刺扎,让我热血淋漓。丐趁血热时,杀死狗熊,剥其皮,将皮包在我身上,人血熊血交粘生牢,永不脱落。丐用铁链锁我以骗人,现已赚得数千贯矣。

  狗熊书写完毕,指其口,泪如雨下,意思是他无法讲话。张书勋顿时什么都明白了。他怒气冲冲地带着“狗熊”所写的字,沿原路翻墙而出,直接跑到苏州知府衙门告状。

  官府听说这样的奇闻后,立即派出衙役,由张书勋带着前往现场解救“狗熊”,并将乞丐和同伙全部抓了起来。经过审理,首犯最后被定为“采生折割”犯(所谓采生折割,就是抓住正常的活人,特别是幼童,用刀砍斧削及其他方式把他变成形状奇怪残疾的怪物),判处凌迟处死,其余乞丐则被处以杖杀之刑。他们所得之利判给了“狗熊”金汝利。苏州府还派出专人,将金汝利护送到湖南,交给他的本家照顾,让他安度余生。

  这个故事在《清稗类钞》《古今怪异集成》《清朝野史大观》等书中都有记录,虽然略有出入,但大意相仿。只是这些书都没有提张书勋的名字,传言跟张书勋有关,或许只是属于“劝人行善”的附会。

  另一个传说是,张书勋因为特别孝顺,所以老天让他中了状元。

  这个传闻说,张书勋自幼以孝闻名乡里,深得乡人称赞。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夜,他母亲梦见一位金甲神对她说:“您的儿子孝行素著,明年春天理应高中状元。但嘉定县的秦某之孝尤笃,且家境十分贫寒,应当先让他中状元。”结果,次年中状元的真是嘉定人秦大成(1720—1779);而张书勋直到乾隆三十一年举行下一科考试时,才中了状元。梦当然不能当真,所以这种说法同样值得斟酌。

  真实人生

  传言归传言,实际生活中的张书勋并不传奇。他本人长得腰宽体胖,面黑多须,并非白面书生。他中状元后去扬州游览,扬州城里的仕女听说后,纷纷聚集在街头,想一睹状元风采。然而一见真容,这些“颜值控”都大失所望,一哄而散。但张书勋却依然我行我素,照常逛街寻胜。

  张书勋夺魁天下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职务。乾隆三十三年,他担任顺天乡试考官。乾隆三十四年,又担任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五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六年、三十七年、四十年均担任会试同考官。乾隆四十二年,以“赞善”的身份担任湖北乡试主考官。后来才官至詹事府右中允,入值上书房。

  民国《吴县志》记载,母亲去世后,张书勋丁忧回苏。一日,张书勋为人书写屏帏,掷笔而逝。

  这一说法,在清代乾隆进士范来宗(1737—1817)的七律《挽张酉峰先生》中也有印证:丹旐仓黄潞水船,泷冈伫待表新阡。僦居故里归如客,绝笔崇朝去若仙。天上玉堂成一梦,人间华表漫千年。宣南坊邸曾相送,死别谁知竟各天。

  在这首诗的注疏文字中,提到了“先生扶太夫人柩回籍”“无疾作书,投笔而逝”。

  还有一种说法,说张书勋是因为中暑后得疾病而死的。

  张书勋擅长书法,能文章。他的书法效法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不但形似,而且得其神韵。他的文章也出众,显赫于一时,所著有《酉峰诗稿》,可惜诗文未能留存下来。

  张书勋没有儿子,以弟弟经勋的儿子景宗为嗣。石韫玉《清河家乘序》称,张景宗“束修自爱,不陨其名”。

  张书勋有多个女儿,他尤其钟爱第四个女儿。他和苏州状元彭启丰相熟,自己中状元后南归,看到彭启丰的孙子彭希濂后,他极为赞赏,就将第四个女儿许配给对方。后来彭希濂也考中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科举史上夺得六个第一状元钱棨
“状元”一词起源
憨厚是福,老实人因加班得到意外机遇,被乾隆赐予状元之位
历代状元书法欣赏
江苏省通志稿人物志 第八十卷 文苑 七
古代的秀才,进士,状元,究竟有什么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